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环节1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56
小蝌蚪找妈妈1.核心素养目标:①文化自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告诉学生我们要从小学会独立的生活,遇到问题要多问、多想,才能找到正确答案的道理。
②语言运用:会认8个生字,会写6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
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用"快活"练习说话。
③思维能力: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④审美创造:通过自己的感受、理解,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及语文学习的乐趣。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
2.学习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会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
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体型变化部分课文会背诵。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的情感。
3.教学准备:课件4.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师生谈话导入1.猜谜语。
2.谈话引入。
3.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齐读两遍。
1.猜谜语。
①小黑鱼,圆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②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2.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是一家人吗?为什么长相相差这么大呢?难怪小蝌蚪连自己的妈妈都不认识。
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小蝌蚪》来认识这只可爱的小蝌蚪吧!3.指令:读课题。
(记忆性学习)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猜谜语,交流汇报。
通过思考谜语的特点,得出答案,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
预设谜底:(小蝌蚪)(青蛙)2.组织语言说说小蝌蚪和青蛙不同之处在哪里?3.全班齐读课题。
活动意图:通过谜语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语言文化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和小青蛙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总结,让学生对小蝌蚪和青蛙有了初步的认识,又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为单元口语交际目标打下基础。
环节二:引导看图1.观察图片,归纳总结。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3.教师相机板书:鲤鱼1.提问:小朋友自己观察:小蝌蚪在什么地方?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第四章第一节电荷与电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让学生了解摩擦起电现象。
通过对比实验掌握摩擦起电的条件、知道什么是带电体、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
②通过分析理解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
③通过实验和分析推理a 知道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b掌握电荷间的相互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②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认识事物的艰难历程;③利用转换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条件2.从微观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3.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三、教学准备玻璃棒、橡胶棒、布料、毛皮、塑料吸管、支架、纸巾、泡沫、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 一)、发现“电”引入:【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T:脑洞大开:根据我们所学的科学知识,你怎么样让桌子上的易拉罐动起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S:学生畅所欲言(用吹,用推,放在斜面上、、、、、)T: :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同学们仔细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使它滚动起来?【演示】先将未摩擦过橡胶棒靠近易拉罐,看到什么现象;接着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易拉罐,再问看到什么现象?现象: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易拉罐,易拉罐滚动起来T:刚才老师用什么方法使球滚起来?有你们说的吹、推,有用什么东西来吸过去或粘过去的吗?S:学生说没有T:那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S :摩擦起电T :你怎么知道是摩擦起电呢?回忆小学的科学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通过观察什么现象判断是否有电?S:能使灯泡发光T:那我们能不能也让灯发光?教师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氖灯,氖灯会亮一下。
《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 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老汉的言行以及洪水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难点:领悟小小说语言简洁、环境烘托、巧设悬念的表达特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识小说1、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读书。
老师想知道你们最近有没有读过小说?说说吧,都读了哪些?(生:我最近看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水浒传》章回小说、魔幻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等等)2、今天这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阅读并研究谈歌的一篇小说《桥》(板书,齐读)。
它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课前,大家都读过这篇小说吧?跟你这段时间读过的小说对照一下,篇幅上你有没有什么发现?(特别短,只有短短的511个字)。
3、像这么短的小说它有一个名称,叫——(微型小说)。
同学们,根据篇幅的长短,我们可以把小说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
(课件出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4、那这篇小小说讲得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在表达上又有哪些特色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去研究。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1、下面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这些是这篇课文中的词语。
2、分组学习字词。
(课件出示)咆哮势不可挡狞笑没腿深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拥戴清瘦沙哑揪出谁愿意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排词语都是描写——洪水的,第二排词语是描写——村民的,最后一排是描写——老汉的。
是啊,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啊,一起读——咆哮势不可挡狞笑没腿深(洪水放前面再读)就是这样一场洪水,使得村庄里的100多号人——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于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老汉出现了,一起读——拥戴清瘦沙哑揪出3、词语学得不错,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老汉),小说中是如何描写这个老汉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23自然段,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植物之间的“爱”和“恨”》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批读语,抓重点词句领悟课文内容。
2.了解植物是怎样表现“爱”与“恨”的,激发关注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了解植物是怎样表现“爱”与“恨”的,激发关注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感受说明文简洁、准确、朴实的语言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自制简笔画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
1、图片导入。
同学们,请先和老师一起去大自然中走一走吧!植物的世界是多彩的而又神奇的。
这节课让我们来继续关注它们的生长,感受它们的“爱”和“恨”吧!请伸出小手和我一起板书课题《植物之间的“爱”与“恨”》。
板书2.揭示目标课件1这是一篇说明文,这节课我们将在课文旁批的帮助下,读懂这篇文章,弄清植物之间是怎样“爱”和“恨”,以及研究这门科学的意义。
二,这节课,老师设计了几个环节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请同学们进入我们今天的第一个环节——师生共读。
