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故都的秋》的韵味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故都的秋的写作特色《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经典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特色展现出了故都秋天的韵味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其一,在立意方面,作者对故都的秋饱含深情。
文章不只是简单地描绘秋景,更是将个人的情感、对生活的感悟与秋景紧密融合。
他所追求的是一种深沉、宁静、清幽的秋意,这种立意超越了表面的景色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落寞。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细腻刻画,作者传达出了对故都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思考。
其二,在选材上,作者独具慧眼。
他没有选择那些常见的、热闹的秋景元素,而是聚焦于平凡而又独具韵味的景象。
比如破屋小院里的一丝秋意,驯鸽的飞声,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鸣,还有那秋雨和秋果。
这些看似寻常的景象,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诗意和韵味。
他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秋天的美,让读者在平凡中感受到不平凡。
再者,文章的写景手法精妙绝伦。
作者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使得秋景栩栩如生。
他通过细腻的视觉描写,如“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让读者仿佛能够亲眼看到那满地的落蕊。
听觉描写也同样出色,“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秋蝉的残声增添了秋的寂寥之感。
此外,作者还擅长通过对比来突出故都秋的特色,比如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鲜明地展现出故都秋的浓烈和醇厚。
在语言表达上,《故都的秋》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
作者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自然的文字,将秋景娓娓道来。
但这种平实之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样的比喻既通俗又生动,让读者能够迅速感受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差异。
故都的秋感悟
《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散文,它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和故都的深深怀念和感悟。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秋天独特的韵味和故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首先,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与凄凉。
秋天的景色是如此的宁静、清闲和悲凉,那些飘落的黄叶、铺满石板的落叶和秋蝉的哀鸣,都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哀愁和离别之情。
这让我意识到,秋天不仅是一个季节,更是一种情感,一种对生命和岁月的思考。
其次,作者通过回忆故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感受到了故都的厚重和深沉。
故都是作者的故乡,是他成长的地方,这里有着他许多美好的回忆和无尽的思念。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许多关于故都的历史和文化,让我对故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而应该珍惜每一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悟生命中的美好和意义,去感受那些平凡而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总的来说,《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有感触的散文,它让我感受到了秋天、故都和生命的韵味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不仅对秋天和故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和理解。
经典散文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德的不信任,另外一方面由于他还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观,所以,他只好通过对传统的基督教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主张。
总体上看,一方面,由于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世俗性,即剧作家们无需致力于阐释神圣教义这一事实,使得悲剧作家在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时,能够像没有正规神学束缚的希腊人一样,自由地想象某些事情。
他们所用的术语和概念,他们从事创作所置于其中的知识结构,以及他们借助形成戏剧的情节及其所表现的伦理观和宗教观,是为当时的人们,特别是基督教徒所熟悉的。
晚近西方批评界大都同意说《李尔王》是“一出关于基督教的戏剧”。
虽然也有人还重提“莎士比亚恰好不是一位宗教戏剧家”这种已成常识的看法,说《李尔王》老剧本的调子显然是“基督教虔诚”的调子,然而相形之下,莎士比亚在他的《李尔王》悲剧里更显出存心回避基督教背景或色彩的意思。
《李尔王》是以“基督教信仰的框架”表现出“世俗的想象”,但是实际上这无非更进一步说明,莎士比亚在这种摆脱成见的挖掘里,还是发扬了基督教精神。
从时代背景来看,莎士比亚生活在基督教习俗里,不可能不沿用基督教套路。
但是他的《李尔王》作品,从爱憎分明的戏剧里体现出来的,是不断向前突进的时代精神,并不符合维护传统的基督教蒙昧精神的取向。
毕竟,莎士比亚以作品表明,在世俗方面,他不可能不受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双重影响。
三、结 语显而易见,《李尔王》是一出基督教悲剧。
莎士比亚非常出色地把一个恩将仇报的故事放在了他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世界里,反讽上帝曾经说过的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莎士比亚接受了关于理性是上帝在人的身上的显现,及人之不同于动物是因为人拥有理性的现成观念。
然而,在莎士比亚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在于谁具有更高的理性,而在于其感受爱与痛苦的能力,即能为友情所感动,能由感动而产生怜悯和同情心。
这是人对自身的认识的深化。
[参考文献][1] A·C·布雷德利.莎士比亚悲剧[M].张国强,朱涌协,周祖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2] 加德纳.宗教与文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 李毅.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4).[4] 李伟民.对爱的真切呼唤——论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基督教倾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1).[5]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衡[M].北京:三联书店,1989.[6] 朱维之.早期基督教文学在欧洲文学史中应有的位置[J].宗教,1993,(2).[作者简介]王晓东(1962— ),河北张家口人,本科,河北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故都的秋》文眼探讨《故都的秋》是一篇描写京城秋日景观的文章,全文以文学的笔触描写了北京的秋季景色,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而瑰丽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北京秋天的情感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
