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兽医药理学
- 格式:doc
- 大小:57.01 KB
- 文档页数:7
兽医药理学第一章总论▪掌握内容一、药动学二、药效学三、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四、合理用药一、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内容: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体内过程: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简称ADME体内药物浓度(血药浓度)动力学规律1.简单扩散大部分药物均通过这种方式转运。
药物的解离度与体液的pH对扩散产生明显的影响。
酸性药物(如乙酰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在碱性较高的体液中有较高浓度,碱性药物(如利血平、红霉素、土霉素等)则在酸性体液中浓度较高。
2.主动转运3.易化扩散4.胞吞和胞饮5.离子对转运一、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概念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外,其它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
影响因素: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动物的种属给药途径:内服、注射、呼吸道、皮肤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1)药物剂型:药物制剂的释放速率和胃肠中的溶解速率影响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溶解的药物和液体剂型较易吸收。
2)胃肠排空作用:排空速率会影响药物进入小肠的速率。
适当的肠蠕动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pH值:胃肠液的pH能明显影响药物的解离度,酸性药物在胃中易吸收,碱性药物在小肠中吸收。
4)药物的相互作用5)首过效应:首过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经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分布是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器官、组织的过程。
总体分布不均匀,但血液中分布均匀。
影响分布的四个因素: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高,非解离型、小分子物质分布广。
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的血流量药物对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和药物的解离度体内屏障三、药物的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从体内通过排泄排出体外,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排泄和胆汁排泄,其它组织器官也参与某写物质的排泄。
《兽医药理学》理论授课教案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兽医药理学是阐明药物、机体和病原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是密切结合兽医临应床、指导合理防治畜禽疾病的应用学科,它是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兽医药理学以化学、畜禽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畜禽病理学、兽医微生物学、畜禽寄生虫和免疫学等为基础,阐明动物机体在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各种反应以及药物防治畜禽疾病的机理,进而为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服务。
因此,兽医药理学作为兽医专业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在完成兽医专业的目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药物代谢谢动力学(即药物在体内的转动和转化)和药物效应动力学(即药物对机体或病原体的作用与原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运用药物与畜禽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合理、正确地应用药物防治畜禽疾病和促进畜牧生产。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概念和理论知识方面1、熟练掌握总论部分药动学与药效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和影响药物作用的重要因素;各论部分抗病原体药、饲料添加药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2、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及血液系统、专一性解毒药、影响组织代谢与外周神经系统的常用药物的作用、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
3、一般了解各系统药中的其它药物。
(二)、操作技能方面1、熟练掌握药理学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包括药理实验动物持选择,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及实验数据、资料的整理。
2、根据当今畜禽集约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群体给药方法、技能、注意事项、中毒解救等基本知识。
3、掌握开写处方的基本知识和实验动物的各种投药技能。
4、学会常用制剂的调节器制方法及应用技术。
三、《兽医药理学》学时分配根据兽医专业培养计划,兽医药理学课程总学时数为75学时,其中,理论四、课程考核方式《兽医药理学》是阐明药物、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又是密切结合兽医临应床、指导合理防治畜禽疾病的应用学科,它是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兽医药理学药物 :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动物疾病或促进动物生长、生产的各种化学物质。
毒物: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一与药物只是量的差异处方药:凭兽医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兽药。
药物的转运方式: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饮/吞噬作用、离子对转运。
