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39 KB
- 文档页数:4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及翻译导读:一、《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二、《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原文翻译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
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三、《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顾淡云《水调歌头》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水调歌头 [1]宋顾淡云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
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 [2] ,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 [3] ,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
欲泻三江雪浪 [4] ,净洗胡尘千里 [5] ,不用挽天河 [6] 。
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1]水调歌头:《独醒杂志》卷六:“绍兴中,有于吴江长桥上题《水调歌头》……不题姓氏。
后其词传入禁中,上命寻访其人甚力,秦丞相乃请降黄榜招之,其人竟不至。
”[2]银艾:银印绿绶,官员所佩之印信。
[3]脍:薄肉片。
[4]泻:冲洗。
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
[5]胡尘:此指金兵入侵的烟尘。
[6]“不用”句: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
”译文:我以前曾多次乘着小船经过太湖,如今我重来此地,为什么总觉得愁恨像湖上的云、湖中的水那样多呢?我准备把匣中的长剑,换成一叶扁舟,归隐江上。
做官本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寄情山水的隐居生活都被耽误了。
切上鲈鱼,斟起美酒,放声悲歌。
生长于太平年代,哪里想到现在要遭逢战乱。
我想要倾泻三江的水浪,消灭尽金人侵略者,决不要休战求和。
但回头来看看朝廷,朝廷无意收复失地,让人伤心垂泪。
评析:这首题于吴江长桥(垂虹桥)上的词,是感乱伤时的名作。
南宋初年,金兵数度南侵,锦绣江南,疮痍满目,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词人对此乃有“愁比水云多”之感,乃至欲放下长剑与官印,避乱山林,去当个渔翁算了。
乱离人不如太平犬,这种低沉的心态,就是当时普遍的悲情。
下片三句,用饮酒悲歌换头,情绪为之一变,弹出了忠义愤发的激昂音响。
词人意欲掀起三江雪浪,涤尽腥膻的胡尘,再造太平岁月。
回望浩浩青天,不禁老泪浪浪,洒遍江波了。
壮怀悲感,令人难以为怀。
作者简介:顾淡云,生卒年不详。
南宋初曾题《水调歌头》于吴江长桥。
《中吴纪闻》谓不题姓氏,吴熊和据《烬余录》定为顾淡云,兹从之。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苏轼《水调歌头》的中心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
【原文】水调歌头丙辰中秋⑴,欢饮达旦⑵,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⑶。
(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⑷。
不知天上宫阙⑸,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⑹,又恐琼楼玉宇⑺,高处不胜寒⑻。
起舞弄清影⑼,何似在人间⑽?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⒀。
但愿人长久⒁,千里共婵娟⒂。
【作品介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注释】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⑹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⑻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
胜:承担、承受。
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玩弄,欣赏。
⑽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是咏月佳作,表达诗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人间的眷恋之意。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苏轼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
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翻译赏析《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翻译赏析《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全词通过对韩愈诗作《听颖师弹琴》的隐括,使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原诗的妙趣和神韵。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前言】《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词作品之一。
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的改编,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注释】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
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③昵昵:音逆,古音尼。
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
⑥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②形容青苍幽远。
指山岭。
③指海水。
⑦跻攀:登攀。
跻音机。
⑧寻:长度单位。
《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
索隐云“七尺曰寻。
”亦有云八尺为寻者。
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翻译】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调歌头原⽂翻译及赏析《⽔调歌头》是宋代⼤⽂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词以⽉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对宇宙⼈⽣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作者热爱⽣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下⾯⼩编整理了⽔调歌头的原⽂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家!《⽔调歌头》译⽂及注释译⽂:丙⾠年的中秋节,⾼兴地喝酒直到第⼆天早晨,喝到⼤醉,写了这⾸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
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注释:1丙⾠: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年苏轼在密州(今⼭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台。
6归去:回去,这⾥指回到⽉宫⾥去。
7琼(qióng)楼⽟宇:美⽟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光下的⾝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眠:⽉⼉移动,转过了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指诗⼈⾃⼰)。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苏轼思乡词《水调歌头》全文注释和赏析苏轼思乡词《水调歌头》全文注释和赏析对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的,其中最为有名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是极好的句子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水调歌头》的全文注释和赏析。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宫阙:宫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话传说,天上只三日,世间已千年。
古人认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编排与人间是不相同的。
所以作者有此一问。
(4) 乘风归去:驾著风,回到天上去。
作者在这里浪漫地认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琼楼玉宇:白玉砌成的楼阁,相传月亮上有这样美丽建筑。
指月宫。
(6) 不胜: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动不已,仿佛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戏。
(8)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9) 绮户:刻有纹饰门窗。
(10)照无眠:照著有心事的睡不着的人。
(11)婵娟: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12)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13)丙辰:熙宁九年(1076)。
苏辙字子由。
(14)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15)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16)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1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握着(18)起舞弄清影:在月下起舞,身影摇曳.(1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照进雕花的窗户,照到不眠的人.绮户,装饰着花纹或图案的窗户.(20)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不应对人间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之时圆呢?(2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人们都能身体康健,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婵娟,指月亮.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古诗水调歌头苏轼翻译赏析苏轼写的水调歌头诗词较为有名的共有三首,分别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三首诗词赏析如下:第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前言】《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词作上片反映执着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
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翻译】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水调歌头》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水调歌头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调歌头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水调歌头》译文及注释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
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
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
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
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水调歌头》译文及赏析引导语:对于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想必很多人都学过,那么有关《水调歌头》的译文及赏析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店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丙辰】熙宁九年(1076)【达旦】早晨;白天【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宫殿前左右竖立的楼观。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中的仙宫。