文章中体现出作者对故都的热爱和对秋天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京城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文眼探讨。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文学之美在于其独特的描写手法。
作者通过对细微的景物进行艺术化的再创造,使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北京秋天的宁静与韵味。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曼妙般的秋影”、“丹桂飘香”的描写,不仅使人感受到了北京秋天的美丽,更是通过对季节的赞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文学之美还在于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比如文章中提到的“青瓦白墙、古树参天”,“石砌的护城河和雄伟的角楼”,这些景物不仅仅是对北京秋天景色的描绘,更是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风情。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可以看到京城的历史沧桑和文化积淀,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厚重与魅力。
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而修辞手法则是赋予语言以美的艺术。
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艺术感和韵味。
比如文章中用到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比如“披着深秋的斗篷”,“飘然而至,挺立如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北京秋天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这些修辞手法也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这篇文章的文学之美还在于其色彩缤纷的语言。
作者通过选取生动的词语和具体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北京秋天画卷。
比如文章中用到了“桂花飘香”、“风吹落叶”、“金灿灿的秋阳”等词语,这些色彩斑斓的语言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更是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北京秋天的美丽和魅力。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导读:《故都的秋》赏析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
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一、语言美作者壮写北国之秋,传达秋之神韵多用口语。
如第3自然段写人们看碧天。
听驯鸽,数日光,对牵牛,全用浅白而精粹的口语。
再如写北国之秋“凉”的几节,作者用口语白描写天穹,写阵雨,写人的装束、神态、声调、寥寥几笔生动传神,用口语,朴素平实具有“天然去雕饰”之美。
作者又巧妙的把古诗文引入文中,如“草木凋得慢”、“廿四桥的明月”是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贴切自如,文采斐然。
全文整散结合,在变化中力求整齐,如:“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看不饱,尝不透”;“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或对偶,或排比,或比喻,句式整齐,节律感强,具有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二、景物美作者紧紧抓住北国之秋的特点――“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展开多方面的铺写:第3自然段依次写秋空、秋鸟、秋草,勾勒出皇城人海中那“十分的秋意”,突出了“清”。
第4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分别写故都的秋槐和秋蝉,不仅从听觉,而且结合触觉和嗅觉立体的写出了北国之秋的“静”。
第6自然段到第11自然段,通过写景和对话写秋雨,突出其“凉”第12自然段将古今中外文人学士,特别是诗人做了纵向的考察和横向的比较,强调了北国之秋的“悲”。
再现出一个北国清秋的动人境界,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的享受。
故都所透出来的文化意蕴,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宁静的诗意美,无不笼罩在一种萧索凄清的秋意氛围中。
故都之美超越了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追求。
清晨小院静坐,手捧茶碗,举头望碧空,俯身看牵牛,耳中闻鸽声,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让人感到北国特有的秋就在小院中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故都的秋》文眼探讨《故都的秋》是一篇以中国古都为背景的现代散文,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描绘了一幅古都的秋天景象。
本文通过对《故都的秋》文眼的探讨,从意境、写作手法、主题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揭示其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从意境角度来看,《故都的秋》以其含蓄、典雅的意境展现了古都秋天的景象。
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古都秋天的恬静、沉郁、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作者通过“凉露袍者”、“寒花浅”等词语来形容古都的秋天,表现出一种静怡之感。
作者还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展现了古都的古朴与典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古都的独特韵味。
从写作手法来看,《故都的秋》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如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来描绘古都的秋天景象,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作者还使用了夸张和对比手法,使得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张力和冲击力。
作者还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情感的渗透,使作品更加感人、动人。
《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非常独特、精湛,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从主题角度来看,《故都的秋》烘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展现了古都的独特韵味。
作品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古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作品还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向往。
