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有效防治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基于昆山实践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52.78 KB
- 文档页数:4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探讨与实践太湖是中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也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等原因,太湖的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太湖的生态环境,推动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与实践。
首先,我们可以从水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
太湖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应当加强对太湖流域水资源的保护。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应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确保太湖的水质安全。
其次,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保护与恢复。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当优先保护和恢复太湖周边的湿地、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
建立生态修复基金,用于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湖泊、河流等生态环境的监测和管理,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引导居民和企业采用环保型产品和技术,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注重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加强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解读,增强公众对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同和支持。
推动学校教育中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和能力培养,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和保护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的责任感。
最后,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需要加强区域合作。
太湖流域跨越多个省市,各地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建立太湖流域的跨界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共同保护和恢复太湖的水生态环境。
推动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资源共享,实现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之,太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只有加强各方合作,注重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人为本,全面推进太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太湖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建设出更加美丽和可持续发展的太湖流域。
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的新建议太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其水环境质量一直备受人们关注。
然而,近年来太湖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不仅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还对周边地区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为了实现太湖流域水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恢复,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污染源监管和管理。
要加强对太湖流域污染源企业的监管力度,切实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限制,并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污染源的减排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此外,还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合理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措施,限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加强耕地保护,减少农田径流中的污染物输入量。
其次,要强化太湖流域水体水质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太湖流域水体监测网络,包括实时监测站点和定点监测站点,并且实时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
通过监测体系,能够及时获得水体水质变化信息,更好地判断水污染的来源和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加深对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指导后续的治理工作。
第三,要加强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在治理水环境污染方面,应注重防治结合,综合运用各种工程手段。
例如,建设雨水径流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体的污染负荷;修建湿地和人工植物滤池,通过湿地植物的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污染物;建设水质净化设施,如实施生态补水工程和修建取水口远离污染源等。
通过这些治理工程的建设,能够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水体污染物的输入,实现水环境的持续改善。
此外,还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太湖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一直比较紧张,面临着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的压力。
因此,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机制,合理规划和管理太湖流域的水资源,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应提倡节约用水的理念,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推广节水器具、制定水资源税收政策等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量。
有关苏州太湖水污染治理与保护的问题调研古人苏轼曾对太湖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
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
仙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
幽幽八百里太湖,总给人们心旷神怡的清新与滂沱。
昔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画面已然烟消云散,如今的太湖正面临着一个持久的嘴边话题――水环境污染。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有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鱼米之乡。
对于当前太湖流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太湖流域人口、工业咼度密集,水质型缺水、水量型缺水现象并存,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问题突出,需要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落实供水安全应急职责。
