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06.34 KB
- 文档页数:2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一、引言医疗质量是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医疗机构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措施,保障医疗质量的安全和有效,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过程。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持续改进是核心,是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患者需求的关键。
为了提高本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质量的安全和有效,制定本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及相配套制度。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1)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差错发生率。
(2)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体系。
2. 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需求和体验。
(2)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医疗质量。
(3)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三、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策略和计划,监督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
2. 设立医疗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各部门共同维护医疗质量。
3. 设立医疗质量改进小组,负责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医疗质量管理措施1. 制定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医疗服务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
2. 建立医疗质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质量问题。
3. 加强医疗人员培训,提高医疗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
4. 加强医疗设备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医疗设备设施的安全和有效。
5. 加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员的医疗质量意识。
五、持续改进机制1. 设立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改进活动,推动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2. 建立医疗质量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患者和医疗人员的反馈,对医疗质量问题进行改进。
3. 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和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改进。
4. 定期对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对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和推广。
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实施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提高消毒供应室器械清洗的管理质量。
方法确定质量改进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结果提高了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室的满意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结论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需要人人参与,并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从而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中要求,使用后的器械必须彻底刷洗,以达到彻底干净的质量要求。
目前,我院医疗器械全部采用手工清洗,清洗质量难度大。
通过加强清洗过程各环节质量监控,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整改,持续质量改进,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1方法1.1成立质量监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每位注册护士都是小组成员,首先护士长组织培训,其次建立持续质量改进制度措施。
发现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缺陷问题进行登记,并通过晨会、质量控制会,进行分析、讨论。
1.2找出医疗器械清洗环节中质量存在问题确定问题是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改进的关键,主要表现如下方面:1.2.1培训和认识不到位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消毒技术》、《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法律法规、清洗工作流程、方法、质量控制标准等知识不了解。
对多酶清洗剂、器械润滑油的浓度配制不够重视,造成器械清洗后变暗,有水垢等现象发生。
1.2.2清洗设施、设备欠完善清洗池不符合要求,常用设备:如高压水枪、气枪、压缩机配置不合理。
清洗管腔器械的专用刷不够周转等。
导致未能严格按清洗流程进行清洗,管腔器械清洗质量无从保证。
1.2.3清洗工具使用不当采用钢丝球刷洗,严重损伤器械,造成划痕多而深,易产生污物沉积,致使器械难清洗干净,易生锈,缩短器械寿命,清洗用具使用后不及时清洗也易影响清洗质量。
1.2.4监督管理不到位由于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管理者同时又是清洗者,未能按要求进行日常和定期的检测。
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11篇)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管理目标及分段实施方案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1.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应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和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确保每项医疗行为都有制度和规程,各级岗位职责都得到落实。
同时,应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和合理收费。
此外,应切实抓好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2.根据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管理和改进意识,提高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和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和实施。
3.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需要医院各方面积极参与和互助,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化医疗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升“两个效益”。
因此,科室必须每月选择两个疑难病例,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工作。
4.应促进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
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检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完善用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5.应完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在加强在架病历、终末病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死亡病历质量的检查、剖析及讲评,促进病历质量的提高。
