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317.50 KB
- 文档页数:41
知识产权教育讲义1. 介绍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是指人们在创作或发明出的智力成果上所享有的法律权益。
知识产权教育的目的是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了解和保护,促进创新和创造力的发展。
2. 知识产权的类型- 版权(Copyright):保护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立性,例如文学作品、音乐、电影等。
- 商标(Trademark):用于区分产品或服务来源的标识,例如公司Logo。
- 专利(Patent):保护发明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例如发明的新产品或技术。
- 商业秘密(Trade Secret):非公开的商业信息,例如制造方法、客户清单等。
3.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促进创新: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人们进行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和产品的水平。
- 经济价值:知识产权可为创作者和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激励他们进行创造性工作。
- 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创作或发明,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 提升声誉和品牌形象: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声誉和品牌形象。
4. 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 注册和申请: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需要进行相应的注册和申请程序,以获得合法的权益保护。
- 保密措施:对商业秘密等非息进行保密措施,例如签署保密协议、限制员工的知识获取等。
- 监测和执法: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自身权益。
- 合作和授权: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授权,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5. 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 提高意识:通过知识产权教育,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身权益和义务,提高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 防止侵权:知识产权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防止侵权行为,减少知识产权纠纷的发生。
- 促进创新:通过知识产权教育,鼓励人们进行创新和研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知识产权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领域,需要不断加强和推广。
通过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措施,我们可以为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知识产权讲义(免费).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知识产权:第一章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概述第一章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概述第一节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征(总论)一、概念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直接支配其智力成果或商业标记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垄断性民事财产权。
(知识产权——支配权绝对权对世权)二、知识产权的法律性质1 知识产权原则上是财产权,只在著作权有所例外。
2 知识产权是支配权和对世权,这一点使得知识产权与物权相同而与债权相区别。
三、特征1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不具有物质形态的智力成果和商业标记。
这是知识产权区别于物权的原因所在。
具体而言,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专利权的客体是发明创造,而商标权的客体则是商标。
2 专有性,又称之为垄断性,即同一智力成果或者商业标记上只能有一个知识产权。
例如两个以上的人作出同一种发明只能授予一个人以专利权;两个人就同一类产品就相同或相类似的标志申请注册商标的,商标局只能为其中一个人注册而不能为两个人均进行注册。
3 地域性。
地域性的含义有二:其一,知识产权只在产生的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地域范围内有效,这种地域性随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而逐渐消失;其二是知识产权的授权和转让是与地域相联系的。
即知识产权的授权和转让必须明确地域范围,仅授权某些地域范围内行使知识产权,那么被授权人超出此地域范围行使该项知识产权即为侵权行为。
4 时间性。
所有的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过了这一时间该知识产权保护的智力成果就进入公共领域由全人类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无偿地加以使用。
不过商标权的时间性纯粹是基于管理上的需要而设,商标所有人可以不断地续展。
第二节知识产权的范围一、狭义上的知识产权(司法考试考的就是狭义上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知识产权仅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知识产权法学》教案第一编知识产权法总论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述第一节知识产权的定义、分类、范围一、知识产权的定义(一)几种方式我国民法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该术语最早出现于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是在《民法通则》。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对于知识产权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种表述方式:1.列举式这是国内外通常的做法,如传统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或者将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统称为知识产权。
