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部编语文《凋零之美》林清玄美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3.51 KB
- 文档页数:1
林清玄《凋零之美》原文赏读林清玄《凋零之美》原文赏读【林清玄《凋零之美》原文】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
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
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林清玄成就荣誉】1973年开始创作散文。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选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在梦的远方》《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菠萝蜜》《用岁月在莲上写诗》等。
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
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凋零的美诗句
《凋零的美》
嘿,朋友!你可曾留意过凋零的美?就像秋天那飘落的枫叶,难道那不震撼人心吗?那一片片泛红的叶子,从枝头悠悠飘落,仿佛是一场落寞而又绝美的告别之舞。
想想看,曾经在枝头生机勃勃的花朵,如今却慢慢枯萎、凋零。
就如同生活中的那些美好瞬间,总会有消逝的一天呀。
嘿,这多像我们的青春,绚烂一时,最终也会走向凋零。
有时看到那凋零的花瓣铺满地面,难道你不会心生一丝感慨吗?
我记得有一次,我漫步在那片花园。
原本娇艳欲滴的花朵,大多都已经凋零。
我站在那里,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怅。
旁边的小女孩却欢快地说:“看呀,这些花瓣多漂亮,像不像粉色的雪花呢?”她的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凋零也可以有这样不同的视角啊!那满地的花瓣,不正是时光留下的痕迹,不正是另一种独特的美吗?
就像老街上那扇破旧的木门,虽然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那斑驳的纹路和岁月的痕迹,不也让人着迷吗?凋零并不是终结,而是一种转换呀。
它从盛开的绚烂变成了凋零的寂静,这寂静中却蕴含着深深的韵味。
每一朵凋零的花,每一片飘落的叶,都是自然的馈赠,都有着它们的故事。
我们在欣赏它们凋零之美的同时,不也是在感受生命的轮回和无常吗?凋零的美,是一种内敛的、深沉的美,它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却能直击我们的心灵。
所以呀,不要只看到绽放的美丽,也要用心去体会凋零的独特魅力呀!我想,这就是凋零的美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林清玄美文摘抄赏析林清玄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清玄美文摘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林清玄散文01:用岁月在莲上写诗那天路过台南县白河镇,就像暑大里突然饮了一盅冰凉的蜜水,又凉又甜。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闲逛,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
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竞好似是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么样的辛苦在维护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夕陽斜,晚风飘,大家来唱采莲谣。
红花艳,白花娇,扑面香风暑气消。
你打桨,我撑篙,乃一声过小桥。
船行快,歌声高,采得莲花乐陶陶。
”我们童年唱过的《采莲谣》在白河好像一个梦境,因为种莲人家采的不是观赏的莲花,而是用来维持一家生话的莲子,莲田里也没有可以打桨撑篙的莲肪,而要一步一步踩在莲田的烂泥里。
采莲的时间是清晨太陽刚出来或者黄昏日头要落山的时分,一个个采莲人背起了竹篓,带上了斗笠,涉入浅浅的泥巴里,把已经成熟的莲蓬一朵朵摘下来,放在竹篓里。
采回来的莲蓬先挖出里面的莲子,莲于外面有一层粗壳,要用小刀一粒一粒剥开,晶莹洁白的莲子就滚了一地。
莲子剥好后,还要用细针把莲子里的莲心挑出来,这些靠的全是灵巧的手工,一粒也偷懒不得,所以全家老小都加入了工作。
空的莲蓬可以卖给中药铺,还可以挂起来装饰;洁白的莲子可以煮莲子汤,做许多可口的菜肴;苦的莲心则能煮苦茶,既降火又提神。
我在白河镇看莲花的子民工作了一天,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种莲的人就像莲子一样,表面上莲花是美的,莲田的景观是所有作物中最美丽的景观,可是他们工作的辛劳和莲心一样,是苦的。
凋零之美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
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
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励志小故事觉得苦你不送外卖有人送、觉得累你不开滴滴有人开、觉得难你不干有人干、觉得贵你不买有人买、觉得工资低你可以滚出公司。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对人的激励和鞭策。
本质上会造成底层工人之间无限恶性竞争、无限的降低底线、无限的向资本和垄断妥协、无限的向剥削和压榨妥协。
从而无限拉低底层人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消费水平、生活品质、生活环境、心理素质。
这种逻辑,表面上是正能量,本质上是洗脑和摧残。