二是太湖流域水污染形势严峻,直接影响到流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比其他流域更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措施,实现流域排污总量控制。
三是太湖流域不同行政区域间水资源开发利用矛盾突出,破坏太湖岸线、占用太湖水域等现象比较突出,湖区淤积严重,需要通过立法建立有效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对太湖水域、水资源的保护。
四是各部门、各地方在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例如加强流域防汛抗旱调度、以流域为单元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地区间生态效益补偿、实行流域水资源统一分配和调度等,需要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化、法制化。
曾今的碧水蓝天,湖光倒影已经成为昨天的辉煌,今天的太湖不再拥有往日的游客熙攘,泊船瓜洲,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泛舟湖上,你会发现眼前的湖面没有那么晶莹剔透、清澈见底。
鱼儿不再有它们往日嬉戏的水上天堂,茂密的芦苇、疯长的蓝藻(俗称水葫芦)挤占了它们的生活空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今太湖水质的下降呢?随着环太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由于工业和城乡生活污水量及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增加,处理水平较低,致使水资源污染严重。
如太湖流域的大量化工、印染、电镀、制药等高风险企业,还有一部分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都没有将污水的处理标准放在首要的位置,工业废水没有完全达到有关部门的规定,就时不时的往太湖里排放,这就必然导致水质的不断下降,,当然,农业方面的农药化肥还没有得到合理的排放与处理,这也是导致太湖水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与控制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重要饮用水源地和经济支柱,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区域。
太湖流域不仅存在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也日益严重,给太湖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因此,研究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和控制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1. 非点源污染物质种多样,来源复杂。
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物种繁多,包括土壤颗粒、养分、化学氧化需求量(COD)等。
2. 夏季和雨季是非点源污染强度高的时期。
夏季和雨季是太湖流域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水平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非点源污染的强度会明显增强。
3. 不同地理单元非点源污染程度不同。
太湖流域南北地形差异较大,南部区域降水量大、流量大、侵蚀强度高,而北部为平原区,侵蚀作用相对较小。
其次,太湖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人类活动频率、种类、强度等差异也较大,导致非点源污染程度的差异。
二、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措施1. 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利用。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有效控制非点源污染的生成和流入太湖,例如,降低农业废弃物的堆肥利用率、规范村庄建设、限制养殖池塘数量及密度等。
2. 采取措施加强了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控制太湖流域的非点源污染。
例如,建立梯田、种植林木、建设防护林带、优化耕作方式、设施化养殖等。
3. 发挥生态系统功能。
优化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河流、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和重建,降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污染物生成和污染排放,促进生态系统自身调节和修复。
4.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在改善土地利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复原能力等多方面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积极推进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防治。
综上所述,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对于太湖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存在重大威胁。
为保护太湖环境和支持太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努力,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减少非点源污染,保障太湖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绿色发展。
太湖污染与蓝藻爆发防治措施深析刘济方(1040403133)这样的词句“万顷太湖碧波荡漾, 渔舟点点, 和风鼓荡; 群山叠翠, 浓荫蔽日, 松风浩荡, 古寺塔影, 奇石峥嵘“。
这里是步步景色秀丽迷人的太湖,太湖古称震泽, "笠泽" 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 大约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 长江三角洲的南部. 在100万年前, 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 后来逐渐与海隔绝, 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 变成了内陆湖泊. 太湖面积2 425 km2, 湖岸线长达400 km, 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 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 湖区号称有48 岛, 72峰, 湖光山色, 相映生辉, 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 有 "太湖天下秀" 之称. 无锡山水, 苏州园林, 吴县洞庭东山和西山,宜兴洞天世界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极富江南水乡风味.浩瀚如海的太地.这里山清水秀, 湖, 散布的48个岛屿连同沿途号称72峰的山峰和半岛是由浙江天目山绵延而来, 或止于湖畔, 或纷纷入湖, 形成了山水环抱形式, 组成一幅山外有山, 湖外有湖的天然图画,太湖就像那美丽的少女,纯净若天仙一般。
可是,绿色的面纱从此遮住了太湖的容颜,近十年来,太湖与滇池、巢湖的水质一样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制约了流域的经济发展。
不时还会出现严重的水污染事件。
在2007年太湖水位出现50年来最低水位,由于连续高温高热,加上天气雨少,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爆发,水源水质恶化,导致自来水有腥臭味i,严重到无法饮用,甚至连洗澡洗衣都无法用自来水了。
为何蓝藻会如此强烈的爆发?"专家" 称全球变暖是太湖蓝藻提前暴发主因。
据专家们分析,造成太湖富营养化的基本原因有3条: ) (1 农业和生活污水大量增加, 仅此足以使太湖水中的含氮量超过三类水指标. ) (2 工业污染增加. 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排入江河, 使流域内中小城市, 周围的地面水都受到严重污染, 形成黑水带, 并随河网扩散而影响太湖. (3 养鱼, 水运和旅游业等湖内的各种其它开发活动, 也使污染物发生量直线上升. 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日趋严重也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无锡蓝藻的暴发, 我们认为既有自然因素, 也有人为因素.从自然因素上来讲, 无锡市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也就是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