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六章 电泳仪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六章电泳仪(Electrophoresister, EP)(一)、引言:1、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两类。
(1) 形态结构学方法:即把生物组织切片,用各类显微镜电镜等观察切面内的形态和结构,然后研究并总结其中规律。
(2) 生物化学方法:即用分离分析仪器对生物样品组分进行分离,然后用光谱、X光衍射等技术,对各类组分的结构、功能、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2、生命物质的分离技术:常用的有三类,即离心、电泳和层析技术。
3、分离原理:(1) 电泳:带电颗粒(2) 层析:根据颗粒吸附性和摩擦系数进行分离。
(3) 离心:样品质量、密度4、适用性:* 离心方法:适于大量样品粗提纯。
* 电泳和层析:用于小量样品分析性分离。
(二)、电泳概述1、概念:支持介质中的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电荷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 应用:常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等。
2、应用:目前,电泳技术常用于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离子等成份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等。
3、电泳的早期历史1809年:俄国Reuss进行了第一次电泳实验。
1937年:瑞典Tiselius观察了卵白蛋白的电泳迁移过程,用电泳方法证明血清是由白蛋白、 、 和 球蛋白等组成的。
为此在194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 早期电泳技术和装置的发展:Tiselius于1937年用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分离蛋白质,称为自由电泳。
此后几十年,发展了采用不同支持物的电泳技术,各种类型的电泳仪器也不断出现。
目前临床常用的电泳方法有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双向电泳、毛细管电泳等。
4、几个基本概念:* 自由电泳:指在自由溶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支持介质的电泳。
* 区(条)带电泳:指大分子物质在特殊介质中(如滤纸等)电泳后,支持物上可呈现出不同的条带图谱;其应用最广泛。
* 支持介质:是样品电泳的场所;其种类很多;本章主要介绍需要载体的电泳技术。
第一节电泳仪器的工作原理一、电泳原理:许多分子具有可电离基团,在溶液中能形成正、负离子。
第六章电泳仪(Electrophoresister, EP)(一)、引言:1、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分两类。
(1) 形态结构学方法:即把生物组织切片,用各类显微镜电镜等观察切面内的形态和结构,然后研究并总结其中规律。
(2) 生物化学方法:即用分离分析仪器对生物样品组分进行分离,然后用光谱、X光衍射等技术,对各类组分的结构、功能、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2、生命物质的分离技术:常用的有三类,即离心、电泳和层析技术。
支持介质中的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荷电极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
3、分离原理:(1) 电泳:带电颗粒(2) 层析:根据颗粒吸附性和摩擦系数进行分离。
(3) 离心:样品质量、密度4、适用性:* 离心方法:适于大量样品粗提纯。
* 电泳和层析:用于小量样品分析性分离。
(二)、电泳1、概念:* 应用:常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鉴定及定量分析等。
2、电泳的早期历史1809年:俄国Reuss进行了第一次电泳实验。
1937年:瑞典Tiselius观察了卵白蛋白的电泳迁移过程,用电泳方法证明血清是由白蛋白、 、 和 球蛋白组成的。
为此在1948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 早期电泳技术和装置的发展:Tiselius于1937年用移动界面电泳方法分离蛋白质,称为自由电泳。
此后几十年,发展了采用不同支持物的电泳技术,如滤纸电泳、醋酸纤维素膜电泳、凝胶电冰等。
各种类型的电泳仪器也不断出现。
* 仪器类型:按操作可分为手工、半自动、全自动等类型。
第一节电泳仪器的工作原理* 电泳原理:许多分子具有可电离基团,在溶液中能形成正、负离子。
(1)缓冲液A、B中各放一电极接直流电源,则两电极间形成一恒定电场。
