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疾病原因
- 格式:ppt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42
水产动物养殖过程中十六种细菌性疾病简介细菌是一种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不同于真核生物之处在于它有原始核。
但无核膜、核仁,也缺乏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
水产动物细菌病的种类较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如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烂鳃病、假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疖疮、腐皮病等。
今日小鱼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细菌性疾病。
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柱状嗜纤维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体无鞭毛。
被感染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食欲减退,常离群独游。
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称此病为“乌头瘟”。
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表皮往往发炎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未端粘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
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粘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细菌。
主要危害草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许多淡水鱼类也能被感染。
本病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在15~30℃范围内,水温趋高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随之变短。
水中病原菌的浓度越大,鱼的密度越高,鱼的抵抗力越小,水质越差,则越易暴发流行。
本病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赤皮病并发。
一般流行于4~10月,尤以夏季流行为多。
2.白皮病又叫白尾病,病原是柱状嗜纤维菌和白皮极毛杆菌。
病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着病情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严重的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
病鱼的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时而作挣扎状游动,时而悬挂于水中,不久病鱼即死亡。
白皮病为鲢、鳙的主要病害之一。
此病主要发生在饲养20~30天的鲢、鳙鱼苗及夏花阶段。
常可形成急性流行病,1龄及2龄以上的成鱼偶然可以发病。
病程较短,病势凶猛,死亡率很高,发病后2~3天就会造成大批死亡。
3.白头白嘴病病原尚未完全查明,一般认为是一种黏细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皮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部肿胀,张闭失灵。
水产动物疾病学水产动物疾病学7月01日14:30-16:30(19周五)水新综2绪论1、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①发现难②用药麻烦③治疗难3、疾病产生的三大因素:病原、宿主和坏境。
(10分大题,自己看书)第一章病理学基本原理1、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和宿主反应特性这两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驱期、充分发展期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2、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宿主、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P7图1-13、基本病理过程:(1)细胞和组织损伤:①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叫萎缩。
②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细胞或组织发生理化性质改变,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在生理状态下见不到,并具有各种各样特殊物质和化学特性质的物质,或在虽生理情况下,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③坏死:生活机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2)循环障碍:①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称为充血。
②贫血:机体含血量减少或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少于正常称为贫血。
③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脏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内或身体外面,称为出血。
④梗死形成: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缺血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⑤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⑥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碍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⑦水肿与积水:细胞间液在组织间隙内异常增多,称为水肿,组织间液在胸腔、心包腔、腹腔、脑室等浆膜内蓄积过多,称为积水。
水产疫病分类水产疫病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产动物患上的疾病。
这些疫病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控水产疫病,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了解。
一、病毒性疫病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鲈鱼、鲤鱼等症状:鱼体出血、皮肤坏死、行为异常防控措施:隔离病鱼,保持水质清洁2. 病毒性脑炎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鲫鱼、鲤鱼、鲢鱼等症状:鱼体晕浮、食欲减退、呼吸急促防控措施:提高养殖水体的通气性,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二、细菌性疫病1. 霍乱病病原体:弧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弯曲、腹部肿胀、死亡率高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卫生管理2. 红鳍病病原体:细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鲫鱼等症状:鱼体红斑、鳍腐烂、呼吸困难防控措施: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三、寄生虫性疫病1. 鳃蚓病病原体:鳃蚓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鳙鱼、鲢鱼等症状:鱼体鳃部有蚓丝,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隔离病鱼2. 鱼虱病病原体:鱼虱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鱼虱,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加强养殖网箱清洗和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四、真菌性疫病1. 白斑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虾、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斑点,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白鳞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白色鳞片,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检查鱼体五、其他疫病1. 水霉病病原体:水霉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绒毛,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疲劳病病原体:环境因素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无力、行为异常,死亡率高防控措施:合理管理养殖密度,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养分通过对水产疫病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类疫病的病原体、感染对象、症状和防控措施。
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学)?你为何选修该课程?简述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你是一水产养殖公司的技术主管,你会如何预防?
一、何谓水产动物疾病学(病害学)?你为何选修该课程?
1.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的发病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 想了解水产动物疾病背后的机理以及预防措施,增加自己知识的广度。
并且能在生活中遇到相应问题或教学上涉猎到此问题时,能较好地解释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简述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如你是一水产养殖公司的技术主管,你会如何预防?