2.下定义这是国内教科书和学者最常用的方式。
具体的定义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如“智力成果说”,以郑成思教授为代表,“知识产权指的是人们可以就其智力创造的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又如刘春田教授认为“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劳动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张玉敏教授则认为“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支配创造性智力成果、商业标记以及其他具有商业价值的信息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3.完全列举知识产权包含的内容这是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习惯采用的方式,后面在讲到知识产权范围的时候我们将详细介绍。
(二)本教材采用的定义知识产权是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知识产权的分类(一)传统分类:工业产权和著作权工业产权包括专利权和商标权,著作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版权(二)智力成果类与商业标识类该分类将商标权、商号权独立出来,而将专利权著作权等都视为智力成果类的知识产权(三)人身性质类与财产性质类依知识产权是否有财产性内容将其进行分类,前者是知识产权人享有的人身权利或精神权利,后者是财产权利或经济权利。
从权利比重来看,财产类的知识产权远远大于人身性质类。
(四)其他分类三、知识产权的范围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揭示知识产权的外延。
正确认识知识产权的范围,有助于大家更具体、更感性地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外涵也日益扩大。
钟秀勇知识产权法讲义(⼀)著作权法⼀、著作权的客体1. 透过事例体味“作品”概念【例1】甲创作⼀幅国画《冰冰出浴图》。
⼄在欣赏这幅画时,不⼩⼼撕毁了这幅画。
①问题(⼀):甲请求⼄承担侵犯著作权的责任,成⽴否?②问题(⼆):甲请求⼄承担侵犯物权的责任,成⽴否?【例2】甲创作⼀幅国画《冰冰出浴图》。
甲将该画以500万元出卖给⼄并交付,未作其他约定。
后⼄许可丙药⼚使⽤《冰冰出浴图》在各省市做平⾯⼴告(丙为此向⼄⽀付报酬2000万元)。
①问题(⼀):甲起诉丙侵犯展览权,能否成⽴?②问题(⼆):《冰冰出浴图》这张画(Painting)与《冰冰出浴图》这个作品(Work)到底有嘛区别?2. 作品的特征作品(Work),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成果(《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条)。
其特征有三:①须为创造性智⼒成果(劳动本⾝不受著作权法保护)。
②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须能被他⼈客观感知的外在表达)。
③须具有独创性。
3. 独创性的要素(1)独。
指“独⽴创作,源于本⼈”。
包括两种情形:①从⽆到有独⽴创作;②以他⼈已有作品为基础再创作,且产⽣的作品与原作品存在可以被客观识别、并⾮太过细微的差异。
【例】诗⼈甲、⼄参加中国房地产协会组织的游览庐⼭活动,晚上回到宾馆进餐洗浴后,回到各⾃的房间。
令⼈惊叹的是,他们各⾃作出的⼀⾸诗居然不差分毫。
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不识庐⼭真⾯⽬,只缘⾝在此⼭中。
”①两个作品⼀模⼀样。
②源于诗⼈甲、⼄的独⽴创作。
甲、⼄均对各⾃创作的诗歌享有著作权。
③独呀独!(2)创。
指作品达到了⼀定⽔准的智⼒创造⾼度。
理解上注意三点:①没有留下智⼒创造空间的活动不符合“创”的要求。
②独创性中的“创”不要求达到专利法中的“创造性”要求。
③独创性中的“创”并不要求具备⾼度⽂学和美学价值,但要求智⼒创造性不能过于微不⾜道,需要体现出创作者富有个性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产权讲义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对于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它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创作者、发明家、创新者的独特贡献,以鼓励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共享。
本文将介绍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其重要性。
一、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知识产权是指人们基于其智力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法定权益。
它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几个方面。
专利权是指对于发明的独特创新享有的独占权利。
著作权则是对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独占权利。
商标权则是对于某个商业标识的独占使用权。
商业秘密则是指某些商业机密信息的保护。
二、知识产权的类型1. 专利权:专利权保护的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新发明和新技术。
它授予发明者对其发明的专有权利,并限制其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该发明。
专利权的保护期限可以延长多年,以鼓励发明者进行技术创新。
2. 著作权:著作权保护的是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作品、艺术作品、演出等。
著作权授予作者对其作品的独占权利,并限制他人未经授权的使用和复制。
著作权的保护期限一般较长,以保护作者的权益。
3. 商标权:商标权保护的是商业标志,如商标、标志和名称。
商标授予拥有商标的人对其商标的独占使用权,以保护其品牌形象和商业信誉。
4. 商业秘密:商业秘密保护的是公司的商业机密信息,如客户名单、生产方法和销售策略等。
商业秘密的保护需要通过保密协议和控制措施来实现,以保护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 促进创新与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为创作者和发明家提供了对其创造的成果的保护,这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和研发工作。
通过保护知识产权,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动力去投资和创造新的技术和作品,从而促进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2. 保护知识产权拥有者的利益: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保护创作者和发明家的权益,防止他们的成果被他人盗用或侵权。
