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哲学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最具中国人生哲学的三句话
1. 活在当下,珍惜当下。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独特看法,即强调人应该活在当下,珍惜现在的生活,并不断地享受和体验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和幸福。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强调“活在当下”这一点,因为他们深知人生短暂,而时间又是不可逆的,所以每一刻都应该珍惜,让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2. 学无止境,知识改变命运。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强调了学习对于改变命运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学习是一种追求个人完善和自我提升的必由之路。
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才能更完美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3.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这句话表达了中国人对于金钱的认知和看法,表明了人们需要有一种理性和正确的态度去看待财富和金钱的问题。
中国人热爱和尊重金钱,但也知道财富并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正确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价值。
同时,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财富的缺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难和不便,因此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持自己的生活。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它坚持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整体思维和重点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不断破解难题并取得进步。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三重底蕴:首先,维护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体现了中国的基本价值和基本国策。
其次,追求公正、平等的国际秩序,坚持道义为先、先义后利的国家交往原则,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地位而形成的。
最后,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尊重各国主权、保障充分尊重各国主权基础上的人民的自由,是中国对西方“人权高于主权”“保护的责任”等观念的有力驳斥,亦是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底线的坚持,是对新中国外交传统和实践的发扬和承继,符合国际道义制高点和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张和实践的理念基础,它脱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天下大同”等对人类共同命运和睦邻友好关系的执着追求,同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外交原则一脉相承。
中国外交哲学理念包含改造世界的目的是造福人类这一人生哲学和世界观,并表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和努力。
中国在实力有限的情况下,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是长期目标;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中国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的智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并分析它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强调个人修养、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崇尚仁爱、礼仪和忠诚,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公平和互助。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会秩序的核心价值观。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追求自然、自由和无为而治。
道家学说将个体与宇宙联系在一起,认为个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衡和和谐,与自然相融合。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蕴含了许多关于个体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哲学智慧。
3.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主义和公平正义,强调助人为乐和克己奉公。
墨家学派主张坚持兼爱和排斥战争,反对社会不公和有害的社会习俗。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与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倡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律制度和统治者的权力,强调以法治国、以严明的制度维护社会秩序。
法家学派的理念对中国社会的管理和法律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 阴阳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宇宙万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由阴阳和五行所决定。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涉及到医学、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它培养了人们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能力,为中国古代科学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的哲学思想丰富多样,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阴阳五行等多个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道德和文化发展。
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题库知识点(最新版)1、问答题韩非是如何论述法术势的相互关系的。
正确答案:1、“法”是臣民可作为与不可作为的一个官方标准,“术”是在政治生活中的形式方法,“势”即君臣所具有的权力地位,家族势力以及所(江南博哥)处的有利时代条件等一切政治力量资源。
2、韩非子认为:“人主控制臣民之道有三,一为处势,二为抱法,三位用术。
”韩非子的“法”“术”“势”之间具有循环互补的关系,法治需要由术来补足,术治又需要法来补足,势也需要法来补足,若再进一步,就会发现,法其实也需要势的补足,术也需要势的补足,势又需要术的补足,三者互为条件、互相需要,互为补足,存在着循环互补的关系。
3、法、术、势”三者有机的统一于君主的统治术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势、术浑然一体。
2、名词解释心即气正确答案:黄宗羲提出“心即气”的学说。
认为:“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
理不可见,见之于气。
性不可见,见之于心。
心即气也。
”心就是气的灵处,所谓灵处指认识作用。
理气关系和性心关系是一致的,性就是理,所以心就是气。
“气未有不灵者,气之行处皆是心,不仅腔子内始是心也。
即腔子内亦未始不是气耳。
”陆象山、王阳明讲“心即理”,认为心外无理,理在心中;黄宗羲讲心即气,也就是认为心外无气,一切存在都是即气即心的。
3、名词解释系辞正确答案:1.指《系辞传》。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十翼》的两篇,是对《易经》之通论。
“系”有系属之义,用以说明《易经》的基本义意、原理、功用、起源及筮法等,也选择爻辞十九条。
2.指卦辞或爻辞。
《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全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又“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意谓《易经》作者在卦爻之下系属解说之辞。
4、名词解释复性说正确答案:李翱认为,“性者,天之命也”,“人之性皆善”,“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
而“情由性生”、“无性则情无所生矣”。
中国传统家的哲学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关系,认为人
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道德观念。
2.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强调保持适度和平
衡。
在人生的道路上,应避免过分的极端,保持稳定和中庸的状态。
3.人性本善:儒家学说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
天赋品质。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生活的幸福与价值。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独特性,对于现代人的个人成长、幸福生活以及文化认同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哲学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在当代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了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下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主题,它涉及到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世界和平与发展等重大议题。
