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 格式:pptx
- 大小:83.11 KB
- 文档页数:2
皮肤真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及常用药物介绍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二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限局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
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
剂型有乳膏、软膏、散剂、凝胶剂、溶液剂等(关于制型的选择)。
为了防止复发,治疗在感染症状消失后需再维持1~2周。
为了减轻炎症反应,抗真菌外用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配合成复合制剂,如益康唑曲安奈德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由于并用的是中效至强效激素,因此此类复方制剂不能用于皮肤薄嫩处,更不能长期使用,以免产生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
对于顽固、泛发或有免疫功能缺陷的病例,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
如伊曲康唑一日100mg,连续15日,或100~200mg/次,一日2次,连续7天。
也可用特比萘芬250mg/日,1~2周。
头癣及其药物治疗头癣(tinea capitis)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的疾病。
根据致病菌种类和宿主反应性不同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以及脓癣。
头癣应采取综合治疗,即口服药物,外用药物以及剃发消毒联合应用。
各项措施需配合进行,不可偏废,以免造成治疗失败。
口服药物灰黄霉素为首选药,儿童一日15~20mg/kg口服,成人0.6~0.8g/日,分3次口服,连续服药3~4周。
若对灰黄霉素过敏或治疗失败的病例,可采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口服。
伊曲康唑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3~5 mg/kg,,餐后立即服用,疗程4~6周。
特比萘芬成人一日250mg,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一日62.5mg,体重20~40kg,一日125mg,疗程4~6周。
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研究现状与展望李东明【摘要】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 (SSSFI) 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常迁延不愈, 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很多临床表型未被充分认识.一方面原因是对致病真菌种类认识不够、分离困难和鉴定不准确;另一方面是临床表型及物种多样性研究不全面.传统观念认为浅部SSSFI致病菌多为皮肤癣菌, 深部为念珠菌等已知属种.经典分离方法造成许多真菌不能成功分离, 或被鉴定为污染菌.扩展SSSFI临床表型及其致病真菌种类研究, 不但可以促进疾病的诊断研究, 进而使得原本不可治愈的疑难重症的治愈成为可能, 还可以发现新物种.【期刊名称】《中国真菌学杂志》【年(卷),期】2018(013)006【总页数】4页(P363-366)【关键词】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真菌病;皮肤软组织感染;真菌多样性【作者】李东明【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真菌实验室,北京1001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infections,SSSI)是皮肤及其附属器官以及皮下组织受病原体侵染后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组涉及多学科的疾病类群,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感染。
由真菌所致的SSSI被称为皮肤及皮肤结构真菌感染 (skin and skin structure fungal infections,SSSFI)。
随着传统传染性疾病的减少及细菌性感染的控制,真菌感染正逐渐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浅部真菌病的患病率高达20%~25%,标志着真菌已取代细菌而成为SSSI的主要病原体[1]。
在许多国家,甲真菌病甚至成为发病率最高的皮肤病[2],亦是糖尿病足的危险因子[3]。
未经治疗的深部SSSFI加重可使组织器官快速坏死,或播散入血,导致真菌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甚至威胁生命[4-5]。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皮肤科疾病用药(三)第四节皮肤真菌感染治疗药皮肤真菌感染可分为浅部及深部两大类。
浅部真菌病主要包括皮肤癣菌病如手癣、足癣、体癣、股癣、甲癣及头癣等,还有念珠菌病和花斑糠疹等,临床很常见。
深部真菌病主要是皮下真菌病如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等,临床较为少见。
绝大多数局限性浅表的真菌感染都可使用外用抗真菌制剂治疗。
这类外用药物较多,常用的有咪唑类药物如咪康唑、联苯苄唑、益康唑、酮康唑和克霉唑等,丙烯胺类药物如特比萘芬、萘替芬等,还有吗啉类阿莫罗芬和吡啶酮类环吡酮胺等。
水杨酸、苯甲酸、十一烯酸、冰醋酸等兼有角质溶解和抑真菌作用,也常用于治疗皮肤真菌感染。
剂型有乳膏剂、软膏剂、散剂、凝胶剂和溶液剂等。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一)作用特点抗真菌药是指具有抑制或杀死真菌生长或繁殖的药物.本节涉及的抗真菌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唑类抗真菌药、丙烯胺类抗真茵药、吗啉类抗真菌药和吡啶酮类抗真菌药.1.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抗生素类抗真菌药分为多烯类抗生素(如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等)与非多烯类抗生素(如灰黄霉素),其中两性霉素B抗真菌活性最强,是唯一可用于治疗深部和皮下真菌感染的多烯类药物。
其他多烯类仅限于局部应用治疗浅表真菌感染。
制霉菌素抗真菌作用和机制与两性霉素B相似,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较高,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局部外用治疗皮肤、黏膜浅表真菌感染。
口服吸收很少,仅适于肠道白色念珠菌感染。
口服后可引起暂时性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因毒性大,不宜用作注射给药。
局部应用不良反应少见。
2.唑类抗真菌药本类药分为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克霉唑和联苯苄唑等)和三唑类(包括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3.丙烯胺类抗真菌药本类药包括萘替芬和特比萘芬,为鲨烯环氧酶的非竞争性、可逆性抑制剂。
4.吗啉类抗真菌药本类药有阿莫罗芬,为局部抗真菌药,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死亡。
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申克孢子丝菌有抗菌活性.5.吡啶酮类抗真菌药本类药有环吡酮胺,作用于真菌细胞膜。
