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化翻译思想剖析——兼与当代西方文化学派翻译观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205.3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评价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并为其在中国翻译史上定位,不单单是一个学术史问题。
因为技术问题既不是鲁迅翻译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是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主导方向。
必须看到,翻译作为两种文化符号的转换活动,与文化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正是中国文化转型的历史。
文化发展的方向规约着翻译的历史,翻译是文化转型的中介和缩影。
所以不站在文化史的高度就不足以看清翻译的方向,就不足以评价翻译家的历史地位。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翻译的发展方向,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代言人。
因此,从探寻近现代翻译史的大致走向及鲁迅翻译和翻译批评的特质入手,对其作出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评价,是重新走近鲁迅世界、走近历史,把握中国文化转型进程的重要途径。
一、“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之路: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被拉进了世界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这是古代社会与现代社会的相遇,中国人面对强势的西洋文明节节败退。
这个败退的过程是以军事上的失利为开端的,随着历史的展开,中国的精英们逐渐地承认了自己原有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落后,也渐渐承认了西方文化——器物、制度、思想观念各个层面的先进性。
翻译的发展即是与这一认同的演进过程同步的。
中国人每承认一项自己的不足,赞叹西方文化于此项的先进性时,就在这一方面进行大量的翻译引进,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史就是以这样一种心态和环节展开的。
因此,功利性追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国近现代翻译史的思想起点。
首先兴起的洋务运动,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思想基点的。
洋务派兴办兵工厂、造船厂,希望不改变中国文化的制度和观念层面,仅仅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即能以后者保卫前者。
基于此,其时的翻译也是为这一思想所规约的。
著名的“江南制造局”不仅引进和制造近代机器,而且成为近代翻译的重要基地。
当然,翻译的重点在兵工、科技类书,著名的翻译家有李善兰、徐寿、华蘅芳、傅兰雅、伟烈亚力、林乐知等。
文化视角下对鲁迅翻译思想的解读作者:梁素文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提出的“硬译”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对于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我们应该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视角下进行合理的评价,不应该以偏概全。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鲁迅的翻译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化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文化视角一、有关鲁迅先生翻译实践活动的总体概述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实践家。
鲁迅先生第一部翻译的作品是雨果先生的《哀尘》(1903年),直到病逝前还在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1936年),前前后后翻译了15个国家和地区将近110位作家的144部文学作品,译文的题材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杂文、文艺和美术等多个方面。
在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翻译的数量占了大部分比例,这也难怪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长孙郁诙谐地说:“鲁迅先生首先应该是一位翻译家,然后才可以称为作家,鲁迅先生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上。
”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核心是“硬译”“欧化”和“宁信而不顺”,这也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译文的晦涩难懂也成为了很多人批评的主要对象。
伴随着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和结构主义理论的传入,学术界对于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重视。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是在当时救亡图存,重新构建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走向,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走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文化的视角下对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之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解读,希望对当下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启示。
二、文化视角下对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解读(一)鲁迅先生翻译思想对于中国文字体系改革的影响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表面转换活动,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促进。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浅议鲁迅及其翻译思想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李二静【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其翻译思想见解独到,涉及翻译的多个方面,在当时翻译界影响深远,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仍有巨大指导作用,我们需认真解读鲁迅翻译思想,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关键词】鲁迅 翻译思想 翻译目的 翻译方法 翻译态度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翻译文学的伟大开拓者。
翻译活动前后达33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他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多种作品。
鲁迅在近代翻译领域的成就不仅在于多产的译作,更在于其翻译思想,这些翻译思想见于其有关翻译研究的文章和译序跋、一些杂文集和书信集中,涉及翻译多个方面,对现今翻译研究与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其翻译思想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一、翻译目的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引进西方科技、社会制度等踏上救国之路。
鲁迅是其中之一。
“他当时翻译的书籍或文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学的文艺理论和革命的文学作品,另一类是除这些以外的文章和作品。
对于前一类理论书籍的翻译,他曾多次对人说,那好比是为起义的奴隶搬运军火,是直接为革命服务的。
”可见,鲁迅把翻译与社会革命及国民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翻译是为改造社会,而不是为随心翻译。
秉承这种救国救民的思想,鲁迅借助日文转译不少东欧弱小国家、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他觉得这些民族的境遇与中国境遇形同,对于中国读者更有借鉴性。
