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116.00 KB
- 文档页数:6
水稻旱育秧苗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我县地处皖南山区,种植方式主要以一油一稻为主,中稻秧田十分紧张。
2001年,开始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稀植轻型栽培技术,其特点是省工、省力、省种,出苗率高,秧苗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秧龄短,成活率高,同时解决了水育秧秧田不足矛盾等诸多优点。
由于旱育秧的土壤水分和养分等环境因素变化较大,病虫草鼠害的发生也产生了明显改变。
本人对其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摸索如下:1 病虫草鼠的发生情况1.1 病害旱育秧苗植株含水量低可溶性糖及脯酸含量高,组织结构紧密,抗性提高,秧苗期烂芽,烂根,死苗率比水育秧低。
由于旱育秧苗根系好,养分充足,苗期缺素症减轻,但旱秧床面温度高,床土无机氮肥足,秧苗密度高,有利于立枯病,恶苗病,稻叶瘟的发生与传播。
1.2 虫害旱育秧床自由水消失,床土蓬松,有机质丰富,导致蚯蚓,蝼蛄等地下害虫明显发生。
秧苗密,环境湿润,稻蓟马的发生比水秧重。
由于旱育秧秩龄短,生长快,其他虫害明显于水育秧。
1.3 草害旱育秧床的眼子菜、鸭舌草、牛毛毡等杂草明显减少,但稗草、千金子、马塘、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以及鳢肠,小旋花、红苋菜等阔叶杂草明显增多。
1.4 鼠害水育秧苗很少发生鼠害,但旱育秧苗由于无水,土质松,鼠害现象较为普遍。
2 防治措施2.1 防病首先要从种子处理做起,用10%浸种灵进行种子消毒,每2ml浸种灵对水10kg,浸种5kg。
其次,基肥要讲究有机肥、氮、磷、钾肥互相配合,避免氮肥施用过多过迟。
再次,整地播种前用75%敌可松1:600倍进行土壤消毒,待秧苗1叶l心期再用1:500倍敌可松药液进行喷雾防治立枯病。
3叶1心期用45%咪酰胺600ml/hm2对水750kg均匀喷雾,预防恶苗病和稻叶瘟。
同时避免露水未干时撒施氮肥,以防肥害。
2.2 治虫防治蝼蛄、蚯蚓,在配制苗床基肥时,用3%呋喃丹粒剂45kg/hm2均匀撒施在苗床上,拔秧前1周,用48%乐斯本1200ml/hm2加40%稻瘟灵或20%三环唑1500g对水750kg均匀喷雾,做到带药下田。
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生态演替现象分析 城市市政建设的急速发展,使生态环境剧烈变化,酉良成家鼠群落出现明显的生态演替。
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农田鼠形小兽群落生态演替现象分析。
近年来发现,农村室内在彻底灭鼠后,也常发生鼠形小兽群落的演替现象〔3、4〕。
60年代初,上海郊区农田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5〕,但1988、1989年在嘉定县农田经常性灭鼠地区调查,观察到现以大嚼豹为主。
现报道如下: 调查环境与方法 调查地农作物以稻、麦为主,也有蔬菜及其他高坡旱地杂粮栽种。
每月依农作物生产变化,随机在不同农田用常规夹夜法作密度调查,诱饵为油条。
对所获动物均进行较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结果 鼠形小兽一种群密度:1988年2-12月共布放11022夹次,捕获鼠形小兽628只,年总捕获率为5.70肠。
其中大察豹566只,占捕获总数的90.13%;黑线姬鼠62只,仅占9.87%。
黑线姬鼠与大察豹的捕获率差异极显着(t=13.88,P0.01)。
2989年1-11月布放8931夹次,共获鼠形小兽267只,年总捕获率为2.99%。
其中大醇豹占79.40 ,黑线姬鼠仅占20.60%,大察勃与黑线姬鼠的年总捕获率间差异极显着(t=7.29,P0.01)(表1)。
1988-1989两年逐月调查发现,鼠形小兽数量每年有两个高峰,前峰在4-5月,后峰在9-10月(附图)。
每次农田突击灭鼠后,鼠形小兽数量都有较大幅度下降,黑线姬鼠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大察即。
如1988年秋季灭鼠后,黑线姬鼠密度下降50.68%,大察的下降23.88%,两者差异极显着(t=13.01,P0.01)。