本文将结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当代实践,探讨中国哲学思想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
这一理念源自于《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强调宇宙间万物相生相克的相互关系。
在这种哲学思想中,人与天地万物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命运与宇宙命运是统一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意识到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共享着同一片蓝天和同一片绿水,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仁爱”与“和谐”。
《论语》中就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和而不流”等关于仁爱和和谐的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善与合作,追求和平与和谐的社会秩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中国哲学思想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以和为贵,倡导互利共赢的理念,建立平等、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天下大同”与“天下为公”。
这一思想源自儒家思想中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理念,主张世界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共同承担起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普遍存在着种族、宗教、地区等各种差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以“天下大同”为理念,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哲学思想注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一思想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和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
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哲学界中被广泛接受和引用的一批哲学思想和理论。
这些思想和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思想,对于现代中国的哲学思考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思想的主流,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在中国,20世纪初,一批反对封建主义的人士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和完善,在学术界和社会中都得到了广泛认可和传播。
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主流哲学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哲学思想和理论。
比如,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是唯一的存在,思想是物质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发展性;社会主义哲学则强调共产主义的时代性和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强调中国特有的实践和理论创新。
总之,现代中国主流哲学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概念,它包括了多种哲学思想和理论,在当代中国哲学思考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 -。
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的学科。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中国哲学史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其中,最新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备受关注。
《中国哲学史新编》是一部全面更新和修订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由国内著名哲学家韩振山主编。
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概念为导向,全面呈现我国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思想特点。
此外,书中还融入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新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新的中国哲学史。
而《中国哲学史》则是一部由清华大学教授李慕白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该书在保持中国哲学史传统的基础上,力求贯穿中西哲学思潮,将中国哲学史放在全球哲学史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
同时,该书还注重对当代哲学的启示和引领作用,为读者提供一份更加开放和前沿的中国哲学史。
可以说,《中国哲学史新编》和《中国哲学史》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著作,它们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也是普及和推广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读物。
- 1 -。
中国哲学核心概念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道:天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规律和运行规则。
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宇宙秩序的追求,认为人应该顺应天道,与自然和谐共处。
2. 人道:人道是中国哲学中强调人类价值和道德观念的核心概念。
它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应该遵循心存仁爱、尊重他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道德原则,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3.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理念,指的是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人应当顺应天道、合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
4.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道德之道。
道在哲学思想中强调一种普遍而抽象的存在和规律,在行为上强调顺应道,追求道的境界和实践。
5.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哲学中的一种思想,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宣扬不主动干涉和控制的原则。
它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顺应自然,通过无为而治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的内在平衡。
这些核心概念贯穿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中,象征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社会观念以及对自然和人性的探索。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一种非西方文化的哲学体系,中国哲学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范畴,其中一些概念和术语在西方哲学中并不常见。
以下是一些中国哲学范畴:
1. 道: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
它可以理解为宇宙的本源,人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一种超越性的力量。
道是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的普遍性原则,并且是一种无限变化的存在。
2. 儒家: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并且认为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和社会。
3. 道家:道家是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平衡的重要性,并且认为通过反思和内省可以实现个人的内心平衡和超越性的体验。
4. 易经: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一本关于自然和人类生命的书。
易经中的象数和卦辞被用来解决问题和预测未来,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理解宇宙法则的智慧。
5. 中庸:中庸是一本关于道德和政治的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强调平衡和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只有在道德上坚定不移地遵循中庸之道,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中国哲学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领域,其中涵盖的概念和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深入理解中国哲学的范畴对于理解中国文
化和思想的深层次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哲学的内容
中国哲学,是指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形成的有关
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实践、义理等方面关系的普遍思维体系。
它
涵盖了诸子百家、思想家们深奥的哲学思想和诸多普通民众日常生活
