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区旅游道路规划设计探析
- 格式:docx
- 大小:725.16 KB
- 文档页数:5
景区交通设计分析方案景区交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到道路、出行方式、停车等多个方面。
为了更好地解决景区交通问题,应综合考虑景区地理环境、游客出行需求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交通设计方案。
首先,需要根据景区的地理环境设计合适的道路路网。
考虑到景区可能地形起伏较大,可以考虑在需要时开设上下坡通行道路,以提高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在景区内设置合理的道路标志和指示牌,方便游客在景区内的出行和导航。
其次,应通过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
针对景区交通流量较大的情况,可以增加公交车、旅游巴士等交通工具的运营频次和车辆数量,以满足游客的出行需求,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再次,需要合理规划景区内的停车场。
根据景区景点的分布和需求情况,设置多个停车场,避免交通流量集中在某一地点,造成拥堵。
停车场位置要尽量靠近景点,方便游客出行,同时要保证停车场的容量足够,以满足游客和旅游车辆的停车需求。
此外,景区交通设计还需要考虑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
可以设置自行车租赁点和步行道,鼓励游客以非机动车出行,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此外,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停车点,方便游客停放自行车。
最后,为了解决景区交通问题,需要加强交通管理和监控。
在景区的主要交通节点和道路上设置交通岗亭和监控摄像头,加强交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
同时,通过合理的交通信号控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总之,景区交通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景区地理环境和游客需求,合理规划道路路网、公共交通线路和停车场,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并加强交通管理和监控,以提供便利高效的出行环境,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体验。
【城市旅游研究】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城市,也是一座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旅游城市。
如今,杭州市已经拥有了十分成熟的城市管理机制,且未来杭州将会全面推动旅游产业向观光、度假、会展转型升级。
这就要求杭州市众多旅游景点要在景区区域保持现有品质稳步提升的势头下,对景区周边空间进行总体规划利用,使之与景区发展配套。
一、杭州灵隐寺空间规划布局(一)灵隐寺区位在对杭州灵隐寺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对灵隐寺这一空间概念进行明确。
首先,灵隐寺在大多数人思维中,就是指灵隐寺寺庙建筑围墙中的空间。
这一狭义的灵隐寺寺院空间是指始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缮并保存至今的七大殿、十二堂、四阁、三楼、三轩等,共占地近87000平方米的灵隐寺寺院。
然而仅以狭义的灵隐寺空间布局探讨我们整体规划布局,显然是无法充分对其进行利用的,因此在笔者看来灵隐寺有一个广义的空间界定。
灵隐寺的广义空间定义应由灵隐寺的主体建筑、寺庙附近以及寺庙主体附近的其他相关区域组成。
该空间区域的范围是东临石莲亭,南临杨家塘,西临龙门山,北临北高峰。
该空间区域的文化遗产直接来源于灵隐寺,因此也可称为灵隐寺的文化辐射区。
(二)灵隐寺寺院建筑布局现存灵隐寺建筑结构主体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由政府资助陆续修复,清朝顺治年间灵隐寺再次开始重建,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建成之后形成大致今天的规模。
而如今的灵隐寺南部西经幢、西部大门与法云弄、法云古村的法云安缦度假酒店通过灵隐支路相连接,因而有了路径上的接触。
二、法云古村法云安缦空间规划布局(一)法云安缦区位法云安缦度假酒店位于栖霞路西侧的山谷之间,沿着这条竹林密布青草菁菁的路径开车约五分钟,即可到达天竺古村,而法云安缦就坐落在其另一侧,毗邻灵隐寺和永福禅寺。
法云安缦与当地村民合约承包周围茶园,总面积约140000平方米。
按照前文观点,法云安缦正好处于广义灵隐寺空间区位内,位于其西南部位,正好承接了来灵隐寺游览的游客,并在半开放式的布局内,在空间布局上与灵隐寺南部西经幢、西部大门进行充分的有机互动。
浅论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作者:柴宏喜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设计,除了满足道路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旅游区道路成为观赏景观的良好场所;道路空间及相关设施应当具有一定观赏性及景观效果,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旅游区形象与特色。
为此,必须从景区的自然、人文、景观环境出发,对道路进行精心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风景旅游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工作等社交活动日趋频繁,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来自生活、工作方面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迫切的需求多种途径来释放各方面的压力,而观光旅游则是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风景旅游区以其优美、宜人的自然风光,恬静、舒适景区环境,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重要场所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景区观光旅游,参与各种休闲、娱乐活动,舒缓压力、放飞心情。
风景旅游区道路是景区旅游活动的重要载体和主动脉,是游客感受景观特色与社会风情的重要通道。
