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 格式:pdf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9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教案第一单元写作技巧探究1、写作指导:所谓描写景物,是指描写自然景物,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内容十分广泛。
山川大地、乡村城镇、街巷路桥、江河湖海、春夏秋冬、晨曦午夜、日月星光、风雪云霞、雨雪雾霜……以及这些事物的交错组合就构成了景物描写的对象。
要写好景物,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的特征。
对所描写景物认真观察,抓住特点,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第二:选好观察角度。
要确立好观察点,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
第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
第四: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
第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要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范文引路初升的太阳周曦清晨四、五点多,我便来到山上,等待着那如诗如画而又壮丽的日出……群山,还被笼罩在浓浓的夜色中,只能依稀看见巍峨的山峦轮廓和环绕山间的雾气。
我和成千上万的人一样裹着棉大衣,在寒风中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太阳露面。
星星、月亮伴着黑色的天幕渐渐隐去,天空灰蒙蒙的一片,还伴着一点淡淡的蓝色。
天际出现了鱼肚白,太阳即将从那里升起来。
转瞬间,天空出现了一道淡红的朝霞,一股清新的、淡淡的红,好似少女脸上出现的红晕,继而变为大红、深红。
接着,美丽的朝霞不断地变换着颜色:橘黄、金色……五颜六色,多么漂亮啊!朝霞不断地变换颜色,范围也慢慢得扩大,已经快遍布了整个天空。
这时,天边飘来一朵朵白云,朝霞为它们穿上了一件件彩衣,此时,云彩就变成了一个个翩翩起舞的仙子,多么美丽啊!渐渐地,朝霞慢慢退去,太阳也要出来了。
光团越来越亮,我便目不转睛地望着光团。
突然,听到爸爸叫了一声:“太阳出来了!”我赶紧将视线下移,只见太阳已经从光团下方悄悄地露出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起先,太阳只露出了小半边脸,圆圆的,红红的,在山谷间探头探脑,怯生生的,故意躲着我们,好象和我们在玩捉迷藏。
第一单元仰望苍穹日出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抓住色彩、形状的变化进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3、了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日出景象的描绘所表达的独特感受和看法。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从中学习层层烘托、步歩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
教学难点:学习《日出》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作者简介: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
北京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
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
翌年春赴延安。
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
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
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
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3、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魅力(mèi)萧瑟(xiāo sè)陡壁(dǒu)弥漫(mí)绯红(fēi)朦胧(ménglóng)泛滥(làn)精辟(pì)炽热(chì)晨曦(xī)窒息(zhì)天穹(qióng)衣襟(jīn)俯瞰(kàn)无羁(jī)簇拥(cù)矗立(chù)迸射(bèng)酣睡(hān)黛色(dài)4、互动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1)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3)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2)观察‚鸦片战争形势图‛中香港岛和五个通商口岸的位置特点,讨论导致这一位置特点(位于东南沿海)的原因;若条件许可,可组织讨论这些地区的开放与今天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3)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2)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这是对闭自守传统观念的挑战。
1.导入新课阅读课前提示2.授新课一.林则徐虎门销烟林则徐(1785--1850年)是福建侯官人。
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
他深刻地认识到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的危害.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上书道光帝: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他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于1838年12月,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
当时广州人民群众的禁烟的呼声十分高昂.林则徐在人民的支持下,信心倍增.他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第一,缉拿烟贩,命令外商必须交出鸦片,井保证以后水不央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他坚决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不应是一切都靠老师“赐予”,应启发学生,可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所以,要创设必要的情景,要做到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要大量迁移等.为了大家学习便利,我特地打算了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5篇,盼望可以扶植大家,欢迎借鉴学习!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和善、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挚友的真诚情意。
教学设想: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
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写得曲折生动,呈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和善、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挚友的真诚情意。
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本篇语言朴实精确,很有表现力气。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气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育分析和运用语言的实力。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
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本篇支配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教学过程: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支配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 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精品教案第一单元仰望苍穹1 日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者如何借助衬托、对比等写法,表现壮观和瑰丽的日出。
难点:文章细述两次未见的日出,并引述海涅、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描写,对后文描写日出起了什么作用。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带学生去观察天空,并完成200字左右的描写性小作文。
观察前指导:①用心灵去亲近自然。
不同的人观察同一景物会有不同的体验,受到个性、心情、角度等等的影响。
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②观察要细致。
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观察,如:天空的颜色,天上各种景物的特点和变化等。
并用心体验:这些景物景象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联想和想象?③描写也要细致。
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来帮助表达。
批改时注意:①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
②生动细致的观察与描写。
(二)安排本文的预习。
第二课时(一)导入以讲评上一课时的小作文引入。
讲评的着重点:能观察和写出景物的基本特征;孩子的个性化体验形成的不同情趣;描述景物的语言的生动性。
现在我们来阅读欣赏《日出》,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和描写日出的。
(二)解题参见本教材八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注意介绍写作时间与背景。
