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园3第三章1拙政园
- 格式:ppt
- 大小:182.50 KB
- 文档页数:30
苏州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是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
拙政园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又分东园、中园、西园三部分。
东园山池相间,点缀有秫香馆、兰雪堂等建筑。
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中主体建筑鸳鸯厅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中园是拙政园的精华部分,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北京圆明园简介: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圆明园座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
占地350公顷(5200余亩),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2100亩),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
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武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
苏州拙政园1.概况简介拙政园位于苏州老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而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按照《园冶》的分类,其属于“城市地”园林,从主题景象来看其属于大型山水园林。
此地原为大宏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遂效仿西晋潘岳之隐居,于此地经营别墅园林,借晋人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的意思题园名为“拙政园”。
王献臣经营拙政园约30年,此后几易园主,园林又经分割,或为私园,或为衙署,或为民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与苏州其他古典园林一样,拙政园是典型的宅园合一,呈前宅后园的格局。
1.1园林的总体布局为了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富于变化的风景,拙政园在布局上采取划分景区和空间的办法将整个园林划分为若干区,各区都有风景主题和特色。
如拙政园中部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周围配以枇杷园、海棠春坞、小沧浪水院、柳荫路曲等几个园中园和次要景区,不但创造和丰富了园景,还扩大了空间感。
由于拙政园易主无数,在不断被破坏、修葺的过程中,拙政园被分割成东、中、西三个格局相对独立的园林,因此在总体布局方面除了考虑宅园与外部环境、住宅与园林之间的关系外,还需要兼顾园林内部东、中、西三部分之间的互补与共存。
拙政园的东、中、西三部分园林,园林各部分相对独立,却又彼此联系,相互衔接,浑然一体。
三部分园林在主题和特色方面各具特色,却又相互补充,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和人文特征完美的再现于园林之中。
在园林空间上,东、中、西三部分园林又相互转承、互为因借。
上层空间有山体、树木、建筑相互掩映,中层空间有门洞、漏窗等相互借景、渗透,下层空间又有水系相互贯通。
拙政园中部、西部虽然有一墙之隔,但山形水系的布局俨然是一个整体。
苏州园林之拙政园介绍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留园路178号,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
它以其精致细腻的布局、独特的建筑设计和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拙政园原名为蕙草园,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典园林。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最初属于明代织造官员、工部主事王熙凤的私家园林,后来变为私人庄园,历经数代的更迭与修葺,正式命名为拙政园则是在清代乾隆年间。
拙政园的修建历时200多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的修建和完善,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园内以水景为主,有池塘、亭台、厅堂、廊架等多种建筑形式,并以传统华贵的园林建筑风格为主线,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人文艺术的精髓,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拙政园的核心景点主要有“全园皆春”、“太液池”、“看花亭”、“寄梦亭”等。
其中,“全园皆春”是拙政园最具特色和亮点的地方之一。
这里有四季如春的花木,无论是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还是冬天的梅花,都给人带来了不同的美感。
在这里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花园中,不仅让人心情愉悦,也能感受到生命的绚烂和美好。
太液池是拙政园内最大的水池,也是园内的视觉焦点之一。
太液池呈不规则形状,周围有石堤环绕,池内有多处小岛,岛上有亭台楼阁,形成了一幅幅水墨画般的美景。
这里的建筑各具特色,有的宏伟壮观,有的精致小巧,它们与水景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水墨画卷。
园内的看花亭是一个供人休憩观景的地方,亭子四周种满了鲜花,不同的季节可以欣赏到不同种类的花卉,让人沉醉其中。
在这里,你可以选择坐在亭子里,欣赏花景,也可以选择在亭子前的走廊上漫步,感受花香的气息,享受宁静与悠闲的时光。
寄梦亭是拙政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它是苏州经典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
寄梦亭位于太液池中心的一个小岛上,建筑风格独特雅致,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三)【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三)】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2、西部景区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
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
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
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装修精致奢丽。
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
西园景区主要建筑有“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小飞虹”以及塔影亭、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浮翠阁、笠亭等。
三十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方形平面带四耳室,为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厅为“十八曼陀罗花馆”。