让工人阶层的恶性竞争、工资水平无限下降;才能让贪婪的资本节约更多成本,获得更多利润。
穷人的一次失败,为了还债可能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为还债一辈子送外卖。
你将不再会有精力去思考和投机。
穷人的失败可能断送了他所有暴富的机遇和时间,让不确定的人生瞬间确定下来,让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可能性逐渐缩小。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只有当你有足够多的资本时,允许你失误的次数才会逐渐增加。
拥有足够多的资本,哪怕尝试个三番五次失败了,也不会伤你元气。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的机遇是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的。
冬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
阵风掠过,道旁梧桐摇落了一树金装,无边寒叶飘飘洒洒,随风翻飞,画着优美的几何弧线,舞着凄美的生命轨迹,轻盈地落在我的面前。
在灰色的天宇下,在阴冷的黄昏里,竟显得那样迷人,以至于我反倒生出了几分敬畏,不忍心在它们的躯体上留下脚印。
谁说凋零不是一种美呢?我想,这是一种无言的静美,一种沉淀铅华的淡漠,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一种对生命的礼赞和超越。
毕竟,删刈了臃肿的部分,才能更好地傲霜斗雪,才能绽放出更美的风采。
所以说,落叶演绎了凋零,凋零诠释了落叶,成就了整体上更博大的生命。
于是,本来很平淡的落叶具有了崇高的美学意义。
我曾看到娇媚的花朵枯萎风干、抱残枝头,该凋零的时候不凋零,反倒大煞风景。
所以说,凋零的意义在于舍己而为整体,化腐朽而为神奇,推低级而为高级,变有限而为无限,贵在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体现了一种智慧、一种境界。
不单单是梧桐,世间万物乃至人生都有凋零的时候。
我从不认为凋零就是简单的终结,尽管凋零的方式各异。
布鲁诺在熊熊烈焰中的宣言是一种凋零;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凋零;刘伯坚的“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也是一种凋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对人生的沉思,对生命尽头的顿悟更是一种凋零……这种舍己的品格是人性的光辉,是奉献的精神,执着的追求普照寰宇,给人以永恒的力量。
如同弹雨横飞中率先跃出战壕的旗手,或许在跃出的瞬间已倒在血泊之中,但战旗所指的方向,却指挥着狂潮般的勇士们冒死向前。
凋零之所以是一种美,并不仅仅表现在凋零的瞬间,更体现在凋零的整个过程中。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每个生命皆有凋零之时,都在演绎凋零,不同的只是过程,而人的精神、品格、事业却不会一同消逝,就像那些勤恳敬业的老专家、老学者们,他们虽然华发苍苍,而祖国却在他们和后继者的努力下变得年轻了。
我一直认为,能够做到心平气静、自然而然的凋零是一种胸怀、一种气度、一种境界,更是对生命之树的礼赞。
阳光的味道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前进实验小学史爱东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绽出土地。
细心地聆听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旁边,稻子已经铺平摊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也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做客。
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山堆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
似乎几千年来都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晒谷子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哲学。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闻到什么没有?”“我闻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
他开颜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谷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膛;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
那时他还是个大学生,暑假偶尔帮忙,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了决心留在家乡。
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的味道,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
关于林清玄的抒情散文3篇著名散文家林清玄是一位高产作家,平均每年出版两三本以上的新书,他的散文中处处充满着禅机,往往令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林清玄的抒情散文3篇,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林清玄的抒情散文篇一:雪梨的滋味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水果里,我最喜欢的是梨;梨不管在什么时间,总是给我一种凄清的感觉。
我住处附近的通化街,有一条卖水果的街,走过去,在水银灯下,梨总是洁白的从摊位中跳脱出来,好像不是属于摊子里的水果。