1.老师先范读第一段,请同学读第二﹑三段,大家齐读第四段,好不好?2.﹙师评读﹚﹙三﹚.我们一起走进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我们仍以自学为主,自学之前,老师先交给你一些具体方法:1.借助批注,把你认为是重点的词句批注上你喜欢的符号,并把你的发现和体会批注在旁边。
2·还要带上老师的自学提示。
课件23.提出疑难,做上记号,准备小组交流。
(10分钟)﹙四﹚、接下来是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
1、迅速成立我们的学习小组吧按平时分好的进行。
2.小组长按自学提示的问题,依次在组内提问,抽组员回答(尽量每个同学都抽到),不完整的其他同学补充。
3、组内同学将自学过程中的发现、收获与大家分享。
3、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仍未解决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小组长记录在本子上,准备在班上交流。
过渡:我们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么积极的学习交流,是值得表扬的。
四、接下来是第四个环节——展示交流。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展开全文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
首先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一个三环节六要素的有机整体(如图4-1)。
图4-1教学设计流程图首先,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因此,确立合适、良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课堂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则依靠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媒体。
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则依靠教学的反馈提供翔实的信息,通过教学效果的评价环节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目标的完善与教学过程诸环节的健全,所以这三个环节是一个循环系统。
(一)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目标是在教学之前,预期教学之后学生将从教学活动中学到些什么。
制订教学目标时,我们应了解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同时对这些内容有清楚的表述。
这涉及两个内容:教学目标的类型和教学目标的表述。
1.教学目标设置的类型布卢姆(B.S.Bloom,1913—)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是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认知行为方面可能产生的改变。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知识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
知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对特定事物的知识,如人名、地名、物名以及专门术语等;②对处理事物方法的知识,如能记得时间先后,能按某一标准将事物分类,能按程序解决简单问题等;③能凭记忆表达概念的知识,如记得处理事物的原则(如四则运算)以及运用抽象概念(如以文具概念代表所有不同种类的纸、笔等)。
2.1认识无理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经历动手拼图过程,发展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现实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无理数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无理数产生的背景.【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无理数.教学准备两张边长为1的正方形纸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导入一:七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知道了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考虑下面的问题:(1)一个整数的平方一定是整数吗?(2)一个分数的平方一定是分数吗?[设计意图]做必要的知识回顾,为第二环节埋下伏笔,便于后续问题的说理,为后续环节的进行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导入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为1,那么它的斜边长等于多少?利用勾股定理计算一下.【总结】我们在小学学了非负数,在七年级发现数不够用了,引入了负数,即把小学学过的正数、零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那么有理数范围是否能满足我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呢?第二环节:新知构建探究活动问题:x是整数(或分数)吗?2.把边长为1的两个小正方形,通过剪、拼,设法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你会吗?出示教材P21图2 - 1.图2 - 1是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问题1:拼成后的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呢?问题2:拼成后的大正方形面积是多少?问题3:若新的大正方形边长为a,a2=2,则:①a可能是整数吗?②a可能是分数吗?【总结】没有两个相等的整数的积等于2,也没有两个相等的分数的积等于2,因此a 不可能是有理数.[设计意图]选取客观存在的“无理数”实例,让学生深刻感受“数不够用了”.巧设问题背景,顺利引入本节课题.思路一(1)如图所示,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3)b是有理数吗?【问题解答】(1)由勾股定理可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为5,所以正方形的面积是5.(2) b2=5.(3)没有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为5,也就是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为5,所以b不是有理数.思路二在下列正方形网格中,先找出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再找出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问题解答】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可得,长度为有理数的线段有AB,EF.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有CD,GH,MN.[设计意图]创设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新数”(无理数)的存在,从而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无理数产生的过程,确定存在一种数与以往学过的数不同,了解学习“新数”的必要性.[知识拓展] 正方形网格中的线段既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也可以表示有理数之外的数.比如正方形OCBA 的对角线长度就不是有理数,数轴上的点P 表示的就是这个非有理数.网格上长方形(包括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都不一定是有理数.第三环节:课堂小结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证实了确实存在不是有理数的数.第四环节:检测反馈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长分别为2和3,则斜边的长 ( )A .是有理数B .不是有理数C .不确定D .4答案:B2.下列面积的正方形,边长不是有理数的是 ( )A .16B .25C .2D .4答案:C3.在右面的正方形网格中,按照要求连接格点的线段: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为 ,长度不是有理数的线段为 .答案:略第五环节:布置作业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随堂练习及教材习题2.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22页习题2.1第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网格上的ΔABC 中,边长不是有理数的线段有 ,在图中再画一条边长不是有理数的线段.【能力提升】2.在任意两个有理数之间都有无数个有理数. 假设a ,b 是两个有理数,且a <b ,在a ,b 两数之间插入一个数为 .【拓展探究】3.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1)0.6;(2)0.7·;(3)0.3·4·.4.你会在下面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面积为1)中画出面积为10的正方形吗?试一试.【答案与解析】1.AB ,BC ,AC 略(解析:AB 2=42+12=17,BC 2=22+32=13,AC 2=22+42=20.)2.a+b 2(解析:答案不唯一,如插入a 和b 正中间的数.)3.解析:(1)0.6=35; (2)设0.7·=x ,则10x =7.7·,∴9x =7,从而x =79;(3)设0.3·4·=x ,则100x =34.3·4·,∴99x =34,从而x =3499.解:(1)0.6=35. (2) 0.7·=79. (3) 0.3·4·=3499.4.略板书设计2.1.1认识无理数1.拼接正方形.2.做一做.3.a ,b 存在,但不是有理数.教学设计反思成功之处大量事实证明,与生活贴得越近的东西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本课时通过拼图游戏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把课程内容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呈现出来,然后进行大胆质疑.不足之处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刻意安排一些环节,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加深对“新数”的理解. 再教设计设计更多的实例让理解能力差的学生较好地理解“新数”.为进一步学习“新数”,即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