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早期康复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1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
术后第一天: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
训练:1、病人要充分休息。
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
3、踝泵、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
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
术后三天冰袋冷敷。
训练: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
(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
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
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
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
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
训练: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
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
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
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
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
术后六周到九周: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
训练:1、自由行走2、腘绳肌可抗阻力术后九周到十二周: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
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交叉韧带是连接骨骼的重要组织,负责维持关节的稳定性。
当交叉韧带受到损伤或断裂时,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并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功能和运动能力。
下面将针对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进行解释。
1. 术后康复的第一阶段:恢复关节稳定性在术后的早期阶段,重点是恢复韧带修复区域的稳定性。
康复训练师通常会将患者的关节固定在正确的位置,并使用支持性装置(如石膏或支架)来保护修复后的韧带。
此时,患者需要避免过度运动或负重,以免对韧带修复产生不良影响。
2. 术后康复的第二阶段: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一旦韧带修复区域开始愈合并且关节稳定性得到保证,康复训练将重点转向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
这一阶段的训练包括进行各种关节活动的运动疗法,如主动和被动关节运动、关节牵引、关节松解等。
此外,通过进行肌肉强化训练,特别是关节周围的肌肉,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和稳定性。
3. 术后康复的第三阶段: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当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得到恢复后,康复训练将进一步强调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
这包括进行一系列的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单腿平衡、球体训练和倒立训练等。
此外,通过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蹲起和跑步等,可以帮助患者重新获得正常的运动模式和动作控制。
4. 术后康复的第四阶段: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运动能力最后一个阶段的康复训练旨在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和恢复他们的运动能力。
这包括进行功能性培训,如上下楼梯、跳跃和跑步等。
此外,康复训练师还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康复计划,以满足患者特定的运动需求和目标。
在整个康复过程中,患者和康复训练师之间的紧密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需要遵守康复计划并定期参加康复训练课程。
此外,康复训练师还会提供必要的教育和指导,以帮助患者了解康复进展和如何预防再次受伤。
总结起来,交叉韧带术后康复训练包括恢复关节稳定性、恢复关节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恢复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以及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运动能力。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效果评价高骥;李双印【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个体化组,均在术后早期实施常规康复治疗,个体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康复治疗.对比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术后康复优良率,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个体化组和常规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治疗后个体化组评分远高于常规组,本组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组康复效果分布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优良率高达93.33%,后者仅为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远低于常规组的16.67% (P <0.05).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方案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效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期刊名称】《泰山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9)001【总页数】2页(P82-83)【关键词】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康复治疗【作者】高骥;李双印【作者单位】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450000;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5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能够保证前交叉韧带结构和功能的快速康复,还可维持膝关节的运动功能[1]。
近年来研究显示[2],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易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还可造成关节疼痛、切口肿胀或切口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鉴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个体化康复治疗的方法,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6年12月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共60例,均符合手术治疗指征,且均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排除合并有严重感染者,既往膝关节损伤或手术史者,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或者内科疾病者,拒绝签署同意书者。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第1篇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一、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
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时,往往需要进行重建手术。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本方案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旨在提供一份合法合规的康复指导。
二、康复目标1. 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2. 恢复膝关节活动度;3. 增强膝关节稳定性;4.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三、康复阶段及措施1. 术后第一阶段(0-2周)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预防并发症。
措施:(1)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敷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减轻肿胀;(2)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4)保持膝关节伸直位,避免屈曲,以免影响重建韧带的愈合。