208。
年秋季亦有此种现象,黑线姬鼠与大赓豹密度下降的百分比间差异极显着(t~17.68,P0.01)。
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精细合成中间体,广泛用于染料、农药、医药和橡胶助剂的合成。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论芳香硝基化合物的还原反应。
1 理论基础 催化加氢作为一种很好的硝基还原法,以其高效清洁的优点得到了人们的青睐。
调查三常见森林害鼠的调查与识别鼠害是植物保护中重要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会受到害鼠的为害,主要的农业鼠害有小麦鼠害、玉米鼠害、水稻鼠害、棉花鼠害、草地鼠害等。
分布在我国各地的鼠类有160多种,其中为害较严重的约有30余种,常见的农田害鼠有黑线姬鼠、大仓鼠等十几种。
由于不同鼠种的栖境、食性、繁殖、活动规律以及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不尽相同,不同的作物田中、不同的农业害鼠对农田作物的为害时期、为害特点也各有差别。
因此,对常见害鼠进行调查与识别辨认,进而熟悉了解其生活习性,在此基础上才能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对鼠害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目的要求:学会鼠体测量的一般方法,认识常见农田鼠害的特点,掌握常见农田害鼠的主要形态特征,在实践中能够做到准确识别、辨认。
二、仪器用品:铁锨、卡尺,钢卷尺等。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一)观察与操作采用土丘系数法进行调查:土丘系数法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害鼠密度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依据单位面积的土丘密度和单位面积的鼠数之间的关系求出土丘系数,其公式为:土丘系数=单位面积内鼠数/单位面积内土丘数;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进行大面积调查,统计调查区域内土丘数,乘以土丘系数,则为其相对数量。
选取2~3个土丘,用铁锨挖捕害鼠。
详细记录害鼠的形态特征。
(二)各种常见害鼠的形态特征1.黑线姬鼠:体长65~117mm。
耳较短,向前折不达眼部。
尾长相当于体长或稍短,尾毛不发达,鳞片裸露呈环状。
前足掌中央的2个肉垫较小,后足蹠部短。
乳头在胸腹部各有2对。
雄鼠个体大于雌鼠。
毛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生活在农田的为棕色或沙褐色,在林缘和灌丛的为灰褐色带有棕色。
多数地区的个体在背中央自头顶至尾基有1条黑纹,少数地区的个体无此纹或不明显。
腹面及四肢内侧灰白色。
尾背面黑色,尾腹面、足背污白色。
2.褐家鼠:体形较粗大,成体长180~225mm。
尾稍短于体长。
耳短小而厚,后足粗大,长28mm。
乳头6对(胸部2对,腹部1对,鼠蹊部3对)。
张家川县农田害鼠种类调查初探摘要:通过对张家川县农田害鼠种类及分布情况调查,摸清害鼠种群分布和生活习性,为大田综合防治提供了比较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张家川;农田害鼠;种群分布;生活习性张家川县位于天水市东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境内山大沟深,气候湿润,植被较为丰富。
由于这种特征的地理条件有利于鼠类的生栖繁衍,其危害逐年加剧。
据调查,全县3.2万hm2粮田面积,鼠害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尤以地下鼠最为突出,预计,全县每年因此要损失粮食约110万kg(其中地下鼠损失80多万kg,地上鼠损失约30万kg),鼠害已成为制约该县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
1农田主要害鼠种类通过对东中部六乡(镇)18个村、800户、农田586.67 hm2(包括草甸草原、荒山荒坡以及部分林缘地)的调查,目前在张家川县农业生产上生成为害的鼠种共计3科6种。
