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及其管理智慧教程文件
- 格式:pdf
- 大小:8.33 MB
- 文档页数:6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一、自我管理的大成:佛家文化中的“无我”与“舍法”佛家文化以宇宙时空观来看待人类、看待人生,旨在使一个悲观的人类变成一个充满自信的人类,并教育人不断地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永远向着佛道迈进。
人类为什么是悲观的呢?因为人一生下来最终的结果是死亡,生老病死是人类的苦难,伟大的佛陀释迦牟尼就是想让人类在精神上摆脱这样的命运———他放弃了优裕的贵族生活,苦苦修行,最后以包含宇宙的胸襟创立了佛教,以无限的时空看待永恒的生命。
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生与死是一回事,那不过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生命是永恒的。
后继的佛陀们沿着佛祖的足迹,继续探索宇宙的真谛。
他们看到人不能光为理想而活着;还要为当下而活着,于是让人们追求无念、无住、无相、无我的境界,以更好的精神状态,以忘我的舍法之境界最大限度地普渡众生。
后来毛泽东主席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抱着只求耕耘、不求收获的信念默默地发挥好自己的社会作用、为他人谋幸福,也体现了他博大、慈爱的胸怀。
忘我就是忘掉我,我是什么?我是由非我之因素构成的,比如财富、权势、美色、莫名的烦恼等等。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劳动的时候,大脑一直被一些无谓的东西占据,诸如名、利,还为一些纠纷而耿耿于怀,更有甚者,坐在飞机上,总担心飞机会掉下来———这些忧虑令人苦不堪言,哪能干好工作呢?如果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一有念头,能量即被占用,用公式表示即为:能量剩余(现有能量)=能量来源-能量占用全心全意=身体状况-占用(财、色、权、烦等)=忘我能量占用越多,剩余能量越少,做事情的状态就越差;如果剩余能量是负数,那就最好什么也不干,否则能量透支,身体一定会出问题。
反之,能量占用越少,剩余能量就越大,人的精神状态就越好。
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共五篇)第一篇: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国学文化与管理智慧》课程小论文论文题目: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作者:班级学号:81号指导老师:李宁琪老师完成时间:2012年5月10日墨家理论对现代管理的意义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如果能对墨家管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管理无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管理思想墨家兼爱企业管理1.墨家学说简介1.1 墨家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与儒家同为春秋战国时期显学,创始人为墨翟,世称墨子,在当时影响极大,有“非儒即墨”之说。
战国后期,墨学的影响一度甚至在孔学之上。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代表人物:墨子、田俅子等。
1.2 现存著作东汉时期存有《墨子》七十一篇、《胡非子》三篇、《随巢子》六篇、《我子》一篇、《田俅子》三篇、《尹佚》二篇,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代所传的《墨子》只剩五十三篇。
特别须指出的是,《墨子》一书中对光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进行了探讨,可惜在漫长的时间中都没能得到充分地认识。
1.3 主要思想墨家的管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
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合理、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统称为“墨家十事”:兼爱:无差别的爱、去亲疏与社会阶级分别。
非攻:反对主动侵略的不义之战。
尚贤:不分出身贵贱划分人才,唯才是举。
尚同:统一思想上下一心,以上级的是非为是非。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
明鬼:肯定了“鬼”的存在,有敬畏感。
《中国传统管理智慧》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国传统管理智慧课程类别:通识教育(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学分/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适用对象:所有专业开课单位/教研室:政法学院思政教研室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目标1、它本课程是研究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智慧的一门学科,既具有深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管理思想与当今借鉴两个个层面进行研究,是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是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深的智慧,能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管理的思想与智慧,采用“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总结并领悟中国传统管理治思想的精髓,提高学生的管理理论素养,拓宽学生的管理知识视野,为学生研究管理理论和从事行政管理及企业管理提供借鉴,进而提高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同学们的管理工作和理论创新提供必要的信心和智力支持。
为以后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模式建立,奠定良好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的的基础。
四、教学基本要求1、本课程知识面较广,涉及历史学、管理学、领导学、人才学等多门学科。
含有丰富深奥的理论,同时,又是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的的课程。
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主要管理智慧的精髓。
重点:中国传统管理智慧的主要特点、内容与当代借鉴意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采用课堂讲授、比较分析、小组学习、案例讨论等的教学方法。
2、本课程为考查课程。
最终成绩由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堂参与和期末随堂测试综合评定。
平时作业、课程论文和课堂参与占30%,期末随堂测试占70%。
五、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选用教材:[1]宋锦绣主编.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2、参考资料:[1]欧人,葛山.中国传统管理智慧十讲.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张廷伟国.学中的管理智慧.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3]刘云柏.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4]蒋一苇.古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式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5]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08年2月第1版[6]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7]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1月第1版[8]张松辉.老子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月第1版[9]孙小玲.孙子兵法.武汉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10]胡如虹.战国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11]王启才.吕氏春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12]辛志凤.墨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俞志慧.韩非子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14]皱华玉,战继发,艾景学.中国古代领导思想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15]刘禄玲,杨勇.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6]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17]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编写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10月第1版[18]李庚其.赢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文汇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19]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朱明伟.中国管理文化论.立信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执笔:邱龙审核:刘孝友制(修)订时间:二0一一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