对于前一类书,“他主要是供大家参考,但着眼点仍是‘有用’和‘有益’”。
二、翻译方法鲁迅在翻译方法上主要提出以下几点:1.提倡“直译”:“直译”与“意译”之争,从佛经翻译时期至当代翻译,从未停歇,最初翻译家称其为文质之争。
鲁迅提倡“直译”,有些死译的人便高举鲁迅的旗帜,极力反对“意译”,但鲁迅提倡的“直译”实际是“正译”,其对立面是“歪译”,并非“意译”。
文化视角下对鲁迅翻译思想的解读作者:梁素文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9期摘要:鲁迅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提出的“硬译”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对于鲁迅翻译思想的研究,我们应该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视角下进行合理的评价,不应该以偏概全。
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下,鲁迅的翻译思想对于我国的文化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思想文化视角一、有关鲁迅先生翻译实践活动的总体概述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一位有着深远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实践家。
鲁迅先生第一部翻译的作品是雨果先生的《哀尘》(1903年),直到病逝前还在翻译果戈理的《死魂灵》(1936年),前前后后翻译了15个国家和地区将近110位作家的144部文学作品,译文的题材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杂文、文艺和美术等多个方面。
在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翻译的数量占了大部分比例,这也难怪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馆长孙郁诙谐地说:“鲁迅先生首先应该是一位翻译家,然后才可以称为作家,鲁迅先生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文学作品的翻译上。
”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核心是“硬译”“欧化”和“宁信而不顺”,这也在我国翻译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译文的晦涩难懂也成为了很多人批评的主要对象。
伴随着近年来西方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和结构主义理论的传入,学术界对于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更加重视。
鲁迅先生的翻译活动是在当时救亡图存,重新构建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翻译的目的决定了其翻译的方法和策略,代表了文化转型时期中国翻译的走向,对于我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文化走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在文化的视角下对鲁迅先生的翻译思想之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行解读,希望对当下文化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启示。
二、文化视角下对鲁迅先生翻译思想的解读(一)鲁迅先生翻译思想对于中国文字体系改革的影响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表面转换活动,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促进。
从归化走向异化——鲁迅的翻译实践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代笔记,他的翻译工作也一直受到关注和赞赏,他的翻译实践体现出了新时期文学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刻的文化意义。
鲁迅涉及到的文学翻译,既有传统的文言文翻译,也有现代文学作品的翻译,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文学文体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以文体追求协调,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现代文学追求新的即兴表达方式,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翻译风格。
鲁迅的翻译实践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努力保留原作的宗教情绪,并结合当时的文体特点,以传统文体登堂入室,以文体之趣追求文学意境和意境之趣;另一方面,他以自身原创语言开创新的表达方式,创造出无比诗意的文学语言,丰富中国文学语言,使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新阶段。
鲁迅以《红烛》、《林子祥传》、《布衣日记》以及一系列的英译诗等翻译作品,成功的将外国文艺作品和中国内在的文艺意象进行了协调结合,使外国文艺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融合了起来,形成了鲁迅翻译实践中独特的“归化”现象。
鲁迅在翻译中,也不断尝试从归化走向异化,用更灵活更自由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义,形成了以自身原创语言为主,以欧洲语言文化表达新的中国文学表达方式的“异化”翻译实践。
因此,鲁迅的翻译实践不仅体现出了从归化走向异化的现象,在另一个层面上,更是一种精神对话。
他的翻译实践把中西文化和文学融为一体,引领中国文学走上现代性的新路,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他的翻译作品既体现出文学史上的传承和创新,又是文言文和现代文学文体的混合,更是文化异化和文化融合的理想。
总之,从鲁迅的翻译实践可以看出,他对于归化和异化的理解和认识,为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同时,他的翻译实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力量。
众所周知,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是近代翻译理论最有影响力的,他翻译的《天演论》,鲁迅“有好几篇都能背”,《天演论》对鲁迅确实有很大的影响。
鲁迅在认真地考察研究了严复翻译理论的内容和其翻译作品后,根据自己研究的结论、翻译本身固有的特点以及他本人丰富的翻译经验,陆续发表了数十篇专题性的理论文章,阐述了自己对文学翻译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他不赞同严复的“信”和“达”的翻译标准。
鲁迅对于“达”字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归化”的译法应是“意译”,国人译出来的文章可能会很通顺,但已不忠实于原作了,“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他写道:凡是翻译,“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
鲁迅所说的“保持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让译作保存“异国情调”,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他的主张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实际上,它与我国翻译界的翻译标准“忠实”和“通顺”的含义是一样的,这对我们现在的翻译仍有很大的影响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反对那种盲目“归化”和“达”的译法。
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在他看来,忠实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从根本上提出了翻译时应遵从的标准和原则问题。
让人们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原作的丰姿”。
三、鲁迅的翻译标准(一)直译、硬译鲁迅先生所说的直译又叫做硬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鲁迅就一直坚持用严格直译的方法,他说“硬译”即“按板规逐句,甚而至于逐字译”,也就是尽可能接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一般说来,鲁迅不提倡意译,他认为如果看重意译,输入的内容可能会走样,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在对汉语发展路向的探索中,鲁迅的翻译强调“直译”“硬译”,强调对西方语言的吸收,其带有明显西方语言特征的翻译语言让人们看到了汉语弹性的极限所在。
