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8.53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框题尊重他人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道德修养:讲社会公德,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务、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
重点难点重点: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难点:如何尊重他人。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道德是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二、讲授新课运用你的经验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2运用你的经验。
提问:(1)面对上述两种场景,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场景一体现了对比赛对手的尊重;场景二是不尊重环卫工人的表现。
(2)就上述场景,谈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如何尊重他人。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情境,初步让学生了解要尊重他人。
学生自主学习一. 尊重是交往的起点1. ▲为什么要尊重他人?2. 为什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二. 尊重从我做起3. ▲怎样尊重他人?4. 怎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5. 为什么要平等待人?怎样平等待人?6. 怎样换位思考?7. 怎样欣赏他人?学生自主学习,完成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活动一: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3运用你的经验。
提问:(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我赞同第三位同学的观点。
例如:在超市里购物,你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首先必须遵守超市的购物规则,态度要谦和,说话要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以免耽误其他顾客购物,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应表示谢意。
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超市里其他购物者和营业员对你的尊重。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回答。
提示:我认同这个观点。
预防犯罪)、分析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2、刑罚的特征(引导学生分析药家鑫案件了解犯罪及其特征,分析刑罚,刑罚种类解决教学重点)(1)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加深理解】2、案例分析:许霆案件(1)出示许霆案件,了解犯罪:2006年4月21日晚10时,被告人许霆利用ATM 机的故障之机。
先后取款171笔,合计17.5万元;潜逃一年的许霆被警方抓获,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
2008年3月,广州中院认定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
(2)巩固了解,连连看(见PPT)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1、观看视频:黄洋和林森浩案件思考:案件带给你怎样的启示?小结:(1)、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3)、杜绝不良行为2、名言警句小时偷针,大来偷金。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失足成千古恨,贪小便宜吃大亏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守法朝朝乐,违法日日愁。
3、材料分析: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等。
受到了学校纪律的处分。
后来他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
最后为了搞钱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陈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教师讲述: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材内容编写。
具体章节如下:1. 第一单元:社会规则与秩序第1课:社会规则的重要性1.1 规则与秩序1.2 社会生活中的规则第2课:遵守社会规则2.1 遵守规则的意义2.2 如何遵守规则2. 第二单元:网络生活与道德第3课:网络生活的两面性3.1 网络的优势与不足3.2 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第4课:善用网络资源4.1 网络资源的利用4.2 网络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遵守社会规则。
2. 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善用网络资源。
3. 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网络信息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2. 教学重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的方法、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社会规则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的方法、网络生活的两面性以及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社会规则的重要性2. 遵守规则的方法3. 网络生活的两面性4. 网络道德观念的培养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社会规则重要性的认识。
举例说明如何遵守社会规则。
分析网络生活的两面性,并谈谈如何培养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答案:社会规则重要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遵守规则方法:自律、他律、法律。
网络生活两面性:优势:方便快捷、信息丰富;不足:信息泛滥、隐私泄露。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1节尊重他人一、道德的重要性1.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基石,是人际和谐的基础。
2.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主要社会规则之一。
二、尊重是交往的起点1.尊重的含义:尊重即尊敬、重视。
2.尊重的重要性(或: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三、尊重从我做起(或:尊重他人的具体要求或表现)续表1.规则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规则之一,是规则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中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
崇德向善、见贤思齐,2.平等的含义(两个方面):人格上的平等、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一、判断并改错1.只有他人尊重我,我才会尊重他人。
2.学会换位思考是尊重他人的要求之一。
二、选择题1.(衢州中考)“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的这句名言启示我们应该()A.恃才自傲,特立独行B.尊重人格,平等待人C.敬业乐群,公而忘私D.坚持己见,绝不妥协2.对右边漫画中开车人的行为评价正确的是()①没有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②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③既违背了道德,又触犯了法律④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品格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绍兴中考)小杨经常辱骂同学,对老师视而不见,对长辈爱理不理。