1.1中华鼢鼠1.1.1形态特征中华鼢鼠(Myospafas fontanieri Mifne-Edwards)属啮齿目仓鼠科中一种体形较大的地下鼠,体形粗壮,前肢短小,圆筒形。
头较大、扁平、鼻端圆钝,额的中部有一乳白色或黄白色斑纹,有一对发达的门齿,露于唇外,耳壳退化,耳孔藏于毛绒下,听觉灵敏。
嗅觉也很灵敏,善于辨别食物,眼很小,不能远视,怕风怕雨,视觉退化。
前肢爪锋利,呈镰刀形向外弯曲,适于刨土打洞,后肢不如前肢粗壮,爪较细,适于拔土。
1.1.2分布情况中华鼢鼠在张家川县发生且有一定的区域性,以中、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为主,从行区划上看,鼢鼠为害的乡(镇)有11个,占全县乡(镇)总数的57.9 %,从为害程度看,东部重,中部轻。
1.1.3生活习性中华鼢鼠终年活动在地下,在洞中觅食、求偶、繁殖,在张家川县一般1年繁殖1代,每胎产仔1~4头,平均2.20头,雌雄比为3.2︰1。
冬眠夏蛰现象较为明显。
有春秋两次为害高峰,早春4月上、中旬,经过冬眠的鼢鼠开始上濳活动为害,此时亦是鼢鼠交配繁殖期,活动频繁,危害严重。
宁国市农田害鼠发生消长规律及其综合治理摘要总结了宁国市鼠害发生情况,就鼠害密度回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宁国市害鼠种群、密度发生规律,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田害鼠;消长规律;综合治理;安徽宁国宁国市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北麓,全市土地总面积24.466万公顷,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8%,地形、地貌复杂,有山区、丘陵和畈田。
农作物主要以水稻为主,其次是油菜、蔬菜、大豆、玉米、茶叶、西瓜、中药材、水果等。
农田害鼠发生种类多,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花鼠、针毛鼠、青毛鼠、岩松鼠及社鼠等。
1我市鼠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及鼠密度回升的主要原因1.1鼠害发生情况近几年来,我市部分乡镇农作物遭到害鼠为害,老鼠不仅咬食农作物,而且危害家禽、传播疾病、农户家庭设施等,鼠害严重。
1.2鼠害猖獗与害鼠密度上升的主要原因(1)乱砍乱伐森林,植被覆盖率下降,植被破坏,树林稀少,水土流失,导致生态失调,使鼠类的天敌栖息繁衍场所严重受到影响,从而天敌种群数量垂直下降,害鼠因而得不到自然控制。
(2)害鼠天敌遭受捕杀,人为破坏。
由于人们对害鼠天敌如蛇、黄鼠狼无情的捕杀,外地私商入境收购活蛇,乱卖乱买乱用剧毒鼠药,导致鼠类天敌二次中毒,造成猫头鹰、喜鹊等有益鸟类稀少或绝种。
(3)食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提高了害鼠繁殖速度。
近年来,冬季气候变暖,室内外食源丰富,给鼠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繁殖条件,缩短了繁殖周期,提高了繁殖系数。
(4)灭鼠不彻底,防治时间不统一,给害鼠造成漏网逃生加倍繁殖的机会。
2我市害鼠种群、密度发生消长规律2.1害鼠种类经过调查,我市害鼠种类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花鼠、针毛鼠、青毛鼠、岩松鼠及社鼠等。
其中褐家鼠为室内第1优势鼠种(又是农田第2优势鼠种),小家鼠、黄胸鼠为室内第2、第3优势鼠种。
黑线姬鼠为农田第1优势鼠种,社鼠为山区经济作物第1优势鼠种,岩松鼠、花鼠、针毛鼠、青毛鼠为偶见种。
2.2不同年份、月份害鼠密度动态(1)室内害鼠。
农区鼠害及灭鼠对策摘要分析了害鼠的生物学、种群生态学特征,总结了秀山县害鼠发生规律,以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灭鼠对策。
关键词农区;鼠害;特征;防治技术;重庆秀山1鼠类的危害全世界鼠类有2 000种,我国记载的鼠类为130种,其中农业害鼠达112种。
