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及其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6
浙江省杭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答案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整理录入:青峰弦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盎(àng)司扒(pá)窃一打(dá)笔锃(zèng)光瓦亮B.薄(bò)荷找茬(chá)炸(zhá)酱面量(liáng)体裁衣C.处(chǔ)方淬(cuì)炼潜(qián)规则霓裳(shāng)羽衣D.龋(jù)齿眼睑(jiǎn)牛皮癣(xuǎn)丢车(jū)保帅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搬入新居后,孩子经常剧烈咳嗽,扁桃体发炎,且久治不愈;盛先生因而怀疑房子装修污染所致,经专业机构检测,发现原凶竟是甲醛超标三倍的地板。
B.面对突如其来的冰雪灾情,电力、交通、公安等系统的干部职工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诠释着“责任”这沉甸甸的字眼。
C.哪些传统是可以与现代文明并行不背的,哪些又是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实际要摧毁现存一切文明规则的:这些我们都必须洞察。
D.欧洲某些国家经济萧条,财政入不敷出,失业率高居不下,在这样的状况下,承诺将在短时间内增强国力、改善民生无异于天方夜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上海基础教育从PISA(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全球领先”的排名,而是继续发挥自己的教育优势,让所有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的信心。
B.同学中哪家生活困难,谁睡眠不好,作为班长的李曼都一清二楚,正因为她咸吃萝卜淡操心,有一副90后孩子少有的热心肠,所以深得大家赞赏。
C.与大型百货商店相比,超市里的商品同样林林总总,而顾客在趟市选购物品时更为自由从容,更需要具有对商品质量辨别的能力。
D.语速适中,抑扬顿挫,是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倘若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快人快语,就会使学生的“耳朵”跟不上教师的“嘴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临泉一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莫言热”到“阅读热”,关键在“人为”鹿永建①新华社16日播发《“莫言热”引发中国民众关注自身“阅读危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莫言热”对于推动中国人阅读能起多大作用?对此,莫言本人和一些专家的回答比较消极。
②的确,如果只是顺其自然,目前正在兴头上的诸种“莫言热”都会过去:实体书店和网上书店一购而空的情况随着莫言小说大量印刷终会归于平淡;文化消费市场甚至资本市场不久就会另寻新的炒作题材,不会只在莫言一棵树上吊死;媒体也不会永远在山东高密莫言老家发掘“秘闻”。
莫言前去领诺贝尔文学奖是在12月份,等这个新的题材过后,“莫言热”可能就会过去。
③阅读对个人而言可以修身养性,又是提升国民人文素养、加强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有效途径。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及以色列的60本,成为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靠莫言一人拉动国民阅读水平的提高,无异杯水车薪。
④然而,笔者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全民体育运动,还是讲求公共卫生、不随手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论是诚信体系建设,还是国民道德素质提高,都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和文明有序的社会必不可少的,但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只有长期推动方能见效。
推动全民阅读,也是如此。
当下,应当抓住多年少有的莫言得奖所带来的“阅读热”,想方设法,把这个“短热”转化成“长热”,把针对一个人的“快热”,转化成针对更多的作家作品、更宽广领域经典之作的“慢热”。
不管是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都应当有所作为。
⑤在网络信息触手可及的当下,严肃读物的阅读一定要变得十分方便才可能成为更多国民的休闲选项。
首先,政府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上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高2014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Ⅰ卷时,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第Ⅱ卷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单选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jī)身敷.(fū)衍媲.(pì)美饿殍.(piǎo)遍野B.娉.(pīng)婷寒碜.(chen) 谙.(ān)熟提纲挈.(xié)领C.震慑.(shè) 服膺.(yīng) 鞭挞.(tà) 踽踽..(yǔ)独行D.炫.(xuàn)耀逮.(děi)捕缜.(zhěn)密栉.(zhì)风沐雨【答案】A【解析】B “挈”应读qiè ;C.“踽”应读jǔ;D.“逮”应读dài。