小杨的行为()①难以赢得别人的尊重②是个人私事,不值得一提③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④会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右面漫画《公交车上来了个赤膊汉》告诉我们() A.公共场所不能多管闲事B.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尊重C.迎合他人才能赢得尊重D.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5.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他人,就必须()①懂得不尊重他人就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②关注他人尊严③要从欣赏、鼓励、期望等角度来善待他人④不做有损他人尊严的事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嘉兴中考)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然在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平等地创造了人。
”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A.人格平等B.法律平等C.经济平等D.政治平等7.为营造相互尊重、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某校八(2)班举办了一场“原来我的同学这么有才!”专题班会,大家纷纷为身边的同学点赞。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法律在我们身边2. 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3. 公平正义的守护4. 做负责任的公民5. 遵守社会规则6. 珍惜美好生活详细内容包括:认识法律的作用,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掌握法律保护人格尊严的相关知识;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学会维护公平正义;培养负责任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珍惜美好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制观念,增强法治意识。
2. 使学生掌握法律保护人格尊严的相关知识,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培养学生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提高道德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4. 培养学生负责任的公民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成为有用之才做好准备。
5. 让学生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维护公共秩序,提高社会公德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公平正义的含义、负责任的公民意识、遵守社会规则。
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法律保护人格尊严、维护公平正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教案、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与法律相关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 新课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法律在我们身边法律的作用法律与生活的关系2. 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法律保护人格尊严的相关知识3. 公平正义的守护公平正义的含义维护公平正义4. 做负责任的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责任的公民意识5. 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规则的意义遵守社会规则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法律在我们身边:请结合实际案例,谈谈你对法律作用的认识。
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一课时:尊重他人如何尊重他人教学难点:如何尊重他人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故事引领、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导入新课董卿在《开学第一课》中三次跪地采访许渊冲老人,体现了她对老人的什么?那么什么是尊重?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怎样尊重他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节课,来寻找答案吧。
2.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尊重?2.懂得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尊重他人。
目标一:什么是尊重?尊重即尊敬、重视。
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哪些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如果不是,那正确的做法是什么?1.见到长辈主动问候。
2.认真聆听长辈的教诲。
3.文明用语。
4.一起用餐时,让客人或长辈先动筷子。
5.称呼同学的绰号,这样显得亲切。
6.遇见熟人绕着走(或装作没看见)。
7.同学请教我问题时,以没有时间拒绝。
8.还没等他人说完,就急忙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思考展示······目标二:为什么要尊重他人?探究活动一:欣赏这两幅图片,分别回答底下的问题?(1)谁没素质?为什么? (2)你是司机会停车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展示······教师总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探究活动二:阅读故事回答下面的问题一天,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
他翻遍全身所有的口袋,却一个铜子儿也找不到。
这期间,乞丐的手一直伸着,在寒风中微微打颤。
屠格涅夫不知所措地伸出双手,和乞丐那只冻得发紫的手握在一起。
“兄弟,别怪我,我身上没带钱”作家尴尬地说。
乞丐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透出的是感激:“你管我叫兄弟,这是最高贵的礼物。
”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思考:乞丐说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最高贵的礼物?学生思考展示······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第2课时 以礼待人1.知识目标:明确以礼待人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从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
2.能力目标: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学习讲礼貌中对态度、仪表、语言、行为等方面的要求,,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交往的能力往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加强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
并在活动中加强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意识到礼貌在交往中的好处意识到礼貌在交往中的好处,,从点滴做起从点滴做起,,做到态度诚恳、仪表大方、语言文明、行为得体地与人交往;主动发现自己不讲礼貌的行为举止并努力改正得体地与人交往;主动发现自己不讲礼貌的行为举止并努力改正,,做讲文明、懂礼貌的人。
1.重点:如何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
如何在语言、行为等方面做到讲礼貌。