因此,做好风景旅游区道路规划设计工作,打造一条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景区道路,对于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游客、促进景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风景旅游区的道路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道路本身的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还必须考虑以下因素:首先,为了吸引游客,促进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点研究如何使园区道路成为景区景观的重要载体,对游客视觉产生直接冲击,给旅游者形成良好的印象。
其次,应重视景区道路自身的观赏性,即道路空间尺度、界面、形态、序列等方面能给游客在视觉上产生即统一又富有变化的韵律感和秩序感,使道路两侧的环境小品、绿化、广告、标志、灯具等具有点缀、渲染气氛的作用,形成与景区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道路景观,使游客感受到该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设施形象。
为此,必须从景区路网结构出发,精心规划道路平、纵、横断面,合理设计道路绿化、铺装、标志、照明、景观小品等设施,使其与道路沿线景观特色相适应。
森林公园游步道规划与设计研究———以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发布时间:2022-08-17T07:41:04.215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4月7期作者:陈俊橙[导读] 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展,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陈俊橙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摘要: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进展,以及人类对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森林生态景区建筑中占据了日益关键的作用,而游步道则是森林公园的重要主体要素,通过深入研究玉苍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步道规划设计的科学规律,并根据工程设计原则,从游步道布置、结构、宽度、边坡类型等角度作出了详细设计,对森林公园游步道建筑设计和施工产生了必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景区规划设计;游步道;玉苍山公园;森林公园中图分类号:TU986.5文献标识码:A0引言由于我国市场的发展,旅游观光已经形成了一个蓬勃的行业,游道体系的建设也成为了景区规划中的重点规划部门,但目前中国国内外的游道研究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高华,吴亚娟. 浅析森林公园游步道设计[J]. 中国园艺文摘,2015,31(11):126-127+164.]],江海燕于2006年开始研究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江海燕. 自然游憩地步道系统规划设计[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04):17-20.]]。
李瑞冬、胡玎在二零零三年最先在国内外提到了游步道的创新设计,并针对游步道的节点结构以及游步道段结构,开展了相应的探讨研究[[[]李瑞冬,胡玎. 一次游步道的创新设计[J]. 园林,2003(12):10-11.]]。
2009年,朱忠芳先生深入发掘了游走道的产业功能价值,重新定义了游走道产品的概念定义[[[]朱忠芳. 森林公园游步道产品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国外关于游步道设计的有关调查与研究较早,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设计理论体系,而且实际工程经验丰富[[[]许祯昱. 城市山地公园游步道景观设计研究——以青口千家山生态公园为例[J]. 城市建筑,2019,16(32):112-114.]]。
四川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3000字四川省是风景名胜资源大省,拥有1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已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处风景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东与彭州、郫县、温江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西北与阿坝州汶川县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坝山区的咽喉要道。
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区外围第三圈层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约50公里,在成都1小时范围圈内,是大九寨环线和大香格里拉环线的关键节点,是联系卧龙和阿坝地区的门户。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是紧邻都江堰市市区,沿山麓分布着6个城镇,城景关系十分密切。
岷江穿出宝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着广阔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与都江堰市区的关系风景区划分为 7 个景区。
各景区应加强游览组织、景观环境控制、游览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
都江堰景区面积 10.05km²,7 个景群,56 个景点。
净化各类与游览无关的建设,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强游览组织与管理,扩大游客容量。
修建游步道,加强都江堰景片和灵岩寺景片的联系,游步道建设以青石材料为主,维护其古朴风韵。
改造二王庙宾馆和四川出版社创意中心的景观环境。
整治都江村景观环境,保留农田,搬迁工厂,改造为川西传统民居特色村落。
实施拆除与景区保护无关,破坏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建构筑物。
