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规律探究 新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53.83 KB
- 文档页数:7
浅谈全国Ⅰ卷背景下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规律及备考对策作者:赖治和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18期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的改革探索也在不断进行。
高考地理测试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更应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文主要阐述了全国Ⅰ卷背景下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规律及备考对策,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考地理命题规律备考对策我省高考地理经历了自2009-2015年七年的自主命题,从2016年开始高考地理又恢复使用全国Ⅰ卷,这种高考制度改革变化,对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学生高考地理成绩、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以及高中地理教师命题工作等各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经过对比分析2016年高考地理全国Ⅰ卷与过去几年的福建卷,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综合题部分全国卷第36、37题更加精细地阐释原理过程,突出因果推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机械套用答题模板难以得分,而福建卷第37题第1到4问从自然要素到人文要素,已形成固定模式。
而且高考地理综合题得分是考试成败的关键。
因此,对全国Ⅰ卷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规律的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性采取备考对策也是一线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1]一、全国Ⅰ卷高考地理综合题命题特点与规律1.综合题命题结构特点近几年全国Ⅰ卷综合题命题结构为36、37两大必考题组,分值分别为24分和22分,共有7个小题,每小题分值4-10分不等。
通常以“一中一世”背景题材出现。
另外还有三选一的选考题组,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组试题中任选一组题,选考提组一般设置一到两个问题。
2017年新修订过的高考地理考试大纲已经把《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删去,因此备考复习中命题重点可以围绕另外两个模块命制。
2.命题切入口小全国Ⅰ卷综合题命题中问题设置切入口很小,这也是与福建卷最大的区别之一。
(2015福建卷)37题(2)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
浅析近年地理高考命题特点和教学启发一、近三年全国卷地理高考试题在选择题选材上的特点(一)自然地理方面更加突出地理思维的深挖运用注重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良好综合思维的学生。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这组题目每年都会出现,且难度系数较低,试题往往从小切口人手,考查学生对地理特定空间和时间格局下的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
如2019年文综全国1卷第6-8题,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堆积性游荡摆动为案例,通过提供相关的文字材料和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设计了气候、河流、地貌等自然要素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深挖知识原理(水文水系,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运用地理学科必备知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人文地理方面,材料更加突出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关注。
试题更多的体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体现地理课程当下应承担的任务。
凸显高考核心评价中的立德树人,及引导教学。
1.试题选材注重生活化,考察生活中的地理,也彰显高考评价体系要求的地理知识的应用性。
该类题着重体现了和生活的接近,命题更加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引导和培养,也凸显人地协调观。
例如,2019年全国卷2地理第4、第5题,考察了交通运输方式和产业的集聚等地理知识,也凸显了当下经济活动中围绕市场端进行产业布局的这一发展变化。
同时快递服务又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的服务,需要考生留心观察生活,探究快递服务背后还有着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转体系。
2.试题选材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彰显立德树人,渗透核心价值理念。
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守住这份文化,是我们面临的地理问题,增强这类题材的考察可以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和自豪。
3.试题选材注重时代特征,这类试题通过真实反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存在的现状,如当下人类共同关心的时政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人口城市问题,国家安全问题。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秋季起,二期课改高中地理新教材在市各试点学校开始试用。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试点学校试用新教材,在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感受颇深,现在谈一下自己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组织教学的。
一、课程定位具有时代特色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地理学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特别是“3S”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地理学带来了巨大的革命,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已广泛应用于测绘、环境保护、灾害监测与评估、城乡规划、市场分析、区域管理、军事等领域,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三代语言。
新教材立足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的四大特征,即:1、综合性特征:地球表层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地理学科把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和空间组合。
2、地域性特征: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分布具有地域差异性,地理学科不仅反映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其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其空间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3、开放性特征:地球表层系统与外系统之间时刻都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横跨自然和社会两大领域,与众多学科发生着广泛、紧密的联系,使其研究手段和过程具有开放性。
4、实践性特征:地理学科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发展的。
二、课程理念具有前展性新教材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
根据上海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前沿、基础教育设施先进、教学质量较高的特点,确立了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1、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基本出发点,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经验,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过程,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发展、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统一。
山东省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规律探究山东省2007年高考首次实现自主命题,到2010年已经整整四年。
四年来,山东卷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思路。
试题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特点。
下面将山东省近四年(2007~2010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以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预测2011年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势。
