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第2章第3节第2课时-高一化学必修一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5
⼈教版新课标⾼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精品学案全册)⼈教版⾼中化学《必修1》导学案(精品学案全册)第⼀节化学实验基本⽅法第1课时实验安全及意外事故的处理课前预习⼀. 预习⽬标结合初中的化学实验常识了解实验室规则及意外事故的处理办法⼆. 预习内容(⼀)实验室规则1、进实验室前,应先预习实验,明确实验、、,严禁不预习进实验室。
2、进实验室后,应先检查是否齐全。
3、实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各项实验操作规程,严禁随便地进⾏⽆关的实验,不得⼤声喧哗。
4、有意外事故,应及时向⽼师报告。
5、实验完毕后,应将仪器,整理清洁实验台。
(⼆)了解安全措施1、⼀些偶然事故的处理:2、⼀些药品的保存:(1)⾦属钠、钾放在(2)⽩磷放在中;溴⽤封;碘易升华,封存(3)氯酸钾、硝酸铵不要同可燃物混放,防爆炸;(4)酒精等易燃物应密封且远离⽕源;(5)浓硝酸、硝酸银见光易分解物放瓶中阴冷处3、安全常识-----“六防”防爆炸:点燃可燃性⽓体之前要。
如:H2,CO,CH4,C2H4,C2H2等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应加防失⽕:可燃物质要远离防中毒:制取有毒⽓体应在中进⾏,要注意吸收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排⽔法收集时,或吸收溶解度较⼤的⽓体时,要安装装置防污染:制取有毒物质是要有装置(三)掌握正确的基本操作⽅法。
1、药品的取⽤(1)固体的取⽤要注意什么?①取⽤固体药品⼀般⽤。
块状的⽤。
⽤后及时擦⼲净药匙或镊⼦。
②固体粉末时,先试管, 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地送⼊试管的 , 然后使试管直⽴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③块状药品或⾦属颗粒放⼊玻璃容器时,先把容器 , 把药品放到容器⼝, 再把容器慢慢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2)固体药品取⽤的⼏个原则:①三不:不能⽤⼿直接取⽤或接触药品;不要把⿐孔凑到容器⼝去闻药品(特别是⽓体)的⽓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②节约:应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量取⽤药品。
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离子反应课时:第二课时编号:10【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2.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复分解反应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体会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和难点】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重点)2.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一.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1. 离子反应(1)概念: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总是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2.离子方程式的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一样,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一个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4.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改、删、查”;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①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②改: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等。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CaCO3+2H++2Cl-Ca2++2Cl-+H2O+CO2③删:删去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CaCO3+2H+Ca2++H2O+CO2↑④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温馨提示:改写成离子的物质归纳:①强酸:(HCl、HNO3、H2SO4)强碱:(NaOH、KOH、Ba(OH)2)可溶性盐:(复习课后溶解性表110页)改写成离子。
②难溶,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气体,单质,氧化物等则保留其化学式,不改写成离子。
高一化学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编制人:李百禄 审核人:备课组 领导签字: 学习目标:1,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会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2,能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判断离子反应能否发生。
教学重点难点: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共存【自主学习】1.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了 ,成为了 。
2. 电离方程式:Na 2SO 4 ; BaCl2 Na 2SO 4形式存在 BaCl 2形式存在 3.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 ,【合作探究】【思考与交流1】(1) Na 2SO 4溶液和BaCl 2溶液的反应为什么说是离子之间的反应 (2) Na 2SO 4固体BaCl 2固体充分混合,能发生反应吗?一、 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书写概念: 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发生________成为离子 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必然有_______ 参加 ,这样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上述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离子可以在水溶液中共同存在。
结论: ______________离子不能在水溶液中共存 会发生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1 概念 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离子方程式。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思考与交流2】⑴Na2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有白色CaCO3沉淀生成;⑵Na2CO3溶液与CaCl2溶液反应也有白色CaCO3沉淀生成;请问这两种反应的实质是否相同?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⑴,⑵;离子反应方程式分别为:⑴,⑵;【思考与交流3】(完成课本32页实验2-2)请写出下列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3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1) 通过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探究能力;(2)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
