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浅谈(上)
- 格式:pdf
- 大小:265.13 KB
- 文档页数:2
《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世界。
比如说,咱们都知道古代有很多书,但是同样一本书,可能会有不同的样子,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看了两本《红楼梦》,一本纸张黄黄的,字也小小的;另一本呢,纸张白白的,字还特别大。
老师说这就是不同的版本。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知道一本书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就好像一本书的成长故事。
比如说,一本很古老的诗集,刚开始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有,后来慢慢传啊传,有了更多的版本。
它还能帮助我们分辨书的好坏呢。
有些版本可能印刷很清楚,错误也少;有些版本可能就不太好,字都看不清。
通过古籍版本学,我们能更了解古代的文化和历史。
就像通过一扇小窗户,看到了过去的世界。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古籍版本学挺有趣的?《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小朋友们,咱们来一起了解一下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啊,就像一个有趣的侦探游戏。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诗集,为什么有的看起来旧旧的,有的看起来新新的呢?这就是不同的版本啦。
我听说过这么一件事,有个叔叔特别喜欢一本古代的医书。
他找到了好几个版本,有手写的,有印刷的。
然后他通过研究这些版本,知道了这本医书的变化。
古籍版本学能告诉我们书的来历。
就像知道一个小朋友是怎么长大的一样。
比如说,一本古代的小说,一开始可能只是在小范围流传,后来越传越广,就有了各种不同的样子。
它还能让我们知道书的价值。
有些版本因为很稀少,所以就特别珍贵。
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对古籍版本学有点好奇啦?《对古籍版本学的认识》同学们,咱们来谈谈古籍版本学。
古籍版本学就像是一个魔法的盒子。
比如说,同样是一本古代的故事书,有的版本画了很多漂亮的图,有的版本啥图都没有。
我给你们讲个例子,有个哥哥很喜欢一本古代的兵法书,他收集了好几个版本。
通过对比,他发现有些版本解释得更清楚,能让他更好地理解。
古籍版本学能让我们看到书的演变。
就好像一棵树从小小的树苗长成了大树。
版本我怎样学会了鉴别古籍版本(上)黄永年先生一今天讲的是对中国古籍的版本鉴别。
此外上世纪的出版物以及外文原版书也都有版本问题,要讲得另请高明。
我这个人基本上是自学出身。
除抗战后期上高中二年级时听了吕诚之(思勉)师的”国文”、“本国史”、“中国文化史”、“国学概论” 四门课真正得益外,向顾颉刚师、童丕绳(书业)师学习也只是读了他们的著作。
而且他们都不以藏书著称,诚之师有的尽是常用书,颉刚师书多,也懂版本,但仍是实用的,连明版都很少。
所以我在版本上更是全无师承,这里只讲我自己如何自行学习、自行摸索而掌握了这门学问。
对大家是否都适用我不敢说,只能说是可借参考吧!二过去我常说懂版本能鉴别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卖书的,一种是买书的,当然这书都是指的线装古籍。
最近想到还得加一种人即是在图书馆工作的,老一辈有赵蜚云(万里)先生、顾起潜(廷龙)先生,同一辈比我稍年长的有冀淑英大姊,自己都不藏书而成为版本专家,可惜他们都没有把经验写下来。
卖书的,我主要是指旧社会自己开旧书铺的。
他们一般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学历大概相当于小学最多初中吧,十几岁时到旧书铺当学徒,老板也就是师傅教他们背《书目答问》,慢慢地训练他们收书卖书,满师后有的留下来当伙计,有的自行开店经营。
不论老板、学徒,都必须迫使自己学好这套鉴别本领,否则把明版书当宋版收进,宋版书当明版卖出,不上一年半载就得关门,学徒就卷铺盖。
解放后旧书业不久就合营国营,有一段情况似不甚理想,因为工资反正一个月就那么多,不钻研也可混日子。
这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变化,现在又在出人材了。
这是大好事,否则经营古籍讲版本后继无人,可不得了!再讲买书的,这是指我这种买书的,过去有些大富翁怕不行。
他们是大资本家或大地主,钱多,买书即使贵了也无所渭,自己不懂还可请行家替他鉴定,自己的鉴别能力当然提不高。
只有我们这种钱不多又爱书的人,总想用很少的钱买到很好很名贵的书,这样鉴别版本的本领就越练越高强。
有时买起来像和书铺斗法似的,铺里没有看准,把好书当普通木子标了低价,我就不声不响地买下来,从书铺的行话讲他们就是“卖漏了”。
古籍版本鉴定方法
古籍版本鉴定可是一门大学问啊!这就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珍贵的宝藏。
那古籍版本鉴定到底有哪些方法呢?首先得仔细观察古籍的外观,这就包括纸张、墨色、字体、版式等等。
纸张是不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呀?墨色均匀不均匀呀?字体有没有特点呀?版式合不合理呀?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