6.应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档案,注重住院医师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
坚决执行住院医师小时负责制度,建立住院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住院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7.应明确主治医师的工作职责,发挥他们在医疗工作中“对下指导、对上汇报”的核心骨干作用。
建立主治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主治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8.应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努力提高查房水平,严禁擅自取消主任医师查房。
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的作用,将此项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定期巡回督导检查。
9.应确保住院病人医护诊疗计划及时完成,有适宜的检查计划、治疗计划,完善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检查和治疗要得到病人或家属的认可。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随着医疗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医院的声誉和可持续发展。
为了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医院需不断探索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和持续改进措施。
本文从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医疗质量监督、医疗质量改进、医患沟通和信息技术应用五个方面,探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措施。
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1. 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院应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药剂科等部门负责人组成。
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制度、规划和计划,监督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定期评估医疗质量,提出改进措施。
2. 设立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各临床、医技科室应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疗骨干等组成。
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制度,对本科室医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持续改进。
二、医疗质量监督1. 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定期对临床科室进行检查、评估,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 加强医疗核心制度建设:医院应加强对医疗核心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如床旁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3. 强化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医院应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对新开展的技术进行严格审查,确保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医疗质量改进1. 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医院应鼓励临床科室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制定改进措施,持续跟踪效果,确保医疗质量的提高。
2.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医院应建立和完善临床路径管理体系,推进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3. 实施病例讨论和病案管理:医院应加强病例讨论和病案管理工作,通过病例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高诊疗水平,同时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引言医疗质量安全是医疗行业的基础。
医疗质量管理是保障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医疗事故,更是提高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本文将针对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的实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
一、医疗质量管理方案实施1.确定目标制定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目标,这有助于明确医疗机构需要解决的难点,以及方便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
同时,医疗机构也需要明确质量管理的范围,即包含哪些环节,哪些过程需要考虑。
2. 确定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根据目标,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的体系。
医疗机构可以根据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标准制定全面质量管理计划(QMS)。
QMS是针对组织实施质量管理的一整套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控制组织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有目的的改进,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相关方的需求。
3. 基于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设置合适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将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打印、录入及分析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据统计的效果,还要考虑基于信息系统技术的CQI(持续质量改进)及PDSA(计划、实施、评价及修改)等工具。
4. 实施医疗质量管理策略具体来说,医疗机构通过制定医疗质量管理策略,实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为掌握健康状况、加强鼓励和反馈,建立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医疗机构可以设置民意调查机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撰写医疗质量报告,评估阶段性成果,反思缺点,以实施保障患者安全的方案。
二、持续改进方案实施1. 采用PDCA循环法医疗机构可以采用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测、分析)来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案。
该模型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最终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在对工作过程进行改善的过程中,随时调整计划和步骤,根据情况进行优化。
2. 提高医疗业务管理水平医疗机构需要从业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归纳整理与医疗质量和安全有关的问题,并且逐步制定关于治疗、预防、救治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实践的不断探索,导管相关感染(CRI)已成为影响患者生命质量和医疗成本的主要因素之一。
置管时间长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发生感染。
在PICC(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管理中,如何有效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念和方法,降低CRI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已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CQI的概念、PICC护理管理的现状、CRI的危害和影响因素以及CQI在PICC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CQI的概念持续质量改进(CQI)是指一种持续、系统和有目的地改进组织过程和成果的方法。
