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4
“连除的简便计算”教学反思——回归本源,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找到支点李江冰“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上的一节内容。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规律(以下简称“连除性质)。
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我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规律教学课从“猜想”到“验证”的教学模式,以意义理解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连除性质”的支点,从而使学生从“除法”这一源头上把握“连除性质”的本质。
1. 理解“连除性质”的支点同样是规律教学,“连除性质”与一般的规律教学(比如“商不变性质”)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
从外在的形式来看,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连除的性质”。
教材已经在二、三年级编排了“连除”的相关内容,而且学生已经会用“连除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三下)。
应该说,学生对“连除”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经验。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应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更多地应把重心落在对“a÷b÷c与a÷(b×c)外在形式不同,但结果为什么会相等”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上。
于是寻找理解规律的支点,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数学认识,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了。
经过思考,我认为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是深刻理解和把握“连除性质”的支点。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或几个数),可以等于一个数除以两个数(或几个数)的乘积”,它的本质是“平均分”。
对一个数不管是连续地平均分,还是一次性平均分,只要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结果不会改变。
2、完整地认识“除法性质”。
事实上,“连除性质”的内涵是“一个数除以两个自然数的积,等于这个数依次除以积的两个因数”。
这一定义说明在“连除的性质”中,既包括了“a÷(b×c)=a÷b÷c”这一形式,也包括“a÷(b×c)=a÷c÷b”这一形式,根据推论还包括“a÷b÷c =a÷c÷b”这一形式。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掌握连除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开始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运算基础。
但是,对于连除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例来掌握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连除的概念,掌握连除的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连除的简便计算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此外,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连除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教材、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卡片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引出连除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板书,呈现连除的运算规律和简便计算方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43例3二、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四则运算的顺序。
(2)运算定律。
(3)连减的简便计算。
2.原型:摆圆纸片,引出算式:24÷2÷3 12÷3÷23.探究的问题:(1)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2)整理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六、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口算练习。
317-65-35 543-59-41 436-157-432.切入内容: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二)探究与解决探究: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1.教师出示问题: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分?(1)利用圆片独立动手操作,尝试解决。
同时思考:怎么列式表示?(2)展示汇报:可请两位同学演示操作分的过程,并说出每步思考过程、列式。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
操作一:先求出每组多少圆片,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 操作二:先求出两次一共分了多少份,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3)思考:以上两道算式:24÷2÷3与24÷(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3=24÷(2×3)(4)小结: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可以先等分2份再等分成3份,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6份,然后一次分完。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课堂实录时间:2022年4月20日地点:XX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主持人:XX老师主持人: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连除的简便计算》,我们会学习如何进行连续的除法计算。
首先,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计算450÷3÷5,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
学生A:老师,我觉得应该先计算450÷3=150,然后再除以5得到30。
主持人:不错,这是一种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连续的除法计算可以通过“合并除数”的方式来简化计算。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具体的计算步骤。
首先,我们先将所有的除数相乘,450÷3÷5=450÷(3×5)。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连续的除法计算化简为一次简单的除法运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道例题。
主持人: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我们一起来做一道例题:360÷4÷9=?学生B:老师,我会算了,360÷(4×9)=10。
主持人:很好!学生B已经掌握了这个计算方法,接下来我们再做几道练习题。
主持人: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做一下第二题:240÷2÷6=?学生C:老师,240÷(2×6)=20。
主持人:非常好!学生C做的非常棒,接下来我们再来做一道:630÷7÷3=?学生D:630÷(7×3)=30。
主持人:做的很好,学生D!大家都做得非常棒!我们已经掌握了连续的除法计算的简便方法。
下面,让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
学生们开始做题。
主持人: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
同学们,你们做得都非常好,继续加油,下次再见!以上就是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上《连除的简便计算》的实际记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对刚刚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下复习,你们对连续的除法计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学生E:老师,如果除数不能直接相乘怎么办呢?主持人:很好的问题!如果除数不能直接相乘,我们可以先进行部分简化,然后再进行连续的除法计算。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连除的简便计算》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科书P43例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与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并能根据这一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的运算规律。
四、教学难点:
学生能灵活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四则运算的顺序。
(2)运算定律。
(3)连减的简便计算。
2.原型:摆圆纸片,引出算式:24÷2÷3 12÷3÷2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2)整理归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口算练习。
317-65-35 543-59-41 436-157-43
2.切入内容: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那么连续除以两个数,又可以怎么算呢?
(二)探究与解决
探究:如何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
1.教师出示问题:
把24个圆片先平均分成2组,再把每组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怎样分?
(1)利用圆片独立动手操作,尝试解决。
同时思考:怎么列式表示?
(2)展示汇报:可请两位同学演示操作分的过程,并说出每步思考过程、列式。
教师根据汇报板书算式。
操作一:先求出每组多少圆片,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 操作二:先求出两次一共分了多少份,再求每份多少圆片。
算式:24÷(2×3)
(3)思考:以上两道算式:24÷2÷3与24÷(2×3)最后结果都表示什么?相等吗?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4÷2÷3=24÷(2×3)
(4)小结:把24个圆纸片连续等分,可以先等分2份再等分成3份,也可以先求出两次一共分成6份,然后一次分完。
2.补充事例,举一反三。
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再把每份中的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圆片?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思考、交流、展示得到用两种方法计算:
12÷3÷2 还可以12÷(3×2)
3.交流并归纳:
(1)结合算式,引导观察比较,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4÷2÷3=24÷(2×3)
12÷3÷2=12÷(3×2)
(2)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互相补充与完善。
(3)教师根据汇报板书:“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4.尝试解决例题3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与问题。
(2)学生独立尝试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算法,说出先算什么。
方法(1):先算每组花了多少元。
1250÷25÷5
方法(2):先算一共有多少棵。
1250÷(25×5)
(4)比较两种算法,你认为哪种比较简便。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依次除以这两个数,或者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但是至于那种方法更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这道题用第二种方法最简便。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1题左边的两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口算。
说得数,然后说出口算的方法。
(1)81÷3÷3
(2)120÷12÷2
(3)240÷5÷24
(4)210÷(7×6)
(5)350÷(25×7)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编一个可用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1)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巡视,发现编得好的,在全班交流。
(四)小结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