(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3)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学习中渗透辩证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1.实验法:课堂探究实验:实验2-5和实验2-6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6-7人一组,多媒体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必修Ⅰ第2章第2节离子反应》导学案(第2课时)高一班第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课标要求】1.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2.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重点难点】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新课导学】阅读教材P31-33思考:一、化学反应能否发生的实质1、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2否反应,主要看它们电离出的离子能否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如果离子之间相遇不生成沉淀、气体和水,则这两种离子不反应。
这些反应都是复分解反应,那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1)生成难溶的物质,如BaSO4、AgCl、CaCO3、Cu(OH)2等沉淀。
(2)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如CO2、SO2、H2S等气体。
(3)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如H2O、弱酸、弱碱等(4)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Cu+2Ag+=Cu2++2Ag 二、离子反应概念:电解质在中的反应(有自由离子参加或有自由离子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1、离子方程式:用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之一,反应就能发生。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而离子方程式能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离子方程式书写(阅读P28 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内容。
)1、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例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写:写出正确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拆:把的物质写成离子的形式,把仍用分子式表示。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拆写为:。
(3)删:删去反应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写出的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要求,并检查是否符合守恒和守恒。
2、中和反应的实质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高一化学必修一课题: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课时:第二课时编号:16学习目标1.认识Al(OH)3和Al2O3的两性2.充分体会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自主学习一.铝的重要化合物1.氧化铝(1)物理性质:氧化铝难溶于水,熔点高(2)化学性质:①与酸反应:Al2O3+6HCl=2AlCl3+3H2O②与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3)用途:氧化铝是冶炼金属铝的原料,也是比较好的耐火材料【研讨】①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有何特点?除去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你有什么高招?氧化铝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除去金属铝表面的氧化膜最好用砂纸打磨。
②铝制餐具为什么不能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这里面可能发生哪些反应?铝制餐具表面有氧化物薄膜,保护内部铝不受氧化,如果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会腐蚀氧化物薄膜;发生反应是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③像氧化铝这种氧化物和其它金属氧化物不同,我们称它为两性氧化物,你能对两性氧化物下个确切的定义吗?[结论]: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强碱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两性氧化物合作探究2.氢氧化铝(1)Al(OH)3的制法:实验室用Al2(SO4)3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的反应制取氢氧化铝。
[实验3-7] 在试管中加入10mL 0.5mol/LAl2(SO4)3溶液,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现象]:试管中产生白色胶状物质[化学方程式]:AlCl3+3NH3•H2O=Al(OH)3 ↓+ 3NH4Cl[离子反应方程式]:Al3+ +3NH3•H2O=Al(OH)3 ↓+ 3NH4+(2)Al(OH)3的性质物理性质:白色胶状沉淀,不溶于水,有吸附作用化学性质:A.两性: [实验3-8]取上述实验中制得的Al(OH)3沉淀分别装在三支试管中,在一支试管中滴加2mol/L盐酸,在第二支试管中滴加2mol/LNaOH溶液,在第三支试管中滴加氨水,边加边振荡。
第2课时气体摩尔体积错误!错误!细读教材记主干一、影响物质体积的主要因素二、气体摩尔体积1.概念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用V m表示,单位:L·mol-1或m3·mol-1。
2.常用数值标准状况下(0 ℃,101 kPa),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
4_L·mol -1。
3.V m、V与n之间的关系式:V m=错误!。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及推论1.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3.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体积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所含气体分子数之比。
4.同温同压下,不同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之比.[重点剖析]1.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受温度、压强影响:温度越高分子间距离越大,反之越小;压强越大,分子间距离越小,反之越大。
2.气体摩尔体积不仅适用于单一、纯净的气体,也适用于混合气体,如标准状况下,1 mol空气的体积约为22。
4 L。
3.气体摩尔体积与其它物理量的转化。
(1)气体的物质的量n=错误!.(2)气体的质量m=n·M=错误!·M。
(3)气体的分子数目N=n·N A=错误!·N A。
(4)气体的摩尔质量:M=错误!=错误!=ρ·V m,标准状况下,M(气)=22。
4·ρ (ρ的单位是g·L-1)。
[特别提醒](1)利用相对密度计算气体的摩尔质量,同温同压时,错误!=错误!=ρ(相对)。
(2)M(气)=错误!,既适用于单一气体,也适用于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错误!=错误!。
[典例印证][例题1] [双选]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11。
2 L CO2所含的原子数为1.5N AB.常温常压下,48 g O3含有的氧原子数为3N AC.标准状况下,22。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学习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3.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自主学习••••••••••••••一、电离的有关知识1.电离与溶液的电性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即熔融状态)产生了能够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电离过程是不需要通电的,电离生成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带电量,电性(即“电荷守恒”),因此溶液不显电性。