其目的在于通过寻求和识别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方法,促进组织现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CQI强调全员参与、数据驱动和过程导向,通过循证医学、质量工程、改进科学等方法,持续改进工作流程和结果,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二、PICC护理管理的现状PICC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中心静脉导管,其优点是创伤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被广泛应用于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营养支持等治疗。
随着PICC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凸显。
CRI是PICC相关并发症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表明,PICC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在5%-26%之间,其中以革兰阴性菌感染居多,其次是革兰阳性菌感染。
感染的发生率与置管时间呈正相关性,特别是在置管超过一周后,发生感染的概率显著升高。
三、CRI的危害和影响因素CRI不仅使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生命。
CRI的危害主要包括:①增加患者痛苦和治疗风险;②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进程;④影响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经济效益。
CRI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①导管置入技术不规范;②导管留置时间过长;③不洁的皮肤准备和导管操作;④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等。
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在当今社会,健康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重要话题。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将探讨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和方法。
医疗质量管理的意义医疗质量管理是指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来监测、评估和改进医疗服务的过程。
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确保患者获得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领域,质量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医疗错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医疗质量管理的意义在于:1.保障患者安全。
通过质量管理,可以避免医疗错误和事故,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2.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
通过不断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和技术,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3.提升医院声誉。
良好的医疗质量管理可以提升医院的声誉和竞争力,吸引更多患者就诊。
4.降低医疗成本。
有效的质量管理可以减少医疗错误和重复工作,降低医疗成本。
医疗质量管理的方法要实现医疗质量管理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方法:1.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政策和流程。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标准和规范。
2.进行医疗质量评估。
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3.建立医疗质量监测系统。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监测医疗数据和指标,实时了解医疗服务质量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调整。
4.实施医疗质量改进计划。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持续改进的文化,鼓励医疗工作者参与改进活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持续改进的重要性持续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保持医疗服务的质量。
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在于:1.适应变化。
医疗技术和患者需求都在不断变化,医疗机构需要通过持续改进来适应这些变化,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不断提高。
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改进才能保持竞争力,吸引更多患者。
3.预防问题。
通过持续改进,可以预防医疗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而实施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要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案来指导医疗机构的工作。
下面是一个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包括了五个主要的步骤。
第一步:制定质量政策和目标医疗机构需要明确质量政策和目标,以指导工作。
质量政策应包括医疗机构对优质医疗服务和患者安全的承诺,并表明医疗机构将采取的具体措施。
质量目标应具体、可衡量,并与医疗机构的战略目标相一致。
第二步:组建质量管理团队医疗机构应组建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团队,负责制定和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方案。
这个团队应包括质量管理专家、医生、护士和其他关键成员。
他们的任务是确保质量管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并监测和评估结果。
第三步: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计划医疗机构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质量管理计划,该计划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质量评估、质量改进、质量监测和质量培训。
质量评估包括定期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和改进的机会。
质量改进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改进措施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
质量监测是为了监督质量改进的进展情况,并及时纠正问题。
质量培训是为了提高医疗团队的能力和专业水平。
第四步:实施持续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核心原则之一、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个反馈系统,以收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反馈信息,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医疗机构还应制定一个定期的质量审查计划,对医疗服务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估,确定改进措施,并追踪其实施情况。
第五步:监测和报告质量和安全数据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个监测和报告系统,以监测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指标,并及时向管理层和相关方报告。
这样可以使管理层及时了解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医疗机构还应与相关机构合作,参与质量评估和认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以上是一个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的概述。
实施这个方案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竞争力。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及持续改进方案一、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1.成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院长担任主任,分管副院长、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等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委员。
