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7
朴素最风流,瞬间即永恒——《诗经•关雎》鉴赏赵鸿昊(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00)摘要:《关雎》何能成《诗经》首篇?当在其朴素之美。
中国的艺术,追求的正是一种朴素的境界。
《关雎》之美,美在声、情、义,而《关雎》之声、情、义又无不是朴素自然、返璞归真的。
本文将通过对关雎此篇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结合当下社会现实,谈《关雎》乃至《诗经》的现世价值。
关键词:诗经;关雎;朴素;美小时候爷爷教读《论语》,到现在也依稀记着,孔子评价那“诗三百”曰“思无邪%少时一知半解。
如今加上老师课上所讲解的,这一句应当就是指一种纯正朴实的境界,不论是感情,还是文学表达,都需返璞归真,朴素之美最是珍贵。
那么为何《关雎》能成为《论语》第一篇?此次笔者想就这个问题,通过对《关雎》此篇的分析鉴赏,继续回答这一问题,并结合现实,谈《关雎》乃至《诗经》的现世价值。
首先,声美。
《关雎》十分耐人细读甚至吟唱,并且我个人感觉,越咀嚼就越觉得妙不可言,但或许是因为我们自小便将这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读过太多遍,所以这一点显得不很突出。
《关雎》用词考究,按照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描述,“关关”重言,“参差”双声,“窈窕”叠韵,后面的“辗转”更是精妙,日思夜念,求而不得,内心的焦灼苦闷全融汇这两字,双声而叠韵,在此处显示的淋漓尽致。
(王国维*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再加之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十分适宜反复诵读。
其次,感情美。
春日晴好冰中陆地的鸟儿飞来跃去,雌雄相和鸣叫,一瞬的光景,他就这么看见了那个玲珑剔透的姑娘,从此难忘。
那个瞬间,像锤终于撞上了钟,像三月桃花乍放,像漂泊跋涉的雨珠终于落入了池的怀抱。
又以站菜开头,左右漂流,摇摆不定,他日日夜夜难以忘怀,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实在磨人心;他鼓足勇气,弹琴鼓瑟、鸣钟击鼓,只为让心仪的她展开笑颜……这算是中国文学史上可考的最久远的倾慕之情,也是千百年来被每一个陷入爱恋中的人儿所证实具有普适意义的心路历程。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诗经〉两首》课文分析
1、《关雎》:
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蒹葭》:。
《诗经·关雎》的主题分析《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
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
《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
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
《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诗经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关雎》做为《诗经》的首篇,就是研究评价《诗经》的各家都无法躲避的,而且常把《关雎》做为整部《诗经》的纲领去研究。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
“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
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对《关雎》中君子从“好色”到“礼”的转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正好注解了孔子对《诗经》进行“思无邪”的概括,即《诗经》虽然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和“变风”、“变雅”等下层人民的呼吁,但最终这些都处理好了儒家所倡导的“情”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后都归于中庸平和的情思。
据此,《关雎》可以认知为:雎鸠和鸣的河边,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对其展开热切崇尚,但因淑女的婉拒而求之不得,遭居无定所的君子因为忧愁淑女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一就是对心仪的淑女充满著思念之情,二就是思考自己的崇尚犯罪行为,于是再次崇尚“淑女”时,则以钟鼓琴瑟之趣取悦于她。
《关雎》何为《诗经》首篇作者:陈永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43-01笔者在授课中遇到爱探究的学生质疑:“《关雎》为什么是《诗经》的第一篇?”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次序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呢?本人在翻阅一些资料后,给学生作了如下答复,希望能得到同行商榷研讨,专家学者的指正。
上海古籍出版社、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对《关雎》的题解是“《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也是全书首篇。
《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现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说,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我认为古人置《关雎》为《诗经》之首篇,有深意,它吻合古代以礼治天下的思想,就是寄托于母仪天下的周后妃以德范天下的婚姻家庭。
这样的编排目的一是明礼,正教化;二是有鼓励婚配,滋生人丁,促进生产的情感蕴寓其中。
