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点的制作与创新
- 格式:pdf
- 大小:309.84 KB
- 文档页数:2
论中式面点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陈锦容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03期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中式面点在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我国的面点制作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十分成熟,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中式面点制作方式日益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饮食体验。
同时,越来越先进的加工器具被运用到面点制作中,促进了面点制作工艺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中式面点的发展历程、中式面点完善和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并归纳了当前中式面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举措。
一、中式面点的发展概述1.萌芽时期。
根据相关专家研究发现,面点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由于当时缺乏大量的粮食资源,面点制作工艺流传范围较小,未能普及到社会中。
相较于商周时期,西周时农业生产获得了极大进步,储备了丰富的农业和粮食资源,加快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同时,手工生产行业也开始发展,为面点制作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工具和设备,大大提高了面点制作效率。
2.发展时期。
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面点开始真正获得发展。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生产力开始提高,再加上受到人员迁徙和流动的影响,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面点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
随后,市场的概念开始出现,此时人们不仅将面点视为粮食,还作为一种商品开展交易,扩大了对面点的需求,带动餐饮业也发展起来。
从汉代到明清前朝,社会上出现了更多先进的面点制作工艺,面点制作发展速度加快。
3.黄金时期。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面点技术受到了酒楼、面点店铺的关注。
为了提升商贸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面点技术出现并得到运用,大街小巷更是遍布包子店、面条店、馄饨店等,赢得了大量食客的关注。
面点也逐渐在人群中得到普及,甚至有人养成了顿顿面食的習惯。
在社会进步发展的大环境下,外来文化也融入到面点文化中,中式面点在吸收其他饮食文化优势的同时不断得到发展,更出现了自动化、机械化的面点制作方式。
二、中式面点完善和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创新是时代的号召和发展的灵魂。
浅谈中式面点的创新摘要面点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随着面点师文化层次的提高,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营养饮食的需要,这一课题急待上升到又一新的高度。
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面点的创新与开发思路。
相对于菜品的创新,面点的创新更困难也更紧迫。
菜品的原调料花样翻新,带来了“红案”的急速发展、大步流星,“白案”因其创新空间小、难度大,走得步履蹒跚。
面点创新的思路千头万绪,但从面点制作的规律来看,主要有拓展新型原料、开发面点制作工具与设备和研究功能性面点品种等方面。
拓展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皮坯料、馅料、调辅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其具体品种成百上千、琳琅满目。
关键词:历史创新食疗面点功能性面点一、面点的历史中国的面点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
面点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
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
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面食。
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
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
春秋战国时,谷物品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
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
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
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
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
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酒溲饼等。
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细记述了“饼,并也。
溲面使合并也。
胡饼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
人 文 论 坛150INTELLIGENCE从受众接受心理角度说,主持人一旦成名,成为受众中最喜爱的、最尊重的主持人之后,人们接受的程度,不光是话筒前和荧屏前的形象,更注重在话筒外和荧屏外的公众形象。
主持人生活在群众之中,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的谈吐、举止、言行和表现,常为人们包括同事所注目。
3.1.3执着与敬业主持人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一夜成名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不懈地奋斗追求,逐渐被受众所认可。
3.2逐步完善体制与政策3.2.1教育培养中国的节目主持人在媒介议程的设定当中,总是把受众的参与性提得很高,而将自己的与性降得很低;节目的实现过程少不了实时的参与感。
应该让主持人参与到节目的策划、采编创作中来,了解节目的制作流程,体会节目的中心意图,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主持节目时能够把自己的情感和节目内容结合在一起,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编导也应该有意识的给主持人发挥个性风格留出适当的空间,使主持人有积累创作经验的过程,有成长起来的用武之地。