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读音。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滋滋常年累月大展鸿图不温不火B. 拉拉队融会贯通到处传诵牙牙学语C. 照像机委曲求全要言不烦纷至踏来D. 金钢钻世外桃源以逸待劳出奇致胜【答案】B【解析】A项“常年累月”应为“长年累月”;C项“照像机”应为“照相机”,“纷至踏来”应为“纷至沓来”;D项“金钢钻”应为“金刚钻”。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领导的作风急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荡气回肠;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调研测试(二)语文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附:选择题答案说明①召集(官员)商议打算稍稍减少盐税数额,来缓解百姓的压力。
(3分)[3分。
译对“损”与“纾”各1分,译对大意1分。
损:减少;纾:缓解宽舒。
]②如今死亡、迁移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性命吗!(4分)[4分。
“徙”“顾”“成籍”各1分,译对大意1分。
徙:迁移;顾:难道;成籍:已经有的户籍。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言文意的能力;能力层级C。
事例一: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
(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
)事例二:在王艮的努力下,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
(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事例三:王艮力争行省采纳自己的建议,将安福州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
(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
”行省用艮言,悉蠲之。
)[3分。
每个事例各1分。
]附:参考译文: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
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明白其中的道理以达到应用于实际的目的,不随便加以评论。
淮东廉访司征召他为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
适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吏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
淮东宣慰司征召他做令史,(王艮)因为廉洁能干而著称。
(王艮)历任建德县尹,又被任命为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
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为按照人口数目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
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打算稍稍减少盐税数额,来缓解百姓的压力。
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
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人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性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确实是一种好办法。
济南市部分学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11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主要考查《史记》内容;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在做试卷之前,给大家推荐一个视频学习网站,我之前很长时间一直是做试卷之后,再到这上面去找一些相关的学习视频再复习一遍,效果要比只做试题要好很多,真不是打广告。
如果你有上网的条件,建议你也去学习一下,全站所有的视频都是免费的。
◆高考语文类在线听课地址:/yuwen◆高考数学类在线听课地址:/shuxue◆高考英语类在线听课地址:/yingyu◆高考化学类在线听课地址:/huaxue◆高考物理类在线听课地址:/wuli其他学科的大家自己去找吧!◆高考在线题库:/exams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面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B. C.D.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 A B. C. D.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有相同...意思的一组是A B. C. D.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C.D.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都相同...的一组是 AB. C.D.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B. C.D.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8.下面各组句子句式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201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部分严重的雾霾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