由于鼠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适应性强,与人类争地、争粮、同生境、共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文明健康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一大公害。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毁坏粮食、储物、设施、仪器等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据资料记载,全国的农田鼠害面积每年为0.3~0.4亿公顷,全国因鼠害损失的粮食达150亿千克以上。
二是传播疾病。
据流行病学专家研究统计,以老鼠为传媒的疾病有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鼠咬热等30多种。
最令人恐怖的是鼠疫。
全世界死于鼠传疾病的人数比历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要多。
因此,灭鼠工作具有防病的现实意义。
三是老鼠是不卫生的重要指标。
老鼠生活在不卫生的场所,它的生存和种群数量、活动频次成了不卫生的重要指标。
老鼠令人讨厌,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在注重社会经济、社会文明建设的国家和地区,都把防治鼠害列进了同步发展的规划。
灭鼠、防鼠成为国民的生活需要之一。
2农区鼠害的范围农区鼠害的范围很广,包括农田鼠害、森林鼠害、草原鼠害三大领域。
在112种农业害鼠中,约有30多种为农业害鼠的优势种。
农田和农舍害鼠是农田害鼠的两大部分。
多年观测表明,秀山县农舍害鼠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
农田害鼠主要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黄鼠、黄毛鼠等。
森林害鼠主要有大林姬鼠、龙姬鼠、松鼠、花鼠、白腹鼠等。
草原(地)害鼠主要有鼢鼠、田鼠、鼠兔、旱獭等。
在众多的鼠种中,绝大多数为野栖型,少数为家栖型(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极少数介于两栖状态(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
老鼠的活动范围称为巢区范围,鼠种不同巢区范围大小不一样。
大型鼠种远一些,如褐家鼠,660m~6km,时速为0.5~1km;小型鼠种近一些,一般在100~200m。
近几年高安市农田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探索高安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站长、农艺师:付晓林、高级农艺师:李水森害鼠为害之猖獗是人皆共知的。
自2007年以来,我市就对农田害鼠的测报工作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观察。
并作到指导好大田指导。
由于鼠类的分布之广。
密度之大,繁殖之快,为害之重,虽然几年来不断进行歼灭活动,鼠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仍有不少的农作物遭受鼠类的危害。
损失较大,为了有效地控制鼠害,为大面积灭鼠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治水平,今年我市鼠情测报工作在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以往几年的基础上,对全市农田害鼠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生物特性作了进一步调查探索,同时对大田鼠害防治方面也作了一定的指导工作,现将近几年我市鼠情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调查办法
继续根据江西省农田鼠害的调查试行方法进行,捕鼠工具采用120×160的中型铁皮鼠夹,固定测报点,选好样方,每月定期轮流样方按直线或曲线晚上布夹,每次布放300夜夹以上,诱饵使用新鲜油条,调查内容有:农田害鼠的种类、种类数量、密度、构成、雌雄比例、怀孕率、繁殖时期、消长情况,同一生境内优势种,普通及稀有种,害鼠的取食,危害情况及不同鼠药的灭鼠效果,调查结果采用相对数量进行计算。
2、种类、捕获率
通过捕获,发现我市常见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其它鼠等五种,2010年从2月份至10月份在室外布夜夹2253个,共