思考的普遍思想。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有:“礼”的价值理念,包括有“以礼让”的价值观、“三轮”的和谐价值观;道家思想,主要归结为“天人合一”的原则;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理想是构建以“德治”为特征的政体;法家思想,主要为“以法治国”;农家思想,思想坚持以“耕植为常”;孟子思想,重要思想是“仁义进行”;阴阳五行思想,表达出“天人合一”的和谐方面的看法;东晋思想,视乎有多个流派,总体上主张振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唐、宋及明清元素思想,以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为主;中国近代
思想,主要为现代化思想;以及其他的传统思想思想,如神道主义、
神学思想等,
以上就是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它与世界各国的哲学文化相比,有着
自身独特的魅力,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追捧,成为国内外思想史上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
中哲史复习提纲梳理名词解释1.丧服制度:五服“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楚国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且《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舆,战国邹国人。
孔子的第四代传人,“亚圣”。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其思想的突出点为提倡性善之说,创儒家心性之学,提出仁政学说,成为儒家较早且较成型的政治哲学方案。
《孟子》是研究孟子哲学思想的主要材料。
4.三表说(认识论)言必有三表1.有本: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2.有原: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3.有用: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5.淮南子《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以老庄之学为基点,兼综儒、法、阴阳各家思想,具有鲜明的道家色彩。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
据《汉书·艺文志》云:“淮南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颜师古注曰:“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说的内篇所遗。
据高诱序言,「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
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
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汉书·艺文志》则将它列入杂家。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作品。
中国哲学范畴
中国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内容涵盖非常广泛。
按照范畴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宇宙观
宇宙观是哲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范畴。
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天
人合一的思想,将人、自然、宇宙视为一个整体。
在宇宙观范畴下,
中国哲学包括天、地、人和天地人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人类论
人类论是研究人的本质、道德、价值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人类
论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了道德、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
中
国哲学中一直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社会和宇宙都
是一个整体,对人的本质、价值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和思考。
三、伦理学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范畴,包括了个人道德、社会道
德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哲学中伦理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了仁、义、礼、智、信等诸多概念和思想。
四、政治学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和政治制度的范畴,中国哲学中政治学的内容也是
非常丰富的。
中国哲学中提出了一些有关政治制度的理论,如“君君臣臣”、“三纲五常”等。
五、宗教哲学
宗教哲学是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等问题的范畴。
中国哲学中宗教哲学的内容包括了道教、儒教、佛教等各种宗教思想和观念。
总之,中国哲学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横跨宇宙观、人类论、伦理学、政治学、宗教哲学等多个方面,这些范畴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宏伟体系。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涵盖了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等方面。
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治。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之道,主张以礼治国,倡导孝悌忠信等美德。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对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其核心理念是“道”。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倡兼容并包的爱,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和平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法家思想注重法制和政治管理,主张法治和严格的法律制度。
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名家思想强调言论自由和批判精神,提倡辩论和争辩,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家思想注重军事战略和战争理论,主张“以战止战”,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策略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六大学派的思想体系,每个学派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深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2023年最新的中国哲学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矛盾论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 , 皆原于道德之意。
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但以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寻求哲学基础,而且开拓了道家的形下之道。
在《韩非子》一书中,无论是《解老》、《喻老》,还是《主道》、《扬权》、《外储说右下》、《八经主道》、《南面》等,所阐述的都是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本道》)。
韩非以法、术、势皆源自对道家的政治解释,使道家的无为内涵从形而上滑落到形而下,关注政治与人生。
韩非在《解老》、《喻老》、《主道》、《扬权》诸篇中,都吸取了道家的思想。
韩非思想的根源来自于老子。
韩非子虽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张却与荀子大大相反,他没有承袭荀子的儒家思想,却爱好刑名法术之学,且归本于黄老之学,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统治理论。
韩非总结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张君王应该用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治理国家,此为法家之博采众长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见韩非著作部份篇文内容就佩服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意思是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在韩非死后,当代各国国君与大臣竞相研究其著作《韩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统一六国的帝业。
韩非子反对政治治理的原则建构在私人情感联系与当代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张将人的自利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强调君主统制权视为一切事物的决策核心,君权是神圣不可侵犯,君主应当运用苛刑峻法重赏来御臣治民,以建立一个君主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在其《韩非子》里面有《解老》与《喻老》两篇,直述自己思想源自于老子,故后世称之为道法家,意味从道家里面延伸出来的新法家思想。
从思想上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从政治上说,商鞅是法家最杰出的人物。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
1.五行说朴素唯物主义
2.《易经》朴素辩证法思想
3.五行说:润下作咸:水溶化了一种物质产生咸味。
炎上作苦:火烧焦了的东西能产生苦味。
曲直作酸:从木质中挤出的汁能产生酸味。
从革作辛:金属的锈能产生辣味。
稼穑作甘:粮食中的淀粉、糖分能产生甜味。
朴素唯物主义感觉论,对感觉的来源做唯物的解释。
4.无神论:
(1)《诗经》“不畏于天”“昊天不惠,降此大戾”(罪恶)
(2)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与人道互不相干,怎么能知道有天命?
季梁:“民神之主也。
”5.战国、春秋
(1)老子:客观唯心主义,朴素辩证法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一定辩证法思想.具体器物是有无的统一体.