2.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医疗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包括制定、修订、监督、检查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流程。
二、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设1.制定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医疗质量标准、质量控制、医疗安全、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
2.定期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制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1.强化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优化患者就诊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
2.开展医疗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加强医疗质量控制1.设立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对医疗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2.开展医疗质量控制活动,如医疗质量万里行、医疗质量月等。
3.对医疗质量控制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五、加强医疗安全管理1.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医疗安全责任。
2.开展医疗安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
3.加强医疗安全风险防范,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六、持续改进医疗质量1.建立医疗质量改进机制,对医疗质量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控。
2.开展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如品管圈、PDCA等,推动医疗质量提升。
3.加强医疗质量信息化建设,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七、加强医疗质量文化建设1.培育医疗质量文化,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2.开展医疗质量文化活动,如医疗质量知识竞赛、医疗质量管理论坛等。
3.表彰医疗质量管理先进典型,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八、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队伍建设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队伍培训机制,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2.引进优秀医疗质量管理人才,充实医疗质量管理队伍。
3.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提高队伍稳定性。
九、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外部合作1.开展医疗质量管理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质量管理zhiIiangguan《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4期(总第309期)2007年4月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关键词医院质量改进质量管理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29(2007)04—0027—02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灵魂,是促进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
医疗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和主题,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是医务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也是医院存在的基础和价值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对医疗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面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体制改革、疾病模式和医疗需求模式的转变、知识经济与WTO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服务①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沈阳110004张成普①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价廉质高的医疗服务.是每一家医院关注的重要命题。
因此。
如何优化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把“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引入到医疗质量管理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们探讨的重点。
1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概念。
(1)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QualilyImprovement,CQI)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指过程管理及改进使产品得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它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质量达到更优、更高的标内容的响应的及时性靠性——理想的医护服务一…‘‘恰当的医护服务。
某患者实际医护服务图2医护服务质量评价五维模型行为一定的可以识别的物理特征,使之成为一种显性的指标。
医护技术的可靠性在这里强调患者通过医护人员及其他的渠道所获取的医护技术的风险分析信息.当然.其背后是医护人员对诊断治疗设备和治疗方案的功能风险、故障、危险状况的模式及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的全面把握:患者及其家属也会通过对某医生实施某种相关手术的成功率等信息的了解.获得一定的可靠性信息。
诊疗安全的保证性也许是患者及其家属最为关心的内容.在某项治疗措施实施之前.患者最需要从医护人员方面得到的就是治疗措施的安全性保证。
而这也是医院方面所面对的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医护人员需要透彻掌握各个方面的信息。
向患者提供确切的信息。
服务态度的关爱性往往是医患矛盾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根据我们的调研.有接近70%的受访者主动表明感觉最不愉快的环节是医院的态度。
文明、亲切、恰当的语言,尊重、礼节等行为是营造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的关键。
也是患者可感知内容的重要因素。
门诊环境、住院环境、陪护环境、庭院环境等都能成为关爱患者的环节。
由于患者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又与患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紧密相关.它反映的是随着时间的累积.患者对服务质量的一种认知,而满意则是某一次特定交易的结果。
所以.服务的实际绩效与恰当或理想服务质量比较的结果形成良好的患者感知服务质量.也决定了患者ChineseHospitaIManagementVoI.27No.4(SUMNo.309)Apr.2007的满意度。
而患者的期望是“服务应当是什么样的”.期望可以分为恰当的服务和理想的服务两大类。
由于患者个性化的需求.所以.进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设定时非常有必要引入容忍区域的概念.即给与一定的弹性范围.医护人员努力的目标并不是理想的服务质量.而是恰当的服务质量。
如图2所示(每个维度上的小格表示容忍区域)。
以上是我们在对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的诊断治疗信息进行了长达1年多观察、访谈、问卷的基础上。
结合有关研究文献和医患纠纷的案例提出的一个粗略的框架。
我们看到.基于患者感知的医疗卫生质量评价指标已经涉及到诸如工作效率、费用控制、服务态度、对病人个人需要的及时反应和价值观的尊重、患者的参与、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因素。