药物体内过程:吸收(进入血液)、分布、生物转化(肝脏)、排泄(肾脏)峰浓度:血管外给药的药时曲线的最高点。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般所需的时间消除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
生物利用度: 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兴奋和抑制药物作用的方式(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与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全身作用)(2)直接作用(dirct action)(原发作用)与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继发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不符用药目的(1)副反应:在常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或危害不大的不量反应。
(2)毒性反应:药物用量过大或过久对机体功能、形态产生损害。
(3)过敏反应:又叫变态反应其本质是免疫反应。
动物机体初次接触这些药物,机体细胞动物机体初次接触这些药物,机体细胞中的蛋白质与这些药物结合成完全抗原。
(4)继发性反应: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为继发性反应。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配伍禁忌: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或混合使用时,可能出现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结果可能产生浑浊、沉淀、气体或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药物的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的安全指数:LD50/ED50 ; LD5/ED95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剂量 2.剂型 3.给药途径 4.联合用药与重复用药二、动物方面因素 1.动物的种属差异 2.生理差异 3.个体差异 4.病理因素三、饲养管理与环境合理用药:1.正确的诊断和明确的用药指征 2.熟悉药物药动学特征 3.预期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4.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5.合理的联合应用 6.正确处理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的关系 7.避免兽药残留人工合成抗菌药抗菌谱:抗菌范围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耐药性:是指病原体与化疗药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致使化疗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抗菌药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菌药短暂接触后,将药物完全除去,细菌的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兽医药理学1 总论1.1 绪言1.1.1 药物与毒物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的各种化学物质。
毒物:是指能对动物体产生损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用法不当,对动物也能产生毒害作用,所以在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1.1.2 制剂与剂型原料药在使用前要加工制成一定包装或规格的药品,称为制剂;经加工后的制剂有各种形式,即称为剂型。
临床常用的剂型一般分为3类:①液体剂型;②半固体剂型;③固体剂型。
1.1.3 兽医药理学的性质和任务兽医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①药效学;②药物动力学。
1.2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1.2.1 药物的作用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组织细胞间的作用。
凡能使机体生理和生化反应加强的称为兴奋,主要引起兴奋的药物称为兴奋药;而使机体能活动减弱的称为抑制,主要引起抑制的药物称为抑制药。
1.2.2 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有的在用药局部发挥作用,称为局部作用,如松花油涂搽皮肤,局部麻醉药注入神经末梢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
有的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发挥作用,称为吸收作用或全身作用,如吸入麻醉药或全身麻醉药。
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或原发作用,如强心苷洋地黄被吸收后,对心脏产生直接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而强心作用的结果,间接增加贤的血流量,表现利尿作用,使心脏性水肿得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作用称为间接作用,又称炒继发作用。
1.2.3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机体各组织和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表现强弱有明显不同的药物效应。
1.2.4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药物对动物疾病产生好的治疗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也会产生与治疗无关的作用,甚至对机体不利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又可分为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一般分为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药物副作用是指用治疗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是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
药理1、药物与毒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区别仅在于剂量的差别。
药物长期使用或剂量过大,有可能成为毒物。
2、药物的吸收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内服给药、注射给药、呼吸道吸入和皮肤给药。
