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及方案设计类实验专题突破
- 格式:ppt
- 大小:3.68 MB
- 文档页数:33
《中西方管理思想史》复习资料1、议会制:长老会由部落的各氏族的长老组成,有广泛的权力。
其成员和军事首领同是出身于氏族贵族,利益一致。
每当需要作重大决定时,军事首领便首先召开长老会议讨论。
民众会由成年男子亦即全体参战战士组成,对重大问题如作战、媾和、迁徙、推举领袖等作出表决,原则上拥有全部落的最高权力。
但是由于贫富日益悬殊,军事首领和氏族长老的权力越来越大,由普通成员组成的民众会也就越来越失去了其原先的作用,重大问题多由贵族事先决定,民众会表决成为形式。
2、对商业作出重大贡献: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3、古代希腊专门论述经济的地一个著作是什么/及作者/贡献?答:色诺芬写成《家庭管理》(又称《经济论》)一书。
这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专门论述经济问题的第一部著作。
这部著作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是:第一。
首先提出了经济管理的研究对象。
第二,首先提出了管理水平优劣的判别标准问题。
第三,首先认识到了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这一重要思想。
第四,分析了分工的重要性。
4、古罗马的管理思想古罗马没有管理方面的专著但是我们从奴隶主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其萌芽状态的管理思想。
概括起来,集中在以下几点1、古代罗马首先意识到现代企业的某些性质。
“罗马人发展了一种类似工厂的体制2.其次,在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中使其具有了集权、分权再集权的实践经验。
3.罗马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具备了遵守纪律的品格,又具备了以分工和权力层次为基础的管理职能设计能力。
4.奴隶主思想家贾图、瓦罗等对管理人员的选择标准的论述,丰富了古代经济管理思想。
5、文艺复习对管理思想的发展的影响。
1、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人的人格得以解放,还人以本来面。
面目。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树立的一面大旗,它解决了人的自身问题。
2.文艺复兴为资产阶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准备了条件。
宗教改革改变了生产力发展的坏境问题。
3.文艺复兴运动的一个伟大成果是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它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
精心安排用心落实----------高三一轮复习计划与措施诸城实验中学高三数学组徐婷婷一、提前——未雨绸缪,赢在开端。
(一)教师方面: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只有走在时间前边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大的胜利。
教学部要求各备课组8月28号之前逐步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高考的备考是从高二下半年开始的,2013年5月中旬,我们顺利结束了新课的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备考流程表,从5月28日开始展开了新一届高三数学的复习工作,合理的计划保障了复习的有序进行。
(2)新老对接,交流借鉴经验。
在学校和级部的安排下,与老高三进行了“面对面”的对接交流,认真吸取借鉴上届高三备考成功的做法,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复习过程的实效性。
(3)备课组全体老师认真总结老高三的备考经验,一起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在每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我们又制定了更加细化、更可操作的复习备考流程表。
备考流程表具体到每章节用多少课时、考虑教学内容的多少、考虑在高考中占有的比重,更顾及哪些内容是我们值得付出时间和精力的等等,大家在时间上更有了紧迫感,教学内容更有效率。
(二)学生方面:引导进入状态,延长高三时间。
时间是成绩的保障,时间的投入和成绩永远成正比。
要求各班做好充分的高三准备工作:1.开展“提前进入高三状态”动员;2.平时充分把握周六日在校和闲暇时间利用,最大化的提高复习效率。
二、聚力——团队合作,众志成城。
团队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支撑,团结协作是教学成绩的基础,团队奉献精神是教学成绩的保障。
高三备考要特别注意团队建设。
为各项备考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指导和保障。
坚持集体备课,精心设计复习学案以及各类练习题、检测题,疑难问题集体讨论,老师们各抒己见,找出最佳解决办法,充分发挥了备课组的集体智慧。
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准备一周的课,集体备课时,主备老师进行说课,每位教师就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及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逐一评价,最后统一学案,统一课堂内容。
压轴题05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类型一:教材常见实验方案设计类型二:创新实验评价(含传感器的应用)类型三:一套装置实现多种反应的评价类型四:混合物分离处理的方案评价类型一:教材常见实验方案设计A.图1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B.图2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U型管液面不变化C.图3向集气瓶滴加稀盐酸后,气球变大,说明铁粉和盐酸反应放热D.图4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答案】A【详解】A、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符合题意;B、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饱和石灰水有溶质析出,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装置内压强增大,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不符合题意;C、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铁粉和稀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气球变大不能说明铁粉和盐酸反应放热,不符合题意;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通入二氧化碳后,左边试管内压强增大,将碳酸钠压入右边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类型二:创新实验评价(含传感器的应用)4.(2023秋·福建厦门·九年级统考期末)1783年,拉瓦锡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水的组成:将水加热成蒸气通过灼热的铁管,一段时间后,在出口处收集到一种可燃性气体;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铁转化为氧化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铁作催化剂B.出口处点燃可燃性气体可以看到蓝紫色火焰C.实验中水减少的质量等于铁管增加的质量D.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推翻“水是单一元素组成”的论断【答案】D【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实验后称量发现水的质量减少,铁管质量增加,铁转化为氧化物,可知铁是反应物,不是催化剂,故A错误;B.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反应是水蒸气和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该可燃性气体含氢元素,应是氢气,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B错误;C.由B可知,铁管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故C错误;D.该反应是水与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的氧化物和氢气,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所以以上实验结果可以推翻“水是单一元素组成”的论断,故D正确。
