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31.00 KB
- 文档页数:46
2024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导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输血管理在医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输血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过程,直接涉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不断提高输血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2024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进行详细阐述,以期加强我国临床输血管理工作,提高我国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一、输血适应症的规定1. 严格控制血液临床使用指征,临床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给予合理的血液治疗。
2. 制定血液适应症指南,规范使用不同血液成分的适应症,避免过度输血或不必要的输血。
3. 推动临床用血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临床医生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用血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二、血液安全管理的规定1. 加强血液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确保输血前的血液质量安全。
2. 完善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血液质量档案,追溯血液的来源和处理过程。
3. 制定严格的血袋和血液组分存储管理规定,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性,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4. 加强供血者病史调查和献血者筛选,排除潜在感染风险的供血者。
三、输血操作和监护的规范1. 输血过程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 完善输血操作规程,规范输血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避免人为失误。
3. 加强输血监护工作,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输血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四、输血风险管理的规定1. 加强输血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中的风险因素。
2. 建立血液事故报告制度,对输血事故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3. 制定输血事故应急预案,确保输血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救治。
五、建立血液管理信息系统1. 建立全国性的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跨区域和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和同步更新。
2. 加强血液管理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3. 优化血液管理信息系统的界面和功能,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输血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输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权限管理原则1. 严格遵循临床用血原则,科学、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血液。
2. 输血权限管理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3. 输血医师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临床输血知识。
三、输血医师权限1.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考核合格,取得临床输血处方权限。
2. 具有临床输血处方权限的医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连续两年不参加培训的,暂停其用血权限。
3.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4.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以下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5.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四、输血医师职责1. 严格遵守临床用血原则,合理选择输血适应症。
2. 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等。
3. 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征得同意后,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4. 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5. 及时向输血科(血库)反馈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助解决。
五、输血科(血库)职责1. 严格执行血液质量检查制度,确保血液质量。
2. 严格按照输血申请单开具血液,不得擅自改变血液品种和剂量。
3. 定期对输血科(血库)工作人员进行输血知识培训。
4. 配合临床科室做好输血工作,及时解决输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六、监督与处罚1. 医院设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对输血权限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输血管理制度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输血的必要性,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血计划,避免浪费、滥用血液。
输血科对不符合输血指征的申请单,有权退回临床,拒绝发血。
二、决定输血治疗前,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说明输血的用途、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的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存入病历。
无自主意识又无授权委托人签字的患者紧急输血,正常工作时间报医务科,非正常工作时间报院总值班室同意签字,并记入病程记录。
三、对需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必须进行相关血清学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ALT、乙肝五项、HIV抗体、HC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率必须达到100%。
急诊患者必须在输血前留取血标本送检。
四、临床科室备血必须由具有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申请。
同一患者24小时内申请备血量少于800毫升的,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24小时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的,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同一患者24小时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门批准,方可备血。
五、急诊(抢救)用血时,应填写急诊(抢救)用血申请表,报请医务科或总值班批准后,将急诊(抢救)用血申请表连同输血申请单一同送交输血科,方可用血。
若当时来不及审批的,事后24小时内要补全审批手续,随病历归档。
六、《输血申请单》的填写要求内容完整,数据准确,不能缺项、空项。
输血前检查严格按最近一次检验结果填写,结果用“阴性”和“陽性”表示,禁止用“-”、“+”替代(若有结果尚未回报,可填写“已送检,结果未回”)。
由上级医师核准签字后,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七、择期治疗用血和择期手术用血的申请单和血标本必须于计划用血前日16:30前送达输血科,稀有血型(如RhD阴性)、不规则抗体阳性或特殊治疗用血应提前2-3天提出申请预约,以保证与区人民医院血库有充足时间调配血液,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
本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技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为规范内容:
一、输血前准备
1. 确认输血指征
在确认患者需要输血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
确保输血是必要的,在确诊后立即开始输血。
2. 确认输血前实验室检查
输血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等。
3. 警示标志
在输血前应正确标注,以避免输血错误。
标记应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
二、输血后观察
1. 输血速度
控制输血速度,不应过快,以免造成对身体负担。
2. 输血异常反应
输血后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输血设备和操作
1. 输血设备