2. 术后第二阶段(2-4周)目标:逐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措施:(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2)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3)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4)继续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 术后第三阶段(4-8周)目标: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措施:(1)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争取达到正常活动范围;(2)进行闭链训练,如脚踏车、蹲起等,提高膝关节稳定性;(3)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4)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提高本体感觉;(5)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等。
4. 术后第四阶段(8周以后)目标:全面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复发。
措施:(1)继续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强度;(2)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跑步、变向等,提高运动能力;(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逐步恢复运动水平;(4)定期复查,评估膝关节功能,调整康复方案;(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膝关节,预防复发。
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
前交叉韧带是人体中关键的组织之一,其损伤往往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慢性关节疼痛等问题。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治疗此类损伤最常见的方法之一,但手术后的康复训练也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康复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产生积极作用。
早期康复训练的一个关键点是适时介入和持续性训练。
研究表明,在手术后第一周内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创伤区域的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这主要是因为适度的训练可以增加治疗区域的代谢率,进而为愈合过程提供充足的营养。
此外,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促进创伤区域的肌肉力量恢复,预防疼痛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另一个关键点是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
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应该以轻度、非负荷性的训练为主,并优先考虑训练受损肌肉的活动和力量恢复。
此外,康复训练还应该重点关注运动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以提高手术后的运动精度和控制能力,避免因节目接触不良导致的再度损伤。
总体来看,早期康复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愈合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愈合情况和康复需要都可能存在差异,因此训练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设计。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康复训练与手术治疗的协调与整合,并利用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一初期(0—4周)手术当天为0天不得过多行走,不应以行走作为练习方法。
1、手术当天术后:一周内不进行屈曲练习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踝关节;尝试进行骨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2、术后1—3天:术后24小时可扶双拐脚不着地行走(仅限去厕所)踝泵练习:主动踝关节背伸(往头勾脚)5秒、趾屈5秒----用力、缓慢、全范围屈伸踝关节,尽可能多做,500—1000次。
下地后可进行抗重力下踝泵练习.股四头肌(大腿前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大腿肌肉绷紧及放松。
绷劲5秒/次,放松2秒/次。
(大于500次/日)腘绳肌(大腿后侧肌群)等长收缩练习: 患腿用力下压所垫枕头正确体位:摆放患侧抬高放于枕头上,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边,膝关节下方应空出,不得置于屈膝位置。
尝试仰卧位直腿抬高练习: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距离床15厘米处,保持至力竭。
5—10 次/组,2—3组/日,练习时,手术切口的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应予以耐受。
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在开始抬腿之前,应将大腿前方和后方的肌肉绷紧,使整个腿部在肌肉保护下形成一个整体,膝关节要完全伸直,然后将腿抬起,这样可以防止在直腿时韧带松弛。
开始侧抬腿练习: 10次组,2—3组/日,组间休息30秒。
开始后抬腿练习: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5厘米为1次,10 次/组,1—2组/日,组间休息30秒。
伸膝练习:时间尽可能多,每天练习15分钟以上。
方法:患侧足跟下垫枕头,足尖向正上方,不能歪向一方应空出。
,膝关节下应空出。
必要时于膝关节以上处加沙袋或外力。
术后4天—4周被动屈曲打90度,此时患肢仍然不能完全负重,行走时扶拐,患肢负重三分之一。
在进行肌力及关节活动度练习的同时还应进行如下练习:1、髌骨松动术大腿放松、摸及膝前的髌骨手法: 手掌推住髌骨的边缘,向上下左右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
每方向20次,2—3次/日。
可在屈曲练习前进行。
2、上午屈膝练习(5种情况)坐(或仰卧)位垂腿:(适用于0—95度)方法:坐或躺于床边,膝以下悬于床外。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康复训练步骤前交叉韧带(ACL)是人体膝关节中的一个重要韧带,主要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
当ACL发生损伤时,常需要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韧带。
手术后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康复训练的步骤。
一、术后第一天至第三天:早期康复1. 术后第一天: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膝关节固定不动。
医护人员会进行必要的检查,并给予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
2. 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被动运动,包括屈曲和伸直。
这些运动由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只需放松肌肉让他们完成运动。
还会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3. 术后第三天:患者可能会开始站立行走,但需要使用助行器,如拐杖或助行架。
这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步态和平衡。
二、术后第四天至第十四天:中期康复1. 恢复正常步态:患者会逐渐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开始进行自主行走。
这有助于加强肌肉力量和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2. 动态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骨盆和下肢肌肉控制能力,减少膝关节受力不均造成的损伤风险。
3. 肌力锻炼:逐渐引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包括大腿四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
这些锻炼有助于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4. 起始活动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起始活动,如自行车或跑步机上的轻度运动。
这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整体身体适应性。
三、术后第十五天至第二个月:晚期康复1. 功能性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如蹲起、跳跃和转身等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膝关节的功能性能力和运动控制。
2. 柔韧性训练: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伸展运动,可以增加患者的柔韧性,预防肌肉紧张和损伤。
3. 跑步和跳跃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更高强度的跑步和跳跃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和提高膝关节的耐力。
4. 恢复到正常活动水平: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医生的指导,逐渐将日常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如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