一、“后妃之德”:明礼,正教化孔子《论语》中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
我们始想,刚从蒙昧中建立的帝国,虽是文明的始端,但很多需要建立的东西还未建立,广泛存在的原始婚姻形式与国家需要的规范稳定家庭单元矛盾,落后的生产力与维护国家政权稳固的物资需求矛盾,恶劣的自然环境、极高的死亡率与人力资源需求矛盾,以及诸侯间、部族间因土地和奴隶争夺战事频繁,这些都不利于王权的巩固,周王室除了用战争,军队来建立和巩固王权外,还积极推崇能束缚个人私欲无限膨胀的法则——礼制,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汉谟拉比法典”,他们在全力否定商纣王的酷刑同时,倡导以“画地为牢”的宽松形式维持社会正常秩序,所以思想上的教化成为礼治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广泛流传的《诗经》就是“下以风刺上,上以风查政治得失”的桥梁。
上层统治阶级也是有意的利用一些“风”来明礼,正教化。
从“诗”和“经”出发解读《关雎》从“诗”和“经”出发解读《关雎》摘要:本文主要从“诗”和“经”两方面去解读《关雎》中的文化内涵、思想内涵以及精神内涵。
关键词:《关雎》《诗经》内涵对于《关雎》,笔者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是它其中蕴含的内涵直到如今也别有一番韵味。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脍炙人口,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关雎》这首诗不同的学者对其意义的解析持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下文笔者从“诗”和“经”出发去解读这首《关雎》。
一、“诗”和“经”释义对于“诗”的释义,分为两种:第一,“诗”是一种文学体裁,“诗”中可以抒发文人骚客的情感,可以表达文学大家的思想,亦可以反映社会的现实生活;第二,《诗经》的简称。
而“经”指的是儒家经典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溯源“仁爱”“兼济天下”,我们不难发现这就是儒家思想,当然儒家思想远不止以上两类。
二、从“诗”的角度解读《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此诗作为《诗经》的开篇,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讲述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
(一)从“诗”的角度解析“雎鸠”“雎鸠”又称王鴡,是一种象征爱情的鸟,雎鸟在爱情当中相向和鸣,相互依恋,是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
《关雎》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关于相互和鸣的爱情故事的书写,这也是“兴”的表现手法,与《关雎》的第一句相互呼应,作者将向往美好爱情的情感通过“雎鸠”抒发出来,更加具体、形象。
(二)以“诗”的角度解析“荇菜”“荇菜”一词在《关雎》中出现多次,“荇菜”在《关雎》中的实际意思是一种水生植物,但是它的蕴含意义是“君子”和“淑女”之间的沟通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鉴证“君子”追求“淑女”爱情故事的“记录本”。
《诗经·关雎》的解读与赏析[摘要]:《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其文学史价值不可言喻。
本文探究《关雎》放在《诗经》首篇的原因,通过对《关雎》中意象作品内容、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艺术手法等的解读,对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诗经》《关雎》解读赏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
诗歌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产生的地域主要是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
显然《诗经》的编排是有目的搜集整理而构成书的。
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地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待人的真实感受,而《关雎》是十五国风中周南地带的篇章,那么为何《关雎》放在《诗经》首篇呢?我们来看几个关于对《关雎》评价的例子。
孔子在《论语》里面多次提到《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
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表现的是一种中庸的思想,是中庸之德的体现。
当时社会追求中庸的行为思想,《诗经》里的作品主要用于典礼、讽刺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工具。
君主想要让中庸的思想教化人们,把这篇具有“中庸”之德的典范放在《诗经》首篇,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而汉儒的《毛诗序》中说道:“《关雎》,后妃之德也。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史记·外戚世家》曾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一,夫妇之际,人伦之大道也。
”《关雎》当中体现的是夫妇和鸣琴瑟和谐的现象,用来作为夫妇之间共同学习的标准,来振兴邦国,从而把它放在主要《诗经》的首篇,那么这种说法也存在一定的道理。
一、关雎鸟、淑女、君子、荇菜等意象的解读下面我们将对《关雎》中的意象等进行解读。
看看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在这些画面的意象关雎、淑女、君子、荇菜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
