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2
二.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㈠、等温线图的判读:1. 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成因:(1)、由于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数值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下垫面性质较为均一。
(3)、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陆地>海洋,冬季:陆地<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点北陆北,点南陆南”规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时,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海洋相反。
反之亦然,如果大陆等温线向北(或南)弯曲,则太阳直射点位于北(或南)半球。
(4)、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值)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5)、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高纬)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低纬)方向弯曲。
2. 等温线图的判读:(1)等温线的疏密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纵观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
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
②、温带地区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
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表面性质均一,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④、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向高纬(低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高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受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归纳如下:(3)等温线的走向等温线分布图反映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可以分析出影响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判断南、北半球由于太阳辐射受地球球体形状的影响,导致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多,气温高;高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的能量少,气温低。
所以,在世界等温线分布图上,气温大致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据此可归纳: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增,是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增,是南半球。
二、判断温差在同一幅等温线分布图上,其温差大小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
其规律如下: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
在不同等温线分布图上,其温差大小一般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和相邻两条等温线数值差(即数值间距)大小来判断。
规律是:(1)如果等温线数值间距相同,那么等温线密集,则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则温差小。
(2)如果等温线疏密程度相同,那么数值间距大,则温差大;数值间距小,则温差小。
三、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海洋等温线受洋流影响,会发生弯曲。
根据等温线弯曲特点,可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其规律如下:(1)判断洋流流向的规律: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凸出)的方向一致。
(2)判断洋流性质的规律:等温线向低值(较高纬度)凸出,表明有暖流经过,等温线向高值(较低纬度)凸出,表明有寒流经过。
四、判断地表形态陆地等温线受地形起伏的影响,会发生弯曲。
根据同一地区,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地势越低气温越高的特点,可归纳如下规律:①如果等温线闭合,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洼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高原)。
②如果等温线不闭合,等温线向高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低――中间地势高山脊,等温线向低值凸――中间比两侧气温高――中间地势低――山谷。
五、判断海陆分布由于海水的比热(热容量)比陆地大,所以,同一季节同纬度地区的陆地和海洋气温高低不同。
夏季,大陆升温快,平均温度比同纬度海洋高;冬季,大陆降温快,平均温度比同纬度海洋低。
据此可归纳出如下规律:(1) 7月,等温线向北凸――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1月,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大陆。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等温线图的判读及应用一、专题讲解1.等温线走向及其影响因素2.等温线的弯曲及其影响因素3.等温线的疏密及其影响因素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温差的大小,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等温线稀疏,温差较小。
二、同步训练下图为我国北方部分地区1月等温线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2题。
1.a、b、c、d四地中冬季降雪最多的可能是A.d B.C C.b D.a2.根据等温线的分布可以判断A.地势东南高西北低B.东南部地势起伏大C.山东半岛地势平坦D.西部地区大部分沟壑纵横下图为南半球中纬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甲、乙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
读下图,完成3—4题。
3.导致该地当日25℃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B.海拔C.气压D.坡向4.当日,在相同的天气和地面状况下,图中M、N两地比较,正确的说法是A.上午,M地的谷风比N强B.M、N两地日照时间相同C.下午,N地的山风比M弱D.M、N两地当日最高温相同下图是世界某地区一月等温线图,其中①是25℃等温线,②是20℃等温线。
据此回答5—6题。
5.①②两条等温线温度不同,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大气环流B.海陆分布C.太阳辐射D.地面状况6.④⑤⑥⑦等温线都呈闭合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海陆D.地形下图为8月份(北半球海洋水温最高月)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等值线(单位:℃)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M处寒暖流交汇,等温线密集B.N处受西风漂流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C.O处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大型渔场D.P处受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凸出8.据图中等温线和相关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半球等温线较北半球的平直是因为大气环流的影响B.中低纬海区大洋东部比西部水温高C.南半球高低纬度间温差比北半球的大D.若①处表层水温明显高于M处的,则出现拉尼娜现象下图示意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
