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5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医内科学讲稿心系第二节胸痹胸痹【概说】一、概念: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二、沿革。
(一)《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素问·藏气法时论》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之谓。
《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素问·厥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者,称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二)《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三)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圣济总录·胸痹门》“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脊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症状记载。
《太平圣惠方》将心痛,胸痹并列。
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胸痹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证的方剂甚丰,观其制方,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兼顾的显著特点,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容。
(四)明清时期对胸痹认识进一步提高。
《玉机微义·心痛》中揭示胸痹病证不仅有实证,亦有虚证,以补前人之未备。
尤为突出的是,对心痛与胃脘痛有了明确的鉴别。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云:“或问:丹溪言心痛即胃脘痛然乎?曰:心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
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历代方论,将二者混同,叙于一门,误自此始”,然后,又指出:“……胃脘之受邪,非止其自病者多;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说明心痛与胃脘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胸痹医案程丑夫》特色病案程丑夫 >> 特色病案胸痹医案一刘某, 52岁女性患者,湖南益阳人,患冠心病2年余。
患者反复发作心悸、心慌,胸闷,精神紧张,口苦,脉弦。
辨证属肝郁化火,痰瘀互结之胸痹心痛心悸。
治以活血化痰,宁心定悸。
取得满意的效果。
刘某女 52岁初诊(2011-3-5)患者反复发作心悸、心慌,胸闷2年。
间断服用倍他乐克,可达龙片、稳心颗粒等药物。
患者心悸、心慌于心情激动时诱发,活动后加重,每次持续约20-30分钟,含服“丹参滴丸、倍他乐克”后可缓解,胸胁胀闷,全身乏力,易疲劳,纳寐可,二便调。
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于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冠脉CT示:左主干无明显狭窄,左回旋支中段70%狭窄,左前降支及右冠无明显狭窄。
Bp:125/65mmHg。
HR 91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约10次/分,心尖区无杂音。
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均正常。
心电图:1、频发室性早搏,2、多导联ST-T改变。
心脏彩超:各房室无增大,主动脉弹性减低,二、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心顺应性减退。
24小时动态心电图:①多发室性早搏,24小时约9000次;②偶发房早;③多导联ST-T改变。
诊断为“冠心病,频发室早心功能Ⅱ级”。
辨证:胸痹心痛心悸肝郁化火,痰瘀互结治法:活血化痰,宁心定悸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柴胡15g,生龙骨30g,黄芩10g,人参15g,桂枝10g,茯苓20g,法半夏12g,大黄10g,生牡蛎30g,茜草15g,桑寄生15g,大枣10g,生姜6g。
×7付二诊(2011年3月12日)服上方后心悸、心慌较前好转,胸闷明显改善,目前仍有心悸,夜寐欠佳,口苦,脉弦。
纳少,二便可。
舌红,苔薄黄,脉沉弦。
BP:120/80mmHg。
HR85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约7次/分,心尖区无杂音。
目前患者胸闷好转,心悸,心慌仍在,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嘱停倍他乐克,可达龙片剂口服。
处方:柴胡15g,生龙骨30g,黄芩10g,人参15g,桂枝10g,茯苓20g,法半夏12g,大黄10g,生牡蛎30g,茜草15g,枣仁15g,生姜6g。
胸痹学生汇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因胸闷痛入院,为阵发性隐痛,痛处固定,每情志不畅时可诱发或加重,喜叹息,舌红苔薄脉细弦。
学生:本病应属于中医“胸痹”范畴,证型考虑为气滞心胸,因患者平素喜叹息,为情志不畅,气机不行,气滞则可致血瘀,淤血阻于胸中,不通则痛,故可见胸闷痛,呈阵发性隐隐作痛,且痛处固定,每当情志不畅时可加重或诱发,舌红苔薄脉细弦亦为气滞心胸的表现。
在治疗上考虑予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住院医师示:柴胡疏肝散由四逆散(枳实改枳壳)加香附、川芎、陈皮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气,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加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川芎为血中气药,故可活血且能调畅气机。