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
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加,雾霾逐渐消散。
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2013年12月初,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可谓来势汹汹:不仅有上海PM2.5指数直蹿到‚爆表‛,更有20多个省份、上百座大中城市同时遭遇雾霾的大范围来袭,甚至遵不少被称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城市也难以幸免。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气象专家表示,造成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易造成污染物在进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二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三是雾霾天气会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会加剧雾霾发展,加重大气污染。
那么,该如何治理雾霾?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解决雾霾的根本之道。
北京市经济信息化姿副主任李洪说,据《关于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在2013年重点减排企业中,北京共有58家企业实现了停产,完全切断了污染源;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实现30%以上的污染减排。
“华安、连城、永安、漳平一中,龙海二中,泉港一中”六校联考2013-2014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背诵默写(7分)1. 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略无慕艳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4. 既替余以蕙纕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5. __________________,望美人兮天一方。
(苏轼《前赤壁赋》)6. 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
(《诗经•卫风•氓》)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二、文言文阅读(21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C.杳不知其所之.也顷之.,持一象笏至D.过夕乃.可饮平明,汉军乃.觉之2. 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技经肯綮之未尝C.惟兄嫂是依 D.故不我若也(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简肃薛公墓志铭欧阳修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
三世皆不显,而以公贵。
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①以策干行在,不见用。
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务.施贷以赒乡闾。
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
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隰州军事推官。
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
泉州七中2014届高三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命卷人:林雁津复核人:朱秀珍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钉头磷磷,;(2),只是朱颜改。
(3),访风景于崇阿。
(4)以中有足乐者,。
(5)结庐在人境,。
(6),儿女共沾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豫让①论方孝孺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则当竭尽智谋,忠告善道,销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为名臣,死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简策,斯为美也。
苟遇知己,不能扶危于未乱之先,而乃捐躯殒命于既败之后;钓名沽誉,眩世炫俗,由君子观之,皆所不取也。
盖尝因而论之:豫让臣事智伯,及赵襄子杀智伯,让为之报仇。
声名烈烈,虽愚夫愚妇,莫不知其为忠臣义士也。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
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曰:“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
”谓非忠可乎?及观其斩衣三跃,襄子责以不死于中行氏,而独死于智伯,让应曰:“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即此而论,让有余憾矣。
段规之事韩康,任章之事魏献,未闻以国士待之也;而规也章也,力劝其主从智伯之请,与之地以骄其志,而速其亡也。