《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作品,展现了古都的独特魅力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都的秋》以其独特的意境、精湛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古都的秋天景象,蕴含了丰富的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
相信在未来,《故都的秋》将继续激发人们对古都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析《故都的秋》的韵味
作者:王金秀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年第29期
【摘要】《故都的秋》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北平秋天如画的景致。
不管是语言还是画面都充满了韵味。
文中清、静、悲凉的意境既与作者的悲秋情结有关,更与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关。
表面写秋景,实则哀自身韶华逝去,叹国家凋零。
读来回味悠长,韵味隽永。
【关键词】故都的秋韵味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9-0263-02
韵味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它要求的是一方面能够表现物象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格调风度而不在其外在的模拟和形似,另一方面则要传达审美主体的人生理想和情趣感受。
《故都的秋》就是体现这种韵味的好作品。
一、秋景如画韵味十足
郁达夫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造诣,在他的散文里便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让自己的散文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故都的秋》里描绘的北平秋天的景致就如一幅素淡典雅的大水墨画,这幅水墨画中最能体现出故都之秋韵味的是这几种事物。
1.秋天的花
秋日里不乏绚丽娇艳,香气浓郁的花儿,作者却选择了最平常最不起眼的牵牛花。
且没有着过多的笔墨,只寥寥几笔写到:“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读完之后,闭上眼睛,我们能想象出在碧绿天色的映衬下,在驯鸽的飞声中,在一丝一丝的阳光里,蓝色的牵牛花的存在为这幅秋景图平添的许多淡雅的情调。
2.秋天的树
北方的果树在秋天里是一道奇景,而这奇景中作者着墨最多的是枣树。
一棵棵枣树,它们对生长的环境没有任何特殊的要求。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都有它们的身影。
枣子成熟到八九分的时候,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和着柿子的淡黄色,葡萄的淡紫色,为这北国的秋景图抹上些许淡雅的色彩,虽不绚丽却余韵无穷。
3.秋天的人
这秋景图里,我以为最有味道的当属对人的描写。
最普通的都市闲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在雨后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和熟人感叹着一层秋雨一层凉。
这人情风味蕴含着十足的故都色彩,悠闲、又有些落寞。
最普通的老北京人就是这样子的吧。
打动人心往往是最简单最朴素的描写。
作者用最普通的人,最平凡的花,最常见的树描绘出了一幅画面感十足的秋景图,韵味十足。
二、秋语如诗韵味独特
本文虽是一篇散文,但却能读出诗意之美。
萦绕其中的韵律和修辞的妙用是主要的原因。
1.韵律美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说:“在散文里,那种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讲,专指广义的自然韵律……却也可以有;因为四季的来复,阴阳的配合……无一不合于自然的韵律的。
”作者写此文正是体现着他的这种艺术主张。
看看课文中对秋风秋雨的描写:
“还有秋雨呢,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系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卷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
作者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自然的韵律和节奏融化在平静细腻的描绘中。
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这便是自然界最美一种韵律。
2.修辞美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显得灵动俊逸。
①、对比:文章开篇就用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描绘出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截然不同的秋色、秋味。
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浓浓的思念之情。
②、排比:巴金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
”如“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再比如“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也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排比的运用让本文的语言诗意缭绕,故都秋味浓郁的景致也扑面而来。
③、比喻:文中的比喻句并不多,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有比喻的文字才有流动的韵致。
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
”
三、秋境如歌韵味隽永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用前人的这一标准来欣赏这篇散文不难看出,这篇散文便属于“有境界”这一类。
而且是属于“有我之境”。
那么意境又是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1.悲秋情结
郁达夫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
于是,当他写作本文时,自然也就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节。
所选之物多着上了悲凉的色彩。
比如文中对秋蝉的描写是这样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为什么是“残声”呢,因为秋天来了,蝉的生命很快也就会消逝,怎会不让作者感怀自身,生出悲凉之情呢?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中就有这几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物我的交融统一,隽永的韵味也就自然的流淌了出来。
2.时代背景
文中描绘的故都的秋景都是冷色调的,落寞、忧伤的情感一直淡淡的弥漫在字里行间。
情景融合而生的意境也就如一曲悲凉的秋歌。
这不仅仅是悲秋情结而致的,和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
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杭州居住的两三年里,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他花了很多时间游山玩水。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文。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本文清、静、悲凉的意境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当时的创作背景更有不可回避的直接关系。
这如秋歌般悲凉的意境韵味隽永,悠悠荡荡。
初读本文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觉,再读读出的却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感。
表面上作者在写秋景,其实是在借秋景哀身世,叹國家,韶华逝去,事业难成。
可以说郁达夫是用自己的血和泪汇出故都的秋韵。
参考文献:
[1]《名作欣赏:文学研究旬刊》,2005(1)
[2]《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