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一直被视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和
技能,更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过程。
因此,语文教学的设计理念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首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道德的熏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团队合作等品质,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
培养,更应该是人文情怀的陶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
传授,更应该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设计理念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使命。
只有
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立德树人的设计理念,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人格基础和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教育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么,立德、树人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又怎样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呢?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经过精心挑选的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动人的形象,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是进行德育的好教材,特别有不少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先进人物的文章,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等,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品。
我们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思想素质和语文素质两方面都得到提高。
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出自己所知道的革命烈士事迹,最终也就可以在课堂环境中更好实现爱国思想的传播,强化学生的爱国水平。
例如通过学习《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和平,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
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我问学生:“为什么那个中国妇女的丈夫在中国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的车撞死后,却没有说理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明白:因为中国当时贫穷、落后,国力衰弱,弱国无外交,所以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会被欺负。
祖国是我们强有力的后盾,只有国家强大了,每一个中华儿女才不会受到外国人的欺辱。
诗歌《示儿》反映了陆游赤诚的爱国之心,我向学生强调:作为新世纪的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向陆游学习,做一个爱国之人。
学习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后,我教育学生要向钱学森学习,学习他的那种克服重重困难,冲破重重阻碍, 回到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询问学生:“我们作为和平时代的学生,如何做到爱国呢?”学生积极发言:“那就是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有文化的人,将来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贡献,就是爱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摘要: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道德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有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国家教育的方针目标也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才发展,确定立德树人的教育观.语文教学凭借其丰富的人文情怀,是实现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明确立德树人的价值意义,结合语文教学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关键词:立德树人人文性语文教学一、立德树人的价值意义.国家的教育方针一直注重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在十八大的报告中,更是把立德树人的方针明确提出来.这样的改变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把握住立德树人的内涵意义,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育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所谓立德,就是树立德行,学校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树人就是指人才培养的方向,用以身作则来影响他人.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为国家人才培养发展的主阵地,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发展和走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通过纠正和指导人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也受到严重的冲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确定,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更好地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语文学科主要是以语言学习为中心展开的,语言又是人们表达情感,诉说喜怒哀乐的主要工具.学习语文也是学习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过程.特别是新课改后,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愈加突出起来,把培养学生审美品德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目标.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和立德树人的情感培养有异曲同工之效.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过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情感渗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贯穿着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和建造活动,是语文学科本身应尽之责。
语文教学立德树人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平台。
在当今社会,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立德树人的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语文是一门反映社会、传播文化、塑造人格的学科,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美、品味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情怀,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最后,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品位,使他们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性。
总之,语文教学立德树人设计理念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语文教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语文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以及如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背诵、默写、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名著、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经典的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可以通过讲解诗词歌赋、古文经典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使他们具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而语文教学可以成为培养学生正确思想道德观的重要平台。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让他们感受诗词的内涵和情感,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可以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善恶、美丑,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情操和品行修养。
通过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思考,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语文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而“立德树人”教育更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立德树人”教育融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立德树人理念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阵地,语文教育既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价值观念的传承。
语文教学应该将立德树人教育的理念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不断接受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的灌输,培养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1. 通过文学作品传播正能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课文内容和文学作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向优秀的人物学习。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高尚品德和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品德观念。
在学习现代作品时,也可以通过解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如《小兵张嘎》中小兵张嘎的爱国情怀,通过他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和热爱。
2. 通过古诗文传承传统美德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生古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领悟美好的情感、高尚的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习《论语》中的《学而篇》,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恩德。