也谈《关雎》为何排在《诗经》之首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关雎》这首诗被放在《诗经》首位, 肯定不是编排者的无意为之, 那就是它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闪光之处, 探究这中的原因虽说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但是最能服人的还是应当从这首诗的本身说起, 唯有这上站得住了才会有它立于首位的过硬理由。
《关雎》, 《诗经》中“国风”的一章, “国风”最受人推崇具有举足重轻的价值, 它篇篇源于鲜活的民间生活, 是众口铄金的集体创作。
生活的给予使它清新流畅, 集体的锤炼使它活泼隽永。
原始先民生活艰难单调, 为了温饱得劳动, 劳动就要协作, 生存满足了还要繁衍, 劳动与爱情自然成了重要话题, 也就诞生了歌诵劳动与爱情的口头“文学”, 再经加工则凝结成了口头文学作品。
“国风”是生活的有源之水与缺乏艺术多样性下单一形式被精益求精到有口皆碑的创作, 灿烂绚丽。
真情出精品, 倾情结华章, 既然“国风”都有同样的形成原因那为什么《关雎》为首?让我们进入仔细阅读《关雎》,发现它写的是充满劳动欣慰与爱情美好的内容。
请看, 劳动的场面, 男子君子一般, 不停地劳作, 勤劳本身就是人品的最好体现;女子淑女一样, 漂亮沉稳, 面对男子的示爱决不草率而动, 就是情动也不贸然做出回应。
一见钟情是爱情的一种方式, 但情不能自已也并非就有天长地久, 这是《关雎》所重视的, 其实又何尝不是经验的总结。
互美的异性, 相当的年龄, 就是意中称心也不能就有求必应, 还要深入地了解, 真金经得起火炼, 有情终成眷属。
相识相知相伴得由时间决定, 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理解是一旦决定了就要从一而终, 是君子别发什么海誓山盟, 是淑女慎听其言务审其行。
多么美好的内容, 多么严谨地思绪, 难怪评论它是对“德”的衡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的诗歌缘起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国风·周南·关雎》。
这首诗是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被收录在《诗经》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以及它对后世文学、音乐和艺术的影响。
一、《国风·周南·关雎》的背景《国风·周南·关雎》是先秦时期诗歌集《诗经》中的一篇,根据史书记载,该诗是由周文王时期的宫廷乐人所作。
据史书记载,周文王曾兴师攻商,攻克商汤的弟弟商纣的首都二里城后,二里城被毁,商纣被俘,商朝灭亡。
周文王在此战中获得大量的歌舞乐器和乐曲,凭借这些乐器和曲目丰富了自己的宫廷管乐。
《国风·周南》是周文王时期的宫廷管乐《雅乐》中的一个小节,其中包含了《关雎》这首诗。
诗中以华美诗辞描述爱情和婚姻,通过婚姻的议论,贬疏君情,倾诉了下层贱民们直接的爱情。
二、《国风·周南·关雎》的影响《关雎》这首古代诗歌不仅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被广泛地传唱、转译和翻译。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关雎是被传颂最广泛的诗歌之一,它对后世文学、音乐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雎的诗歌意境和艺术表现形式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
关雎以其清新、流畅的语言和深情表达的内容,成为了后世文人传颂和赞赏的对象。
唐代诗人孟郊在其诗中引用了关雎之词,宋代诗人辛弃疾更是将关雎诗句与关雎故事融入他的词作之中,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创作。
关雎的诗歌在音乐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雎的诗句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被古代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们传唱和改编成了各种歌曲、戏曲和器乐曲目。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明代音乐家董大虎所谱写的关雎乐曲,在古代各种宫廷音乐中被广泛传颂。
关雎的诗歌艺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在了绘画、雕塑和工艺品中。
许多古代的文人雅士在他们的文人画和书法作品中,常常引用关雎的诗句,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经》为什么要拿《关雎》来开篇《诗经》的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君⼦好求。
”这是中国⼈关于谈情说爱最早的⼀篇纪录。
前⽇,读法清法师的⽂章,才知道《诗经》为什么要拿这⼀篇来开篇?《诗经》是被孔夫⼦整理和编纂过的,最终,他把《关雎》搁到第⼀篇作为《诗经》的开篇,是因为儒家讲礼,格外崇尚周礼。
⽽《关雎》的核⼼,正体现了⼀个礼字。
诗经⾥⾯⽤“关关”鸣叫的斑鸠来和君⼦作⽐。
“关关雎鸠”中的“鸠”就是斑鸠,关关是它叫的声⾳。
古⼈把斑鸠和君⼦连到⼀块,借⽤斑鸠来说君⼦,是我们的祖先从⽣活当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道理。
你们如果观察过动物世界,就会知道在所有的动物当中,只有斑鸠这种动物的求偶过程是最⽂明的。
它怎么个⽂明法呢?斑鸠求偶,是公的求母的,公的总是在母的背后⾛,等到距离母的有七⼋⽶的时候,这个公斑鸠就开始叫,咕-咕,叫⼀声,然后,磕⼀下头,⼀叫⼀磕头,边磕边向母斑鸠⾛去。
这样⼀直磕⼀直磕,快要磕到跟前了,母斑鸠出溜⼀下飞跑了。
之后,公斑鸠就在那⾥辗转反侧⼀下,然后,再跟着飞过去。
不过,它不会直接落到母斑鸠跟前,⽽是仍然保持落在七⼋⽶开外(它完全有能⼒直接落到母斑鸠跟前,但它不会)。
之后,它⼜从那⼉开始叫,开始磕头。
快要磕到跟前了,母斑鸠⼜跑掉了,它便⼜开始追,就这样不断地、反反复复地追求。
斑鸠求偶的过程就是这样的,所以说,它是动物界⾥⾯最⽂明的⼀种动物,⽐我们现在的许多⼈都⽂明得多。
正因为斑鸠这么温⽂尔雅,符合礼,也符合君⼦风度,所以,《关雎》才会这么写。
作为君⼦,要温⽂尔雅,有风度,就要跟斑鸠学习。
所以,中国千百年来,男⼥之间的关系,都是男追⼥,这是符合⾃然规律的。