不同的给药途径,吸收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皮肤给药<内服(首过效应)<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无首过效应,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4、首过效应是指内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在到达血液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在肝药酶和胃肠道上皮酶的联合作用下进行首次代谢,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5、能产生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内服给药,若治疗全身性疾病,则不宜内服给药。
6、药物的不良反应指与用药目的无关,甚至对机体不利的作用。
7、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毒性作用、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特异质反应。
8、副作用:指用治疗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9、毒性作用: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引起机体比较严重的功能紊乱,甚至造成组织器官理变化的一种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10、致癌、致畸、致突变反应,简称“三致”作用。
11、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有特异体质的患畜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如皮疹、过敏性休克等,其本质是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2、继发性反应:指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效应,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时的残留药理效应。
特异质反应:指极少数动物应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与药理作用毫不相关的反应,少数特异质病畜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导产生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14、大部分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方式是简单扩散。
15、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是非特异性的可逆结合。
16、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称之为生物转化。
17、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18、进入体内的药物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
19、与兽药在动物体内生物等效性密切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药时曲线下面积20、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代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机体中被吸收利用的程度),AUC大时,生物利用度高,反之则低。
《兽医药理学》(分值:15%)一.名词解释1.兽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及提高生产效能的物质。
2.毒物:为对动物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物质。
3.制剂:按《兽药典》或《兽药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制剂。
4.剂型:将药物加工制成适用的、安全、稳定的及使用方便的一定形式称剂型。
5.处方药:凭兽医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的兽药,未经兽医开具处方,任何人不得销售、购买和使用处方药。
6.非处方药:是指由国务院兽医行政了个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兽医处方就可以自行购买并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的兽药。
7.药物消除:指药物在动物体内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
8.首过作用: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由门静脉进入肝脏,受肝脏的作用,使吸收的药物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物减少,导致疗效下降或消失的现象。
9.生物转化:药物在动物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为药物代谢。
10.药物作用:药物在机体内与机体细胞间的反应。
11.兴奋药与抑制药:在药物作用下使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增强,该药物称兴奋药;反之称为抑制药。
12.局部作用:药物作用的部位在用药的局部(如局麻药普鲁卡因)。
13.吸收作用(全身作用).~药物吸收入血液循环,分布全身而发挥作用(如全麻药、降压药)。
14.原发作用(直接作用):药物吸收后直接到达某一器官产生的作用。
15.继发作用(间接作用):由于药物原发作用的结果,引起产生其它间接作用。
16.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机体不同器官、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表现明显的差异,某一药物对某一器官、组织作用特别强,而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很弱,甚至对相邻的细胞也不产生影响。
17.对因治疗:也称治本、用药的目的在于消除发病的原因,去除疾病的根源。
如抗菌药物杀灭或抑制病原体。
18.对症治疗:为用药的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的临床症状,也称治标。
如用解热镇痛药所消除机体发热之症状。
19.副作用:在用药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兽医药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药物的被动转运:也叫下山运动。
是药物通过细胞膜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包括不具有饱和性、顺浓度差、不需要载体、不耗能。