一、山东省近四年(2007~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一)试卷组成地理试卷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
客观性试题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主观性试题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宽,分值共占46分。
从试题内容上看,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分值占68分,选修部分分值占10分。
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如下:2007年 2008年2009年 2010年自然地理 32分 36分30分 26分人文地理 36分 32分38分 42分可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前两年相差不大,但2009年和2010年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自然地理。
此外,选修部分的试题也多侧重于人文地理考查。
四年的地理试题都在注重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近四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值分布如下表:年份题号呈现形式知识点分值(分)2010年1—2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83-4 某地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图大气的热状况、逆温现象和太阳直射点的运动85-6喀斯特地质地貌剖面图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87-8 河口三角洲卫星影像图海港建设条件、海水浴场选址、三角洲形态变化等826 文字描述、区域图、气候类型图和统计表气候类型判读和成因分析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图绘制;工业化和城市化2529(3)(4)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能耗变化图单位GDP能耗变化的原因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10分30 某沿海地区地形示意图旅游地理:海水浴场和滨海公园的选址及其原因;旅游防范措施1031 台风路径示意图自然灾害与防治:台风过境前后的气压和风速变化;防御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措施1032 某流域示意图环境保护:污水排入河流产生的危害;流域内农业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102009年1-2 非洲北部区域图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区位8 3-4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雨区分布位置的原因、区时计算8 5-6 艾丁湖一万年来变迁示意图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及其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8 7—8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柱状统计图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26文字描述、区域图、模式图和曲线统计图区域地理特征、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措施、等高线25 29(3)(4)文字描述和数据统计表环渤海地区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11 30 文字描述和乡村旅游区示意图旅游地理: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分析;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可参与的旅游活动1031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串发性特点:旱灾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引发其他灾害10火灾次数统计表32 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环境保护: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动物物种减少灭绝的原因分析102008年1-2 中南半岛区域图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产业转移8 3-4 统计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农业区位8 5-6 区域示意图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水循环87 文字描述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8 文字描述地理信息技术 426 文字描述和图形、统计表天气系统、粮食安全、交通运输、湖泊生态环境治理25 29(1)(2)文字材料和示意图城市化1130 文字材料和示意图旅游资源: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1031 我国局部轮廓图自然灾害与防治:渍涝灾害的分布、成因和预防1039 文字材料和示意图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102007年1-2 世界某区域图洋流、自然带、气压中心和地球运动的大量意义83 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44-5 文字描述地理信息技术、时间计算8 6-7 华北某小城镇略图工业区位区位的选择和城市空间结构88 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人口增长、迁移、人口比重和人口分布 426文字描述、局部地形图、土地利用状况图、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流域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水文特征)、经济开发和流域环境问题及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水库选址)25 29(3)(4)文字描述和数据统计表山东省外商投资集中分布地带、原因及其影响1130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经过地区及其沿途海拔变化图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和旅游业的作用1031我国干旱灾害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示意图自然灾害与防治:不同区域干旱季节的分布特征、成因、影响及次生灾害的类型与监测1032 文字描述和三峡库区示意图环境保护:三峡库区支流水质差异及成因;污染物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0 (二)试题特征1.命题严格依据国家考试大纲和山东省历年考试说明,稳中有新四年来,地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不偏不怪,不回避重点,着意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地理教学论文(10篇)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教师能够提出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带给一个解题思路参考资料,将学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我正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困惑、惊奇的心理,从而产生用心探究的欲望,用心思考。
如,在学习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交通灯要以红色灯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绿色灯表示安全通行,以黄色灯表示有危险呢?进而透过学习大气对不一样光谱的散射与折射,从而逐渐解答问题,学习知识。
二、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领土广阔,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气候时,用不一样的诗句来描述不一样的季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系列知识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述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时,可借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在讲述生态平衡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时,可借用谚语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仅言简意赅,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时,可引用抢季节、不违农时等谚语。
在讲述草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利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方马儿跑,让学生理解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新高考地理山东卷命题特征一、新高考地理山东卷的命题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创设地理情境,注重地理问题的探究。
试题重视对地理情境的创设,将地理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理解。
这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山东卷试题注重对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包括空间思维、综合思维、比较分析等。
