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意创业 乘良机发展——记辰溪农机大户曾天良及其永发生态农业合作社
- 格式:pdf
- 大小:207.28 KB
- 文档页数:2
邓运华,中方县桐木镇农技站站长,19年如一日,扎根农村,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在平凡的农技推广岗位上谱写着不平凡的事业。
16年前,邓运华从中方县花桥镇调入桐木镇,这里有种植紫秋葡萄的传统和习惯,但是管理粗放、树势衰弱。
邓运华先后两次到湖南农业大学进修学习,并在镇农技站园艺场搞示范,建起了怀化市第一个无公害葡萄标准化生产项目点。
在葡萄园的选址、建造、种植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费尽心思、亲力亲为,葡萄终于在第3年结果并上市销售。
为了把种植经验迅速推广到全镇,他加班加点整理出一套技术培训教材,冒严寒、顶酷暑,奔波于村组之间,办培训、搞讲座,入户做工作,进园做指导,联系示范户。
在他的努力下,桐木镇掀起了葡萄种植热潮,全镇葡萄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200公顷迅速发展到2014年的1467公顷,葡萄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全镇人平葡萄收入4800元,紫秋葡萄已发展成为桐木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多年来,邓运华以高度的责任心,长期坚持科技培训工作,每年举办“科技之春”“科技之冬”“科技赶集”等科技培训活动,深入田间地头,逐村逐组宣讲,使学科技、用科技的氛围在桐木农村日渐浓厚。
下丰坡村村民蒋志辉参加了葡萄种植技术培训后,放下从事多年的运输生意不做,回家搞起了葡萄种植和育苗。
邓运华对他进行定点跟踪指导服务,现在他每年的葡萄和育苗收入超过10万元,并创下了每667平方米产量40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原来的养蚕专业户唐大柏,因金融危机亏损了28万元,心灰意冷的他整天垂头丧气。
邓运华鼓励他振作精神发展粮食生产,及时帮他联系了优良的水稻种子,并帮他与五溪米业签订了稻谷收购合同,当年唐大柏就发展水稻生产6.7公顷,总产值13万元。
在邓运华的引导下,唐大柏组织成立了丰坡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437户,面积达116.8公顷,每年创收245万余元。
通过典型示范、大户带动,桐木镇每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67公顷以上,产量近万吨。
家乡的名片600字作文湖南怀化怀化是年轻的,但处于五溪南蛮大地的怀化却又是古老的。
她同泱泱中华一道,从远古栉风沐雨,一路坚强走来。
在这历史时空隧道的长廊中,她又在不断地创造着世间奇迹。
在怀化沅陵县的大山深处,发现一个有石锁石床的幽深山洞。
据有关专家考证,她是人类始祖盘古之所居——盘古洞。
正是盘古带领我们的先祖走出山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天地!在怀化会同县的连山乡,发现了“连山易”;在其周边,又相继发现反映“连山易”的连山八卦庙;加之在七千年前的洪江高庙遗址中发现的碳化水稻种子,印证且得到了中科院历史研究所权威专家学者的首肯:神农炎帝有可能出生在会同连山。
正是神农炎帝,发明了水稻种植,开创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新纪元!中华文明特别是先秦优秀文明在这里薪火相传。
两千多年前,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怀化辰溪、溆浦写下了《涉江》、《九歌》等烩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在沅陵二酉乡二酉洞,秦时学子为避“焚书之祸”,长驱千里,藏书于此,延续了中华文明,留下了“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著名典故;一千多年前,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在楚南上游,今洪江市芙蓉楼上登高远望,映现了一片冰心,留下了千古绝唱;中方县荆坪村一代帝师潘仕权,循循善诱,倾其所能,培育了一代明君雄主乾隆大帝;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经沅江走怀化,用他美伦美奂的文笔,为世人奉上了永不褪色的怀化边城……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大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被称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活化石的怀化洪江区古商城,始于元,发于明,盛于清:那18家大社,23家钱庄,34所学堂,48个戏台,50多家青楼,60多家烟馆,上百个店铺,近千家作坊,以及数不胜数的宫、殿,胜极一时,蔚为壮观;全国18个省、24个州、80多个县市的客商们纷纷涌来寻梦发展,创家立业,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豪门巨富。
抗战时,我们的洪商为中国抗战慷慨地捐献了飞机!她不愧为中国真正的第一古商城!怀化由此见证了商业的成长、壮大、辉煌,见证了睿智的洪商精英们“吃亏是福”的商道新精神!怀化是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受降地,是彰显全球华人的欢乐之都。
邓述东稻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20年第3期19 岁开始就在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到今年,邓述东已经46 岁了。
27 年来,邓述东守望初心,在农村广袤的田野里用心躬耕,致力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研究。