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舒脉功效。
谢主任:本病患者证型较典型,诊断及辩证分型均明确,治疗上可选用上方。
针对胸痹一病,在我们心内科是很常见的。
在我们接诊患者确立患者所患之病为胸痹后,我们应如何辩证分型?学生:我认为首先辩疼痛性质,若患者为刺痛、痛有定处,舌暗脉涩,此为血瘀;若为灼热而痛,心烦,舌黄脉数为痰火;灼热而痛,口干,舌红少津,为阴虚;若为闷痛伴胸胁胀满,喜叹息,脉弦,为气滞;如果为天阴加重,咳痰涎,为痰浊;如果为绞痛,遇寒加重,则为寒凝心脉;如果为绞痛,伴有四肢厥冷,冷汗如油,则为阳气暴脱;如果为劳累而发,心慌气短乏力,则为心气不足;如果是隐痛,劳累而发,口感舌淡,则为气阴两伤。
学生:还应该辩本虚:疲乏气短,舌质淡,脉沉细,为气虚;心悸怔仲,失眠多梦,面色淡而无华,脉细或涩,为血虚;口干,五心发热,舌光红无苔或少苔,为阴虚;气虚兼畏寒肢冷,舌淡胖或有齿印,为阳虚。
另外,还可以结合脏腑加以细分,如心气虚折兼有心悸,脾气虚者兼有纳差,腹胀,倦怠等,依此类推。
学生:本虚则有标实,若兼有胸脘痞满,体形肥胖,苔厚腻脉滑,为痰浊,偏寒者苔白腻,偏热者苔黄腻;若痛有定处,舌紫暗脉涩为血瘀;若伴有胸胁满闷,喜叹息,苔薄脉弦,且发病与情志有关则为气滞;若为绞痛,遇寒或夜间为甚,苔白,脉弦紧则为寒凝。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心绞痛、心肌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瘀血痹阻证: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2、气滞心胸兼血瘀证: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或涩。
3、痰浊闭阻兼血瘀证: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舌下静脉瘀张,脉滑。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第1篇胸痹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提高胸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护理理念,制定本护理方案。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胸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3.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3)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倾听音乐、参加兴趣小组等,保持心情愉悦。
3. 中医特色护理(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护理:遵医嘱给予中药煎剂,观察用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针灸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注意观察针感及局部反应。
(4)推拿按摩:对胸痹患者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以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传授胸痹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识。
(2)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掌握疾病加重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护理评价1. 患者胸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2. 患者对疾病认识加深,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3. 护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胸痹健康教育处方1.胸痹的定义胸痹之名称,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
《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
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主要病因多因素体阳虚,感受寒邪,寒凝心脉;或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聚湿生痰,闭阻心脉;或劳倦伤脾,生化无源,气血不足,心失所养;或久病不愈,房劳伤肾,进而损及心之阴阳等引起。
3.胸痹的治疗①寒凝心脉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绞、遇冷则疼痛加重,甚则伴有手足不温,冷汗出,心悸气短,心痛彻背,苔白脉紧,治宜通阳散寒,活血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味。
②痰浊闭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胸闷,咳痰粘稠,纳少倦怠,苔白腻脉滑,治宜理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味。
③瘀血痹阻型胸痹。
证见心痛如刺,痛有定处、舌暗红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或结代,治宜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④心气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伴胸闷气短,心悸乏力,舌淡脉细缓,治宜养心益气通脉,方用保元汤加味。
⑤心阴不足型胸痹。
证见心痛,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方用天王补心丹。
⑥心阳亏虚型胸痹。
证见心痛心悸,遇冷病甚,神疲气短,四肢不温,舌淡胖,脉沉迟,治宜补气温阳,方用人参汤加味。