2.难点:如何将所学的礼貌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如何将所学的礼貌知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一、导入新课材料展示:大学生小明求职时材料展示:大学生小明求职时,,因他的条件不错因他的条件不错,,主管考虑录用他。
由于他一时兴奋主管考虑录用他。
由于他一时兴奋,,打了个响指表示道别。
就是这个响指打了个响指表示道别。
就是这个响指,,主管没有录用他。
主管没有录用他。
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思考:这个事例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个人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学生回答: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个人的素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应从日常的点滴做起我们应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做到讲礼貌。
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中做到讲礼貌。
【教师总结】可见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以礼待人要做到以礼待人,,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从而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生活经验,感受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体味随着自身的成长,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能力目标◆提高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
◆运用已有经验分析问题,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
3.知识目标◆理解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
重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几种主要社会关系的认识。
难点: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确立的。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从襁褓之中的嗷嗷待哺的小孩到今天的中学生,我们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那么我们与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来揭开这个答案——我与社会。
阅读教材P2-3运用你的经验,回答:(1)在李铭的一天中,他做了哪些事情?(2)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3)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答案提示:让学生据实回答,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可,答案不统一。
教师:各位同学回答得都非常不错。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与人交流、借助多媒体等各种方式来了解社会生活,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
【讲授新课】一、感受社会生活1.教师:走进农村,我们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映入眼帘;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升旗仪式,我们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2.阅读教材P3探究与分享,回答: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答案提示:据实回答即可。
3.教师:大家都谈论了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案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1课时维护秩序【教学目标】1.知道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能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维护秩序靠规则。
3.通过认识规则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树立以遵守规则为荣,以违反规则为耻的意识,自觉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生活需要秩序。
【学习难点】自觉遵守社会规则。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教室里,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讲课;在售票厅,人们自觉排队购票;在阅览室,大家安静地看书;在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在工厂车间,工人们有序地操作……(1)以上不同情景分别体现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2)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学生回答。
是呀,我们都希望生活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而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生活有秩序》。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3.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4.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如:纪律、道德、法律等。
5.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社会生活有秩序活动(一)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傍晚放学的时候,某中学门口混乱不堪。
开着私家车、骑着电动车和步行前来接孩子的家长,都希望背着书包的孩子能迅速找到自己。
但拥挤的车辆、人群将学校大门堵得水泄不通,下雨时情况更加糟糕。
(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小结: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3.1社会生活有秩序一、预习目标1.知道规则的重要性,理解生活需要秩序,需要规则。
2.树立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观念,培养责任意识。
3.了解什么是规则,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规则,理解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重要性二、预习要点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生活需要秩序、规则、需要人们自觉遵守。
三、预习问题1.我们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秩序?(课本23页)2.什么是社会规则?3.秩序靠什么来保障?(课本31页)4.如何发挥规则的效用?(课本32页)四、预习检测1.“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俗语告诉我们()A.法律是最严格的规则B.规则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规则都在发挥作用C.各种规则都离不开人们的自觉遵守D.社会规范包括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2.伯克说:“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说明了()A.事物是美好的B.生活离不开秩序,秩序离不开规则C.生活是美好的D.规则离不开秩序3.维护社会秩序是文明的体现,下列现象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为急着回家而横穿马路B.在食堂就餐自觉排队C.外出游玩和朋友在草地上就餐D.破坏学校桌凳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材料一:中国真有交通法规吗?材料二:在中国坐公交车犹如一场恶梦。
