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994年中国增值税改革不实行消费型增值税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797.50 KB
- 文档页数:13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断地演变,1980—1993年间采用了三种财政承包的财政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一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和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起源和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主线是“搞活、放权”。
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集中反映了这段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种包干的财政体制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经济性,增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透明度,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权。
我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无不受惠于这种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表现是:1、地方政府控制了有效税率和税基。
一是地方政府利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税收减免来调节其实际税收努力。
从名义上讲,几乎所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均由中央决定。
但在承包制下,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了承包合同中规定的上缴指标,其各种减免税的行为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多元化,并有自主权。
由于预算外收入既不需与中央分享,又不受中央控制,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收费和基金增加预算外收入。
从1978年至1991年,地方预算外收入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比例由0.66:1上升到了0.84:1。
1993年一些地区的企业要向各级地方政府缴纳上百种的税费,实际税收负担达90%以上。
2、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按企业隶属关系来划分收入,而企业利润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所属企业多收入多上缴,必然对外封锁市场,排斥外地产品流入,阻碍本地原材料外流,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造成人为的体制性“诸侯经济”。
3、国家财力趋于分散,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制度安排不规范,地方组织预算内收入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藏富于民”。
对我国增值税类型选择的思考1994年我国进行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新税制运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达到了改革目标。
但是对新税制的改进与完善建议也从未间断,其中,新税制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更是颇受非议。
一些人主张进一步改革增值税制,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本文仅就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选用生产型而不能采用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谈些看法。
一增值税的类型及其根本区别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三种类型增值税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征增值税时,对当年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如何进行税务处理。
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
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及时取得,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
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
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增值税分子扣除额统一计算,而且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以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结合。
消费型增值税明细表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搬迁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备受西欧各国推崇,但它容易导致在投资高峰期因税款抵扣量大而致使财政收入锐减。
二生产型增值税是我国增值税类型的现实选择(一)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原因虽然生产型增值税整体上不如消费型增值税优越,但为什么我国对其如此器重,虽倍受指责仍不改初衷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90年代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分不开的,同时,在短时间内我国尚不具备把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
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1994年税制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次重大税制调整,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次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体系,进一步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征收效率,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改革的核心内容包括增值税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资源税改革、农业税改革和地方税改革。
首先,增值税改革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1994年税制改革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改革后,我国逐步实现了消费型增值税,减轻了企业负担,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企业所得税改革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改革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较高,税制复杂,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
改革后,我国对企业所得税进行了调整,降低了税率,简化了税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投资积极性。
再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逐步完善,税率分级合理,税收负担更加公平,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
此外,资源税改革、农业税改革和地方税改革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资源税改革旨在合理调节资源开发利用,保护资源;农业税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地方税改革则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职能,促进地区间税收公平。
1994年税制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改革成果显著。
然而,税制改革仍存在不足之处,如税收负担分布不均、税制复杂等问题。
未来改革方向应着力于进一步完善税收体系,降低税收负担,简化税制,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
总之,1994年税制改革对于我国税制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我国税收制度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994年中国实行分税制改革,重整税收结构后,增值税和营业税并重成为流转税的两大重要税种,且这个时间段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2004年7月1日期,消费型增值税在东北三省的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行业试点征收;2007年7月1日,中部六省26个老工业基地的采掘业、电力业等八大行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2008年7月1日,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五个盟市以及泣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地区;2009年1月1日,消费型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全面取代生产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不断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消费型增值税在经济活动中的益处不断展现,反观营业税变动不大,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
转型后的增值税能够有效消除重复征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分工,而这正是目前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所欠缺的。
并且交通运输业本身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造业之后另一重要环节,涉及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
众多企业与交通运输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均靠交通运输,各企业外购交通运输服务的规模不断壮大。
可以认为,国民经济中的各部分都离不开交通运输业,包括经济资源要素的开发、运输以及配置等,因此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极高。
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也对与之配套的交通运输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促使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因此,交通运输业的大发展必然是未来的趋势。
首先应在税制上,对交通运输进行改革,使其缴纳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增值税,并且结构性减税,可以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012年1月1日,交通运输业改征增值税先在上海试点。
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的增值税税率11%,对交通运输辅助业(包括仓储、港口、机场等)以6%征收增值税。
目前试点范围已经逐渐至北京、天津、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8省市,并且有望在两年内推广至全国。
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利弊摘要本文将探讨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利弊。
首先,将介绍增值税的定义和功能,然后分析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接着讨论将其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潜在好处和可能带来的挑战。
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关于生产型增值税改革的结论。
前言增值税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税收模式,被许多国家用于增加财政收入和管理经济活动。
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生产阶段征税。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一些国家开始考虑将增值税从生产型改为消费型。
增值税的定义和功能增值税是一种间接税,通过对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征收一定比例的税款。
增值税的征税方式有两种: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生产型增值税是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收取税款,并且在最终消费阶段减少税款。
消费型增值税则是在最终消费阶段收取税款,而生产过程中的阶段性税款减少或取消。
增值税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为政府提供资金来源;二是调节经济活动,通过税率的调整来影响消费和生产行为;三是促进公平纳税,因为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即每个阶段只征收新增部分的税款。
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的弊端尽管生产型增值税在很多国家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生产型增值税可能导致税负过重,对企业的生产和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每个生产阶段都要缴纳增值税,企业需要承担较高的税负,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生产型增值税容易产生成本溢价和税务流失问题。
由于在每个生产阶段都要征收税款,企业可能会将税款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此外,一些企业可能通过跨国转移定价等手段来逃避高额税收,从而导致税务流失问题。