他扎根农村基层,服务全镇6万多群众,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群众增收上亿元,他团结同事、廉洁自律,将射埠镇农推中心建设成了全市小有名气的基层农技单位。
凭借自身努力,邓述东先后荣获湘潭县市劳动模范,湘潭市农村科普带头人,湖南百县科技创新十大领军人物,科普中国最美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个人、中国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等殊荣。
在他眼里,“农技工作才是最引以为豪的岗位”。
为了给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选择,他利用工作之余不断探索研究农业科技,凭着对农业科技的热爱和执着,用汗水诠释着科技兴农,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选育品种,提炼技术,打造特色水稻早在2007 年,邓述东就培育了一种红米,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硒元素,从此踏上了特色水稻种植研究之路。
2010 年至2013 年,他又搜集了紫、黑、绿、白几种颜色的种子资源,打造出极具特色的五色富硒彩米。
通过几年辛苦筛选培育,选育种植出适应湘潭生长的五色富硒水稻。
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袁隆平院士的关注。
2014 年9 月,袁隆平带领团队到他的千亩五彩稻基地考察,并为之题词“邓述东先生培养的五彩稻,新奇珍贵质优良”。
目前湘潭县五彩稻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2 万亩。
2011 年,听闻湘潭稻米重金属镉超标,邓述东决心将如何降低稻谷中的镉含量作为研究课题。
他访遍大江南北,出入田间地头,2013 年,邓述东终于研发了“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
为了验证降镉效果,他又在湘潭县选定镉污染重、中、轻的三个区域进行试验。
通过省级专家鉴定,降镉效果非常明显,2016 年,“一种有效降低稻谷镉含量的水稻栽培方法”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再生稻”是一种古老的水稻种植方法,由于品种和技术不成熟,一直不被人们认可。
张全收:从“农民工司令”到“三农人物”作者:暂无来源:《农家之友》 2010年第3期18年前,一个乡下的穷孩子,独自怀揣170元到深圳闯江湖;来深15年后,他开创了劳务租赁的“张全收模式”,并向社会承诺,任何河南老乡,只要有劳动能力,到深圳找他,他可以包吃包住。
从此,他被称为“农民工司令”。
他就是张全收,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一个为河南劳务工到深圳挣钱的架桥人。
一个怀揣着梦想,并为之打拼,经过20年努力拼得上亿资产,最终在深圳博得一席之地的企业家。
被评选为“CCTV2009年度三农人物”。
源于乡情开创“张全收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对大江南北的青年人,都是一块强有力的磁铁。
1990年,张全收第一次去了趟深圳。
在经历了当学徒、搞建筑、打砖、修铁路、卖馒头、开饭店、跑客运……之后的张全收,在被骗、被坑、遭遇交通事故等不幸灾难的同时,他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信心,反而养成了他永不言败的性格。
经过一番奋斗,张全收终于积累了创业的资本。
他用这些钱,开办了深圳全顺玩具加工厂。
一次,三个来深圳找工作的老乡辗转找到了他,说有的工厂竞挂出“不招河南民工”的牌子。
这激起了张全收的怒火:“他们不要,我要!”他的话很快传开去,那些在深圳没有找到工作的老乡,都投奔到他的厂里来。
但接下来的问题却让他犯愁了。
来料加工的玩具厂,忙的时候,工人们连觉都不能睡,而闲下来,却又坐吃山空。
有时候,他的厂里没活干,别的厂却等着要借人用。
这样一来,张全收就一边为自己招人,一边也把富余的人“借”到缺人的厂子里。
2004年,珠三角第一次出现“民工荒”。
总是“借人”给其他厂的张全收,似乎发现这其中蕴藏的极大商机。
这一年,他果断地成立了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后来被学术界称之为“劳务派遣”的工作。
这时的张全收在门口立了个大牌子:“河南人,找工作:内厂外厂任你挑,安排工作不要一分钱。
”他半开玩笑的说,那时候他开始“卖人给别人使”。
农机合作社致富先进事迹(共6篇)农机合作社致富先进事迹(共6篇)第1篇农机合作社事迹桂平厚禄乡绿色田园农机专业合作社先进事迹简介桂平厚禄乡绿色田园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市级合作社示范点”.“省级合作社示范点”,多次被评为市级“佳”优秀合作社。
合作社企业法人莫栋源,被评为“全省农机先进个人”,桂平市百名农民“创业标兵”,厚禄乡“佳”农村科技致富能手以及被列为厚禄乡“三培两带”的带头人和“种植能手”。
一.合作社发展厚禄镇是个种粮大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部分年轻强壮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绝大多数是些老弱病残者。
特别是农忙双抢季节,原来的牛耕木犁原始耕作方式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并有撂荒现象。
针对这一矛盾,认为机械化耕作势在必行,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中央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大背景下,为排民忧,解民难,于年08月,在桂平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挂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