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设备,确保输血的全面控制。
2. 输血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包括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操作。
每名医务人员在操作之前应接受培训。
以上为《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临床医务人员
应严格执行该规范,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输血管理安全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一)输血安全制度1. 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 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 接到输血科通知可以取血后,有医务人员携带专用容器到输血科取血,执行《输血核对核查制度》中发血环节。
4. 血液取回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再次查对。
5.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
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 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
不得自行储血。
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输血的管理制度一、输血申请与审批1、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的种类和剂量。
2、输血申请应由经治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详细填写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诊断、输血目的、预定输血日期、既往输血史等。
3、申请单需经上级医生审核签字,如患者病情紧急需立即输血,应在申请单上注明“紧急”字样,并电话告知输血科。
4、输血科收到申请单后,应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输血适应证或填写不规范的申请单,应退回申请科室重新填写。
二、输血前检查1、输血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传染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等检查。
2、对于有输血史、妊娠史或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还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
3、输血前检查结果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以备查阅。
三、血液的预订与领取1、输血科根据临床用血申请和库存情况,向血站预订血液。
预订的血液种类和数量应准确无误。
2、血液送达医院后,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认真核对血袋标签上的信息,包括献血者姓名、血型、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及血液制品的外观等,确认无误后方可入库。
3、临床科室取血时,应由医护人员携带专用取血箱,并与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血型、血袋号、血液品种、血量、采血日期、有效期等,双方确认无误后签字领取。
四、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前,医护人员应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和血液制品信息,确认无误后,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进行输血。
2、输血开始时,速度宜慢,观察 15 20 分钟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患者病情和年龄调整输血速度。
3、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呼吸困难等。
如有异常,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应记录输血的时间、血型、血量、输血反应等信息,并将血袋保存 24 小时以备查验。
一、总则为加强输血医疗安全管理,保障患者用血安全,预防输血相关并发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组织与职责1. 医院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输血医疗安全管理的全面工作。
2. 输血科负责输血工作的具体实施,包括血源管理、血液采集、制备、储存、发放等。
3. 临床科室负责患者的输血治疗,严格执行输血相关操作规程。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输血科的工作,共同保障输血医疗安全。
三、输血医疗安全管理措施1. 血源管理(1)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制度,确保血液来源安全。
(2)加强对献血者宣传教育,提高献血者自我保护意识。
2. 血液采集(1)严格执行血液采集操作规程,确保血液采集过程无菌。
(2)采集血液标本时,严格执行一人一次一管原则。
3. 血液制备(1)严格执行血液制备操作规程,确保血液质量。
(2)对血液进行病毒筛查、抗体筛查等,确保血液安全。
4. 血液储存与发放(1)血液储存环境应满足温度、湿度、避光等要求。
(2)血液发放前,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血液准确无误。
5. 输血治疗(1)严格执行输血治疗同意制度,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风险。
(2)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确保输血过程安全。
6. 输血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1)加强对输血相关并发症的监测,提高早期发现和诊断能力。
(2)制定输血相关并发症应急预案,确保及时处理。
四、输血医疗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组织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输血安全意识。
2. 对新入职医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知识和技能考核,确保其具备输血操作能力。
五、监督检查与奖惩1. 医院对输血医疗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对在输血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医院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一、引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输血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质量管理在确保输血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输血质量,我国医院应不断探索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确保患者输血安全。
二、输血质量管理现状分析1. 输血制度不完善:部分医院输血制度不健全,导致输血过程存在安全隐患。
2. 输血技术不规范:部分医护人员输血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输血反应和输血相关疾病。
3. 输血监测不到位:输血过程中,对患者的监测和观察不足,难以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4. 输血用血管理不规范:部分医院在用血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血液过期、库存不足等问题。
三、输血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措施1. 完善输血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输血管理制度:医院应结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过程有章可循。
(2)加强输血管理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输血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3)完善输血应急预案:制定输血应急预案,提高应对输血意外事件的能力。
2. 规范输血技术操作(1)制定输血操作规程: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制定输血操作规程,确保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遵循规范操作。
(2)加强输血操作培训: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输血操作培训,提高输血技术操作水平。
(3)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输错血型等错误。
3. 加强输血监测和观察(1)加强输血监测:医护人员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2)完善输血记录:详细记录输血过程,包括输血时间、输血量、输血反应等信息,便于分析和改进。
(3)加强输血后随访:对输血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输血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相关并发症。
4. 规范输血用血管理(1)加强血液库存管理:确保血液库存充足,防止过期血液流入临床。
(2)优化用血审批流程:简化用血审批流程,提高用血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