(三)学习新课让孩子挑选他们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可集体读,也可分组或一个一个轮流),并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个段落。
1、朗读指导:注意重音与节奏。
如: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在一瞬..的/云天....,面对着/弥漫....,或是站在/大海岩头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来到人间。
..怎样一起..、光明这线/红.得透亮../一直向上冲....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这时..,如同沸腾../一下抛溅..,闪.着金光..的溶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出来的/一刹那。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案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
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
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三、总体感知文章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昆虫记》,去看一看法布尔眼中的《蝉》究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先去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
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及其对齐王的启示。
1.3学习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邹忌的智慧与勇气。
3.2理解敢于直言、善于纳谏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背诵和理解。
1.2邹忌的讽喻技巧及其对齐王的启示。
2.教学难点:2.1对课文中的成语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入话题。
1.2学生分享对邹忌和齐王的了解。
2.课文阅读与理解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成语和修辞手法。
3.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3.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邹忌讽喻齐王的语句。
4.分析邹忌对齐王的启示4.1学生思考邹忌讽喻的目的和意义。
5.小组合作活动5.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类似的讽喻故事。
5.2各组汇报设计的故事,全班讨论并评价。
6.成语接龙游戏6.1教师引导学生玩成语接龙游戏,巩固课文中的成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2.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邹忌的讽喻技巧和对齐王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成语接龙游戏,巩固了课文中的成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感受邹忌的智慧。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教师讲解课文,重点解释成语和修辞手法,如“门庭若市”、“左右逢源”等。
2024邹忌讽齐王纳谏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中心思想。
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和齐王的纳谏态度。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
教学难点:1.齐王的纳谏态度及其意义。
2.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
请大家先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2.请大家分享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谈谈对邹忌和齐王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根据段落层次,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三、深入分析1.请同学们找出邹忌讽喻齐王的语句,分析其讽喻技巧。
2.邹忌是如何一步步引导齐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请用具体的事例说明。
3.齐王在面对邹忌的讽喻时,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文章主旨有何作用?四、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义何在?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借鉴。
六、课后作业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邹忌的讽喻技巧,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以“如何讽喻他人”为主题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了邹忌的讽喻技巧。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别人给我们提出意见的情况呢?他们是怎样说的?我们又是如何接受的?生1:有时候朋友会直接指出我的错误,虽然有点尴尬,但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各课教课方案汇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课《日出》名师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泰山日出》名师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西部地平线上的夕阳》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云海》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天上的街市》讲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小小的阳光》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小小的阳光》教课方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日历》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蚂蚁》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每日出生一次》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列宁格勒的树》教课方案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勤的蚂蚁》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蜘蛛》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蜘蛛》、《猫的天堂》教课方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小石潭记》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黄果树瀑布》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讲课稿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望庐山瀑布水》教课方案第1页/共3页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诗两首《望庐山瀑布水》、《瀑布像大人似的》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白洋潮》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钱塘江的夜潮》《水之歌水之思》复习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孔孟论学习》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教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念书杂谈》、《念书的三种姿势》教课方案及练习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黄生借书说》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论念书》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念书八得》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敕勒歌》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静默草原》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边塞诗歌四首》复习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下雨天,真好》教课方案1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下雨天,真好》教课方案2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 课《雷雨前》名师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复习教课方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听听那冷雨》讲课稿第2页/共3页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雨夜奇袭》讲课稿及教课方案第3页/共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