总是记得我第一次吃水梨的情况。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水果四季不缺,可是像水梨和苹果却无缘会面,只在梦里出现。
我第一次吃水梨是在一位亲戚家里,亲戚刚从外国回来,带回一箱名贵的水梨,一再强调它是多么不易的横越千山万水来到。
我抱着水梨就坐在客厅的角落吃了起来,因为觉得是那么珍贵的水果,就一口口细细地咀嚼着,设想到吃不到一半,水梨就变黄了,我站起来,告诉亲戚:“这水梨坏了。
”“怎么会呢?”亲戚的孩子惊奇着。
“你看,它全变黄了。
”我说。
亲戚虽一再强调,梨削了一定要一口气吃完,否则就会变黄的,但是不管他说什么,我总不肯再吃,虽然水梨的滋味是那么鲜美,我的倔强把大人都弄得很尴尬,最后亲戚笑着说:“这孩子还是第一次吃梨呢!”后来我才知道,梨的变黄是因为氧化作用,私心里对大人们感到歉意,却也来不及补救了。
从此我一看到梨,就想起童年吃梨时令人脸红的往事,也从此特别的喜欢吃梨,好像在为着补偿什么。
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旧俗,就是梨不能分切来吃,因为把梨切开,在乡人的观念里认为这样是要“分离”的象征。
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常常望着一两个梨兴叹,兄弟们让来让去,那梨最后总是到了我的手里,妈妈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身体弱,又特别爱吃水梨。
直到家里的经济好转,台湾也自己出产水梨,那时我在外地求学,每到秋天,我开学要到学校去,妈妈一定会在我的行囊里悄悄塞几个水梨,让我在客运车上吃。
我虽能体会到妈妈的爱,却不能深知梨的意义。
林清玄经典美文赏析林清玄经典美文赏析(精选5篇)林清玄是中国台湾当代作家,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宗教美学,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灵活。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林清玄的经典美文欣赏,供大家参考。
林清玄经典美文赏析精选篇1在机场遇到一位老先生,他告诉我要搬去大陆定居了。
“为什么呢?”秤说,他在台湾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本来都很好的,自从他找到大陆的儿子之后,就变得非常不孝。
“为什么呢?”“因为,担心大陆的儿子也来抢我的遗产嘛!其实我还没有死,哪里有遗产呢!”看到老先生蹒跚上飞机,我想到,难道我们长大__,还只想到向父母要什么,没想到能给老人家什么吗?再想到大陆的儿子是台湾儿女的大哥,就是父亲的财产分一份给他又怎么样?何况父亲还没有死,财产还不知道怎么分呢!那为自己儿女不孝而哀叹的老人告诉我:“有时候想想,既然这么不孝,连一毛钱也不要留给他们。
”然后他苦笑着说:“我也不会真的那样做,总是自己的孩子嘛!”他避居大陆,只是希望避免台湾的子女每次看他就生起一次怨恨。
唉!我多么希望这世间的子女都能体贴父母的心呀!林清玄经典美文赏析精选篇2在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母亲不断疼惜呵护弱智的儿子,担心着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
“宝宝乖,别怕别怕,坐车车很安全。
”——那母亲口中的宝宝,看来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了。
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
我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
那对母子下车的时候,车内一片静默,司机先生也表现了平时少有的耐心,等他们完全下妥当了,才缓缓起步,开走。
乘客们都还向那对母子行注目礼,一直到他们消失于街角。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人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人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就以对待孩子来说吧!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阅读练习及答案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天黑上床马上睡觉,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爱。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你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玛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你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凋零之美
坐在仁爱路一家楼上咖啡屋,看着路上的菩提树叶子,一片一片地辞别枝极,飘落下来,有时一阵风来,菩提叶竟是满天翻飞旋舞,在凋零中,有一种自在之美。
有几株落得早的菩提树已经增生新叶,菩提树的嫩叶介于鹅黄与粉红之间,在阳光下,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
在晶明的落地窗前,看见菩提树的调零与新叶,使我想起憨山大师的一首诗: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是同样的美。
或者,溪涧中的雪是滋润过花的雨水与露珠;也或者,那灿烂的花颜是吸了冰雪的乳汁而辉煌的吧!
一切因缘的雪融冰消或抽芽开花都是自然的,我们尽一切的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开花时看花开,凋谢时就欣赏花的飘零吧!我们尽一切努力,也不能使落下来的任何一片叶子回到枝头,因此要存着敬重与深情的心,对待大地这种无言的呈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