郄疵之事智伯,亦未尝以国士待之也;而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
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
让既自谓智伯待以国士矣,国士,济国之士也。
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曰:“诸侯大夫,各安分地,无.相侵夺,古之制也。
今无故而取地于人,人不与,而吾之忿心必生;与之,则吾之骄心以起。
忿必争,争必败;骄必傲,傲必亡”。
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
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
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
2014~2015届临泉一中高三年级竞赛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务必用0.5毫米的黑色水笔答题。
答卷前,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臵上。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即可。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①中国书法是与中国文化特殊土壤密不可分的独特艺术形式。
书指书体,即汉字。
法指书写文字的方法和技巧。
中国书法通过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文字书写的法则提高到一种艺术的境界,使之凭借汉字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发展成为一种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哲学思考和文化心理的艺术种类。
②以韵为核心的书法艺术,并不以精熟的技巧与繁复的法度程序为最高境界,相反,它崇尚的是那种言语不能传达的意味,它同时启示了其中所含蓄的类似于诗的余味,以及对简朴到深远的艺术手法的重视。
当思想感情和境界在自己的艺术形式中达到完美的升华时,韵的意味也就从作品中显现出来了。
崇尚韵致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脱俗,使艺术家无论在人格形态还是在艺术形态上均要达到一种卓尔不群的境界。
韵如橄榄,它需要慢慢地去体会、涵咏。
如果说‚不俗‛是表示精神升进中的超越状态,那么‚韵‛则象征着精神超越的极致。
而‚韵‛的获取则是在一切艺术本体之外的,即就书法而言,学者型书家较之于工匠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③在中国的书法史上,书法家绝大多数都有超绝的风度才情,书法只不过是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的自然流露,是切断凡俗意识而垂直上升到超常的精神生活领域的一种标志。
因而,书法只是文人‚聊抒胸臆‛的‚余事‛,所谓遗笔余兴,无所为方能有所为,这种心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才是高级的、超俗的、儒雅的。
各家不同风格的书法,都让人感觉到艺术品只不过是其真我本性、生命气息的折射。
安徽省临泉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个书法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有很深厚的国学功底,历史上最优秀的书法家,往往同时又是最优秀的文人、学者。
特别是对经史、文学、训诂等,都有很高地造诣。
经史和文学自不待言。
训诂学和书法的关系也特别密切,训诂学自汉代问世并兴盛后,魏晋、隋唐、宋元、明清都是训诂学的蓬发期,同时也是书法的蓬发期,两者的发展轨迹与高峰期几乎吻合。
许多训诂学家同时也是书法家,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王念孙,以及民国的章太炎、黄宾虹等。
今天的文人要像古人那样在经史、古典文学、训诂学方面耗费大量精力已经不大现实,但作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在这些方面都应该有所涉猎,有所濡染。
中国的艺术精神强调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强调字如其人。
作为书法艺术家,应该具有较高的艺术趣味,具有丰富的艺术气质。
特别是对草书艺术家、狂草艺术家来说,更应该是性情中人,豁达、率真、狂放,感情丰富。
张旭、怀素、徐渭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狂放、飘逸、洒脱,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境界,而要达到这些境界,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真性情。
书法是技巧性非常强的艺术,千变万化,都在笔下。
笔头功夫的好坏,直接决定艺术水准的高下。
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不转化为笔头功夫,还是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书法家。
当代有几位理论家十分了得,但我偶尔从网络上看到,一些网民对他们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其说的头头是道,但其书法不堪入目。
书法理论家如果同时具备书法创作的功力,必将更加完美、更加有说服力。
这里说的功力,不仅仅是指通过长期临帖练就的驾驭毛笔、控制线条、掌握布局的能力,而是指综合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传承性非常强。
书法家的传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非常重要。
书法家,必须有来路,有门庭,有传承,有出处,脉络清晰,师承有序。
否则,只能是“野路子”,“江湖混混”。