不彻底,有些地方有唯物主义成分
“道之物,惟恍惟惚.惚惚恍恍,其中有象”福祸相依.“物壮则老”物极必反
(2)孔子.唯心主义,天命观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认识论
过犹不及、中庸
(3)墨子非命说天志观
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个)名、实
盲人只知黑白之名,而不知实,不能认为知黑白
(4)孟子唯心主义首次用心性解释天
“学间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寻求失掉的本心,认识向内追求自我道德完善
把耳目感官和心的作用分割开来,对立起来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5)庄子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齐物我”万物我为一
“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6)惠子不可知论《历物》十事同异相对性辩证法否定事物之异相对主义(7)公孙龙名家
离坚白:客观唯心主义坚白两种属性相互分离
坚白离于具体实物而存在《指物论》《白马论》
(8)荀子:唯物主义,“天人之分”天即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缘天官(用感官对事物感觉反映)征知唯物主义认识论
学而知之,重视感性认识
凡以知,人之性也,
(9)韩非唯物主义辩证法
认识论:功用主义
阴阳矛盾转化
天有大命,人有(规律)“天人之分”思想的继承
6.董仲舒:神学唯心主义天人感应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历史观:三统.三正循环论历史观
黑(夏).白(商).赤(用)
建寅、建丑、建子循环
7.王充.唯物主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形神论
注重效验,唯物主义认识论
耳目接触,愚夫可开精,定情实,思之辄决.
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不以人的意志不转移的自然变化过程,但否定君主的影响 (错误)
把天时,历数作为唯一原因——宿命论
8.王弼:玄字叫唯心主义(客观)
9.欧阳建:唯物主义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成万物变化
10.范缜神灭论唯物主义
11.韩愈:客观唯心主义天命论和圣人史观
12.柳宗元、刘禹锡唯物主义
万物秉气而生社会是自然过程反对天命
吁炎吹冷(吹)冷(吸)热,交互作用,形成运动变化.13.张载: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思想太虚即气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万物皆有---规律性
一物两体:朴素辩证法“动必有机”认识论:“闻见之知”(感觉,通过耳目)感觉来源于外界事物“有识有知,物交之客”(从外界来的)
“德性之知”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法
追求“尽天下之物”绝对真理的“德性之知”成天德良知。
14.二程客观唯心主义天理\天道
理 :客观的精神本体(唯心主义一元论)
格物致知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
“知者,吾之所固有”15.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理念
朴素辩证法思想承认事物对立
但否认转化“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唯心主义先验论
16.陆九渊(象山)主观唯心主义
存心,养心,求放心的认识观认识向内认识本心
17.叶适:“务实” 唯物主义气
认识论有的放矢
18.王守仁(阴阳)主观唯心主义
致良知,知行合蒙昧主义认识论
知即行,行即知,知行合一
一念发动处“破心中贼”;
一念发动即行,以知为行.
爱好厌恶之心说成行19.王廷相:唯物主义思想“理根气”气化朴素辩证法元气运动变化
认识论唯物主义第一个提出实践重视实践
“于实践(基础)处用功,人事上体验”20.王夫之唯物主义太虚即气氤氲之本体分一为二,合二为一辩证法
行则知之认识论行是基础行离于之一
理势合一历史观肯定进化
势(表现)趋势理(基础)必然规律历史进化论
21.戴震:唯物主义气化流行
22.龚自珍:唯心主义
23.魏源:辩证法及之而后知唯物主义认识论
24.洪秀全:宗教唯心主义辩证法
25.康有为:变易(进化量变)大同 (空想 )
唯物主义倾向
26.严复:唯物主义进化论和经验论
27.辛炳麟: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转变
28.孙中山:唯物主义一元论
西方哲学
1.泰勒土:(米利都学派)朴素唯物主义
2.毕达格拉斯:数是万物的根基
3.赫拉克利特火:朴素辩证法
朴素的认识论
感觉思想
4.色诺劳尼: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包含某些唯物主义
5.芝诺:飞矢不动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6.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唯物主义代表
7.苏格拉底:辩证方法有神论8.柏拉图:观念论的唯心主义9.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实体论)
对运动分类包含辩证法
10.伊壁鸠鲁:唯物主义
11.托马斯.阿奎那:经院哲学神创世界
12.培根:经验论唯物主义
人文主义反对神对人的侵犯肯定人的价值等
13.霍布斯:唯物主义经验论
机械唯物主义
14.洛克:经验论集大成者
15.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
16.休谟:不可知论怀疑论
17.笛卡尔:二元论唯心的唯理论机械唯物主义(物理学)
18.斯宾诺莎:唯物主义唯理论
19.莱布尼茨:客观唯心主义“单子论”
唯心的唯理论
20.梅叶:唯物主义
21.孟德斯鸠:自神论
23.卢梭:自然哲学形而上学
24.拉美特利:机械唯物主义机械的运动观
感觉主义认识论“除了感观,再没有更可靠的向导”
25.爱尔维修:唯物主义感觉论
26.霍尔巴赫:机械唯物主义无神论唯物主义经验论
27.康德:唯心主义不可知论
28.费希特:唯心主义(主观)
29.谢林:客观唯心主义
30.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
量变到质变
内在联系矛盾
否定之否定
本质现象等范畴
31.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