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的设计
站台的长度 站台的宽度 站台的高度
通过式客运站
尽端式客运站
混合式客运站
站台的设计
站台的长度 按照旅客列车的长度来确定;
站台的宽度
按客流密度、行包搬运工具、站台上的建筑物、路段 设计速度来确定。
站台的设计
站台的 高度
低站台 一般站台 高站台
低站台
特点
高出相邻线路轨面 300mm;
2 行包地道的数量
大型站:1处; 特大型站:2处;
平过道
优点 造价经济。 缺点 安全性差。
客运量较大:供搬运行包使用; 设置
客运量较小:供旅客跨越线路使用;
检票口
根据检票进站的旅客人数及其通过能力来确定。
2-4 站前广场
1 站前广场的功能 2 站前广场的组成 3 站前广场的布置要求
站前广场的功能
通过式客运站
缺点
➢ 两个咽喉区,站坪长,占地多; ➢ 进站线穿越城市,与城市交通道路干扰大; ➢ 车站不易伸入市区,旅客乘车不太方便。
尽端式客运站
尽端式客运站
到发线是尽头线,站房设在到发线一端
特点 或一侧。
➢ 站坪较短、占地少、车站较易伸入市区;
优点
➢ 有一端咽喉,进站线路与城市交通道路 交叉干扰少;
优点 缺点
➢ 当某一方向城际(市郊)客流量较大时,设置部 分尽头线,可节省用地及投资;
➢ 城际(市郊)旅客流线与长途旅客流线分开,互不 干扰。
➢ 到发线使用不灵活,在城际(市郊)列车行车量较少 时,利用率低;
➢ 在进出站咽喉区产生了长途列车与城际(市郊)列车 到发的交叉干扰,尤其是二者共用客车整备所和机务 段时,交叉尤为严重。
2 旅客最高聚集人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