捕获鼠数368只,全年鼠平均密度为16.3%,比2009年1.8%增8.5%,比2008年13.5%增2.8%,最高密度为24.5%,比2009、2008年低,最低密度为9.3%,其中黑线姬鼠占57.3%,比86年51.6%高,比2008年66.4%低,褐家鼠占36.7%,比2009年29.3%高,比2008年27.6%高,小家鼠占0.8%,其它鼠占5.2%,每月密度和各种鼠所占比例见表(一),从农田鼠害种类数量所占比例来看,黑线姬鼠为我市害鼠的优势种,褐家鼠为普通种,小家鼠为室内的主要种类,很少在室外活动,褐家鼠为普通种,室内室外均可见活动,黄胸鼠为我市稀有种,只在山区才可见活动。
3、性比、怀孕率
从去年捕获的368只害鼠中,雌雄总性比为1︰1.02,2009年比为1.53︰1,2008年比为1︰1,其中黑线姬鼠雌雄为1︰1.07,2009年比为1.40︰1,2008比为1︰1.03,褐家鼠雌雄性比为1.05︰1,2009年比为1.75︰1,2008年比1.05︰1,详见表(二)。
据2月份至10月份的解剖结果,农田鼠害有两个怀孕期,第一个怀孕时期黑线姬鼠在5月6月份之间,怀孕率30-41.67%,褐家鼠在4-5月份之间,怀孕率26.67-50%,第二个怀孕时期黑线姬鼠在8-9月份之间,怀孕率27.78-57.14%,褐家鼠在7-8月份之间,怀孕率20-75%,详见表(三)。
4、消长
农田鼠害的繁殖能力很强,繁殖周期又短,去年有两次系繁殖高峰,第一次繁殖高峰为5月份,调查密度23.8%,第二次繁殖高峰为9月份,调查密度24.5%,为去年的两个最高时期,对黑线姬鼠及褐家鼠的解剖发
现:两种害鼠的繁殖消长有所不同,褐家鼠的繁殖时间要早,而黑线姬鼠相应的要晚,褐家鼠的第一次繁殖高峰在4-5月份,第二次繁殖高峰8-9月份,而黑线姬鼠的第一次繁殖高峰在5-6月份,第二次繁殖高峰为9-10月份,另外褐家鼠的繁殖时间比较长,一年中3-5月份及7-9月份6个月的时间褐家鼠均可进行繁殖,而一年中5-6月份及9-10月份基本上只有4个月的时间为黑线姬鼠的繁殖时间相应要短,见表(四)。
从2月至10月份调查的害鼠性比中可以看出,黑线姬鼠的性比在6、7、10月份中比较高,褐家鼠的性比在5、6、9月份中比较高,因此,黑线姬鼠在5、6月份和9、10月份为繁殖时期,褐家鼠在4、5月份和8、9月份为繁殖时期。
因为雌性比低,说明雌鼠已经怀孕,躲在洞内,很少出来野外活动,而雌雄性比高是雌鼠怀孕后已经产仔完毕,出来寻食活动。
5、取食、危害
由于害鼠的分布比较广,而且适应性又很强,因此食性杂,但主要以摄取白色淀粉和绿色植物为主,如稻谷、豆类、花生、蔬菜、油菜、红花草等作物,占全部取食的70%以上,尤其对种子特别喜食,另外还有杂草、瓜果、苗木、昆虫等也是害鼠的取食范围,只占摄食的30%以下,但随着季节变化有所改变,春季以取食红花草、油菜、蔬菜等绿色作物为主,及少量补充贮存的谷类淀粉,夏季以杂草、禾苗及淀粉为主,秋季以淀粉作物为主,冬季以淀粉类作物及绿色作物为主。
鼠害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虽近年来不断进行歼灭,但密度仍然较高,而且危害相当严重,不仅破坏工农业生产,而且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据我站在筠阳等乡镇调查,鼠类对早晚稻的危害很重,咬断禾苗,吃
掉稻谷,早稻被咬断苗率一般在1.23-5.7%,高的达25%以上,使群众误认为螟虫为害的枯心苗,而用药防治,影响二晚播秧,瑞州街办连锦行政村一农户的一块0.3亩的秧田一夜之间被害鼠全部爬烂。
有许多农户的秧不是被吃掉就是被爬烂,使农户重新补播,影响二晚的生产,另外,黑线姬鼠传染出血热病,严重妨碍人民的身体健康。
6、鼠药药效观察
去年4月份我站对敌鼠钠盐和溴敌隆两种药剂进行了对比试验。
采取室外夜夹的方法进行,药前和药后测定密度,计算效果,通过试验,敌鼠钠盐的效果为67.19%,溴敌隆的效果为80.54%,由于我市长期比较单一的使用敌鼠钠盐灭鼠,致使鼠害逐渐产生拒食及抗药性,近年我市广泛推广凝血性杀鼠剂溴敌隆,效果较好。
因此,在试验中效果表现显著,见表(五)。
农田鼠害密度调查情况表(一)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性比对照表(二)
总计:171︰175 1︰1.02
黑线姬鼠与褐家鼠解剖情况表(三)
黑线姬鼠、褐家鼠的消长情况表(四)
敌鼠钠盐及溴敌隆的药效试验结果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