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1.不是易引起念珠菌感染的主要原因A.机体屏障功能遭破坏B.与念珠菌患者接触C.菌群失调D.长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E.内分泌功能失调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2.新生隐球菌的传染源主要是A.老鼠B.蚊子C.鸽子D.猫和狗E.苍蝇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3.一女性患阴道炎,曾因治疗其他疾病长期使用过激素类药物。
微生物学检查: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镜检可见有假菌丝的酵母型菌。
你认为引起阴道炎的病原体是A.无芽胞厌氧菌B.衣原体C.解脲脲原体D.白色念珠菌E.梅毒螺旋体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4.真菌细胞不具有的结构或成分是A.线粒体B.叶绿素C.细胞壁D.细胞核E.内质网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5.关于皮肤癣菌下述哪项是错误的A.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丝状菌落B.一种皮肤癣菌仅能引起一种癣病C.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D.主要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E.可根据菌丝、孢子及菌落形态作出初步诊断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6.关于新型隐球菌致病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在体质极度衰弱者引起内源性感染B.主要经胃肠道进入机体C.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D.主要致病因素是荚膜E.是隐球菌属中唯一致病的真菌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7.白色念珠菌常引起A.毒血症B.真菌中毒症C.皮肤黏膜、内脏感染D.癣病E.皮下组织感染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8.艾滋病患者最先出现的继发性感染的常是A.带状疱疹B.肺炎C.假丝酵母菌病D.Prion病E.口腔念珠菌病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9.着色真菌病多发生于什么地区A.沼泽地B.热带地区C.北极荒漠D.温带草原E.高寒地区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0.关于真菌的抵抗力,错误的一项是A.对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B.耐热,60℃1h不能被杀死C.对抗细菌的抗生素均不敏感D.对干燥、阳光和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E.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可抑制真菌生长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1.关于新型隐球菌错误的是A.常引起慢性脑膜炎B.标本可直接用墨汁负染后镜检C.菌体圆形,外包厚荚膜D.在沙氏培养基上形成酵母型菌落E.营养丰富时可产生假菌丝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2.鉴定多细胞真菌主要应用的检查方法是A.革兰染色后镜检B.墨汁负染色后镜检C.生化反应检查D.小培养检查菌丝和孢子E.血清学检查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3.皮肤癣菌只能侵染皮肤的原因说得最妥贴的是A.只有皮肤上的化学成分能提供皮肤癣菌生长的营养B.需要在有氧气的情况下生长C.皮肤癣菌对人体内的酶不具有抗性D.皮肤癣菌不具备穿透皮肤的能力,只能在表面生长E.皮肤癣菌具有嗜角蛋白的特性,且在37℃或血清中不能生长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4.关于皮肤癣菌和癣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独一种皮肤癣菌不会引起癣,癣通常都是多种皮肤癣菌共同作用的结果B.一种皮肤癣菌可以引起多种部位的癣;一种癣只由一种皮肤癣菌所引起C.一种皮肤癣菌可以引起单一部位的癣;一种癣可由多种皮肤癣菌引起D.一种皮肤癣菌可以引起多种部位的癣;一种癣可由多种皮肤癣菌引起E.一种皮肤癣菌可以引起单一部位的癣;一种癣是有一种皮肤癣菌引起的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5.对于引起了深度感染的孢子丝菌病,治疗时可以采用A.饱和碘化钾奶液B.龙胆紫C.氟胞嘧啶D.两性霉素BE.依曲康唑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6.下列真菌中最易侵犯脑组织的是A.黄曲霉菌B.申克孢子丝菌C.许兰毛癣菌D.红色毛癣菌E.新型隐球菌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17.真菌孢子的主要作用是A.进行繁殖B.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C.引起炎症反应D.抗吞噬E.引起变态反应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皮肤与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一、疖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常扩散至皮下周围组织。
疖常发生于毛囊和皮脂腺丰富的头、面部、颈部、背部等。
其发病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较高或人体抗感染能力低下相关。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一)临床表现初起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增大呈圆锥形隆起,数日后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栓,脓栓脱落后破溃流脓。
脓液流尽后局部炎症即可消退。
疖一般无全身症状。
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受到挤压时,细菌可沿眼静脉和内眦静脉进入颅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出现眼部及其周围组织的红肿和疼痛,并有寒战、高热、头痛,甚至昏迷,死亡率很高。
(二)治疗原则炎症早期红肿阶段局部涂以2%碘酒,或采用热敷或物理疗法(超短波或红外线),亦可外敷软膏等方法促使炎症消退。
已形成脓肿,须及时切开引流。
(三)健康教育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表皮受伤。
严禁挤压面部危险三角区的疖,以免引起颅内海绵状静脉窦炎。
二、痈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多见于成年人,常发生在皮肤较厚的颈部和背部。
痈的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一)临床表现初起为小片皮肤硬肿,色暗红,表面可有数个凸出点或脓点,疼痛较轻——继之皮肤肿硬范围增大,周围出现浸润性水肿,局部疼痛加重,伴引流区淋巴结肿痛,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随着感染区脓点增大、增多,中央部位破溃出脓,坏死脱落,疮口呈蜂窝状。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加。
严重者可致全身性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二)治疗原则1.局部处理:初期只有红肿时,局部可涂以2%碘酒或药物外敷。
皮肤呈紫褐色或已破溃流脓时,应在静脉麻醉下手术切开排脓,清除坏死组织。
术后加强换药。
促进肉芽生长。
2.全身治疗:包括休息、加强营养、清洁皮肤和给予足量和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