同时办理了组织机构代码证并依法进行税务登记,由莫栋源任法人代表和合作社董事长,购买了一台中型拖拉机(554型).一台收割机为农户耕地.收割。
特别是一些老弱病残者优先照顾,价格优惠,得到群众的好评。
注册资金100万元,共扩展社员129名,该社全部农民.社员取得了合作社颁发的社员证,合作社目前80的社员拥有农业机械。
合作社拥有大型耕作拖拉机5台.收割机34台.旋耕机6台.开沟机3台.挖掘机1台.打穴机1台.开荒玉华犁1台.手扶拖拉机.耕整机28台.插秧机5台(其中4台高性能乘坐式插秧机).育秧大棚2座.育秧播种机流水线1套.育秧硬盘24000个.机动式喷雾器7台(其中1台大型轮式喷雾器).灭虫灯60多盏,农业机械总价值280多万元。
年合作社着手建立一栋办公大楼.机具车库.维修车间,共计1500多平方米,做到农机闲时有地方停放,农机故障有地方维修.有人维修,机械操作有地方培训,解决了农业机械停放和维修的一大难题。
种好粮食,勤劳致富一张公胜先进事迹张公胜,43岁,咸安区官埠桥镇村民,现年43岁。
在我国政策支持、各级领导的关怀下,仅用三年时间成为该区域远近著名的种粮大户、致富能手。
2022年种植面积达342亩,年产量约160吨,实现净利润35万元,为该区域的供应劳动岗位5个,关心贫困家庭10余户。
此业绩不仅带动了四周村民的种粮热忱,也通过自己开荒种田展现了农田高效采用的丰厚效益,2022年受到政府多次表彰!一、抓规模生产,荒田再开垦,提高土地采用率张公胜自务农后,清晰地看到,随着农村外出打工人数的剧增,土地无人耕种,“特色倒租”现象不断消失,更为严峻的是不少耕地已消失瘦脊、荒芜不良迹象,他很伤心,于是2022年便试着租赁本村邻近几家耕地从事种植业,进展粮食生产,当年承包耕地48余亩,主要种植稻谷,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尝到从未有过的甜头。
这更加坚决了张公胜种粮的信念和决心,至2022年种植面积突破342亩,粮食产量达160吨。
2022年他种植150亩,但产量仅有70吨,纯利润13万元,在收获,他多次反思,向有关专家请教,仔细学习,2022年借用“早晚稻”、荒田再开垦、合理规划规模种植等方法,实现利润增长达5%,荒田再采用242亩,土地使用率也大幅提高,纯利润也显著体现。
二、精选优良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张公胜通过向县农牧局技术人员讨教,选用的稻谷品种,均为符合我国优质高产良种,并大力推行免耕掩盖播种技术。
大大提高了稻谷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同时,所产出的稻谷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稻谷高出10%以上。
张公胜全部按高于市场5%的价格出售,赢得了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誉。
极大地促进了该村农户种粮的乐观性,稳定了粮食生产大局,多次获上级的表彰。
三、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种田,实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张公胜在租赁耕地面积逐年增多的状况下,便萌生了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念头,主动找到农机部门联系,谈了自己的想法,农机部门的领导听后特别重视,马上派出技术人员到户实地考察,推举适合该村田间机械作业的机具,张公胜先后筹资20多万元购进了大型插秧机一台,进行田间机械化作业,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缓解了劳动力匮乏的冲突。
在长阳靠茶叶劳动致富的事例张永超他用十年时间在古坪高山上开辟了一片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茶园,塑造了一个响当当的高山有机茶品牌——“雾郁香”,带动群众以茶叶产业脱贫致富,他就是鸭子口乡古坪村有着23年党龄的老党员张永超。
走进古坪村的茶场,一排排茶树整齐地种植在山上,放眼望去一片片郁郁葱葱。
谁能想到,十多年前的一片荒山,如今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茶园,为村里带来大笔经济收入。
2008年10月,张永超离职在家。
作为一名老党员,张永超想要干出一番事业、建设美丽家乡。
看到古坪绵延的高山荒坡后,张永超陷入了沉思:如何变废为宝,将荒山变成“金山”?经过慎重思考和调查研究,张永超决定抓住机遇,发展茶叶产业。
他大胆竞标,取得300亩高山茶园的承包经营权,开启了茶叶创业之路。
2009年10月,张永超创办长阳雾郁香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规范管理和运行,茶叶产业基地规模日益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入社成员盈余逐年攀升。
如何提高质量、开拓市场,发展壮大茶叶经济是摆在张永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2013年,张永超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并购置了茶叶制作加工设备。
他在提高科技含量上下工夫,推广实施了标准化采摘、工厂化加工,根据市场需求,以手工茶和机茶相结合的制作方式,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
为了做好茶叶,多年来,张永超吃住在茶园,钻研茶园种植、管理技术。
他到重庆西南农业大学拜师学艺,多次到江浙一带访师问友学习先进技术。
凭着对茶叶的执着和善经营、会管理、肯吃苦的本领,他带动周边村组农户种植茶叶,将昔日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荒坡变成了一片绿油油的高山有机茶园。
雾郁香茶园每年的茶叶产量达20余吨,因其天然独特的种茶环境和传统的手工技艺加工,制作出的茶以香高味醇、鲜爽回甘著称,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随着合作社茶叶产业逐年壮大,张永超开始筹划全村茶叶产业发展,并把带动全村茶农共同发展、共同致富作为他的理想追求。