临泉一中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1、(3分)【解析】答案:A. B项中“一个真正的书法家,必须有最好的学养,最好的理论”于原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C项“出生于书法世家”有误,,原文“出身名门”是指门庭传承,受到大师的嫡传或者指点。
这是偷换概念。
D项“他们的社会地位完全能够确保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的说法有误,因为社会地位仅是确保作品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已。
把必要条件看作充分条件了。
2、(3分)【解析】答案C. A项说“官本位”意识不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不对的,因为原文说“官本位”意识是书法流传的一个有利因素。
B项“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作为支撑”应为“需要书法家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作为支撑”,属于偷换概念。
D项“楷书、行书艺术家则不必”的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
3、(3分)【解析】答案D. A项“当代书法家理论家都”应为“当代有几位理论家”,属于随意扩大范围,以偏概全。
B项黄宾虹是民国的,王念孙是清代的。
C项“这足以使得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说法绝对,对应的原文是“这也将是保证他们的书法广为流传的有利条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有利因素,并非全部。
4、(3分)【解析】答案A. 估:价钱。
5、(3分)【解析】答案D. ①先来的六七个旅客抢占活动方便的床铺。
④赵季和推辞吃早点,趁机躲在门外偷看。
⑥三娘子向老人行礼,离开后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这三句都不是直接表现诡异变幻的特点的。
6、(3分)【解析】答案C. 文中“三娘子尽驱入店后”,三娘子使用法术把诸客变成一匹匹驴子,赶到店的后面,而不是店的前面。
7、(1)【译文】一会儿三娘子给旅客供应了丰盛的饭菜。
夜深了还送来酒,她和旅客一起喝酒,极其欢乐。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既而”“致”“会饮”。
(3分,每点1分)(2)【译文】她又安放好了小磨子,磨成面粉,这一切做完后,收拾起木偶人放回箱子里,立即拿面粉做成好几个烧饼。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硙”“讫”“厢”。
(3分,每点1分)(3)【译文】(等她)再去拿其他东西,赵季和乘机赶过来,拿先前做好的换了她一块,她并没有觉察。
【解析】这一句的关键词分别是“更”“间”“先有者”“易”。
(4分,每点1分)译文:唐代,汴州西边有个板桥旅店,店里的女老板叫三娘子,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她孤身守寡,三十多岁,无女无儿,,也没有亲属,却有房屋好几间。
她以卖粥饭为业,然而家里却很富裕,有许多头驴。
往来路过的公私车辆,有不能当天赶到目的地,她总是降价接待他们,人们都说她经营有方,因此远远近近的旅客都到这里食宿。
元和年间,有位从许州来的客人叫赵季和,想去往东都洛阳,路过此地便住下了。
在他之前,还有六七个客人,把方便一点的床位全占了。
赵季和是后来的,只好睡最里面的一张铺。
这张铺紧靠着墙,隔壁后便是女老板的房间。
当天,三娘子对这些客人招待得十分周到,深夜还来向他们敬酒,说说笑笑,开怀畅饮。
赵季和向来不喝酒,也不与他们谈笑。
到了二更天,客人们都醉倒了,便各自睡下。
三娘子回到自己房里,关门吹了蜡烛。
人们都进入了梦乡,惟独赵季和翻来复去睡不着。
忽然,他听见隔壁啪啦作响,像是搬动什么东西的声音,于是,他便透过缝隙窥视。
只见那三娘子走到招魂用具前,把蜡烛挑亮了,然后从箱子里拿出一副犁杖,还有一个木头牛,一个木头人,都只有六七寸大小。
三娘子把它们放在灶坑前,喷上水,木头人和木头牛便行走起来。
小人牵着牛拉着犁杖,随即开始耕床前的地,来来回回地忙碌着。
三娘子又从箱子里拿出一袋荞麦种子,让小人种上了。
一会儿,那荞麦便发芽了,接着就开花就成熟了。
三娘子让小人收割去壳,得到了七八升荞麦。
又安上个小石磨,把荞麦磨成面粉才算完事。
然后,三娘子把木头人木斗牛收回箱子里,当即用那面粉捍皮做了一些烧饼。
过了不久,鸡鸣时分,旅客们要动身了。
三娘子先起来点上灯,把新做的烧饼放到盘子上端给他们。
赵季和心中疑惑恐惧没有吃,开门而去,蹲在窗外偷偷地观察动静。
只见那几位客人围在桌前,烧饼还没有吃光,忽然同时跌倒在地上,像驴那样叫起来,不一会儿全都变成了驴。
三娘子把他们全部赶到店后,而把所有的财物据为己有。
赵季和没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暗自却钦佩她这套幻术。
一个多月之后,赵季和从洛阳返回,快到板桥店的时候,他事先准备好一些荞麦烧饼,大小同三娘子做的一样。
来到店中,三娘子见他还要住宿,像当初一样高兴。
这天夜里没有别的客人,三娘子待他更加热情。
半夜,三娘子向他献殷勤问道:你还有什么要求吗?赵季和回答:我明天早晨出发,请随便准备些点心。
三娘子说:这事你不用考虑,请安心睡吧。
半夜过后,赵季和又透过缝隙向三娘子房间窥视,一切又同上次一样。
天亮了,三娘子端来点心盘子,上面摆着几张烧饼。
趁她回去拿别的东西时,赵季和赶紧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烧饼,从盘子里偷换下来一个,三娘子没有发觉。
赵季和快要走的时候,刚要吃烧饼时对三娘子说:刚巧我自己的烧饼还没有吃完,请把你端来的这些撤下去,留着招待别的客人吧。
说罢,他便掏出自己带的烧饼吃起来。
刚吃了第二个,三娘子送茶出来,赵季和说:请你尝尝我带的烧饼吧。
说完就把刚刚偷换下来的那张烧饼递给三娘子吃。
三娘子刚咬了一口,便趴在地上发出驴的叫声,随即变成了一头驴,很健壮。
赵季和骑上她就出发了,并将木头人木头牛等也带了去。
然而,他怎么也弄不明白那幻术的要领,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他赶着这头由人变成的驴,周游四方,日行百里,从来没有迷路受阻。