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教学设计高二地理组王振宇【内容分析】气温是气候的基本组成要素之一,而气候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可以通过等温线图来了解气温的水平分布状况。
等温线图属于等值线图中的一种,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以等值线图为背景命题较多,正确判读等值线图,并运用等值线所反映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近年地理高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等值线图的判读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解题时,应适当注意某些解题方法。
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典型例题,总结等温线判读的方法,且分析了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具体做题过程中,综合应用,部分解题方法还可用于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中。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必修的学习,已经具备与气温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已经学过等高线图等的判读和应用,214班学生状况较好,学生基础较好,但部分学生也存在基础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的方法、技巧及内容,并通过练习题来应用提升。
【设计理念】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多媒体、课堂讨论、作图等方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充分体现了地理答题方法和技巧的逐步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
2.分析影响等温线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作图,学生理解等温线有关的基础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学会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进行等温线图的判读和应用。
3. 通过合作探究,落实地理高考的四个基本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思路,通过知识运用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1.等温线延伸方向、弯曲、闭合和疏密状况的判读。
2.影响等温线分布的因素。
【教法与学法】1.教法: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2.学法:作图法、读图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等。
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知识点拨]1.等温线分布图读图技巧等温线是气温相等的点的连线,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图示之一。
等温线图是考查气温分布特征及成因、气温时空变化的主要依据,也是考查区域气候特征的主要载体。
在高考试题中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等温线图上的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左图为北半读数值变化,辨南、北半球球读取图中气温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图中气温差。
如左图中最低气温在8~10 ℃,最高气温在24~26 ℃,气温差在14~18 ℃之间(1)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
读数值特征,辨温差大小辨月份、海陆(2)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1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7月,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1)寒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暖流流经地区,等温线向高纬凸读弯曲变化辨洋流、地势出。
(2)地势高: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若等温线穿过山脉或高地,则凸向气温高的地区。
(如图甲)(3)地势低:在非闭合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若等温线穿过河谷或低地,则凸向气温低的地区。
(如图乙)(1)判断气温数值大小甲地气温介于20~22℃,乙地气温介于16~18℃。
判读方法可采用辨数值读闭合大小,析地形类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2)判断地形类型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如左图中乙为山地。
盆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值越大,如左图中甲为盆地一般情况下,等温线分布密集的地区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
(1)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的判读技巧等温线是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在等温条件下物质的状态变化。
通过等温线,我们可以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规律和热力学过程。
那么,如何准确判断等温线呢?一、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来判断等温线。
比如,物质的体积、压强、密度等性质在等温条件下是否发生变化。
如果这些性质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该等温线是一条水平线。
二、利用等温线的特性等温线有一些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来准确判断等温线。
例如,等温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等温条件下的状态,这些点可以用来确定物质的相变过程。
另外,等温线上的斜率表示物质的热膨胀系数,通过斜率的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膨胀性质。
三、利用等温线的数学表达式等温线通常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表达式来判断等温线。
比如,理想气体的等温线可以用维尔斯特拉斯方程表示,通过观察该方程可以判断等温线的形状和特性。
四、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判断实验数据是判断等温线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数据来判断等温线的形状和特性。
比如,通过测量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体积、压强等数据,可以绘制出等温线图像,通过观察图像可以判断等温线的形状和特性。
五、借助计算机模拟计算机模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等温线。