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宜于冬、春居停。
北厅名“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
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西部景区另一处主要建筑。
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
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
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后,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因而为修建此亭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第二编中国十大名园二、苏州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
苏州四大古名园之一,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最著名的一座。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馈)……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句中“拙者之为政”作为园名。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1991年被国家计委、旅游局、建设部列为国家级特殊游览参观点。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拙政园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经典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国内唯一的园林专题博物馆。
(一)拙政园史拙政园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宏)寺。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五百年来,拙政园屡换园主,曾一分为三,园名各异,或为私园,或为官府,或散为民居,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复初名“拙政园”。
1、明代明正德四年(1509),弘治进士、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借用西晋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也”作为园名,暗喻自己这位拙者把浇园种菜作为自己的“政”事。
园中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
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
嘉靖十二年(1533),文徵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
园建成不久,王献臣去世,他的儿子在一夜豪赌中,把整个园子输给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
苏州园林拙政园介绍苏州园林拙政园,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融合了渊博文化和美学观念的园林。
首先,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它是一位名叫王雪涯的大臣的私人花园。
后来,这个花园被传承到了王氏家族的手中,一直到乾隆年间,该园改称为“拙政园”。
其次,拙政园的格局呈现了中皇南北园艺术的特点。
园内建筑、水池、假山、花木等元素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魅力。
整个园林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其中东园是整个园林的主体,种植着许多珍奇的花卉,在春季和秋季时分别以海棠和菊花园最为著名;中园则是拙政园的交通重心,更新颖的景观装饰规划为其增色不少;西园是一片较为宁静的区域,有许多精美的亭台楼阁。
其次,拙政园有着多种特色的景观建筑。
东园的石马、湖心亭、石渠牌坊、静心堂,以及中园的回廊、屋舍都体现了苏州园林精湛的建筑艺术。
在各种建筑中,石渠牌坊最为著名,是中国园林中唯一的石质牌坊,也是拙政园的代表建筑之一。
除了以上景点,拙政园还有一些其他的景观值得一提。
如宝带桥,是一座气势磅礴的石桥,使游客可以欣赏到园内全貌;而赏莲池,是118个荷花池中的一座,最好的观赏时间是在季节交替时。
最后,参观拙政园,在园内游览时可以享受到许多别具一格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戏曲表演、园林艺术讲座、举办园林歌会等。
总体来说,拙政园的建筑、景观、文化传承在三个方面在园内得以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苏州园林拙政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拙政园园内的建筑、景观以及文化传承都体现了园林文化的内涵。
在园内游览时,可以领略江南园林之美,品味传统文化之韵。
拙政园一、简单概况明正年间,王献臣告知文徵明自己建园林的计划后,文徵明表示愿鼎力相助。
以大弘寺遗址为基础,将低洼处开挖成池,四周林木和间隙较多,以此为竹林,栽植各种花木。
园区分东中西3部分,东部的花园开阔雅致,种植花木用以吸引各类蜜蜂与小鸟,营造一幅生机勃勃的风景画。
中部沿岸植以柳,尽展树木的婀娜。
西部建筑点以芭蕉、翠竹,和以自然之声。
一个树木繁茂的江南私家园林,自然典雅、曲径通幽的园子就这样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筑布局(一)整体拙政园全园占地78亩(约52000平方米),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
住宅是典型的苏州民居,布置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拙政园中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公元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拙政园是苏州市现存最大的私家园林,整体空间布局效仿于自然,全园以水为中心,建筑临水而建,庭园错落有序,花木秀而繁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建了丰富的园林空间,整体空间布局富有层次与变化。
全园共分为3个部分,其中中部为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以中心水池为主要景区,池中营筑土山,依水构建主体建筑,配以富有意境的植物,营造山水之间的旷野景致。
拙政园的整体布局与具体景致的空间布局,都具备很强的观赏性。
第一,人的“视觉、触觉、运动觉”是人自身“空间意识”的主要构成因素,也是园林布局的建构依据。
拙政园的景观布局是在顺应人的生理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建构的,符合观赏者“先大后小,由远及近”的感官知觉顺序。
从整体布局上看,拙政园整体为东西走势,以湖面为主体,在水面上延伸诸多路径,呈放射状串联起各个景观。
主体景观大多悬水而建,周围种植大量绿树花草,以达到“移步换景”的观赏效果。
拙政园共有东、中、西三部分,各具特色。
东花园开阔疏朗,西花园建筑精美,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占地面积广,视野开阔,展现了宏观壮美、灵秀蕴藉的美感。
园林的“半开放”游览模式有利于给人带来“视觉、触觉和运动觉”上的综合性审美体验,建筑师以园林的布局空间为载体,通过“假山、栏杆、长廊”的建构反映和体现“空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