3.2.2科学管理理顺机制,强化管理,建立健全一整套有效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是选拔、使用、管理主持人面临的主要课题。
在主持人的选拔方面,应从观念上有所改变,打破过去那种重形象、轻内在;重年龄、轻阅历;重口齿、轻素养的选拔标准。
在主持人的使用方面,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对主持人进行严格考核测评管理,并根据考核测评结果实行上岗、试岗、转岗等制度。
在主持人的管理方面,实行动态管理,在考核测评、优化组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有关加强主持人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从管理、聘任、考核、奖惩和学习研讨等几个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使主持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也使主持人目标明确,有章可循。
3.2.3激励约束目前主持人队伍中特别是一些地方台的主持人,虽然大多数人能安心本职工作,但也有部分主持人由于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至使部分主持人客串现象严重,跳槽问题突出。
中式面点创新策略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式面点作为中国传统的特色食品,在市场中面临着多元化的竞争。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式面点需要进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从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两个方面,探讨中式面点的创新策略思考。
一、产品创新:1. 品种创新:中式面点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有包子、馒头、饺子等。
可以通过开发新品种,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入更多元化的口味和风味。
比如在包子中可以加入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制作出口感更好、色香味俱佳的新品种。
2. 用料创新:传统的中式面点通常使用面粉、鲜肉等作为主要原料,可以尝试使用其他食材来创新,如野生菌类、海产品等。
不仅增加了营养价值,还能给消费者带来新的口味享受。
3. 工艺创新:中式面点的制作工艺一直比较传统,可以尝试引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如自动化生产线、精准配方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包装创新:传统的中式面点包装一般比较简单,可以考虑改进包装设计,使其更加美观、便于携带和保鲜,增加消费者购买的欲望。
二、营销创新:1. 线上营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线上渠道进行销售和宣传已成为一种趋势。
可以通过开设电商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中式面点推销给更多人群。
2. 个性化定制:中式面点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口味进行个性化定制,如增加或减少馅料、修改口味等,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3. 小吃店创新:中式面点可以与其他小吃结合,形成特色小吃店,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如与烧烤店、火锅店等合作,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4. 品牌推广:可以通过赞助各种活动、参加展会、举办品味体验会等方式,提升中式面点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中式面点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需要进行持续的创新。
通过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更多元化、个性化的中式面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升品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烹饪专业中式面点制作教学总结1. 引言中式面点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其制作过程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在本次烹饪专业中式面点制作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多种中式面点的制作方法和工艺,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面点制作的理解和掌握。
本文将对此次教学进行总结和回忆,以及对面点制作的经验和心得进行分享。
2. 教学内容在本次烹饪专业中式面点制作教学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2.1 环境准备在制作面点过程中,环境准备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确保操作台的清洁卫生,并做好食材的准备工作。
同时,要注意调整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适合面点制作的环境。
2.2 面团制作面团是制作面点的根底。
在教学中,我们学习了不同种类面点的面团制作方法,包括面粉的选用、搅拌和揉面的技巧等。
通过和面的实践,我们掌握了面团的黏性和弹性调控。
2.3 面点制作在掌握了面团制作后,我们学习了各式各样的中式面点的制作方法。
包括饺子、包子、馒头、面条等。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实践操作,我们掌握了面点的整形、包馅和烹饪等步骤。
2.4 烹饪技巧除了面团制作和面点制作之外,本次教学还涉及到一些烹饪技巧。
比方水煮面、清炖面等,通过教学,我们掌握了这些面点的特殊制作和烹饪方法。
3. 教学经验通过本次烹饪专业中式面点制作教学,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供学习者参考:3.1 细心和耐心面点制作需要细心和耐心。
面团的揉捏、包馅和整形都需要细致的操作。
在面点制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细节,保持耐心,这样才能制作出美味的面点。
3.2 手感和经验面点制作是一门手感和经验的学问。
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我们能够更加熟悉面团的质地和馅料的调配,从而制作出更好的面点。
3.3 创新和创造在面点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参加自己的创新和创造。