过渡: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争抢位置,抢上抢下,闯红灯……这些都是很普通的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小事吗? “唇枪舌战辩一辩”问题一:行人乱穿马路是不是小事,为什么?问题二:在没有来往车辆且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就可以闯红灯吗?问题三:别人都那么做,我不做就是“傻帽儿”吗?感悟: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探究活动二:阅读校门口放学时的混乱场面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究:(1)校门口的这种混乱状况会造成哪些影响?(2)你认为应该如何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探究活动三:相信遵守规则每个人都受益,把遵守规则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根据课本所学知识结合本组实际,请同学们给本组制定小组文明公约(要求:至少写三条,要具体,可操作,联系生活实际。
D.足球比赛中小亮故意跑慢输了球
4.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过一副出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告诉我们应该( )
A.大小事情要自己做,事必躬亲
B.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C.具有回报社会的意识
D.干一番大事
5.“00后”的青少年正日益成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
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评价总少不了“没规矩,不负责任”这样的话。
作为“00后”的中学生,要想改变人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就要(B)
①遵守社会规则
②彰显个性,不理会他人的看法
③关爱集体,奉献社会
④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四、合作探究
社会是我们成长的大家园,为了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我们除了要学会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外,更需要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
【走进生活】
(1)你曾经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列举两例即可)
【关注国家社会】
(2)说出自己知道的国家取得的一些重大成就或发生的一些大事件,谈谈你的感想。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五、知识梳理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教案第1课时尊重他人【教学目标】1.知道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尊重他人,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学会尊重他人。
【学习难点】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尊重他人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彼此尊重,生活才能快乐,社会才会和谐。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尊重他人》。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3.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4.尊重他人要求我们做到: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②平等对待他人;③学会换位思考;④学会欣赏他人。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活动(一)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学生阅读教材P33四位学生的观点,探究下列问题:(1)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举例说明你支持的观点。
(2)有人说:“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
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
活动(二) 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某市图书馆允许行乞者进馆读书。
对此,人们有不同看法。
读者甲:如果所有图书馆都这么做,图书馆的秩序就会无法保障。
读者乙: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公民读书的权利,行乞者有权享受图书馆的资源。
馆长: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你有权利选择离开。
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小结:(1)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探究二尊重从我做起活动(三) 学会尊重他人材料一小明的舅舅兴致盎然地谈昨晚看过的电影,小明却并不感兴趣。
材料二放学路上,有同学问:“什么样的人值得尊重?”有人说:“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值得我尊重。
”有人说:“无论陌生的人,还是熟悉的人,我都会尊重他。
”材料三一个盲人走夜路,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照明的灯笼。
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是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
”材料四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
——宋·王安石探究:(1)如果遇到材料一类似情境,你会怎么做?请说明理由。
(2)对材料二中的两种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3)材料三中盲人提灯笼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4)材料四中的两句格言对你有什么启示?小结:尊重他人要求我们:①积极关注、重视他人。
②平等对待他人。
③学会换位思考。
④学会欣赏他人。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尊重他人尊重是交往的起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从我做起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平等对待他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他人八年级(1)班的几个同学就尊重的话题进行交流,大家各抒己见。
“爱护动物也是尊重生命的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大自然。
”“我们应该尊重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2课时以礼待人【学习目标】1.知道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表现,认识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2.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在与人交往时做到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逐步学会以礼待人。
3.体验文明有礼带给自己的乐趣,树立不讲礼为耻,有礼为荣的交往态度,并乐于以礼待人。
【学习重点】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学习做文明有礼的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小岩一家约了朋友一起吃晚餐。
小岩一家先到了就餐地点,找到了房间。
进屋后,小岩抢先坐在沙发上,把脚放在茶几上,自顾自玩手机。
一会儿,几位朋友来了,他们主动与小岩打招呼,小岩只是答应了一句,眼睛没有离开他的手机。
因为等的时间比较久,小岩有些饿了,菜刚上齐,他就拿起筷子夹菜吃,妈妈提醒他别着急,大人还没有开始呢。