还要看看有没有前人的批注、题跋,这些可都是重要的线索呢!同时,对比不同版本也是很关键的一步,找出差异,分析原因。
注意啊,可不能马虎,一个小细节都可能影响判断呢!这过程不就像是侦探在破案嘛,得细心再细心。
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非常重要啊!对待古籍得小心翼翼的,可不能因为鉴定把古籍给弄坏了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就像呵护宝贝一样,轻拿轻放,保证它们的安全。
而且整个鉴定过程要稳稳当当的,不能毛毛躁躁,不然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准确了呀。
古籍版本鉴定的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在图书馆、博物馆里,鉴定古籍可以帮助更好地整理和保护藏品呀。
对于收藏家来说,能准确鉴定古籍版本,那可太重要了,不然花大价钱买个不值钱的版本,那不就亏大了嘛!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还能让珍贵的古籍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呢。
比如说,有一次在一个古籍展览上,有一本古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专家们通过仔细的鉴定,发现它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版本,这可让大家兴奋不已呀!这不就体现出古籍版本鉴定的实际应用效果了嘛。
所以呀,古籍版本鉴定真的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把这门学问好好传承下去呀!。
古书版本鉴定漫谈国家图书馆李致忠将版本鉴定的内容压缩到一次讲座中来讲,我觉得非常难。
而且作为读书沙龙,应该是以座谈为主,所以,我在讲完后想留下点时间和大家做互动交流。
“古书版本鉴定”是一种习惯的说法,我个人认为用这个词不太合适,但又没有更合适的词语,国家鉴定委员会讨论多次还是只能用这个词。
大家知道,“鉴”是一种器皿,在没有青铜器的时候,它是用陶器烧制而成,里面放水可以照影。
有了青铜器之后,它变为铜器的一种,也是放水后可以照到自己的形象,看看是否合乎礼仪,后来才有了铜镜。
所以,“鉴”字有透过透明的东西鉴别物件真伪好坏的意思。
拿到古书版本鉴定中来说,这个意义也用了好多年。
它是以眼睛作为“鉴”,来加以鉴别评定,所以,给人的印象是凭眼睛就可以鉴定出来。
实质上,我想在座的先生们不会认同这种浅俗化的理解。
就算是洪亮吉所说的那些“眼别真赝,心识古今”的鉴赏家也做不到这点。
这类鉴赏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黄丕烈了,黄丕烈也做不到。
我觉得,黄丕烈值得研究,但评价不能高。
在古书这一行早先有种说法,有“黄跋顾校”的书身份都很高。
黄丕烈的贡献在于,他以个人之力搜集收藏了很多好版本的书,而且每收一书,都要把收书经过乃至于花了多少钱做详细记录。
他的题跋多数偏重于这一方面,介绍这个书曾经由谁收藏过、他在哪儿见过没有得到、后来又如何得到的经过,除此之外,没有更深的介绍。
我们现在正在写《中华再造善本》的提要,需要很多很多清代藏书家的藏书目。
譬如张金吾的《爱日精庐藏书志》、滂喜斋的书目、徐乾学的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及顾千里等一系列清朝中期往后一批藏书家的藏书目,到近晚期的如海源阁的《楹书隅录》、铁琴铜剑楼的藏书目录等等,一直要用到傅增湘先生的《藏园群书题录》、《藏园群书经眼录》,乃至于张元济先生的《涵芬楼烬余书录》,还有《宝礼堂宋本书录》。
看来看去用来用去,各有特点,比如张金吾对所藏书不多说什么,但他的特点是将所藏书上的序跋全文抄录到书目上,这对我们是很有用的。
探寻古籍版本探寻古籍版本所谓古籍版本,是指一种古籍在生产、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本子,即“同书异本”。
查阅古籍版本对于整理古代文化遗产,读书治学都有重要意义,张之洞曾言:“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
它是一门独立的不依附于别的专业的学问,许多专业常常用到古籍版本学的知识懂一些其中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学识,对保护古籍使之免受湮没损毁也大有好处。
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籍版本的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书册制度书册制度,是指书籍的形式。
在具体是讲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我国最早的书是竹木简书和帛书,竹木简书的书册制度是简策,即简册,帛书及雕版印刷发明之前用纸书写的书册制度是卷轴即卷子。
不过这些不属于古籍版本学的研究对象。
书册制度只从旋风页讲起。
旋风页是从卷子演变为册页的第一步。
出现大约在唐代后期。
北宋时称为梵筴。
旋风页在五代时进一步演变成为蝴蝶装。
现在的线装,则是在明代中期出现的.蝴蝶装二.古籍版本按刻书时间区分。
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
按刻书机构区分。
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
按雕版印刷情况分。