A、B间用预先被缓冲液浸泡至饱和的支持介质联接,形成一个“桥”。
(2)将电泳的样品液滴在支持介质上。
则在电场作用下,样品中带正(负)电的颗粒移向负(正)极。
(3)在样品的各种离子到达电极之前关闭电源,则样品的各种成分便按照它们的电泳迁移率被分离开。
(一)影响电泳移动速度的若干因素:1、电荷:分子的净电荷越大,其移动速度越高。
2、分子的大小:分子越大,移动越慢。
3、支持介质的性质:孔径:小孔径的有分子筛的作用,能依分子大小或带电不同等分离分子;即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
粘性:阻碍泳动并起吸附作用。
4、电场强度:电压越高,分子的移动速度越大。
5、缓冲液离子强度:离子强度高,则移动速度慢,电泳区带窄而清晰;离子强度低,则移动速度快,电泳区带宽而边缘模糊。
6、温度:温度升高,则泳动速度加快。
(二)迁移率的数学推导1、粒子移动速度:电场中粒子受到的电场力:F=qE粒子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满足stokes 公式:F’=6πηrv式中r 为粒子的半径, 为介质的粘度系数。
当两力平衡时,粒子作匀速泳动,由F =F ’得:v=qE/6πηr2、粒子的迁移率: 指带电粒子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迁移速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v -粒子的迁移速度(cm/s); u -迁移率;d -粒子迁移距离(cm); E -电场强度或电势梯度(V/cm); t -通电时间(s); U -加在支持物两端的实际电压(V); L -支持物的有效长度(cm)。
(三)电泳的应用-正常人的血清电泳图谱1、原理:血清蛋白中含有α1、α2、β、γ球蛋白等。
不同成分的物质,其颗粒大小、带电量及重量均不一样,故它们迁移率不同。
相同成分的物质,其迁移率很接近,泳动时形成一条带状。
2、方法:把血清蛋白放在支持介质上电泳,一段时间后,迁移率最大的清蛋白移动距离最大,其余依次为α1、α2、β、γ球蛋白排列。
这样各种蛋白质就被分离开来。
3、组分含量测定:方法有多种。
(1)比色测定—血清蛋白电泳后,分离出5条蛋白区带。
将电泳后滤纸烘干、染色,可看见几条色带。
剪下各色带,分别溶于脱色剂,再做比色测定,可求得各种蛋白质所占百分率。
(2)光密度扫描仪测定—烘干染色后的滤纸用扫描仪测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滤纸的长度为横坐标,绘出电泳图形。
图中每一峰代表一种蛋白质,用面积仪测峰面积,则各峰面积对总面积的百分数,就是各种蛋白质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第二节 电泳技术的基本类型一、电泳类型* 根据工作原理:可分为区带、移动界面、等电聚焦、等速、免疫电泳等;Ut dL L U t d E v u ===//* 根据载体的性质:可分为滤纸、醋酸纤维膜、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根据支持载体的位置或形状:可分为水平、垂直、板状、柱状、U型管、倒V字形、毛细管电泳等;* 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核酸、血清蛋白、制备、DNA测序电泳等;* 根据用法:可分为双向、交叉、连续纸电泳、电泳-层析相结合技术等。
几个基本概念:* 自由电泳:指在自由溶液中直接进行、而不需支持介质的电泳。
* 区(条)带电泳:指大分子物质在特殊介质中(如滤纸等)电泳后,支持物上可呈现出不同的条带图谱;其应用最广泛。
* 支持介质:是样品电泳的场所;其种类很多;本章主要介绍需要载体的电泳技术。
二、常用的电泳方法(一)滤纸电泳1、装置:用滤纸作为支持载体,水平架在两个装有缓冲溶液的容器间,样品点于滤纸中央。
当滤纸被缓冲液润湿后,盖上绝缘密封罩,即可输入直流电压进行电泳。
2、特点:(1)电压愈高,带电粒子迁移速度愈快,样品分离时间愈短。
(2)装置简单,分离效果较好。
(二) 凝胶电泳是指用凝胶物质作支持物的区带电泳。
常用凝胶为葡聚糖、聚丙烯酰胺和琼脂糖。
其中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应用最多。
* 琼脂糖凝胶电泳:特点:(1) 区带易染色,干燥后背景几乎无色,便于光密度扫描检测。
可用于分离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脂蛋白等。
(2) 电泳速度快,血清样品无需处理即可直接加样进行检测。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将血清蛋白分离出20多条区带,广泛用于分析某些蛋白质及较小分子的核酸。
(三)等电聚焦电泳1、蛋白质的等电点pI对两性蛋白质,其分子表面带有COO-羧基和NH3+氨基,当溶液酸碱度在某pH值时,分子所带正、负电荷相同(即净电荷为零),这时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不会移动,此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pI。