【创业小故事】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先后四次创业的张枝荣张枝荣,大理州南涧县拥翠乡旧马街村人。
1995年因家庭经济拮据,母亲多病,妹妹上学,张枝荣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回家务农。
对此,张枝荣并未抱怨、失落,抱着好男儿志在四方,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的心态,凑钱在家开起了小卖部,摆起了台球桌,买回彩电和录像机放录像,开始了人生路上的第一次创业。
可是,由于村子人少,收入甚微,三年下来还是入不敷出,生意并未改变全家的生活状况,初试牛刀的他并未得到什么效果。
1998年,张枝荣凑钱办了个养鸡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一场鸡瘟,张枝荣所饲养的1000只鸡在几天内几乎全部死亡。
第二次创业失败了。
面对眼前空荡荡的鸡舍,张枝荣脑子是一片茫然,他想,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决定去外面打工,学一技之长。
说走就走,张枝荣来到了省城昆明,边打工边学厨艺。
2004年,张枝荣带着打工挣来的5万元钱回家了,来到了国家西部开发重点工程小湾水电站所在地小湾东镇,承包了当地的一家酒店,招聘了十几名员工,当起了小老板,再次踏上了梦的征程。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小湾外围工程大量完工,工人大批撤离,加之承包金过高,有了技术的他艰难地维持着。
2005年,酒店经营入不敷出,张枝荣只能关门歇业了。
几年的积蓄都打了水漂,还欠了一身的债。
张枝荣第三次创业失败了,张枝荣再度陷入了迷茫。
这时,在广州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让他过去,张枝荣带上了家里仅有的1000元钱只身前往,到了广州才知道,自己是被朋友骗来搞传销了。
在魔窟里呆了三天,张枝荣伺机逃了出来。
张枝荣先后辗转在印刷厂、自行车厂靠卖苦力打工养活自己,边工作边学习,学成后就到统一集团惠州分公司从事仓库管理员工作。
由于能吃苦耐劳,加上有较强的上进心和责任心,张枝荣迅速从一名普通员工走上了管理岗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张枝荣所在的工厂也受到了冲击,工厂停产,张枝荣失业了。
种粮大户科技兴农事迹材料种粮大户所取得的科技兴农事迹显然与我们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随着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农业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
种粮大户需要利用科技手段来提高种植效率和农业生产的质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科技兴农的事迹材料。
在中国,张桂梅女士是一个耕耘在农业田野的女性大户,今年已经六十四岁了。
她是山东省省农技术推广协会首届理事,也是省级农业科普师。
因为她的辛勤工作和对农业的贡献,她被授予了“全国先进个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劳动荣誉标兵”等称号。
张桂梅女士有着自己的种植理念,那就是以科技提升种植效率。
她利用了现代化的机器和高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不断地自己摸索、实验,在农业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用的经验和技巧。
她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与实践结合,将科技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
她在整理一些新的种植技术时,还开展了很多农民培训班,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新的农业方法。
除了张桂梅女士之外,还有一些大户也在不断摸索着科技创新的路。
比如湖南省的金凤村村民,他们在种植上也采用了科技的方法。
他们一个人采用高科技手段带动他们整个村的种植工作。
他们用的是连根拔、整缕卷的蔬菜生产技术。
他们利用大量的高温热化工艺方法,利用先进的气固混合技术,让蔬菜的生命力更加强大,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
这种技术一经推广,就得到了广大的农民的好评。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国家实施了很多政策和法规,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为大户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来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政府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使得大户的农产品能够顺利的推向市场。
同时,还有很多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工艺,通过政府的推动和引导,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总之,种粮大户科技兴农事迹展示了当代科技对农业的强大影响力。
他们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他们在突破传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实践,不断将新技术应用到现实生产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