四年之后,他骑驴进关,到华山岳庙东边五六里处,路旁有一个老人,忽然拍手大笑道:板桥三娘子,你怎么变成了这副模样?说完,他捉住驴对赵季和说;她虽有罪过,但被你这么一折腾,也够可怜的了,请在这里放了她吧。
老人说完,把驴的鼻子用两手一掰,三娘子从皮肉中跳了出来,当即恢复原形。
三娘子向老人跪谢完毕,转身而去,谁也不知道她到了什么地方。
8、(4分)【参考答案】对比(反衬)手法,表达对年华易逝的人生感慨。
(2分)诗人由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去。
诗人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年华易逝,寄托了无限的感慨。
(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中的表达技巧”“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难度不大,只要把握住“万物皆春”与“人独老”截然不同,不难得出答案。
9、(4分)【参考答案】尾联说,无奈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做的杯中来吧。
(2分)诗人在这里一反“秀色可餐”,却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与“秀色可餐”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作者对故园春光的喜爱之情。
(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分析尾联两句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蕴含情趣,才可以答题。
“无那”,无奈地意思。
遣诗,打发诗,就是借助吟诗的意思。
【赏析】作者用这个题目写了两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诗的后面,作者自己,加了一条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到)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就是说,他在去年正月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已经两年没见到家乡的海棠了。
离家才一年出头,为什么说两年没见花了呢?海棠花,是一种淡红色的花儿,很好看,一般都在春季开花。
正月他离家时花可能还没开,去年的花他没见着,今年在外地,又没见着,所以说两年没见花,实际上只是两次花没见着。
他是多么想见到家乡的海棠啊!诗一开头就点了题,写春晴怀念故园(家乡)的海棠。
意思说,今天天气晴朗,春风和暖,正是家乡海棠开花的时候;我在梦中回到江西吉州吉水老家,看到了海棠一朵一朵都开了,这繁花就象美丽的锦绣堆起来似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想海棠,真的梦见家乡繁花似锦的海棠。
当然,也不一定真的做了这种好梦,诗人有时喜欢假托梦境来表现极端想念。
也就是借“有所梦”,来表现“有所思”。
如果以为诗中写梦,都是真的做梦,那就被诗人瞒过了。
写梦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表达思念之情。
第三句说,大地回春,万物欣欣向荣,而人却老了。
春天,古时叫“青春”,后来,人在青年时期也叫“青春”。
春天的景色和青春的少年,是很和谐的,都富有生气。
可是这里却把春景和老人摆在一起,这不仅不协调,而且形成一种对比,是生气勃勃和衰飒老气的对比。
作者从春日海棠开花,想到万物回春,又联想到自己将要老了。
这里有意拿春景来反衬自己虚度年华,寄托了无限感慨,也激起了对春天的热爱。
古人一年要祭两次社神(土地神),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都是为了向社神求得平安和丰收。
第四句说,每年过了社日,燕子才飞回来。
这里说的是春社。
燕子是候鸟,过了春社日(春分前后),才从南方海岛上飞回。
这一句和上句相呼应,以燕子飞回,补充说明“万物皆春”,使人感到花也春,鸟也春。
第三联说,春天象青又象白、不浓又不淡的天色,美极了;就在这春空里,正飘着柳絮。
这柳絮象是要掉下来,却又飞上去,上上下下,来来往往,飘个不停。
这一联也是形容“万物皆春”,使人感到天空也是春,柳絮也是春。
最后一联说,无奈(无那)这美好的春日风光吃不得,那么就让诗歌(遣诗)把它招引到翡翠琼瑶(美玉)做的酒杯中来吧。
晋朝陆机《日出东南隅行》说“秀色若可餐”,作者在这里一反其意,说春光“餐不得”;然而却又天真地设想:吟诗,让诗把它引到酒杯里,就可以连同酒一起喝下去了。
正是用这种浪漫天真的构思,表现了作者热爱故园春光的真挚感情。
10、(5分)(1)任重而道远(2)长烟落日孤城闭(3)唯见江心秋月白(4)各抱地势勾心斗角(5)斜阳草树寻常巷陌(6)崇山峻岭茂林修竹(7)乍暖还寒时候(8)回首向来萧瑟处11、(5分)【答案】小董是一个助理研究员,专业上有真才实学,敬业爱岗,兢兢业业。
因职称房子问题,他只得吃住研究所。
(3分)小说描写了他奋斗过程中内心的苦闷与无奈,矛盾与困惑。
(2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人物的魅力在性格,性格的核心为“多重性”,解答问题时从“小董”在“工作”与“生活”中的欢欣与苦恼中体现其性格的两重性,抓住两重性,概括出“奋斗”与“无奈”,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12、(6分)【答案】①一是因为“海龟”是小董给女儿编造童话的故事主角,而小董与女儿之间的互动就是本文的主要情节,因此“海龟”有“道具”的作用。
②二是因为小董故事中的“海龟”,为吃到香蕉,只好驮着主人来回奔波,这与小董本人的处境极为相似,故“海龟”不仅推动情节,而且暗喻主题。
③三是因为“海龟”富有象征意义,不仅暗示小董的奋斗犹如故事中的“海龟”,而且也暗讽有关领导对知识分子犹如人骑龟一般,因而“海龟”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应明确两点:一是“海龟”的双关意义和双重作用,二是小说的暗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