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潜在好处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可能有以下潜在好处。
首先,消费型增值税可以降低企业的税负,提高其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由于消费型增值税只在最终消费阶段征税,相比于生产型增值税降低了企业的税务成本。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在时间上也体现了一揽子推出的特点。
其改革力度之大、利益调整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在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从世界上看也是十分罕见的。
相对而言,当前启动的新的税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分步实施”的改革策略,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是由当前的经济体制环境决定的。
1994年税制改革方案设计之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刚刚确立,税制改革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必然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税收制度来与之相适应,必然要求税收制度摒弃计划经济的色彩,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这就决定了当时的税制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革故鼎新,必须采取一揽子推出的方式,而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当前正处于一个逐渐完善的阶段,与此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在我国也已初步建立,但同样还需要逐渐完善。
因此,当前实施税制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对现行税制进行结构性、渐进式的调整,而不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突进式的变革。
第二,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是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的。
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意义及对策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型的意义及对策一、增值税概念及类型我国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税的一种税。
对增值税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1.生产型增值税。
是指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除包括纳税人新创造价值外,还包括当期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部分,即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奖金、利息、租金,利润等理论增值额和折旧额之和。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其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而且越是有机构成高的行业,重复征税越严重。
这种类型的增值税虽然不利于鼓励投资但可以保证财政收入。
2.收入型增值税。
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奖金、利息、租金、利润等各增值项目之和。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收入部分,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
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其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一致,从理论来讲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但由于外购固定资产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且转入部分没有合法的外购凭证,故给凭发票扣税的计算方法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
3.消费型增值税。
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后的余额。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仅限于消费数据价值的部分,因而称为消费型增值税。
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在购进固定资产的当期因扣除额大大增加,会减少财政收入。
中国1994年的税制改革1994年,中国对在第二步利改税基础上形成的税制实施全面改革。
这次税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参照国际惯例进行的。
因此,这次改革的意义无论是从它所涉及的范围还是从变革的深刻性上来说,都超过前两步利改税。
可以说,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税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税制建设上新的里程碑。
一、1994年税制改革的背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似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求国家在税收上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条件,同时也要求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
作为一种经济杠杆,税收的统一性、权威性、普遍性、针对性、灵活性等诸多特点是其他经济杠杆所不能代替的。
因此,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对传统税制作出相应改革。
具体来说,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要求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没,规范分配格局。
原税制内外不一致,造成税负不平;税制过于繁杂,不便于征管;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便于理顺分配关系,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加强宏观调控的需要宏观调控是国家为了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采取经济的、法律的乃至行政的手段,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适当干预,这是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作法。
当前,在中国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而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因此,建立一套新的、完善而健全的税收制度,对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长远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整个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在进行的财税体制金融制度、外贸制度、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项改革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税制改革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税制改革搞好了,可以为深化其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同样,税制改革与完善,也离不开其他方面的改革的深化。
增值税转型问题我国于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已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资本、技术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以及“入世”带来的外部压力,弊端日显。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消费型增值税比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在我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因此,分析探讨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制度缺陷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生产型增值税没有从制度上较好地解决传统流转税的重复征收问题。
由于征税范围狭窄,直接导致增值税销售货物与营业税应税劳务抵扣链条中断,即削弱了增值税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和作用,又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从整体上给国民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一)抑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加入WTO后,企业间的市场竞争已演化为资本实力竞争、高新技术实力竞争,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生产型增值税恰恰阻碍了这一发展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需要较多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入,而生产型增值税要求企业购进固定资产时支付的增值税不得扣除,相当于企业多付了一笔投资费用,既降低了企业的投资热情,也制约了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由于我国资金短缺,造成能源交通等资本密集型基础性行业投入不足,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这些产业的资本构成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
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对于这些资本有机构成高的行业要承受较高的税负,既有失税收公平原则,又加重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瓶颈”效应,其结果将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三)制约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由于和我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各国的出口产品都已彻底退回在国内所缴纳的增值税。
而我国所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所含税项包含在商品中,因而在出口环节,即使实行零税率,也不能做到彻底退税,从而提高了出口产品价格,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而在进口环节,国外进口产品由于出口国实行完全退税,而我国产品包含对固定资产的重复计税,造成国内产品税负高于进口产品,削弱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了新的税制年初出台的税制改革,是继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及工商税制全面改革之后我国税制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是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进行的。
因此,与原有的税制相比较,新税制在诸多方面都与其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新税制较好地体现了统一税法,我国税收立法权大体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简称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简称常委会)制定的法律;经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国务院以“条例”或“暂行条例”的形式发布实行的全国性税种;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违背国家统一税法,不影响中央的财政收入,不妨碍我国统一市场的前提下,开征全国性税种以外的地方税种的税收立法权。
税法的法律级次过低,法律少而法规多,一方面降低了税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蕴藏着随意变动的可能性。
这不但反映了我国税收法制建设的不完善,也妨碍了与国际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了新的税制。
本文将对新税制运行两年来的成效与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探讨税制进一步改革的发展方向。
一、成效我国此次税制改革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而进行的,它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广度、深度与力度都是建国以来空前未有的。
新税制实施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次税制改革的方向与基本思路是正确的,税收政策与各税种的条例细则是基本可行的;运行情况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完成了新旧税制的平稳过渡;全国税收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比前一年增长23.5%,税收的财政职能明显加强。
1994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证明税制改革的效应是良好的。
新税制的优点和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分配格局,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新税制注重强化税收的刚性和约束力,推进了依法治税的进程,使经济行为符合法律(包括税法)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