鲁迅主张直译,其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通过译文来改造我们的语言。
他博采西方语言资源,同时又十分强调汉语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鲁迅《阿Q正传》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解读一、引言《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被广泛译介到世界各地。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译本中的跨文化意识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本文将在此基础上对《阿Q正传》的英译本进行解读,探讨其中体现的跨文化意识。
二、阿Q形象的跨文化诠释1.背景差异与形象诠释中国文化中,阿Q是普通百姓形象的代表,具有人人能够共情的特点。
然而,在英译本中,鲁迅所表达的阿Q形象往往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失真。
英译本的译者通常会将阿Q视为中国古老文化的产物,将他作为一个传统国人的代表来解读其心理状态。
2.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冲突《阿Q正传》所揭示的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
在英译本中,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阿Q成了一个既渴望被接纳又无法逃脱自卑感的形象。
三、语言的跨文化转换1.文化符号的翻译英译本中的翻译往往需要将中文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转换,以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例如,阿Q头七的典故在英译本中可能需要通过对西方文化中类似典故的引用来进行解释。
2.语言风格的调整中文原文中的语言风格和节奏对于英文的准确表达是一个挑战。
英译本往往会对中文原文中的长句和复杂结构进行简化,以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同时,英译本也需要保留中文原文中的幽默、讽刺和讽刺意味。
四、文化背景的解读与解释1.历史背景的考察《阿Q正传》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紧密地与中国历史背景相结合。
然而,西方读者没有对中国历史有深入了解,因此英译本需要在注释中加入相关解释,以帮助他们理解文本的背景。
2.跨文化比较的分析英译本中经常会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来解释文本中的隐含含义。
例如,中文原文中表达的"面子"概念在英译本中可能被解释为西方文化中的"h on or"或"r ep u ta ti on"。
广角视野 wide angle鲁迅的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白 丹(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4)【摘 要】中国文化名人鲁迅不仅是文学家,而首先是翻译家。
本文通过对鲁迅翻译活动做以详尽探查,对其翻译思想做以系统深入分析,阐明了鲁迅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贡献。
同时广泛联系国内外翻译理论史,旨在让读者对鲁迅的翻译理念在全球翻译研究中所占的位置有一个通贯的理解。
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盛行的大环境下,挖掘本民族的译学文化,无疑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翻译思想;创新一、导 论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人,其小说、杂文、小品文都是开创性的。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1938年蔡元培先生主编了第一套20卷本的《鲁迅全集》,其中半数为鲁迅译文。
据学者李季统计,“鲁迅的译著共有五百万字,其中翻译就占有二百九十万字,甚至超过了他的著述”。
但是他的翻译思想与理念却少有人问津。
在鲁迅留下的1000多万字中,有一半是翻译文字。
“不少学者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
在社会历史大断裂、新旧文化大洗牌的年代,鲁迅在‘拿来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的译介工作,形成了其特有的翻译出版思想和工作原则,被誉为‘不仅改写了小说翻译史上的色调,也开启了文学翻译新的风气’。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指出:“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他大量的精力用在翻译”。
然而,目前只有“鲁迅谈翻译”之类的文章,以及大量的鲁迅翻译实践活动成果,因此,本文将从鲁迅翻译思想及其对翻译理论的贡献两个方面探究鲁迅作为翻译家的重大贡献。
二、鲁迅的翻译实践活动鲁迅的翻译活动横跨启蒙与现代两个翻译繁荣时期,共翻译了14各国家近百位作家200余种作品。
据李万钧先生统计,“鲁迅前后长达33年的翻译生涯中,共翻译了十五国一百一十人的两百四十四种作品”。
鲁迅的翻译活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初期。
早在1903年日本留学期间,他便翻译了法国凡尔纳的科幻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及雨果的《随见录》中的《哀尘》。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翻译的文化转向辩析——以鲁迅的翻译文化观为例芦亚林【摘 要】“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新的切入点,不能代表翻译的全部,但是在最近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翻译活动不得不受文化影响。
所以,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出现了一种重合。
虽然,翻译的“文化转向”的理论出现于鲁迅时代之后,但翻译中的文化观早在学者翻译介绍外文作品中形成了。
研究鲁迅的翻译文化观和翻译的“文化转向”可以解释我国一些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翻译文化观念。
【关键词】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鲁迅 文化翻译观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内涵和发展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始于文化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研究的思考。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研究的走向逐渐向大众文化发展,而文化研究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从文化主义阶段,到结构主义阶段再到后结构主义阶段,不同的文化研究发展阶段依次从研究单一文化到文化霸权再到文化多元性研究,文化研究学科也越来越朝着更开放的方向行走(曾,2006:3)。
文化研究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时代下,文化研究变得国际性。
正因为文化研究的无边性,翻译研究作为边际学科逐渐因为文化研究的扩大得到了发展。
在“文化转向”口号提出来之前翻译研究学者也在关注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因素。
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作为多元系统(polysystem)的代表人物,提出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化地位决定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位置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陶,2006:5)。
后来多元理论由图里(Toury)和赫曼斯(Hermans)得到了发展,但是多元理论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阐述还比较温和。
巴斯奈特等提出的翻译“文化转向”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后来学者在“文化转向”的理论发展上也提出了文化研究也应有“翻译转向”(曾,2006:3)。
总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是在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上提出来的,随着文化研究越来越朝着多元研究的方向发展,翻译研究也同文化研究越来越有着相同的研究话题并且互相影响着各自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