2.电离与导电的关系溶质先发生电离,溶液才能够导电;溶液若能够导电,说明溶质发生了电离。
在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在不能导电的溶液里,溶质是以的形式存在的。
二、电解质1.电解质:在里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2.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三、电解质的电离1.概念:电解质在中或下离解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需同时满足“质量守恒”与“电荷守恒”)酸的电离:如H2SO4===碱的电离:如Ca(OH)2===盐的电离:如NaCl===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H2SO4、HNO3。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的化合物,如NaOH、KOH。
(3)盐:电离时能生成和的化合物,如Na2CO3、NaCl。
[思考]NaHSO4溶于水时能电离出H+,NaHSO4属于酸吗?•合作探究••••••••••••••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电解质非电解质相同点均为化合物不同点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导电水溶液和熔融状态都不能导电本质区别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发生电离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自身不能发生电离所含物质类型酸:H2SO4、HCl、HNO3、H3PO4、H2CO3、CH3COOH碱:NaOH、Ca(OH)2、NH3•H2O、Fe(OH)3盐:NaCl、KNO3、NaHSO4、CaCO3活泼金属氧化物:Na2O、CaO、MgO水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CO、P2O5非酸性气态氢化物:NH3部分有机物:蔗糖、酒精、CH4二、酸、碱、盐的溶解性1.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1)酸:无机化合物中,除硅酸(H2SiO3)不溶于水,大多数常见的酸均易溶于水。
化学1专题1第二单元第3节《溶液的配制及分析》导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授课班级第小组姓名座号【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和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学会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
【重难点解析】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难点:溶液配制的误差分析【知识回顾】1、溶液浓度的表示有那些方法?2、如何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知识梳理】一、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2、单位:3、公式:【当堂小练】物质的量浓度的简单计算【思考与讨论】1、若将4gNaOH溶于0.5L水,则所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0.2mol·L-1?2、从1L 1mol/L蔗糖溶液中分别取出100mL、10mL、1mL,取出的溶液中蔗糖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一样,物质的量是否相同?2.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的计算(1)、2L 1mol/L的H2SO4溶液,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mol,含H+个,SO42-个。
(2)、1 mol/L MgCl2溶液,Mg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3)、0.5 mol/L H2SO4溶液,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
(4)、0.1 mol/L Al2(SO4)3溶液,Al3+的物质的量浓为.mol/L,SO4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
3.有关溶液稀释和浓缩的计算(1)、将10mL2 mol/L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到0.5mol/L,其体积为多少毫升?(2)、配制500mL1 mol/L的H2SO4溶液,需要密度为1.8g/mL的浓硫酸(98%硫酸)多少毫升?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实验演示】【思考】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仰视刻度线,实际加水量超过刻度线,使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小。
高一化学必修一
课题: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课时:第二课时编号:12
【学习目标】
1.会用单线桥与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2.知道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3.理解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概念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学法指导】
理解记忆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试题总结规律
【具体学习任务】
一.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是指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降低,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还原剂:是指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图
2.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
(2) 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CO等;
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特征:谁变谁)
步骤:①.先标化合价,双线桥从方程式左侧指向方程式右侧,连接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
②.线上标明电子的“得”及“失”以及得失电子的数目
注:a.电子得失的总数相等
③.指出氧化还原类型
例:
2.单线桥法(特征:谁给谁)
步骤:①、单箭号,箭号起点为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元素,终点为被还原(化合价降低)元素
②、只标转移电子总数,不标得与失。
三.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根据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__氧化剂__>_氧化产物___ 还原性:___还原剂___>还原产物_______
应用:①比较粒子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②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
③在适宜条件下用氧化性强的物质制备氧化性弱的物质或还原性强的物质制备还原性弱的物质
(2)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弱。
2KMnO4+16HCl===2MnCl2+2KCl+5Cl2↑+8H2O
4HCl++2↑+O
四.氧化还原反应基本规律和应用
(1)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相等。
此规律应用于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