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慢性毒性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4.05 MB
- 文档页数:3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SPF动物:即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指动物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不携带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菌,但带有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要求在屏障内系统生长,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动物。
SPF动物的种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净化动物;常见的SPF动物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和猴等。
2.危险性: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委员会(1971年)的定义,危险性是指接触某一种污染物时,发生不良效应的预期频率。
危险性是个统计学概念,可表达为绝对危险性和相对危险性。
3.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4.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科学实验的动物。
5.RfD6.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
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7.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
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8.阈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或称阈剂量。
也称最低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LOAEL)。
9.危险性10.II相反应又称为结合反应,是外源化学物经过Ⅰ相反应代谢后产生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羧基、巯基、羰基和环氧基等极性基团,与内源性化合物或基团(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1.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毒性作用的机制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毒性作用的机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毒性作用指的是某种化学物质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引起疾病、损害器官功能甚至致命。
毒性作用的机制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过程,从而为毒性防治、药物开发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毒性作用的分类毒性作用可以根据其机制分类为以下几类:1. 急性毒性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短时间内的大剂量暴露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通常表现为立即的、明显的毒性症状,甚至会导致中毒或死亡。
2. 亚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是指毒物在相对较长时间内的低剂量、重复性暴露导致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症状通常不立即显现,但会在较长时间内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慢性中毒。
3. 亚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是一种介于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之间的毒性反应类型,通常表现为较长时间内的中等剂量暴露导致的毒性症状,有时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停止后继续存在。
4. 慢性毒性慢性毒性是指毒物在长期暴露下引起的毒性反应。
这种毒性通常表现为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其症状可能会在暴露停止后仍持续存在。
毒性作用的机制毒性作用的机制主要涉及毒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下是毒性作用的几个主要机制:1. 吸收毒物通常通过皮肤接触、口服、吸入等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在吸收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生物膜的阻挡或促进,影响毒物的暴露水平。
2. 分布被吸收的毒物会在体内通过循环系统传播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并在不同的生理环境下发挥作用,导致毒物的分布不均匀,进而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作用。
3. 代谢在生物体内,毒物可能会经过代谢作用产生代谢产物,有些代谢产物可能比毒物本身更具有毒性,加重毒性作用;而有些代谢产物也可能被身体排出,减轻毒性作用。
4. 排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经过肾脏、肝脏、肺、皮肤等排泄途径被体外排出,排泄的速度和途径也会影响毒物在体内的暴露水平和毒性作用程度。
结语毒性作用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了解毒物对生物体的影响机制,为毒性防治、药物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