同时,保护知识产权也鼓励创作者和发明家的持续创新和投资。
3. 维护公平竞争: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保护市场中的公平竞争环境。
知识产权法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电邮:lmweng@集美大学水产学院参考资料:【1】金春阳. 知识产权法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2】吴汉东. 知识产权法通识教材(高等教育非法学专业公共课教材)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3】刘春田.知识产权法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4】蒋坡. 知识产权法案例教程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8.【5】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6】郭禾.知识产权法教学参考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郑成思.知识产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1.【8】丁丽瑛.知识产权法[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9】丁丽瑛,王灵石.知识产权法案例精解[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0】张耕.知识产权民事诉讼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11】刘春田. 知识产权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8.第一章知识产权绪论第一节知识产权概述一、概念(intellectual property)我国民法理论在20世纪70、80年代称之为“智力成果权”。
作为正式的法律用语最早出现在民法通则。
台湾地区称之为“智慧财产权”。
日本曾称之为“无体财产权”,现在称作“知的所有权”。
《民法通则》:知识产权属于民事权利,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
二、知识产权概念的三种表达方法:a)列举知识产权主要内容:这是国内外的普遍方法,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结合在一起称之为知识产权。
b)下定义:如吴汉东的教材中的论述为“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c)完全列举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或划分的方法,如《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完全列举知识产权保护对象或划分的方法在《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中规定,知识产权包括以下项目的权利:i.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ii.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iii.在人类一切活动领域内的发明;iv.科学发现;v.工业品外观设计;vi.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标记;vii.禁止不正当竞争;viii.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内其他一切来自知识活动的权利。
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ix.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x.商标权;xi.地理标记权;xii.工业品外观设计权;xiii.专利权;xiv.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xv.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权;xvi.对许可合同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控制。
三、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目前已为《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所认可。
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四、知识产权的特征:a)专有性:也称独占性或垄断性。
指这些权利一经法律确定,即具有排他性,只有权利人才能享有,其他人不经其权利人的同意均不能使用这种受法律保护的权利,否则就是侵犯专有权的违法行为。
例外,如合理使用、强制许可b)地域性:是指知识产权只在一定地区范围内有效。
一国所确认和保护的知识产权,只能在该国的范围内有效;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互惠协定,知识产权对其他国家不产生法律效力,因而在外国就得不到保护。
即知识产权没有域外效力。
c)时间性:指知识产权在法定期限内发生效力,法律规定的期限一满,知识产权就自行终止而进入公有领域,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共同使用。
例外,商标的续展制度。
五、知识产权的分类及范围a)文学产权与工业产权——以对知识的消费方式为划分标准文学产权(literature property) :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
其保护对象的功能是赏心悦目、以满足人类审美需求为目的的知识类型。
工业产权(industrial property):是指工业、商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经济意义的知识产权。
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权和植物新品种权等。
其保护对象是以满足物质消费为目的的知识类型及实现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功能为目的的知识类型。
b)创造性智力成果权和工商业标记权——按照权利来源不同工商业标识权:著作权,邻接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知识产权创造性智力成果权:商标权,商号权,地理标志权,域名权六、知识产权的性质c)知识产权源于对创新知识和商业识别标志的法律安排。
d)知识产权是私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是一种有别于财产所有权的的无体财产权。
e)知识产权是人权的组成部分。
f)知识产权体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第二节知识产权法概述一、知识产权法概念1、广义:确认和保护知识产权,调整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既表现于调整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专门法规(单项法规),也表现于非专门法规,如:宪法、民法通则、刑法以及有关的经济法等。