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这里以时间分类:1.宋刻本,指宋代刻印的古籍,宋刻本印书多用皮纸或麻纸,文理坚致有韧性。
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
分为宋浙本、宋建本、宋蜀本、金平水本。
2.元刻本,赵体、黑口、无讳、多简化字是元刻本的显著特点。
浅谈古籍形式之美及其原因摘要】雕版印刷形式的古籍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表现的形式之美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合理的版面布局、典雅灵动的文字、精湛的装帧技术构成了和谐的形式之美。
通过探究古人注重古籍形式之美的原因,发现是古籍形式演变发展和古籍流通筛选的结果。
【关键词】古籍形式,和谐美,原因一、古籍的形式之美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书籍的形式之美,所以隋朝宫廷藏书才会有分上中下三品的情况,雕版印刷以来,书籍刊刻的刀工、纸质、油墨、装帧等更是成了书籍品相的评判对象。
(一)版面之美先祖宋少保公《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以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冯道始奏請官镂《六经》板印行。
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后汉书》付有司摹印。
自是书籍刊镂者甚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
”[叶德辉《石林燕语》卷八,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雕版书籍的出现是中国书籍史上重大的一页,不仅是它制作效率的提高,还是其版面也变得讲究精致了。
上图为古籍版本的常见版式。
(a)象鼻(b)鱼尾(c)行格(d)边栏(e)天头(f)地脚(g)书耳;见(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第205页。
)雕版印刷是先雕刻后印刷,每一版书籍都有各自的版式,怎样设计版式由刻工的手决定了,但总逃不过版心、行界、边栏、天头、地脚,以及版心的鱼尾、象鼻。
版心是页面的中心,在以后的书籍装帧中起着重要作用,版心的鱼尾和象鼻除了美观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空间,是书名、卷数、版刻单位这些信息放置的最佳位置。
行界是为了书写规范,决定了字体的大小和间距。
边栏分割着行格、天头和地脚的范围,是整个版式能否达到和谐效果的关键。
雕版印刷本版面布局的规范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的书籍版式虽然没有了版心,但还是有天头地脚的。
规范化的机器排字印刷已经不需要边栏的约束,但边栏明消实隐,无形中还是控制着版面的和谐效果的。
这说明天头地脚什么时候都是应该存在的。
浅析古籍版本(图)时间:2012-09-25 05:06 来源:山西新闻网三晋都市报何为古籍?简单地说,产生于古代中国的典籍、载籍、书籍,就是中国古籍。
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断限以1840年为界限,那么中国古籍就是产生在1840年以前的典籍吗?也不能这样简单地划分。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然而中国社会、封建国家、上层建筑、思想意识、文化传统等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才正式结束了中国古代社会。
所以说凡产生在1911年以前,以中国传统的著作方式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而又具有中国传统古典装帧形式的典籍,就是中国古籍。
古籍通常由封面、题名、目录、凡例、正文、叙、跋、卷首、卷末疏等内容组成。
何为版本?广义的版本,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狭义的版本,是伴随着雕版印刷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指一部书经过多次传写与印刷而形成的不同本子。
中国古代图籍在雕版印刷之前,只有写本,版本一词是随雕版印刷而出现的。
版本是相对写本而言,随着图籍的发展,印刷地区,技术方法,雕版质地、内容、装帧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版本,到后来版本的范围逐渐扩大,也就是广义的版本概念,包括写本、刻本等形式,再后来又出现用现代技术印刷的各种书籍,也都叫作版本。
版本类型和称谓众多从图籍产生以来,尤其是版刻图籍产生以来,版本类型和称谓很多,按写刻的不同情形,可分为:1.稿本,指作者亲笔书写著作的底本,分手稿本、清稿本和修改稿本。
手稿本是由作者亲自书写的作品,清稿本即誊清的稿本,修改稿本指的是在誊清的本子上作者又进行修改,此三者不易区分,故稿本作为通称。
2.写本,缮写而成的书本,历代缮写的佛道经卷等均称写本,历代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缮写的巨帙原本,明辑《永乐大典》、清修《四库全书》等亦称写本。
3.抄本,以某一传本为底本,抄写而成的书本,习惯上对元及元以后抄写的书本称为抄本,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