胸痹如持续发作,疼痛剧烈,也可变生厥证、脱证等危重证候。
特别医嘱1.膳食方面:合理的膳食.低脂、低胆固醇。
多食清淡之品,多食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味食物及豆类等含植物蛋白质食物,如黑木耳、香菇、海带、无花果、红枣、胡萝h等,食用油以豆油、玉米油为佳。
少吃甜食,少吃盐,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或浓茶。
适量食用柑橘有益于冠心病的治疗。
2.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衣着柔软宽松,利于血液流畅,合理调节起居,保证充足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眠右侧卧位,双腿微屈曲,夜间不要独居一室。
胸痹中医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一、辨证施护胸痹各型患者均应保持居室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喧哗,室内温、湿度适宜;心悸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不可动辄恼怒。
1.阴寒凝滞(1)主要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重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舌苔白,脉沉细。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宜向阳,环境整洁、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室温宜偏高,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
②饮食调护:饮食有节,宜温热服,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忌刺激、肥甘厚味、黏滑滋腻食品。
可用少量干姜、川椒等调味,以温运中阳,或酌情饮用少量米酒、山楂酒或低度葡萄酒,以温阳怯寒活络。
服药期间少食萝卜、茶叶等耗气之物。
③情志调护: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患者情绪激动,避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志因素的刺激。
④药物内治:治以辛温通阳、开痹散寒为法,方选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
常用药有有瓜蒌、薤白、桂枝等。
胸痛发作时,遵医嘱立即给沉香、肉桂粉,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0.3~0.6mg,或冠心苏合香丸1粒。
⑤其他疗法:针灸时多用温针法或灸法。
胸痛发作时可针刺心俞、厥阴俞、内关、等穴位。
⑥药后观察:密切观察者神志,心律,心率,呼吸,血压,脉象,胸痛等变化,并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变化。
若病情不见缓解,立即报告医生。
⑦康复指导: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注意保暖,切忌受凉,尤其在天气骤冷或阴雨之日,应及时增添衣服。
若畏寒甚者,可适当提高室温或放热水袋、热敷袋,以缓解患者疼痛及畏寒症状。
2.心血瘀阻(1)主要症状: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时而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沉涩。
(2)施护措施①病室环境: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保持病室肃静,禁止大声喧哗。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病情发作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气血耗伤。
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四肢,第3周后待病情稳定可在室内缓步走动。
②饮食调护:饮食宜低脂、低胆固醇,以清补为原则,少量饮酒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龙帅江⽼师讲胸痹(整理稿)【胸痹】前⼀段时间到九江拜师学艺,得到蔡⽼师和潘⽼师加上同学黄⽼师指导,我们探讨中草药炮制和⽅剂学的临床,也探讨针灸针⼑和正⾻等等,总的认为诊断是中医的基础,⽅剂是⾃然⽽然出来,药物真假地道才是治疗的灵魂,我有带摄影师录像时间太长,就⼀⼀不介绍,将上次乡巴佬谈论的⼼脏病做⼀点点简介。
经常有病⼈感觉胸闷、憋⽓、堵塞、疼痛等等到医院做⼼电图亦⽆变化,现在西医难定相形应病名,去找西医时间多了最多说你“神经官能症”甚⾄说你神经病,其实中医伤寒论的⾦匮要略的胸痹早就有治疗⽅案。
⽐如:⽠蒌薤⽩⽩酒汤治疗⼨脉沉⽽迟,关上⼩紧,古⽂⼤家离开久也,说现在⼈听的懂的话:各种各样检查没有问题,患者⾃⼰⼜⼼⾥难过的,左痛⼀下,右痛⼀下像针刺⼀样⼏秒钟建议找当地中医有经验的医⽣咨询,可以试⼀试⽠蒌薤⽩半夏汤,向上顶的痛加桂枝,像下坠落(⼼悬痛)加枳实,吃了饭⼼脏病严重的加理中汤,痛的地⽅固定加三七,丹参,川芎等等,⼀定要找当地医⽣治疗。
⽐如失眠、恐惧、失眠、多梦、⼼悸、恍惚、精神紧张、疑虑不安,筋惊⼼动魄,坐卧不安等等,⽤桂枝⽢草龙⾻牡蛎汤加百合临床效果不错……为了不让患者因为压⼒或者劳累出现⼼肌梗塞,建议平时⾝上带⼀点丹参滴丸、麝⾹保⼼丸、⽇本⿁⼦⽤中国六神丸去雄黄,加⼈参、熊胆.犀⾓,配制成“救⼼丹”,西药的硝酸⽢油等等,当然龙家也有⾃⼰产品,⾃古以来⼀直会根据患者不同体质做⼀个产品佩戴在胸前的救⼼丹(这个不是⼴告啊,因为没有固定⽅可以治疗所有⼈各种各样体质的⼼脏病的⽅,所以现在还不能做出⼤家都能佩戴的产品)【胸痹篇之⼀】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胡:阳微阴弦的脉要怎么把? 或者说龙⽼师如何把胸痹的脉?龙⽼师:关于胸痹,我有70%没⽤伤寒杂病论的。
先跟你们讲⼀讲我对胸痹篇悟透的道理:胸腔是⼀个空间,我原来没悟透这点,有句话说「天⼈合⼀」,其实最早是说「天⼈相应」,后来才说「天⼈合⼀」,我⽗亲说:「天⼈合⼀是书呆⼦写的,天,你只能跟随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