3、耐受性:指动物长期接触某种药物后,由于自身酶、受体等物质的变化,导致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的现象,称之为耐受性。
4、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脑部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的屏障和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之间的屏障。
由于血脑屏障的结构比较致密,故其通透性较差,一般大分子、脂溶度低、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不能通过。
5、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对药物敏感的细菌受到抑制,菌群间相对平衡受到破坏,以致一些不敏感的细菌或真菌等大量繁殖,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称为二重感染。
6、全身麻醉药:指一类能可逆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表现为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小时、骨骼肌松弛等,但仍保持延脑生命中枢的功能。
7、受体:指对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能力并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
8、药物作用的二重性: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表现出各种不良反应。
9、表面麻醉:指将药物涂于粘膜表面,使粘膜下神经纤维麻醉的方法。
用于眼、鼻、咽喉、气管、食道、生殖器粘膜浅手术的麻醉。
10、受体激动剂:既与受体具有较高亲和又具有内在活性,与受体结合后能提高受体活性的一类药物称作受体激动剂。
11、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后遗效应并非都是对机体的不良反应,有的后遗效应对机体也有益,如抗生素后效应。
1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以某种剂型的制剂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
13、耐药性:细菌长期接触抗菌药后,通过改变自身结构、产生灭活酶等方式,使自身对药物的敏感度降低或完全不敏感,药物药效降低或完全无效的现象称之为耐药性。
14、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适当剂量下,药物只对某些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最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和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
药物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及选择用药的基础和依据。
15、兽医药理学:研究药物与动物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单项选择题1、可用于表面麻醉的药物是( B )。
A.普鲁卡因 B.丁卡因 C.氯胺酮 D.琥珀胆碱2、关于药物的量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 )。
A 药物的效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B 药物的效应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C 药物剂量过低时可能不产生任何药理效应D 极量对应着药物的最大效应3、糖皮质激素诱发与加重细菌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C )。
A. 激素剂量不足B. 激素抗菌力下降C. 激素降低机体防御机能D. 激素激活菌体繁殖力4、氯丙嗪不具有下列哪种作用?( B)A.镇静B.镇痛C.镇吐D.降血压5、克拉维酸是( C )的抑制剂。
A.二氢叶酸合成酶B.胞壁粘肽合成酶C. -内酰胺酶 D.RNA多聚酶6、( B )是常见的分离麻醉剂。
A.氯丙嗪B.氯胺酮C.戊巴比妥钠D.安定7、麦角新碱不用于( A )。
A.催产B.促进胎衣排出C.产后止血D.产后子宫复旧8、不具有抗炎作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是( B )。
A.布洛芬B.扑热息痛C.阿司匹林D.吲哚美辛9、新斯的明能够抑制( D )的活力。
A.环氧酶B.脂氧酶C.单胺氧化酶D.胆碱酯酶10、不具有脱水作用的药物是( B )。
A.50%葡萄糖B.5%葡萄糖C.20%甘露醇D.25%山梨醇11、可待因的作用是( A )。
A.止咳B.祛痰C.抗炎D.催眠12、对维生素K的促凝血作用具有阻断作用的药物是( A )。
A.华法林B.肝素C.阿司匹林D.枸橼酸钠13、以下给药方式吸收最慢的是( C )。
A.肌注 B.直肠给药 C.皮肤给药 D.气雾给药14、浸润麻醉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是( A )。
A. 0.5%盐酸普鲁卡因B. 2%的普鲁卡因C. 1%的盐酸丁卡因D. 2%的利多卡因15、可用于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是( C )。
A.青霉素G钠 B.头孢噻呋 C.恩诺沙星 D.多粘菌素B16、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A )。
A.LD50/ED50B.ED50/LD50C.LD5/ED95D.LD95/ED517、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不同。
A.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理化性质18、药物及毒物进行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是( A )。
A.被动转运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吐19、孕酮可被用于( A )。
A.安胎B.催产C.引产D.促生长20、糖皮质激素不具有( C )作用。
A.抗炎B.抗休克C. 抗外毒素D.抗过敏21、动物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 B )。
A.去甲肾上腺素B.肾上腺素C.麻黄碱D.扑尔敏22、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时,可选用( B )A.新斯的明B. 尼可刹米C.士的宁D.肾上腺素23、氨茶碱是最常见的( C )。
A.祛痰药B.抗胃酸药C.平喘药D.解痉药24、磺胺类药物的主要毒性是( A )。
A.形成结晶尿 B.抑制骨骼发育C.过敏反应发生率极高 D.再生障碍性贫血25、阿苯达唑对( B )无效。
A.线虫 B.螨虫 C.绦虫 D.吸虫26、药物与毒物的根本区别在于( A )不同。