诗经开篇的《关雎》,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它就是从⽣活当中总结出来的,没有那么复杂。
中国的许多作品和思想,都是从⽣活当中,从劳动的过程当中总结出来的⼀些规则。
但后来的⼈,因为偏离了⽣活,对⽣活中的许多东西不懂,所以,就把这些思想和道理给上升到哲学的层次,上升到⾮常⾼的⼀些形⽽上学的问题上去,结果,越读越深奥,越深奥越研究,越研究越复杂。
《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用诗艺的手法记载了我国最早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风雅颂”三类诗并萃,歌颂了这个多民族国家在明君贤臣的管理下,依从各家有利之言说,逐步走向繁荣兴盛的历史面貌。
诗歌三百,具有教民、治民和亲民之道。
在这样一部百科全书般的诗集里,爱情诗体裁的《关雎》却成为了《诗经》总三百篇的开篇之作,文章拟从以下几点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人伦教化情感表达意象审美
一、《关雎》是人类情感伦理的开端
《关雎》之义,四始诗风;人伦之德,中庸之范。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1]《诗经》以风雅颂三类诗来编排,即以《关雎》为风诗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诗之始,称为“四始”。
《关雎》属于风,关于风有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关雎》能力压其余三诗,位居第一,首先是它自身的伦理意义,其次是它的艺术意义,包括诗歌内部的意义旨归,以及深刻
的文学意义、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四诗统领着国风、小雅、大雅和颂诗四个方面,分别代表着《诗经》三百篇的编诗目的,就是儒家推崇的社会教化功能。
《关雎》写爱情,男女之爱是社会最原始的情感,也是封建社会人伦教化“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最初的出发点;《鹿鸣》写友情,提倡和谐的相处之道,构建友好互信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社会进一步扩展的教化产物;《文王》写统治者,有了家自然有国,指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是国家在明君贤臣的共同治理下能够繁荣昌盛,代表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开始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清庙》是商周时期最为发达的礼乐制度的产物,靠着封建人伦纲常和封建礼乐制度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
所以,以上四始,实际上为人伦之四宗的开始。
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诗经》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爱情和生活的诗集。
它的创作目的,或者可以说,后来统治者及其文人的编纂目的是将它编成一部“教科书”,教会人们关注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并用儒家思想中关注现实、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念来关照自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集,它以表现社会现实为第一要义,《关雎》可谓是其中的第一面镜子。
美国文学批评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的功能就是“镜”与“灯”的作用:文学作为一面镜子,可以在作家的创造下再现或表现真实;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能给予人以启示的力量[2]。
因此,我们可以在《关雎》里看到普通男女追求爱情的真实动人的画面。
这是一个让人感动、喜悦而又纠结、惆怅的故事:美人啊你就在河之洲,咫尺之间,挥挥手就可以看见,你可见到焦急的我一直向你翘首以待,你可明白我内心对你的爱慕与思念,你可愿意接受我的追求,让我给你弹琴,向你鼓乐,那动人的歌声里,满满的都是我?δ愕乃寄健!扒笾?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一细腻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基本的生活画面。
《诗经》表达合情合理的纲常教化,鼓励男女之间主动追求爱情,因为两性之爱是人伦中必不可少的需求,但谈恋爱一定要合乎社会规范,合乎礼仪才能受到认可、受到祝福。
因此,男子追求“淑女”,要用“琴瑟”和“钟鼓”奏出美好的音乐,使“淑女”心悦。
《关雎》深刻体现了“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人伦教化功能,观照了真实的社会具象,再以人伦教育之、开导之、成就之。
二、《关雎》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歌颂
《关雎》之情,求之思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关雎》首先打动我们的,是主人公直率坦诚地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对美人的倾慕,这种情感真实、热情、纯朴而强烈。
诗言志,歌咏言,放在首位合情合理,圣人也无疑义,孔子对《诗经》做过审定,也没有改动《诗经》开宗明义的要旨。
《关雎》语言朴素而流丽,在短短五个章节中,主人
公的情感几经转折,先是欣喜地“好逑”之,互美的异性,相当的年龄,就是意中称心也不能就有求必应,还要深入地了解,是对“德”的衡量;然而“求之不得”,因此终日流连河洲,晚上还难以入睡。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勾勒出一个单纯而深情的主人公形象。
但即使遭此挫折,他也不放弃,主人公想尽方法,希望博得美人欢心。
每个人都向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古代人也不例外,甚至富可倾国、权可覆国的人也不例外。