小岩鼓着嘴,很生气……(1)你认为小岩哪些方面做得不合适?应该如何改进?(2)如果你是一起就餐的客人,你会有什么反应?会如何做?人无礼,无以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
讲礼貌,有礼仪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身良好文明素养的体现。
今天我们学习——《以礼待人》。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2.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3.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4.做文明有礼的人,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③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待人礼为先活动(一) 文明有礼的作用材料一名人名言展示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人而无礼,焉以为德。
——扬雄材料二几个同学一起讨论对文明小区的期望。
甲:我希望大家能够做到把垃圾分类后放入垃圾桶。
乙:小区内,机动车要低速行驶,不鸣笛。
丙:邻里之间应该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
材料三2015年8月28日,在北京田径世锦赛女子20千米竞走比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冠军。
颁奖仪式上,当宣布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全场观众起立,目视国旗,高唱国歌,国歌声响彻国家体育场。
探究:(1)材料一的名人名言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中几位同学对文明小区的期望,说明文明有礼对社会有什么作用?(3)材料三的情境体现了什么?小结:文明有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等方面。
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探究二做文明有礼的人活动(二) 养成文明有礼的好习惯学生分享教材P39“程门立雪”的故事,探讨下列问题:(1)你如何评价杨时和游酢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
(2)我们应如何向杨时和游酢学习,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小结:做文明有礼的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做文明有礼的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以礼待人待人礼为先礼的主要表现文明有礼的意义人立身处世的前提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国家形象做文明有礼人态度谦和、用语文明仪表整洁、举止端庄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荀子》中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意思是做人没有礼节就不能生活,做事没有礼节就不能成功,治国没有礼节国家就不能安宁。
分小组搜集社会生活中讲文明、懂礼貌的感人瞬间,办一期板报。
结合调研结果,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一次“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为主题的演讲活动。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第3课时诚实守信【学习目标】1.认识诚信重要性,知道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树立诚信意识,拥有诚信智慧,践行诚信要求,自觉做一个诚信的人。
【学习重点】诚信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拥有诚信的智慧。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家旅馆门口,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男孩在卖火柴。
一位绅士拿出一先令买一盒火柴,可男孩没有零钱找。
于是,他让绅士稍等片刻,自己去换零钱。
绅士等了一会儿,不见男孩回来,就走了,深夜了,另一个男孩来旅馆找绅士,他对绅士说:“先生,我哥哥没法给你钱了,他在换零钱的路上,双腿被一辆马车撞断了,火柴和钱也丢了,医生说他活不成了,这四便士是他找给你的零钱。
”是什么品质促使卖火柴的小男孩实现其承诺?这一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师:是啊,诚信是做人的美德,在生活中我们要讲信用、守诺言、诚实不欺。
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和信任。
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诚信的重要性:①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②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②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3.践行诚信:①树立诚信意识;②运用诚信智慧;③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诚信无价活动(一) 人无信不立学生阅读教材P42上面探究与分享“一诺千金”的故事,探讨:(1)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2)举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与同学分享。
小结: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是我们融入社会的“通行证”。
活动(二) 诚信是企业的资本学生阅读教材P42下面的探究与分享,探讨:(1)结合教材案例,谈谈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结合教材案例,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诚信是企业的资本,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标识。
一个企业只有坚持诚信经营、诚信办事,才能塑造良好形象和信誉,赢得客户,才能带来持久的效益,长盛不衰。
活动(三) 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有人说,诚信对个人和企业非常重要,对一个国家而言无实质意义。
对于这种观点,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小结: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国无信则衰,社会成员之间以诚相待、以信为本,能够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能够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探究二践行诚信活动(四) 做诚信的人材料一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希腊)伊索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节省着使用吧!——(美)马克·吐温材料二刘华在“好朋友”王强的逼迫下,被迫答应了为王强旷课到电子游戏室玩电子游戏的事保密。
材料三从2006年1月起,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运行。
欠债不还的失信者,将在该数据库中留下信用污点。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小结:践行诚信要求我们:(1)树立诚信意识;(2)运用诚信智慧,正确处理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的关系;(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
交流展示提升能力1.分组展示自主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并予以补充完善。
2.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选优胜小组。
诚实守信诚信无价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企业的资本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践行诚信树立诚信意识运用诚信智慧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