最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课时 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18.40 KB
- 文档页数:3
第6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第3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教材第97~98页的例1及第10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算法。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带小括号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口算练习。
2.算一算。
学生计算,完成后提问计算的顺序。
3.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了分数加、减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二、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97页例1的表格。
(1)让学生读懂表格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老师出示第一个问题:“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几分之几?”(3)提问:森林部分指什么?怎样列式?板书:(4)请学生试着算一算,集体交流计算方法。
老师巡视,请不同算法的同学板演。
让学生将这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看出哪一种更简单,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
(5)小结计算方法: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分步通分也可以一次通分进行计算,计算时,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方法。
(6)即时练习。
计算下列各题:2.出示例1的第二个问题:“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看懂表格内容,然后老师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2)请学生列出算式:(3)请学生试着计算,并指名板演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带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数。
3.小结。
提问:你能说一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吗?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带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第3课时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内容教科书P99例3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体会图示在理解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学习用几何直观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
2.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养成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识,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大家还记得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吗?【学情预设】这是学生多次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已经很熟知了,所以很容易记起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解决一些新的生活问题。
(板书课题: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引导学生回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新课的展开提供方法支持,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后续学习的实效性。
二、探究问题,建立模型师: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乐乐也很喜欢喝牛奶,他在喝牛奶时遇到了数学问题。
课件呈现教科书P99例3。
【教学提示】收集和整理信息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数据整理出来,如“半杯”就是“12杯”。
1.收集、理解信息。
师:你从中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情预设】由于学生经历过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对于信息的整理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列表、画图等方法进行信息整理,如发现“喝了两次牛奶”。
对此,教师要追问:第一次喝的牛奶和第二次喝的一样吗?哪里不◎教学笔记一样?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题意。
集体交流,全班展示。
师追问:喝了几次牛奶?第一次喝了多少?第二次呢?两次喝的纯牛奶一样吗?加了多少水?水全喝完了吗?2.自主分析,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7页例1及做一做1。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分数加减运算的发展,是解决现实中诸多问题的需要。
教材例题1安排两问,第一问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第二问教学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二)核心能力结合实例,能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读懂图表信息,并运用迁移类比的学习方法,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计算出正确结果,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与方法,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四)学习重点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五)学习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
(六)实施资源实施资源:《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温故知新,利用已学知识快速解决下列问题:① 534-126+74 534-(126+74) 48+52-29② 53.4-1.26+7.4 53.4-(1.26+7.4) 4.8+52-2.9(2)请根据上述式子简要说明整数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计算下列各题,简要说明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
235+28 12.6-5.26 17+3735-12(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河南鹤壁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山雄、水秀、谷幽、洞奇。
四季如画,景色宜人。
一条白龙溪九瀑十八潭,素有“北方小九寨沟”之称。
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山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在这里我们是把公园的总面积当做单位“1”,乔木林占12,灌木林占310,草地占15。
五年级下第3课时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在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分数加减法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在第 3 课时,我们将重点学习如何运用分数加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加深我们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还能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常见的例子:小明有一袋糖果,其中红色糖果占总数的$\frac{2}{5}$,蓝色糖果占总数的$\frac{1}{5}$,请问红色糖果和蓝色糖果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将红色糖果所占的比例$\frac{2}{5}$和蓝色糖果所占的比例$\frac{1}{5}$相加,即:$\frac{2}{5} +\frac{1}{5} =\frac{3}{5}$所以,红色糖果和蓝色糖果一共占总数的$\frac{3}{5}$。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妈妈做了一个蛋糕,小明吃了这个蛋糕的$\frac{1}{4}$,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frac{1}{3}$,请问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这道题我们同样需要将小明和爸爸吃的蛋糕比例相加,但是在相加之前,我们需要先找到两个分数的公分母。
4 和3 的最小公倍数是12,所以我们将两个分数通分:$\frac{1}{4} =\frac{3}{12}$,$\frac{1}{3} =\frac{4}{12}$然后相加:$\frac{3}{12} +\frac{4}{12} =\frac{7}{12}$因此,小明和爸爸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frac{7}{12}$。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个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问题:学校组织植树活动,五年级一班完成了植树任务的$\frac{3}{8}$,五年级二班完成了植树任务的$\frac{2}{8}$,两个班一共完成了植树任务的几分之几?这道题和前面的例子思路是一样的,直接将两个班完成的任务比例相加:$\frac{3}{8} +\frac{2}{8} =\frac{5}{8}$所以,两个班一共完成了植树任务的$\frac{5}{8}$。
第3课时 分数的相加法与相减法
1、进1步理解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相加相减法的算理
掌握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相加
相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育教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的能力,并进1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培养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思想品质。
【独立自主学习】
1、同分母分数相加相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呢?