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区围墙与外江溢洪道之间的都管局高工楼等。
适时拆除灵岩寺的宾馆,维修灵岩寺并对外开放;修建灵岩寺至灵岩山顶的游步道。
适时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为游览区。
青城前山景区面积 9.08km², 1 个景群,34 个景点。
限制各类建设,加强游览组织,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于玉清宫所在山谷脚下开辟景区第二出入口,形成全山道观游览环线。
修建天然图画至月城湖游步道。
景区入口外移,现青城山门入口处停车场改为游人集散广场。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33-0023-03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道设计浅议收稿日期:2009-07-23作者简介:陈双玉(1984-),女,湖南农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 410128范俊芳(1969-),女,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易理明(1985-),男,工程师,湖南一建园林景观有限公司,湖南长沙 410128陈双玉 范俊芳 易理明摘 要: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入手,对其地形、地貌、分类、道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及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得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游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游道设计现状,可持续游道设计方法中图分类号:T U 984.18文献标识码:A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从1982年以来,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一些名山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众所周知,游道建设是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景区中,游道作为导引游览的路线,联系着各个景点,使游客能更有效便捷的进行游览;景区游路是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区的道路建设越来越注重与景区内环境的融合,道路的路面宽度、路面材料、色彩、道路灯光等都体现着景观的需求,通过景区道路有效的组织空间。
但是目前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游道建设仍然存在多方面问题,对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概况1.1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概念及分类山岳型风景区是以高、中、低山和各种山景为主体景观特点的风景区。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以山地为旅游资源载体和构景要素的具有美感的地域综合体0。
山岳型风景名胜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与历史遗产。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按其地质地貌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花岗岩地貌景观;2)变质岩地貌景观;3)砂岩峰林地貌景观;4)丹霞地貌景观;5)喀斯特(岩溶)山地景观。
风景区旅游道路规划设计探析
摘要: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是风景区旅游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
道路系统规划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状况、资源分布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游客心理等诸多要素。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是福建省主要旅游项目。
但其现有旅游道路系统存在类型单一、主题模糊、冷线路多、热线路少等诸多不足,影响其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发挥。
本文以武夷山风景区为例,探析风景区旅游道路系统规划模式。
关键词:道路系统规划、武夷山风景区、创新性道路规划
一、风景区旅游道路含义及其规划原则
1、风景区旅游道路含义
风景区旅游道路是指供游人游览同时兼顾景区内外生产、安全、消防等运输作用的道路,属于园林型道路,由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两部分组成。
风景区道路在景区内主要担负交通和景观功能,与此同时还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共同营建景区交通系统的完整性。
风景区旅游道路系统一般由旅游干支道、游步道、停车场、桥梁、索道以及配套辅助设施等构成。
2、风景区旅游道路设计原则
(1)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舒适、快捷是旅游道路规划设计的必要条件,但是其前提是必须保证交通安全。
如果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不管道路本身多么优美都是毫无意义的。
除此之外,便捷也是旅游的关键要素,合理的旅途时间是游览者选择旅途地点的先决依据。
(2)市场向导,经济效益
旅游道路设计的关键是适应旅游客源市场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游览者的需要,路线设计必须符合旅游者的意愿和行为。
游览者对旅游路线选择的出发点是以最小的旅游时间和旅游费用来获取最大的游览欲望。
(3)地域特色,季节变换
旅游道路设计一定要突出特色,形成有别于其他路线的鲜明主题。
根据地理和文化特征,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交通系统,才能具有较大的旅游吸引力,使游览者感受旅途中有张有弛、富于节奏、高潮迭起的沿路景观。
除此之
外,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旺季、平季和淡季特点,不同季节的游客流量相差悬殊。