(1) pH<pI时:溶液相对于等电点呈酸性,蛋白质带正电,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2) pH>pI时:溶液相对于等电点呈碱性,蛋白质带负电,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
2、等电聚焦概念设溶液的pH值是位置的函数,则在一个线性pH梯度的溶液中电泳时,样品中每种被分离的两性物质、在移向与它的等电点一致的pH位置后,便不再移动,称为聚焦。
因这点净电荷正负抵消为零,故又称为等电聚焦。
3、等电聚焦电泳特点(1)条带狭窄,很小样品也能获得清晰的区带界面。
(2)适用于中、大分子量生物组分,如蛋白质的分离。
(3)分辨率高。
(4)电泳速度快。
(四)等速电泳1、方法:在内径250~500 m毛细管内,采用两种不同缓冲液,一为前导缓冲液,其迁移率高于任何样品组分;另一为尾随缓冲液,其迁移率低于所有样品组分。
加电场后,前导液中离子迁移率大,速度快,冲在最前面,紧接的是样品中迁移率最大的组分;以此类推,排最后的是尾随液的离子。
结果各组分的离子形成各自独立的区带而分离。
分离完毕后,各区带都以同一个速度向前移动。
2、特点:(1)所有谱带以同一速度移动。
(2)区带锐化,界面清晰,分离能力强。
(3)区带浓缩,即各区带内离子的浓度为定值。
(五)免疫电泳是将电泳和免疫反应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先利用电泳将蛋白质组分分离,再分别与抗体反应进行检测分析。
常用的免疫电泳技术包括:1、免疫扩散电泳: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成分的分析、体液蛋白质的识别分析等。
2、对流免疫电泳:常用于以已知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
3、火箭免疫电泳:在抗体量不变时,火箭峰的高度与抗原量成正比。
4、免疫固定电泳:常用于M蛋白的分型鉴定。
(六)、其他电泳方法和技术1、醋酸纤维素膜电泳以醋酸纤维素膜为支持物,电泳结束经染料染色后,用适当试剂使醋酸纤维素膜透明,然后用光密度仪扫描测定。
* 特点:分离速度快,且透明后可长时间保存。
2、淀粉胶电泳可根据表面电荷及分子量不同、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
先根据待分离物所带电荷不同、进行第一向电泳,然后根据分子量大小、进行方向与第一向垂直的第二向电泳。
3、双向电泳* 特点:(1)可多次获得相同的印迹复本,做多次分析鉴定。
(2)灵敏性高,试剂用量少,速度快,操作简便。
4、毛细管电泳是指在极细的毛细管内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电泳。
第三节电泳仪器的基本结构分为电源、电泳槽及结果测定分析三个部分。
一、电源作用是建立电泳电场。
而电场与电压有关,一般可分为:* 常压电泳:100~500V,场强1~10V/cm,分离时间较长。
* 高压电泳:500~10kV,场强20~200V/cm,分离时间短。
常用的电泳电源有:1、普通直流电源由整流电路和滤波电路组成。
交流电经变压器变压和整流经滤波后,供给电泳槽。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
缺点:波动较大。
所以现在很少用。
2、直流稳压电源指交流电压或负载电流变化时,输出电压保持不变的电源。
3、直流稳流电源指当输入的电网电压、负载电流及温度发生变化时,输出电流保持不变的电源。
优点:可减少温度波动对电泳的影响。
类型:有两端式、四端式、以及反馈式稳流电源等。
4、双稳电源指输出电压和电流皆稳定的电泳电源。
5、三恒电源指输出电压、电流、功率皆稳定的电源。
6、三恒电源的工作过程共分三个阶段。
等电聚焦电泳过程中,凝胶板阻抗R会随时间t而变化。
故应预先选定好电压、电流和功率这三个参数。
(1)恒流输出阶段:电泳初始时,凝胶板R较小,电流较大。
为避免短路,烧坏凝胶,需限定IW,电流达IW时便保持恒定。
(2)恒功率输出阶段:随着R增加,输出功率P=I2R增大。
为避免凝胶过热,应限定PW,当P达到PW时便保持恒定。
(3)恒压输出阶段:随着R继续增加,输出电压U=(PR)1/2继续上升。
当U达到限定值UW 时便应保持不变。
整个电泳是从恒流 恒功率 恒压自动转换的。
7、电泳仪电源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输出电压、电流、功率:指输出的直流V、I、P范围。
(2)电压、电流、功率稳定度:指输出变化量与输出本身大小的比值。
稳定度越小,性能越高。
(3)输出组数:指电源可同时提供几路输出。
(4)连续工作时间:指电泳仪可连续正常工作的时间。
(5)保护措施:指电源电路的保护方式。
如过流、过压保护等。
(6)显示方式:指对工作电流、电压的显示。
有指针式和数字式两种。
(7)定时方式:电泳时间控制方式。
常用电子石英钟控制。
(8)电源电压、频率:指供电电源的额定电压和频率。
(9)功耗:指电泳仪的耗电功率。
二、电泳槽是样品分离的场所;槽上有盖子。
* 盖子作用:防止缓冲液的蒸发,及防止发生触电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