因此,这首表达了人类心中最基本的求爱之情的《关雎》得以广泛流传,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为了获得更宽泛的群众基础,使得儒家伦理思想深入人心,孔子等人将《关雎》收入国风其一收入《诗经》,并作为开篇之手,奠定《诗经》的感情基调――热情地关注现实,传达教化之作用,表达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把诗的作用定义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不仅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倾向,还传递出当时当地社会的统一的情感价值,要求人们将诗歌中的“志”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当一个社会有了一致的追求,受相同的社会准则规范时,国家才能盛强,民族才能富兴。
三、《关雎》是美人之志,英雄之谋
美人之志,英雄之谋;以礼相求,求之有道。
从个人层面上看,《关雎》也是一篇关于美人与英雄的故事。
这个美人既喻渴望凭借自身才能获得明君赏识进而求
得功名显达的文人形象,又喻能够慧眼识人任贤举能的明君形象。
这些美人渴望国家繁荣昌盛,成为万世之表,展现出昂扬向上的民族追求精神。
而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学里一直以“象征”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具有朦胧而又美好、遥远而又让人心向往之的审美效果。
古代诗人多使用“香草美人”手法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
《关雎》中的审美意象共有三类,一是“香草”,即“荇菜”;二是起兴之象,即“关雎”“河洲”;三是“美人”,即“窈窕淑女”;四是使用工具,即“琴瑟”“钟鼓”。
香草和起兴之象描绘了男女追求发生在清雅幽美的景色之内,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人们的情感总是显得如此纯洁、永恒,表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倾向。
“美人”自然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她贯穿诗歌始终,却没有正面出场,一直给我们一个隐约的丽影;她并不在我们身旁,却也不致天涯之远,多少人为了“在河之洲”的她至死不渝地追求;以琴瑟钟鼓悦之,说明了“以礼相求,求之有道”。
《关雎》展现了“美人”,也展现了“以礼求之”的礼教,这正是它的教化意义所在。
从社会人生的层面看,《关雎》写的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热切盼望和怀才不遇的辗转反侧。
《毛诗?序》写道:“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t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淑女”可以看作是古代人民对理想的追求,人们对于理想“不淫其色”,看重个人合礼的品德修养;所以“哀窈窕,
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可以爱慕,可以追求,但要合乎情止乎礼,不可亵玩之。
这是《关雎》想要告诉我们的,它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男女之间追求恋爱的故事,表达了男性对美好女子的向往和追求。
“窈窕淑女”中的淑女,又岂止是美好端庄的女子呢?那也是有才能、有理想的人希望能够被圣明的君主赏识,以求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的追求与渴望。
“哀窈窕,思贤才”,明君和贤臣的价值追求是一样的,他们一直在寻找有才能有品德的人。
路虽漫漫但他们不会停止求索,求而不得,辗转反侧,但他们会越发坚定信念,穷其一生追其美好。
君子之道正在于“进贤”。
“美人”与“英雄”的塑造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题中之义。
《关雎》通过对男女两性恋爱的赞颂,表达了对合乎社会秩序的礼教的肯定和维护;《离骚》歌咏“香草美人”,表达了对个人追求人生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现象的反映与肯定。
中国古典文化的“美人”自然不只是经典中虚构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文人们更愿意从历史的长河中掘出极具风姿的女性,再用细腻的工笔地为她们画眉染脂,利用丰厚而深沉的文学历史底蕴对她们进行重新塑造,为她们补上时代的新妆。
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这“四大美人”。
历史上的四大美人也许不失于美貌的名声,但无疑,西施、王昭君、貂蝉的舍生取义的爱国情怀、国家为重的民族情感是中国文人浓墨重彩的添笔,文人们将“美人”
的“忠义”与“英雄”的“情怀”放在同一个民族遭遇危机的大时代背景中,更能体现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始终不懈的追求,反映了他们沉郁的爱国情怀和大一统的民族思想。
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3],意思是每一时代的文学因社会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时代色彩和地
方特色。
纵观古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和为人们所喜爱,最关键的都是因为有了与《关雎》、与《诗经》,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反映社会现实,发出时代人民的心声。
注释:
[1]文天译注,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40-148页。
[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320页。
[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3-15页。
(古雪玲广东广州广州大学人文学院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