旅游道路设计要充分考虑到游览活动的季节性特征,以旺季时的游客量最大波动率来指导旅游道路的设计,保持客流平衡。
(4)以人为本,综合配套
旅游道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人,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如设置无障碍通道。
旅游是一个感受地域文化、自然风光心情愉悦的过程,因此在道路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游览者和驾驶员的心理感受,通过道路景观的设计来增加旅途乐趣,缓解旅途疲劳。
除此之外,要保证游步道、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以及食、住、行、游购、娱乐等各个需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二、武夷山风景区的道路系统分析
1、现状资料
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位于我国福建省北部,总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包括东部风景名胜区、中部九曲溪生态区、西部生物多样性区以及城村闽越王城遗址4个保护区,平均海拔1200米,中山地貌,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随着武夷山风景区在国内外知名度的上升,游客量也呈逐年增加趋势(图1),从而给风景区旅游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针对旅游道路合理规划的研究迫在眉睫。
2、道路系统情况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其道路系统联
系着各大景点,包括九曲溪、流香涧、玉女峰、大王峰、三仰峰、天心岩、虎啸岩、鹰嘴岩,水帘洞、桃源洞、云窝、慧苑,天游观、万年宫,一线天、九龙寨、卧龙潭、芙蓉滩、武夷精舍等。
其道路系统主要分为公路和山区游览路两个层级(图2)。
图2 武夷山风景区道路系统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沿公路乘车可以到达各个景区的入口处,但想要深入各个景点内部,则还需漫长的步行(图3)。
图3 武夷山风景区乘车游览线路
3、现存问题分析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道路的设计与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些问题:
1)景区、景点之间交通不畅,影响旅游线路的安排与组合。
武夷山景区不少地段为外公路,公路等级较低,旅途消耗时间长,安全性稍差。
另外,自驾车从上饶进入武夷山风景区仅为二级公路,缺乏一条高速公路。
2)热线路少,冷线路多。
武夷山风景区内较成熟的旅游道路85%以上集中在主景区内和部分自然保护区内,其余部分旅游线路为不成熟或待开发的冷线路,进而影响了游客在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停留时间。
3)道路无主题提炼,缺乏针对性。
武夷山风景区旅游道路没有进行目标细分,没有针对各类人群而提炼出若干主题,进而设计出相应的旅游线路(如休闲游、背包游、健身游等)。
三、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线路的创新性规划建议
1、整修道路,实现交通工具多样化
在武夷山风景区内建立景区专用游览车服务系统,景区内禁外来大型客车、货车通行。
对各景群内部游览道路进行道路划分,设计自行车游览专线,供自行车运动爱好者活动。
各个景点内的游步路和山区游览道路应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其他景点相区分。
2、整合交通,形成主题旅游带
整合武夷山风景区的内部交通,将一些具有相同美学风格或类似性质的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组合在一起,推出某项专题旅游线路,并设置明确的旅游线路标识系统,引导游客更好的进行游览活动。
加强各景点之间的协作关系,创建更为系统的特色景观。
3、注重差异性,形成针对性设计
旅游道路的风格、特色、主题等设计方面要具有差异性,以强调自己的独到之处。
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不同的游览线路内容,使游览者心理上产生差异,满足旅游者在心理及生理上对旅游道路的需要。
如设计老人漫游路、健身探险路等。
4、结合文化内涵及景观生态性
旅游道路的设计应该遵从当地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旅游是一种体验,消费者不仅要求在旅游过程中得到娱乐享受,也希望能够体验不同民族
带有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在武夷山风景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应结合闽南文化、妈祖文化、佛教文化、畲族文化、茶文化等,形成特色文化道路,让游人在欣然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当地的文化内涵。
除此之外,景观生态性在道路规划设计中也极为重要,要充分体现道路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四、小结
总之,风景区旅游道路设计应该贯彻道路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设计理念,通过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选用合理的道路设计指标和技术参数,注重道路交通安全及环境保护的设计与运用,切实保护好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来创建满足游览者各项需求的景观旅游道路系统。
参考文献:
[1]龚军姣. 核心——边缘理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1(2):133 -1341
[2]吴必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81 -390
[3]姚亦锋. 风景区道路的美学意义[J]. 规划师,2005,05:73-75.
[4]凡丹. 旅游线路的创新探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9 年 3 月.
[5]陈燕,吴志欢,陈飞. 浅谈风景区道路设计[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9,10:164-166.
[6]刘忠伟,等.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J].地理研究,2001,(2):
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