这要求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地理问题。
3.体现时代特色,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山东卷试题注重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城市化等。
这有助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动态,了解地理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价值。
4.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山东卷试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理论知识。
这种命题方式有助于引导考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5.考查全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山东卷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同时,试题还注重对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综合运用,考查考生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
6.命题风格新颖,注重创新。
山东卷试题在命题风格上注重创新,采用多种形式和角度来呈现地理问题,如图表分析、材料阅读、研究性学习等。
这种命题方式能够激发考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体来说,新高考地理山东卷的命题特征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二、我结合实例来解释新高考地理山东卷的命题特征。
比如,2020年山东卷有一道试题,题目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是一张欧洲地图和一张伦敦的卫星图像。
地图上标注了欧洲著名的河流和城市,卫星图像展示了伦敦市区交通的便利。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命题的原则及实施新课程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倡和鼓励个性化的选择与发展。
怎样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反复地研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命题的依据。
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命题工作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以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深刻理解命题应该坚持的以下几个原则,即:科学性,准确性、创新性、公平性和规范性。
具体来说,科学性是指试题要符合课标准,力求做到试题设计与课程评价目标相一致,体现学科价值;准确性是指尽力做到试题设计与评价目标相一致,努力增强试题的基础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试题的解答过程反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思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创新性是指试题设计突出新情境、新材料、新设计,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公平性是指应实现试题素材和解答要求对所有考生的公平性,避免偏题、怪题,应尽力考虑城市和农村不同教学条件和能力,避免需要特殊背景知识和特殊解答方式的题目。
同科目各选做部分的试题,应力求难度、区分度、分值等均衡;规范性是指命题要有利于组织考试和阅卷工作的实施,尽量降低考试成本,努力实现试题的结构和容量的科学、合理、适度。
其次应该明白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考试,对试题的要求是不同的,即试题所要体现的功能也有差异。
具体来讲试题一般具有评价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选拔功能。
平时的小测验主要是诊断和评价自己在近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像高考就要体现它的导向功能和选拔功能,一是要为各级各类高校选拔人才,二是对高中教学起到引导作用,高考就是指向标,它指引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每年高考一结束就有很多老师在研究高考试题以便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法水平。
其次还要对所编制的试题进行质量方面的分析,一份试题的质量如何,除了原创之外,还要从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保自己所编制的试题是高质量的试题。
山东省近年来地理高考命题规律探究山东省2007年高考首次实现自主命题,到2010年已经整整四年。
四年来,山东卷文科综合卷地理试题遵循《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规定要求,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坚持新课程高考改革的方向和高考命题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思路。
试题贯彻新课改精神,落实新课程理念,体现新课程特点。
下面将山东省近四年(2007~2010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以探究试题特征和命题规律,预测2011年地理高考的命题趋势。
一、山东省近四年(2007~201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一)试卷组成地理试卷由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部分组成。
客观性试题包括8个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32分;主观性试题由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知识考查的覆盖面较宽,分值共占46分。
从试题内容上看,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分值占68分,选修部分分值占10分。
必修部分和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所占分值如下: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自然地理 32分 36分 30分 26分 人文地理 36分 32分 38分 42分可见,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值前两年相差不大,但2009年和2010年人文地理所占比重明显高于自然地理。
此外,选修部分的试题也多侧重于人文地理考查。
四年的地理试题都在注重考查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近四年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及分值分布如下表:年份 题号 呈现形式 知识点分值(分)1—2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83-4 某地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图大气的热状况、逆温现象和太阳直射点的运动85-6 喀斯特地质地貌剖面图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 87-8 河口三角洲卫星影像图海港建设条件、海水浴场选址、三角洲形态变化等82010年26 文字描述、区域图、气候类型图和统计表气候类型判读和成因分析及其影响;天气系统图绘制;工业化和城市化2529(3)(4)能源消费变化和单位GDP 能耗变化图 单位GDP 能耗变化的原因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10分30 某沿海地区地形示意图 旅游地理:海水浴场和滨海公园的选址及其原因;旅游防范措施1031 台风路径示意图 自然灾害与防治: 台风过境前后的气压和风速变化;防御台风引发的次生灾害的措施10 32 某流域示意图 环境保护:污水排入河流产生的危害;流域内农业土地利用所产生的生态效益101-2 非洲北部区域图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农业区位 83-4 墨西哥湾及邻近海区飓风近地面天气形势图 雨区分布位置的原因、区时计算 85-6 艾丁湖一万年来变迁示意图 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及其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7—8 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柱状统计图 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826 文字描述、区域图、模式图和曲线统计图 区域地理特征、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的措施、等高线 2529(3)(4)文字描述和数据统计表环渤海地区能源、水资源利用状况;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1130 文字描述和乡村旅游区示意图 旅游地理: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分析;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可参与的旅游活动1031 火灾次数统计表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串发性特点:旱灾引发森林火灾,火灾引发其他灾害102009年32 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 环境保护: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动物物种减少灭绝的原因分析101-2 中南半岛区域图 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产业转移 83-4 统计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农业区位 