如何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需要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到的教学方法。
1. 注重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鉴赏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在学习《宋词》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演唱等形式,深刻体验到词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德,引发学生的人文情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但是往往在分数面前,在升学压力面前许多老师只看重了教书而忽视了育人,其实这是本末倒置。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空有知识的人只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人物。
当今的社会越来越看重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国家也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单一的传授知识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有意识的渗透德育。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了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任,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把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不留痕迹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利用好每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利用识字教学立德树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如在教学“打”字。
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
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
我听了之后,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
”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
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
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是当今教育的根本,立德,要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带动学生、鼓励学生;树人,就是通过教育改变学生、塑造学生、培养学生。
德是做人的根本,坚持德育为主,要以爱国情怀和过硬的德育价值观为核心,使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高度的爱国情怀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培养要根植于中学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主阵地。
在语文教学中,包含着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让学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爱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深刻认同。
中学语文课堂上有许多红色经典文章,通过生动立体的故事情节来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每一篇课文,都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不断提升自己。
有的课文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有的体现出我国物产丰富、山河壮丽。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课文。
这些文章既包括山河景物,又有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杰出的人物,而且各个教材之间相互补充,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人民、景物、事物的美好,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可以对人物的事迹、描写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引导设立情境,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培养学生的真善美美是通过真与善得以体现的,语文教学是真善美的统一。
首先,能够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真情的流露。
如《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善良需要教育。
引导学生在珍惜当下的同时,伸出友爱的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培养学生的悲悯情怀和善良之心。
最后,语文教材中篇篇课文都是语言的艺术珍品。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立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树人”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随着我国步入历史新时期,“立德树人”逐渐被确立为教学根本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是德艺双馨的。
教师要具有高尚的品行与广博的学识,知识丰富但是又不能以学压人。
党的十八大指出: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对学生人格和个性进行锻炼与培养的最主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立德树人进行培养,在思想道德方面进行熏陶,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做人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是极其有必要的。
作文教学中怎样“立德树人”评语可以说是作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所使用的一种无声的教学方法,它是用书面的形式进行表达的,对口头上一些随意与拘谨的元素进行了过滤,将师生当面交流的一些弊端过滤掉了,说它是思想教育一点也不为过。
初中生正值认知发展时期,思想较为活跃,看待问题有可能出现偏激,也有可能太过理想化。
教师一句关切的问语,一句至理名言,或者一点点拨,对学生所起的效果都能如指路明灯一般,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老师中肯的评语,像盲人拐杖一样,有引路作用,让学生不再迷茫,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新世界。
最近几年来,人们思想观念受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左右,而青少年又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
如此形势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可以登高望远,辅助学生对真善美和假丑恶进行辨别。
作文教学当中,要从立意的角度对学生做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引导学生用批判精神与悲悯情怀自觉对自身灵魂进行参省,对自己的真诚、责任感、高雅情趣与同情心进行反思;让他们能够对身边的人与事客观地看待,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是非对错加以分辨。
古诗词教学中怎样“立德树人”古诗词课程同样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入
小学语文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
道德、情感态度、人格品质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
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爱国爱民,懂得感恩奉献,懂得坚持真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一、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和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语文作
为人文学科,具有深厚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有力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
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之分,认识真善美,培养他们的美
好情感和高尚品质。
通过《小兵张嘎》这篇文章,让学生懂得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范
进中举》这篇文章,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的品格;通过《孟子见梁惠王》这篇文章,让学
生懂得仁爱之心。
情感态度是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的表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
以通过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百态,磨炼他们的意志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悲悯之心,感恩之情和宽容之心。
《荷花深处》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情感世界;《小
燕子和米老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懂得友爱的情感;《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可以让
学生懂得乐观向上的态度。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作者:方小玲
来源:《速读·中旬》2014年第05期
摘要: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通过三个具体途径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语文教学;生活实践;新课程标准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次把立德树人写进党的教育方针,这是党的教育方针新内涵的核心内容,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这就充分彰显和肯定了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
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立德树人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立德树人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立德树人主要是“动之以情”。
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们可
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达到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
总之,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就要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编排体系,深挖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切入点,着眼于把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将品德培养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决不是说可以忽视语文能力的常规训练而进行空洞的说教,应该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如果脱离了文本并丢弃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而进行品德教育,是把语文课等同于政治课,抹杀了语文的特性,这是语文教学者在工作中必须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