2、怎样进行异分母分数相加相减法呢?怎样找最简公分母呢?
3、分数相加相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呢?
4、分数相加相减法有哪些运算定律呢?
5、分数相加相减法的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合作互助学习】
1、 完成课本119页第9、10题
2、解方程
X+
101=65 X-(32+41)=12
11
3、用简便方法计算
71+53+76= 112+158+119+157= 21-121-125= 87+91-8
7
= 4、1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103米,做小红旗用去了85 米,还剩下10
7
米。
这
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呢?
【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展示自学、互学中的内容。
【评价提升学习】
1、1根铁丝,第1次用去125
米,第2次用去87米。
(1)两次共用去多少米呢?。
第3课时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课题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安排了应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两个特点:
1.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解决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会用画图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能够用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应用所学知识正确地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用画图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6分钟)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写出3个与
1
4
大小相
同,而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
么?
(3)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
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
揭示课题:今天让我们用学过的
分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
一些问题!(板书课题)
1.独立思考完成后,全班交
流复习巩固旧知。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1)计算
1
4
+
3
5
时,要通分,
通分时先求()和()的最
小公倍数,然后把这个最小公倍数作
为(),把
1
4
和
3
5
分别化成分母
相同的()和(),最后相加,
算出得数是()。
(2)一堆煤烧去
1
4
,还剩
()
()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20分钟)
1.课件出示例3:一杯纯牛
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
凉,就兑满了热水。
他又喝了半
杯,就出去玩了。
他一共喝了多
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2.引导学生找出题中信息。
乐乐喝了()次纯牛奶。
第一次喝了()。
第二次喝了()。
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并指名汇报。
4.引导学生画图分析,解决
问题。
(规范画图要求,用一个长
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
牛奶,空白部分代表水)
5.组织学生展示,汇报解题
思路。
6.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
奶?多少杯水?根据学生的回
答,板书。
7.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1.先读题,明确题中信息。
2.理解题意,填写信息卡
片。
3.小组交流,汇报:解决问
题的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
了多少杯纯牛奶。
4.小组合作画图。
5.展示并汇报解题思路。
生1:第一次喝了
1
2
杯纯牛
奶,剩下(1-
1
2
)杯。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
原来的
1
2
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
1
2
,也就是把
1
2
杯纯牛奶再平
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是其中
的1份。
6.列出算式,并汇报。
纯牛奶:
1
2
+
1
4
=
2
4
+
1
4
=
3
4
(杯)
水:1-
3
4
=
1
4
(杯)
7.交流后汇报:关键是乐乐
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主要
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剩下的比烧去的多
()
()。
2.一根木头,第一次截去
2
3
m,
第二次截去
1
2
m,还剩下
3
4
m,这根
木头原来长多少米?
3.亮亮喝了一杯饮料的
2
3
,然后
加满水,又喝了这杯的
3
5
,再加满水,
最后把这杯都喝了,他喝的饮料多还
是水多?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0分钟)
完成教材100页练习二十五
的第2、4题。
独立思考解答,并在小组内
交流,汇报解法,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