85-6 区域示意图 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水循环 82008年 7 文字描述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8文字描述 地理信息技术 4 26 文字描述和图形、统计表天气系统、粮食安全、交通运输、湖泊生态环境治理 2529(1)(2)文字材料和示意图 城市化 1130 文字材料和示意图 旅游资源: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 1031 我国局部轮廓图 自然灾害与防治:渍涝灾害的分布、成因和预防10 39 文字材料和示意图 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10 1-2 世界某区域图 洋流、自然带、气压中心和地球运动的大量意义8 3 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4 4-5 文字描述 地理信息技术、时间计算8 6-7 华北某小城镇略图 工业区位区位的选择和城市空间结构8 8 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人口增长、迁移、人口比重和人口分布 4 26文字描述、局部地形图、土地利用状况图、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流域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水文特征)、经济开发和流域环境问题及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水库选址) 25 29(3)(4)文字描述和数据统计表山东省外商投资集中分布地带、原因及其影响 11 30 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经过地区及其沿途海拔变化图 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分布、地区差异和旅游业的作用 1031 我国干旱灾害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示意图自然灾害与防治:不同区域干旱季节的分布特征、成因、影响及次生灾害的类型与监测 10 2007年32 文字描述和三峡库区示意图 环境保护:三峡库区支流水质差异及成因;污染物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0 (二)试题特征1.命题严格依据国家考试大纲和山东省历年考试说明,稳中有新四年来,地理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不偏不怪,不回避重点,着意考查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巧妙地整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很好地落实了山东省各年考试说明的要求和素质教育体现能力的要求。
山东省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高考,是面对四种不同版本高中地理教材的高考。
从三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来看,均采用了不拘泥于任一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积极寻找和创设新的考试平台,在命题素材选取上,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命题全部选取了各个版本的教科书之外的、与中学地理教学有关的材料(包括图文、表格等不同的形式),创设了“新”的问题情景,但是考查的落脚点又没有脱离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
可以说是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
这样充分体现了对全体考生的公平和公正。
试题情境新颖,但又不偏不怪,既能较好地控制难度,又具有较强的区分度,这是高考地理命题逐渐走向成熟的体现。
2.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山东试题体现了对地理基础性知识、地理基本原理性知识等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些知识始终是地理学习和应用的前提。
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天气和气候;地形、河流、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农业工业生产活动与区位因素分析;城市和城市化;交通运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间计算;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及其影响;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自然灾害的特点与防治;动物种类减少原因等,均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3.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突出对地理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很少涉及对地理知识记忆方面的直接考查,阅读图表和文字表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可以说是解决每一道试题的关键,都充分体现了对考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试题加大了题面信息量,注重题面信息与设问之间的联系,注重考生的思维过程与质量。
综合题的第26题,注重对学生据图准确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查,科学、合理的语言表述成为影响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4.读图表、识图表、分析图表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突出了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尤其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地理试题向来是无图表不成题的, 图表是最基本的呈现方式。
如2010年山东文综试题中第一卷选择题前8题都是地理题,涉及到4幅图;第二卷第26题涉及到三幅图,再加上绘制的等高线图,共4幅图,第26题还有两个表,第29题(3)(4)小题涉及到一幅图,选做题第30、31、32题都得借助于图表完成。
全部地理试题涉及到10幅图2张表,无图表不成题表现的完全彻底。
地理图表大体分三大类:第一是区域图,第二是等值线图(如等压线、等高线图等),第三是数据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数据表格等)。
图表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它们从多个角度考查学生的图上判读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各类地图、图表的呈现,不仅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对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特别是有利于对学生区域位置的空间定位,以及对数量关系和时间变化规律的分析考查。
5.热点问题与主干知识相结合如台湾海峡附近区域在我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一直受到关注。
2010年高考第31题选取台湾海峡局部地区图为命题的区域背景,考查台风知识和防御措施。
6.山东地理的有关内容逐渐减少,山东地理不是每年必考2009年的山东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山东区域的很少,没有专门的试题考查山东地理,仅是第7~8题组的题图中包还有黄河三角洲的影子。
纵观2007~2010年的山东高考地理试题,涉及山东省的题目逐年减少,2007年最多时分值曾经达到11分。
究其原因:一是山东高考虽然自主命题,但仍然是国家级的考试,没有必要过于关注某一个区域的问题和内容;二是山东区域的热点问题和内容过于集中,各地市的高考模拟题中已有大量的涉猎,故高考命题采取回避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三是高考地理试题过于关注某一个区域,不利于对中学地理教学的正确引导。
当然,适当地体现山东地理的有关内容,是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是新课程地理教学新理念的具体表示,对此我们在备考中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7.围绕专题设问,答案言简意赅近四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在设问上多采用针对某一个地理专题进行设问的命题手法,如2009年高考试题,8道选择题每两个题分为一组,每组都针对一个小专题设问,考查相关问题。
综合题第26题考查的专题是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保护生态,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29题第(3)~(4)题考查的专题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高考地理中,考生应注意运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特征、地理过程等。
答案力求直奔主题,抓住要点,言简意赅。
8.重视选修内容的考查新课改高考试题与以往高考试题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新增加了选修内容的比例。
选修部分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而且选修部分试题也很典型。
2007~2010年,山东卷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都是各出一道题,分值占到全卷地理科分值的近13%。
选修部分试题一般难度不大,但能力要求在逐年提高,且关注点多落脚在我国。
二、2011年地理高考命题趋势的分析通过对2007~2010年,尤其是对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一下2011年的地理高考命题趋势,虽然总体上仍会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原则,但在趋势上应该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