通过调整面团的配方,尝试不同的馅料搭配,我们可以制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面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 结论通过本次烹饪专业中式面点制作教学,我对中式面点制作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创新中式面点制作方案1. 简介中式面点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种类。
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食的要求不断提升,单一的传统中式面点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创新中式面点制作方案是一个必要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提出一些创新的中式面点制作方案,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口感和创新的需求。
2. 创新的中式面点种类2.1. 个性化包子传统的中式包子口感一般相似,种类有限。
而现代人对于个性化的食品有着更高的要求。
因此,可以尝试制作个性化的包子。
例如,可以将包子的馅料进行改良,增加一些特色的调料和食材,例如韩式辣白菜、咖喱牛肉、巧克力等,以丰富包子的口味。
2.2. 创意的馄饨传统的馄饨一般只有鲜肉和菜肉两种口味。
为了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品质和口感的要求,可以进行创新制作。
例如,在猪肉馅中添加虾仁,丰富口感;在馅料中添加花菇和黑木耳,增加健康成分;调制特色酱料,以增加馄饨的风味。
2.3. 五谷杂粮面条传统的中式面条多以白面为主要原料,缺乏营养和口感上的变化。
而现代人对于健康和多样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尝试制作五谷杂粮面条。
将小麦面和其他谷物混合,例如玉米面、黄豆面、黑米面等,制作出富含营养和口感丰富的面条。
2.4. 创新的油条油条是中国传统的早餐食品,但常见的油条种类有限,很难满足消费者对创新口味的需求。
因此,可以尝试制作创新的油条。
例如,可以在油条中添加花生、核桃等坚果类食材,增加口感和营养;在油条中添加蔬菜,例如胡萝卜、菠菜等,增加色彩和健康元素。
3. 制作技巧与注意事项3.1. 配料选择在制作创新中式面点时,配料的选择非常重要。
应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并根据不同口味的需要进行搭配。
同时,要注意考虑食材的相容性和口感的协调性。
3.2. 制作工艺制作中式面点需要掌握一定的工艺技巧。
例如,在包子的制作过程中,要控制好发酵的时间和温度,以确保包子的口感松软;在面条的制作中,要注意面团的搅拌力度和时间,以保持面条的弹性。
A PPLICATION技术与应用140OCCUPATION2015 02浅谈中式面点的开发与创新——以包子制作为例文/尹贺伟摘 要:面点的开发与创新一直是专业从业者孜孜以求的方向。
本文以包子的制作为切入点,从面团的选择、馅心制作、造型、成熟、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面点制作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和发展创新。
关键词:中式面点 开发 创新面点是中国烹饪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作为专业面点从业者,要在具体工作中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努力创新,举一反三,开发制作出更多在色、香、味、意、型、养等诸多方面都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面点品种。
因面点品种繁多,笔者现仅以包子的制作为例,从面团选择、馅心制作、造型、成熟、色彩搭配等几个方面阐述面点制作过程中的举一反三和发展创新。
一、面团的变化面团的选择与和制是面点制作的第一道工序,中式面点面团的分类多达二十多种,并且随着新原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不断发展,面团的分类将愈加细化。
制作包子的面团通常都是发酵面团,但放眼中式面点面团的分类,结合行业实践,不难发现水调面团中的冷水面、油酥面团中的层酥面、杂粮面团、米粉面团、果蔬面团、特色风味面团等同样适合作包子的皮料。
皮薄馅大的薄皮包子就是用冷水面团作皮料;外表平平,咬上一口却见层次分明的破酥包子,其皮料是采用层酥面团的开酥原理,用发酵面包油酥面制作而成;而以杂粮粉与面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合成的杂粮酵面为皮料制成的包子,即为杂粮包,具有益于健康、预防疾病、辅助调养的功效;还有以澄粉和成面团作为皮料做成的晶莹剔透的水晶包;以蒸熟的南瓜茸与面粉合成的发酵面为皮料做成的金灿灿的南瓜包;用水果汁调制面团,工艺程序考虑特殊的护色方法,制作成色泽鲜艳,营养丰富的果味包子则不失为一种新创意。
包子皮面的制作还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具有特殊口味、特殊营养或特殊功能的原料,例如,可可粉、蜂蜜、茶叶粉、杏仁浆、花生粉、啤酒、莲子粉等。
中式面点的制作与创新
发表时间:2012-08-28T11:07:36.343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3期供稿作者:孙艳秋
[导读] 我国面点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地的小吃中就足可见其种类的繁多。
孙艳秋(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我国面点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地的小吃中就足可见其种类的繁多。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面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对中式面点制作的原料选择、食、药物在面点中的运用、色彩搭配、标准化生产及创新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原料选择;色彩搭配;中式面点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日趋繁荣,势必要求我国的第三产业——餐饮业加快改革与发展的脚步。
而中式面点作为我国餐饮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我国风味面点品种众多,花色独特,取材广泛,造型美观,口感多样。
从宫廷美点到民间小吃,从城市精点到乡村粗粮都有着不同的地方风味特色。
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物产、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则形成了不同的风味流派。
尽管各地风味面点特色各不相同,但所用的胚料、制作原理及成熟方法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地方。
1 中式面点的内涵
面点制作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状况。
而中式面点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在其选料、制法、品种、风味、养生等方面均有着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份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