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得到等温线的形状和特性。
这种方法可以避免实验误差的影响,提高判断等温线的准确性。
判断等温线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利用等温线的特性、数学表达式、实验数据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准确判断等温线。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获取更准确的等温线信息。
通过对等温线的准确判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相变规律和热力学过程,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与训练一、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影响因素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图解纬度等温线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原因: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一样〔不考虑其它因素〕海陆分布等温线在东西方向上发生弯曲。
冬季:陆地温度低,等温线凸向纬度低的方向,海洋相反;夏季:陆地温度高,等温线凸向纬度高的方向,海洋相反。
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陆地地形与海拔上下〔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脉或高原:等温线走向与山脉走向、高原的边缘平行;山地区域等温线向纬度低的方向凸出;山峰: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低周高;盆地:等温线呈闭合状态,中高周低洋流暖流经过的区域:等温线向纬度高的方向弯曲;寒流经过的区域:等温线向纬度低的方向二、等温线图判读的根本知识1.判断南、北半球。
全球气温分布的根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方向递减,等温线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假设等温线数值向北递减那么为北半球,向南递减那么为南半球。
2.判断区域温差大小。
在同一幅等温线图上,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密集,区域内温差大;等温线稀疏,区域内温差小。
温差大小与太阳辐射〔太阳高度、日照时间〕、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差异相关。
比方海拔很高的高山地区等温线密集,平原地区等温线稀疏,冬季我国南北温差很大,等温线密集,而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3.看等温线的走向。
根据等温线走向分析主导影响因素。
等温线走向大体有三种类型:假设等温线走向大体与纬线平行,那么太阳辐射〔或纬度〕是影响气温上下的主要因素;假设等温线走向与海岸线走向大体平行,说明海洋对气温分布的影响显著,海陆分布是影响气温的主导因素;假设等温线走向与等高线走向〔或山脉走向〕一致,说明影响气温上下的主导因素是地形地势。
4.看等温线的弯曲状况。
等温线的弯曲说明同纬度地区气温上下有差异,造成同纬气温上下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海陆差异〔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地形分布与海拔上下〔海拔低处、山谷气温高;海拔高处、山脊气温低〕、洋流分布〔暖流经过气温增高、寒流气温降低〕。
气温分布规律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主要依据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1)受纬度位置影响,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受海陆位置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3)受地形影响,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
现对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实行归纳总结:【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南、北半球。
【解析】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温度值。
【解析】在同一条等温线上温度相同,处于两条等温线间的点温度介于两条等温线间。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季节。
【解析】同纬度地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夏季同纬度地带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冬季北半球夏季→七月,冬季→一月南半球夏季→一月,冬季→七月【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某点的海陆分布。
【解析】同纬度地带,夏季气温高的是陆地,气温低的是海洋;冬季气温高的是海洋,气温低的是陆地。
[技巧:在等温线分布图上任意画一条直线(代表一条纬线),与其中任何一条等温线相交,满足“在同一纬度上”这个条件。
然后,在纬线上任取两点,比较出这两点的温度高低,再结合题干条件,推出问题的结论。
]【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温差。
【解析】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地形。
【解析】等温线闭合时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相关考点】利用等温线图判断两地相对高度。
【解析】在同纬度地区,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同步练习1.一天中,陆地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 D )A.2时左右B.正午12时C.下午1时左右D.14时左右2.一年当中,南半球陆地上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A )A.1月B.7月C.8月D.2月3.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B )A.6℃B.0.6℃C.0.76℃D.0.67℃4.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 D )A.600米B.3 666米C.200米D.2 000米5.在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与平原气温相比( B )A.相等B.低C.高D.无法比较6.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
等温线图判读1.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气温的分布受纬度位置、地形、海陆分布、洋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等温线分布因此也存在差异,具体图文分析如下(注:m、n为纬度,m>n;t为温度,t1>t2>t3>t4)。
2.等温线图的应用(1)判断气候类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最冷月15℃和0℃等温线分别是热带与亚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区的分界线。
(2)判断南、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增大为南半球,向南增大为北半球。
(3)判断海陆位置及月份根据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判断月份及海陆位置。
可根据“一陆南,七陆北”法则来判断,“一月份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七月份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与陆地正好相反,即“一海北,七海南”。