我们认为.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机构人员素质、技术和服务水平、设施环境条件、费用水平、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医院综合实力、文化品质以及医院形象和价值的凝聚点。
医疗卫生主管机构和医院管理层需要从上述5个方面对医院和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规范进行详尽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医疗卫生质量管理标准。
更好地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切实地降低患者的投诉率.努力提高医疗卫生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参考文献lChristi蚰Gronroos.StrategicManagementandmarketinginthe8er_vicesector[M].Helsinki:SwedishSchoolofEconomicsaIldBusinessAdHdni8tmtion.1982.2程传苗.医疗质量管理及其基本要素[J].中国医院管理,2002,22(1):20一21.3李岩.美国医疗质量管理之父多那比第安[J].中国医院,2003,7(5):26.4范水平,翟树悦.立交开放式全面质量监控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
2002,22(1):17一19.5朱士俊.医疗质量管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204—206.6Pa朋suramanA,ZeithamlV,BerryL.Servqual,amultiple—itemscaleforme蹦uringconsumerperceptionsofsenricequality[J].JoumalofRetailing,199l,“(1):12—40.■[收稿日期2006—12—31](编辑李金澄)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张成普(中国医院管理)第27卷第4期(总第309期)2007年4月准.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1-2]。
(2)CQI包含以下几方面:①绩效的管理与维持:质量控制是为发现不足而进行的监督。
②绩效的考核与维持:质量保证是确保所有工作与既定标准一致。
③绩效的发展:持续发展改进是群组中所有成员为寻求更高标准而进行改革的正确实践.在标准之上寻求更大的改进。
(3)cQI的特点:①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即围绕为病人及家属服务的全过程进行的质量评估和改进活动。
②把测量标准作为最低起点.提倡超越目前的观点,要持续不断改进,对质量进行全面管理。
③通过层层领导授权,尽可能使全体人员充分发挥潜能.提高质量。
④注重预防而非监督。
在计划实施的各个阶段.预防差错的发生,而不是监督问题的出现。
⑤质量改进是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是建立在新的基础上的突破。
因而.按照持续质量改进思想,医院应通过加强对医疗质量过程的管理和改进.使医院的“产品”即“医疗服务”能够满足其“顾客”——患者及其家属的需要.真正体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2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应用是必然的趋势f11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着重于对医疗行为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对医疗过程的管理。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临床医疗科室作为主要的质量管理单位;二是主要由医生通过执行医疗制度、常规和自我评价进行医疗质量控制:三是以传统的医疗指标作为医疗终末质量统计评价指标。
f21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过程中发现,仅仅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质量考核体系.并对医疗工作的终末质量进行考核.不能达到同步有效管理的目的。
这是因为医疗行业不同于其他服务性行业。
由于不恰当的医疗行为给病人造成的不良后果通常是难以弥补的.事后评价对于控制诊疗过程无异于亡羊补牢.这种质控方法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但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给卫生资源造成了浪费.也与“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是不相符的【3】。
为此。
我们在医疗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引进了CQI理论,强调医疗质量管理是包含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以及医疗技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方位系统化的质量管理。
3持续质量改进指导医疗质量管理的做法3.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医院的硬件设施、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医护人员的素质、医院周围的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医院是否能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
我院根据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有关医院管理评审标准和相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医疗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各级人员岗位职责.建立了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并使其高效运作来实现全面控制医疗质量、达到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向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
3.2构建持续质量改进组织机构医院要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组织机构.尽可能把影响医院运作的不同要素协调并控制起来.以达到提升患者满意度的目的。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医院内部构建二级质量管理组织。
即由院长、科室主任、科室相关人员以及后勤、财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三级管理体制,形成一个层次清楚、责任明确、逐级把关的质量监控体系…;(2)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
由专职人员组成,执行医院质量管理委员会的决策,制定医疗质量控制标准和措施,开展医疗质量教育.修订质量考评标准等;(3)医患结合的质量管理组织。
如建立意见箱、监督箱或咨询电话、问卷调查、召开医患茶话会、医患联谊会等等。
重视病人的满意度评价.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和建议;(41加强和同业医院以及国际医疗机构的信息、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多方获取信息.加强同行合作,使医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3.3及时进行医疗质量分析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及方案为了实现持续质量改进,必须经常对当前医疗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评价应包括外部评价(病人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和内部自我评价。
内部自我评价.主要是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进行监测的综合性评价。
依据医疗服务质量的特殊性,医院可通过病案、病程记录、手术成功率、日门诊人数等资料和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判断医院的质量管理是否已经达到了质量管理目标的要求。
比如我们在推行整体护理模式病房时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住院病人对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和康复指导两项工作满意率最低.分别为65.3%、76.2%。
护理质控小组及时进行分析、评价.归纳原因为:f11护理人员缺编,忙于执行医嘱等处置操作;(2)语言沟通知识欠缺;(3)专科知识掌握的深度不够等。
这样就为下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依据。
3.4实施改进措施.监测、评价实施效果按照已经确认的改进计划和改进措施.医院应实施全面的质量改进,在改进过程中.监测改进的有效性和医院总体的业绩。
医疗质量改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持续改进目标已经实现,预期目的已经达到时,本阶段的改进方才结束。
然后,进入下一个分析、评价、改进过程,如此循环不断推动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