1.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是有机体与生活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错综复杂的表现结果,可能是由外因、内因或人为因素等引起的。
2.①通过设计符合防病要求的养殖场并运用适当的理化、生物方法改善生态环境。
②通过加强饲料管理,使用人工免疫,选择抗病育种等方式增强集体抵抗力。
③通过建立制度、严格检疫、彻底清塘、加强消毒、使用药物预防和切断传染源等途径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举例说明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引言1.1 概述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对于水产养殖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水产动物疾病的爆发不仅会导致养殖损失,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其他经济损失。
因此,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条件对于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条件。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水质污染。
当水体受到污染,其中的有害物质和微生物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水中过量的有机物、养分和化学物质会破坏水产动物体内的生理平衡,使它们易受感染和疾病侵袭。
此外,水体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也会通过水质污染传播,进一步增加水产动物患病的风险。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的密度、温度、pH值等条件都会对水产动物的健康产生影响。
当养殖密度过高时,水产动物容易受到互相传染和底栖动物的压力,从而导致疾病的传播。
同时,温度和pH 值等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使水产动物免疫系统受到压力,降低其抵抗力,增加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与水质污染和养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为了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我们需要关注水质管理和养殖环境调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此外,通过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温度和pH值等因素,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增加其抵抗疾病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综合管理,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保障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整个文章的框架和脉络。
通过明确的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本文的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水质污染2.1.1 介绍水质污染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2.1.2 分析水质污染导致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2.2 养殖环境因素2.2.1 探讨养殖环境对水产动物疾病的影响2.2.2 分析养殖环境因素引发水产动物疾病的原因和条件3. 结论3.1 总结水产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3.2 强调预防和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重要性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首先提出了引言部分,目的是引入主题并介绍本文的结构。
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原因致病性刺激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机体本身:种类、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
外界环境:气候、水质、饲养管理、生物区系等。
疾病的种类根据病原分:生物性:微生物、寄生虫、生物中毒。
非生物性: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物质与条件缺乏。
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根据症状分;根据病程分一: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二:根据病程性质分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根据病原分一: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微生物引起的: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引起的疾病由生物引起的中毒二:非生物引起的疾病机械刺激物理性刺激化学性刺激缺乏机体必须的物质和条件疾病的经过和结局一:疾病的经过:潜伏期前趋期充分发展期二:疾病的结局: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死亡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细胞和组织的损伤适应与修复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萎缩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变性颗粒变性水样变性脂肪变性纤维素样变透明变性粘液样变性淀粉样变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坏死原因和发病机理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最主要标志(1)核浓缩:细胞核染色质浓缩,染色加深,核体积缩小,核计减少,核膜皱缩。
(2)核碎裂:核染色质先在核膜处聚集,后崩解成碎粒,以后核膜破坏,染色质碎粒就散在胞浆中。
这种染色质的凝聚及碎裂,实际上就是核酸的凝聚及崩解所造成的形态表现。
(3)核溶解:核染色质嗜碱性逐渐消退、淡染。
1坏死的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坏疽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溶解吸收分离脱落机化包裹和钙化适应与修复代偿代偿的形式代谢性、机能性、结构性代偿。
代偿的意义修复再生创伤愈合机化钙化组织改建与化生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组织间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局部贫血梗死出血血栓形成栓塞充血动脉性充血①原因和类型②发生机理③病理变化④意义和对机体的影响静脉性充血①原因②病理变化③对机体的影响局部贫血原因①动脉痉挛性②动脉性阻塞③动脉压迫性病理变化与对机体的影响①动脉的阻塞程度②动脉管腔发生狭窄或闭塞的速度持续时间③受动脉能否迅速、充分地建立起侧枝循环④受累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梗死梗死:由于血管的阻塞,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其形成过程称为梗死形成。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提纲题型:名词解释、填空、选择、是非、简答、问答1、水产动物疾病学定义: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2、水产动物生病的特点:发现难、用药麻烦(途径、价格)、治疗难3、引起疾病的原因:微生物---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寄生虫自身生理机能失调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等)营养不良4、疾病的定义:疾病是由致病因素作用于生物机体时扰乱了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
此时机体正常平衡遭到破坏,表现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一系列的症状。
5、疾病发生的条件:病原—宿主—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1)病原——决定病原致病的因素:1)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2) 存在状态3) 数量多少病原体的来源:①原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发病的的动物或其尸体,预防:及时捞出或隔离患病的个体②继发性来源:疾病来自于带有病原的水体、饵料和工具等预防:四消——鱼种消毒、饵料消毒、食场消毒和工具消毒病原对宿主的危害:机械性刺激与损伤夺取营养压迫与阻塞毒素作用其他疾病的媒介(2)宿主——疾病发生与宿主的大小、性别、遗传因素、营养状况、免疫能力有关(3)环境——水温、水质(透明度、H2S、NH3-N、PH、盐度、余氯、工业污染、DO、CO2等)人为因素(种苗放养密度、种苗搭配比例、饵料管理、药物使用等)6、疾病的种类:(1)根据病原分---分为生物引起和非生物引起。
a生物:微生物病(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病(原生动物、蠕虫、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由生物引起的中毒b非生物:机械损伤、物理刺激(感冒、冻伤、放射性损伤)化学刺激(工业污水、农药、气泡病等)缺乏机体所必须的物质或者是条件(泛池、饥饿、营养不良)(2)根据感染情况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3)根据症状分---局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
两者没有严格的分界线。
7、细胞和组织的损伤:萎缩、变性、坏死定义萎缩:已经发育到正常大小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发生物质代谢障碍,使分解代谢超过了合成代谢,因而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