2、狭义:知识产权法就是调整知识产权关系的基本法即知识产权法典,或是单行法。
二、知识产权法的性质:(一)知识产权法是私法(二)知识产权法是国内法具有国际化的趋势,在程序上和实体法上寻求协调(三)知识产权法是强行法目的在于维护权利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知识产权的历史沿革(一)国外立法1474年:威尼斯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确定了专利保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保护发明创造的原则;专利独占原则;侵权处罚原则。
1624年:英国的《垄断法》(《专卖条例》)全面的规定了专利保护主体、客体取得的条件,保护期限,宣告专利无效的条件,确立了现代专利法的基本内容。
1709年:英国颁布了《安妮女王法》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
1803年:法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标法,《关于工厂、制造厂和作坊的法律》。
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为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在此后的一百年内,世界上多数国家都相应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
(二)旧中国的立法第一部专利法:1898年清朝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第一部商标法:1902年清朝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第一部版权法:1910年清朝的《大清著作权律》(三)新中国的立法1、建国初期;1950年:《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1950年:《商标注册暂行条例》1950年:出版条例、书籍稿酬条例等2、改革开放之后第一阶段:制度初建阶段1983年3月1日:《商标法》1985年4月1日:《专利法》1991年6月1日:《著作权法》1993年12月1日:《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阶段:制度发展阶段(20世界90年代初-90年代末)《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特殊标志管理条例》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第三阶段:制度完善阶段加入WTO前后,全面修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使之与国国际规则相一致,并颁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奥利匹克标识保护条例》。
第二章著作权法第一节著作权法概述一、著作权概念指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
著作权,狭义上讲,是指各类作品的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而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艺术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著作权法著作权法,是指调整因著作权的产生、控制、利用和支配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有狭义、广义之分。
广义的著作权法包括著作权法、邻接权法、各种相关的法律规范,以及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就相互提供著作权保护而缔结的国际条约。
狭义的著作权法指单行法,即专门的《著作权法》。
三、著作权制度的起源与发展1、著作权制度的孕育——特许出版权时期。
2、著作财产权时期英美法系代表该倾向1709年的《安妮女王法》,标志着著作权法的诞生,1790年,美国以《安妮女王法》为模式制定《联邦著作权法》。
3、作者权时期1793年,法国《著作权法》4、国际条约下的著作权制度走向。
第二节著作权的主体一、著作权主体的概念与分类(一)概念指依法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及国家。
(二)分类1、原始主体和继受主体2、内国主体和外国主体3、完整的著作权和部分的著作权4、普通著作权主体和特殊著作权主体(三)原始主体——作者1、含义:创作作品的人2、创作: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3、自然人为作者4、单位视为作者——享有全部的著作权5、作者身份的认定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人即为作者6、法人或其他组织在特定条件下也视为作者著作权法:“由法人或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四)继受主体—作者以外的其他著作权人1、因继承、遗赠、遗赠扶养协议而取得2、因合同而取得(1)委托合同:如在委托作品中,委托人因合同而取得著作权。
(2)著作权的转让(五)著作权的特殊主体——国家1、购买著作权;2、接受赠与;3、依法律规定,如公民死亡,在保护期内无继承人的;或法人等组织终止后,无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二、特殊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一)演绎作品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不得损害原作品的著作权,且第三人在使用演绎作品时,应征求原作品与演绎作品著作权人的同意。
(二)合作作品的权利主体1、合作作者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有共同的创作愿望,他们对创作行为及后果有明确认识,目标一致。
如未经许可而在他人创作的乐曲上添上歌词而创作的歌曲就不是合作作品。
(2)必须都参加了创作劳动。
2、合作作品可以分割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不得侵犯合作作品的整体的著作权.3、合作作品不可分割的,作者不能单独使用作品。
合作作者对著作权的行使如果不能协商一致,则任何一方无正当理由不得阻止他方行使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者。
4、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对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财产权由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
(三)职务作品的权利主体1、职务作品,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
(1)作者与所在工作机构应具有劳动关系。
作者应当是在该机构或社会组织领取薪金的工作人员。
(2)创作的作品应当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
(3)对作品的使用应当属于作者所在单位的正常工作任务或业务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