长期以来,面点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北方的人们以面制品为主食,另一方面,面点中的许多相对精细的品种则逐步演化为人们正餐之外用以垫饥、消闲、品味的品种,成为小吃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诸如馄饨、饺子、汤圆、包子、春卷、粽子、糍粑、米线、米粉、烧卖、馓子、麻花、猫耳朵、萨其玛、麻团等等;有些面点,又是宴会、筵席上不可缺少的品种。
2 中式面点的发展
我国面点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精湛的技艺和珍品。
因此,继承传统技艺、传统名品应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以前许多名店、老店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式面点文化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如发酵法的研究,清汤、奶汤的制作,油炸品的酥脆,糕的松软糯,馅心风味的把握,名品的继承等等,每一项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更需要创新。
3 面点制作原料的选择
3.1 原料的营养成分。
蔬菜和水果所含营养素的一般特点是,含有大量的水分,丰富的无机盐(钙、钾、钠、镁)及一切重要的维生素,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很低,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果胶。
其中含有的有机酸,芳香物质,天然色素等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丰富膳食的色彩有着重要的意义。
多用水产品、果品等弥补日常面点馅心原料的不足,因为水产品等原料中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碘、锌等微量元素。
了解了食物原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即便于我们面点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原料中所含的营养价值进行合理搭配,做到平衡膳食,保证人体健康。
现在人们对此也越来越讲究,而利用果蔬杂粮制作面点提供给客人,其营养价值、微量元素丰富。
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客人,如运动员、病人、老人、儿童更有营养价值,更能适应于这些客人。
发展营养食品面点利用果蔬杂粮为原料制作面点是一条广阔的大道。
3.2 原料的风味。
利用常用原料去开发制作新品点心,口味大同小异,一般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由于动植物原料本身大部分都具有其独特的口感与风味,利用它们的独特口味再通过适当的烹调方法制作成面点就形成了该面点的个性,成为一个新的面点品种以满足现代人对口味的需求。
如:山鸡与圈养鸡在其所含的风味物质上就有着很大的区别,用这些原料来进行创新,一定会受到广大顾客的欢迎。
3.3 细粮粗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仅局限于温饱问题,而是注重营养健康的美食。
食用粗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趋势,长时间食用精细的米、面等会使人体产生由于营养素的缺乏而导致的疾病,因此有些原料,如山芋、南瓜、玉米等现在已成为各大酒店宴席菜肴中一道必不可少的主食。
我们要充分利用原料的天然特点来改革创新,丰富面点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4 食、药物在面点中的运用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国家卫生部先后规定了既是食品又是药物的名单,其中包括枣、山药、山楂、龙眼肉、白扁豆、百合、枸杞子、乌梅、青果、薄荷、白果、荷叶、马齿苋等以上物品,这又为我们制作面点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原材料,同时也为制作发掘功能性面点打开思路。
所谓功能性食品就是以健康人为食用对象,以增强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面点;以健康异常人为食用对象,以防病为目的的面点,如鸡蛋羊肉面,健脾开胃,益气补血,泽颜白面,羊肉味甘,性温,与鸡蛋清做成的面条合用,加入适当调料是一道不错的鲜美佳肴。
这就是中医中“药食同源”在面点当中的运用,也是中国烹饪与世界烹饪最大的特点。
5 色彩搭配
中式面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一部分,中式面点造型生动,配以鲜艳的色彩,即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具有诱发食欲的魅力。
中国食品,历来讲究色、香、味、形、质、器、养。
提供给客人选择的面点应该色彩丰富,几道面点色彩应合理搭配,避免色调单一。
过去一般都使用食用色素,虽然色彩很鲜艳,但是不易于人体的健康,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营养健康的饮食,因此现在的人们对色素制作的面点己很少食用。
那么我们则需要利用果蔬杂粮的天然色彩来制作出不同色彩的面点。
不仅使面点达到引诱食欲的效果,而且在营养上,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补充与搭配。
6 中式面点的标准化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化机械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
典型的品种如各种馅心的速冻水饺、汤圆等等。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工业化生产的特点:是原料易于保存和运输;通过灭菌、真空包装、速冻等工序使原料便于贮存;美观、便于携带,通过包装等工序使食品具有了视觉上的美感,且方便携带;方便快速,由于机械化的生产减少了很多人力,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快速;清洁卫生,工业化生产避免了手工生产的很多不足,手工生产对食品的污染是常发生的,如没戴手套,手又未清洗干净等。
7 中式面点制作上的创新
从面点的造型上去创新。
面点制品不同的色调,首先通过视觉器官使人脑神经系统起不同程度的反应,如白色给人以质洁、清淡之
感。
面点配色主要由天然原料、食用色素调料加熟制起色等手段从而使面点增辉添彩,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洁白的馒头上点缀上碧绿葱花,显得色彩分明。
起到促进食欲的作用,在食用的同时增加了美的感受。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烹饪技术在世界享有盛誉。
中式面点制作技术就是这门边缘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
创新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必然要求,创新就是生命力。
精致美观营养丰富,新奇保健,方便快捷是面点改革创新的方向,也是对我们面点制作人员的基本要求。
结束语
中式面点作为我国餐饮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面点制作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的状况。
我们应在传统的制作方式、选料和造型等基础上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