A.剂量B.给药途径C.剂型D.理化性质27、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而起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B )。
A. 环丙沙星B. 林可霉素C. 多粘菌素D. 头孢噻呋28、可用于治疗球虫感染的药物是( D )。
A.贝尼尔B.伊维菌素C.左旋咪唑D.莫能菌素29、下列药物中哪一个是保钾利尿药( D )。
A.呋塞米 B.氢氯噻嗪 C.乙酰唑胺 D.螺内酯30、治疗动物细菌性脑膜炎的首选磺胺药是( B )。
A.磺胺异恶唑B. 磺胺嘧啶C.磺胺脒D.磺胺甲恶唑31、下面哪种药物不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B )。
A. 红霉素B. 土霉素C. 罗红霉素D.替米考星32、对猪附红细胞体有效的药物是( A )。
A.三氮脒 B.噻嘧啶 C.甲硝唑 D.甲砜霉素33、可用于手术局部浸润麻醉的药物是( A )。
A.普鲁卡因B.丁卡因C.巴比妥钠D.氯胺酮34、与免疫有关的不良反应是( C )。
A.副作用B.毒性反应C.过敏反应D.后遗效应35、新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C )。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光敏反应C.肾毒性D.软骨毒性36、铁制剂用于治疗( B )。
A.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B. 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失血性贫血37、下面哪些药物无抗厌氧菌的作用。
( A )A. 阿米卡星B.氟苯尼考C. 林可霉素D.甲硝唑38、最适合用于真菌性胃肠炎的是()。
A.SM2B.阿莫西林C.二性霉素BD.环丙沙星39、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 D )的合成。
A.胞浆膜B.蛋白质C.叶酸D.细胞壁40、硫酸镁注射液使用过量中毒解救的有效药物是( B )。
A.氯化钠注射液B.氯化钙注射液C.安钠咖注射液D.水合氯醛注射液41、具有M受体阻断作用的药物是( C ).A.肾上腺素 B.毛果芸香碱 C.阿托品 D.氨甲酰甲胆碱42、具有N受体阻断作用的药物是( A )。
A.琥珀胆碱 B.毛果芸香碱 C.阿托品 D.氨甲酰甲胆碱43、通过抑制细菌DNA回旋酶作用而起抗菌作用的药物是( A )。
A. 环丙沙星B. 林可霉素C. 多粘菌素D. 头孢噻呋44、兽医临床用于治疗持久黄体和催产或引产的药物是(A )。
A.前列腺素F2a B.催产素C.脑垂体后叶素D.雌二醇45、常用抗过敏(抗组胺)药是( C )。
A.维生素C B.叶酸C.苯海拉明D.亚甲蓝三、判断题1、长期使用土霉素容易引起二重感染。
(√)2、磺胺甲恶唑常用于治疗动物的脑部感染。
(×)3、青霉素G钠口服易吸收。
(×)4、长期使用长谱抗菌药容易引发二重感染。
(√)5、20%甘露醇是一种脱水药,主要用于治疗动物的脑水肿。
(√)6、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具有极强的抗菌活性,与磺胺药合用可进一步增强其抗菌作用。
(×)7、地塞米松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用于动物感染性炎症的常规治疗。
(×)8、硫酸镁口服主要产生镇静抗惊厥作用。
(×)9、肝素长期使用容易导致出血。
(√)10、雌二醇可以用于动物促生长。
(×)11、肝脏是动物机体内最主要的排泄器官。
(×)12、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分为对因治疗与对症治疗。
在治疗中对因治疗比对症治疗更显其重要。
(×)13、头孢噻呋是一种广谱抗生素。
(√)14、除了青霉素外,其他抗生素都不会引起过敏反应。
(×)15、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一定好于单一抗菌药物的疗效。
(×)四、简答题1、为什么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可以起到较好的增效作用?参考答案:青霉素与链霉素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主要是因为:首先青霉素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二药合用,能扩大抗菌谱,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均具有较强抗菌活性。
其次,青霉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粘肽的合成,从而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的完整性,使链霉素更容易进入细胞内部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2、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其不良反应主要有哪些?答案:(1)副作用: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时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作用。
(2)毒性反应:在剂量使用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反应。
(3)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指具有过敏体质的动物对药物所产生的异常免疫反应。
(4)后遗效应:在停药以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苯巴比妥)(5)继发反应:药物发挥作用后的不良后果,也称治疗矛盾。
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参考答案:(1)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2)局部组织血流量(3)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分布在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较低。
(4)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5)药物的解离状态(6)机体存在的各种特殊屏障的作用: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4、简述环丙沙星的抗菌作用机理及其常见不良反应。
参考答案:作用机理:抑制细菌的DNA回旋酶活性,从而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杀灭细菌。
不良反应:影响动物软骨发育;形成结晶尿,损伤尿道;兴奋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反应。
5、解热镇痛抗炎药主要分哪几类?各举一代表药并简述各类药物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的特点。
参考答案:水杨酸类(阿司匹林):解热镇痛抗炎苯胺类(扑热息痛):解热作用较强吡唑酮类(安乃近、氨基比林、保泰松):解热作用最好,镇痛抗炎作用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