【不胜】经受不住。
【弄清影】弄:赏玩。
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哪里比得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
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
【但愿】但:只。
【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
婵娟指。
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
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杨炎正《水调歌头》原文、注释、译文、鉴赏杨炎正杨炎正(1145~?),杨万里的族弟,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宁宗庆元二年(1196)中进士,被任以宁远主簿之职。
历任大理司直,知滕州、琼州。
其早年曾跟随辛弃疾,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常有唱和之词,人品、气节、词风也与辛弃疾类似。
著有《西樵语业》词集。
水调歌头【原文】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① ,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 ,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①何事:为什么。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译文】我手持酒杯面对欲坠的夕阳,在西风中沉默。
问西风,为什么所有胭脂都做了颜料,将荷花染得红艳艳?放眼望去,江水在暮色中苍苍茫茫。
离愁满江,已容不下远处飞来的大雁。
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在半醉半醒间,我愁怀难遣。
平生走过千万里坎坷的道路,行尽了大江南北,踏遍了浙西浙东。
人生如寄,我想像陶渊明那样归隐起来。
请问谁是收复中原的豪杰?谁能借给我浪迹江湖的小舟,让我做个钓鱼隐士?还是回头看看中原故土吧,归隐的决定不要下得太匆忙。
【鉴赏】此词是一首秋日感怀之作。
词人通过诉说自家身世,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上片表达了秋日里词人的愁绪。
开篇两句写日落时分词人把酒临风,不觉心生愁思,忽发奇问。
“胭脂何事”一问,因发问无理反倒更为绝妙,暗指忧愁难以平复。
“放眼”三句,词人将心中之愁比作江水,极言离愁的深广,想象丰富,比喻形象贴切。
最后两句则与篇首“把酒”呼应,写词人想借酒消愁,却在似醉犹醒之间。
下片上承醉醒难分之意,抒写了报效国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理。
前三句词人自诉其人生道路。
“吾生”至“去作”几句,反映出词人因屡屡遭受挫折,未能施展抱负,以致黯然失意、憔悴不堪而又百般无奈的苦衷。
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水调歌头全文、注释、赏析1[元]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注释:【1】三门津:即三门峡,原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北黄河中,因峡中有三门山而得名。
据《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
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
三门之广,约三十丈。
”【2】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3】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yuán tuó)鱼鳖之所不能游也。
”其地不名一处。
【4】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5】尘寰(huán):尘世。
【6】溃:洪水旁决日溃。
【7】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
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8】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
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9】鹄(hú):水鸟名,俗称天鹅。
【10】杳(yǎo):此指高远。
【11】秘神奸:《左传·宣公三年》载夏禹将百物形象铸于鼎上“使民知神、奸”。
词中神奸指种种善恶神奇之物。
【12】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13】佽(cì)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
一云即做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
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14】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15】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16】挝(zhuā):敲击。
【17】银山:代指涛头。
《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苏轼《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一词是宋代苏轼在密州任职时所写的,亦是一首在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中秋词。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水调歌头》翻译及赏析内容,欢迎使用学习!《水调歌头》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翻译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水调歌头》赏析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
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原文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词作品之一。
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的改编,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朝代:宋代作者: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原序: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祐年(1087)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 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昵昵儿女语苏轼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
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
余深然之。
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
词的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③昵昵:音逆,古音尼。
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
⑥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②形容青苍幽远。
指山岭。
③指海水。
⑦跻攀:登攀。
跻音机。
⑧寻:长度单位。
《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
索隐云“七尺曰寻。
”亦有云八尺为寻者。
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译: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着宛转错杂的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
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古诗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翻译赏析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前言】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词作品之一。
通过对韩愈作品《听颖师弹琴》的改编,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注释】
①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2]
②隐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
词的檃括是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宋人常有此类作品。
③昵昵:音逆,古音尼。
象声词,形容言辞亲切。
④尔汝:表亲昵。
⑤填然:状声响之巨。
⑥青冥:①形容青苍幽远。
指青天。
②形容青苍幽远。
指山岭。
③指海水。
⑦跻攀:登攀。
跻音机。
⑧寻:长度单位。
《史记·张仪传》有“蹄间三寻”。
索隐云“七尺曰寻。
”亦有云八尺为寻者。
如寻常,八尺为寻,倍寻为常,皆惯见之长度也。
【翻译】
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
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
乐曲就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极尽缥缈幽远之致。
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OrG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
瞬息间高音突起,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寸步难行。
这时音声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坠入深渊,一落千丈,之后弦音戛然而止。
弹者好像能兴风作雨,让人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坐立不宁。
弹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听众无不为之流泪,君章质夫无不为之倾心同感。
【赏析】
苏轼通过联想,在上阙运用以形象描写不同风格的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诗具备与原作不同的艺术韵味。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谈受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
“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轻柔而又哀怨。
“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
结尾的“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渺幽远之感,。
"回首暮云远",让人联想起王维"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之将士,也与上文中“轩昂勇士”相联系,将独立的音乐片段串起来。
白云浮动,柳絮漂浮,若有若无,忽远忽近,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
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与啁哳之声相伴,唯独彩凤不鸣。
这里写以凤凰不鸣,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点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内涵的,从不在言语上夺人眼球。
之后琴声在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象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
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
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
“推手从归去”描写的是琴师奏完将琴推开的动作,也在其中暗示这诗人心中归隐的情怀。
“无泪与君倾”,表现出诗人此时肠中之郁结,比起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
为不堪较之,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虽然无落泪,但是更加表现出心情的郁结。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
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
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即把韩愈的诗文《听颖师弹琴》剪裁改曲词,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