(见下图)(4)判断寒、暖流①寒流:寒流中心水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故等温线向高值凸出(道理同冬季的陆地或夏季的海洋)。
②暖流:暖流中心水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故等温线向低值凸出(道理同夏季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
(5)判断地势起伏①地势高:在等温线图上,地势高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低或等温线向高值弯曲。
②地势低:在等温线图上,地势低处等温线的数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或等温线向低值弯曲。
(6)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里大外小为盆地;数值里小外大为山地。
由于盆地、谷地中的城市空气易集聚难扩散,因而也常用来比较城市大气质量的高低等。
如下图中,图甲为盆地,图乙为山地。
( 7)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密集的地区温差大。
寒、暖流交汇、锋面附近温差较大;陆地较海洋温差大;温带较热带温差大;冬季较夏季温差大。
【典题剖析1】读“某地区海陆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20℃等温线表示七月份某大陆局部地区和临海地区的等温线分布,虚线是有待确定的等温线走向。
其中能正确表示各地区等温线弯曲方向的分别为()A.P1、P3 B.P2、P3C.P2、P4 D.P1、P4(2)图中A地区种植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气候冷湿 B.水源不足C.光照不足 D.市场狭小【答案】(1)D(2)A【解析】(1)左侧的等温线弯曲处位于圣劳伦斯河谷,地势较低,气温比同纬度地区气温高,等温线弯向高纬,即P点;右侧的等温线弯曲处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较高,气温比同纬度地区气温低,等温线弯向低纬,即P4。
等温线图的判读1、等温线分布的一般规律及成因①在南北半球上,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主要是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因为南半球海洋广阔。
③等温线在陆地或海洋上会弯曲。
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
④世界最高气温出现在撒哈拉沙漠,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
问题9:读世界平均气温图,思考回答:(3)B处气温比同纬度偏低,说明其形成原因。
(4)C、D两处等温线弯曲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共同原因是什么?(5)E处等温线密集,形成原因是什么?(6)G处气温明显低于F,说明其形成的原因。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等温线延伸到高地急转弯曲3.等温线图的应用(1)判断南、北半球规律如下: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南半球问题10:右图分别表示哪个半球? (2)判断温差 规律如下: 等温线密集→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温差小(3)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①判断洋流流向的规律: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弯曲(凸出)的方向一致 ②判断洋流性质的规律:等温线向低值(较高纬度)凸出→暖流经过 等温线向高值(较低纬度)凸出→寒流经过 问题11:读右图回答:(1)该图表示的时间(月份)是什么? (2) ①处等温线密集主要原因是什么? (3) ②处等温线向南凸出主要原因是什么? (4) 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判断海陆分布 规律一:7月 等温线向北凸→大陆等温线向南凸→海洋 1月 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大陆规律二:采用“高高低低”的原理同纬度地区的大陆和海洋:若气温高,则等温线向较高纬度地区凸 若气温低,则等温线向较低纬度地区凸问题12:右上图中,虚线为海岸线。
若为7月份,A(5)判断季节 规律如下: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大陆气温高→当地为夏季 大陆等温线向低纬凸→大陆气温低→当地为冬季 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气温高→当地为冬季 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凸→海洋气温低→当地为夏季问题13:右上图中,根据等温线的分布规律,判断该地的季节?(6)判断地形 等温线闭合 内线数值大→中心气温高→中心地势低→盆地(洼地内线数值小→中心气温低→中心地势高→山地(高原等温线不闭合→山脊→山谷①②③24℃20℃16℃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合肥长沙南昌福州汉城东京10351030102510201015101010201025101510101005ABC DE FG问题14:右图中,A 、B 、CD 、EF 所在地分别是什么地形?。
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进行等温线的判读与应用前首先要明确: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等。
从纬度因素来看,全球气温总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从海陆因素来看,夏季大陆气温高于海洋,冬季大陆气温低于海洋,从地面状况来看,地势高的地方气温低,反之则高,热容量小的地区增温快,热容量大的地区增温慢。
具体判定方法如下:一、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等温线数值从北向南递增,南半球反之。
二、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和季节: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相反。
三、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为洋流流向,向高纬凸出为暖流,向低纬凸出为寒流。
四、判断地形名称:等温线成闭合曲线的地区,受地形(盆地或山地)影响多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暖热中心等温线度数比寒冷中心高。
山地: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小。
盆地: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等温线的数据越大。
五、判断山脉走向和山体高度,等温线向高温凸起的方向为山脉的延伸方向。
根据两地的相对高度=两地的温差(℃)÷0.6℃×100米,可求出山体的高度。
六、根据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1、冬密夏疏:因为冬季各地温差大,夏季较小。
2、温带密、热带疏: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
3、陆密海疏: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温差大;海洋表面性质单一,温差小。
七、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分析等温线与纬线,海岸线和地形的关系。
1、与纬线平行:它是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2、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海洋对气温起了调节作用,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
3、与等高线平行:在地势起伏较大的高山地区比较明显,这是由于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的结果。
八、判断锋面:在大气层中的垂直截面上,从地面向上出现的连续温差值最大的连线处为锋面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