压轴题02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后的成分分析类型一: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类型二:定性分析反应后固体成分和溶液组成类型三:定量分析反应后固体成分和溶液组成1.解题方法第一步:将题目中涉及的金属,按照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第二步:判断能发生哪些反应及反应的先后顺序,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第三步:根据题干信息(实验现象、隐含条件等)判断反应后滤液、滤渣成分及质量变化等。
2.反应物质类型(1)一种金属与两种金属盐溶液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两种金属距离越远越先反应。
(2)一种金属和多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金属先和最不活泼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
(3)多种金属与一种盐溶液反应,最活泼的金属先和盐溶液反应。
类型一: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1.(2023春·山东临沂·九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某同学欲选用下列几组试剂探究Al、Fe、Cu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其中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Fe、Cu、Al2(SO4)3溶液B.Al、Cu、FeSO4溶液C.Fe、Al2(SO4)3溶液、CuSO4溶液D.Al、Fe、Cu、稀H2SO4【答案】A【详解】A、Fe、Cu与Al2(SO4)3溶液均不反应,说明活动性:Al>Fe、Al>Cu,但无法确定Fe与Cu的活动性强弱,不能达到目的;B、Al可与FeSO4溶液反应并置换出Fe,说明活动性:Al>Fe,Cu与FeSO4溶液不反应,说明活动性:Fe>Cu,可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Al>Fe>Cu,能达到目的;C、Fe与Al2(SO4)3溶液不反应,说明活动性:Al>Fe,Fe可与CuSO4溶液反应并置换出Cu,说明活动性:Fe>Cu,可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Al>Fe>Cu,能达到目的;D、Al、Fe均可与稀H2SO4反应并置换出H2,说明活动性:Al>H、Fe>H,但Al比Fe与稀H2SO4的反应更剧烈,说明活动性:Al>Fe,Cu与稀H2SO4不反应,说明活动性:H>Cu,可得到三种金属的活动性:Al>Fe>Cu,能达到目的。
2020中考化学专题题型突破(五)工艺流程题题型解读工艺流程题的特点是给出某个生产实际问题的解决流程,把书本知识糅合在整个流程中对学生进行考查。
题目有的以操作名称作为框图形成流程的主线,有的以物质作框,有的以设备作框。
最常见的是以操作名称为主线,物质随着操作流程发生变化。
题目中通常还包含简单的实验设计,一般为物质的制备、提纯或对样品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
1.资源背景(1)海水资源,如海水制盐、氯碱工业、海水提镁等。
(2)制碱与石灰石工业。
(3)空气资源,如合成氨工艺流程。
(4)矿产资源,如冶炼钢铁、制取铜等。
(5)化石燃料,如有机合成工艺。
(6)化工(实验)废液,如提取金属或盐。
2.考查内容(1)化学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反应类型)。
(2)实验操作的名称及要点(过滤、蒸发、结晶等)。
(3)流程中的物质转化与循环。
(4)工艺流程评估及改进。
3.方法点拨(1)步骤:读正文,找信息,明确目的;精读流程,弄懂原理,理解操作;先局部,后全盘,逐步深入。
(2)涉及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等有关实验基础知识及操作时,要认真在流程(图)中找到主要物质和混有的杂质,分析当加入某一试剂后能与什么物质反应,产物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除去杂质,真正理解每步所加试剂或操作的目的。
(3)关注“箭头”及方框内的信息:箭头进入的是投料(即反应物),出去的是生成物(包括主产物和副产物)。
(4)关注“三线”和“核心”,如图T5-1所示:图T5-1题型探究类型1 提纯回收类此类试题以从混合物中运用物理、化学的方法提纯、回收某种纯净物为主要目的,考查分离、除杂的原理及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最常见的情景是从粗盐中提取精盐和从冶炼工业的废渣中提取某种金属或盐。
解题技巧:解题时主要运用“分离、除杂”的思想,关注除杂的顺序及除去某种杂质时所加试剂的“量”(一般是过量),且后面加入的试剂要能除去前面加入的过量的试剂。
1 、实验室有一份氯化钠和氯化钡混合物样品。
专题03 实验装置图及提纯流程图题【19年高考命题前瞻】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考查是高考必考内容,高考中高频考点主要有:(1)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识别和用途。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实验安全。
(3)物质的分离、提纯及鉴别(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进行考查:(1)选择题: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选择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仪器的使用、实验装置图的正误判断,分离提纯物质的方法等,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呈现率较高,每个选项从不同角度拼盘式考查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规范;各选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题目比较简单,多以表格的形式出现。
(2)非选择题:常以综合实验设计题或工艺流程图题为情景,将实验原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结合,考查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解释与评价等,题干主要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根据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预计2019年高考中仍以这两种题型出现,与新材料、新实验方法相结合考查实验基础和实验综合知识。
由于对图表中信息分析不到位导致错解的情况很多,【名师精讲】一、实验试题的命题特点1、实验基础试题所考查的重点是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这类试题的特点通常是给出限定的仪器、药品和一些操作步骤,判断实验的原理、操作、现象及结论是否正确,既有常见仪器的使用,又有正确操作的辨别。
两种形式都重在考查考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其中,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离子检验或物质鉴别是高考的必考点,主要考查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以及常见物质的鉴别方法,能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检验方法。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是实验题及工艺流程题必然出现的环节,高考中可以单独以图表形式的选择题考查,也可以在综合实验题或工艺流程题中考查。
2、高考综合实验题的命题特点:知识容量大、出题素材新、考查角度广、综合程度高。
纵观近几年全国卷中的综合实验题:①涉及的题型有物质制备实验题、性质探究实验题、定量测定实验题等。
②考查的角度有仪器的识别与应用、物质的制备、除杂与分离、物质的性质探究与验证、实验现象的分析与描述、实验结论的评价与计算等,常以实验流程图的题干形式给出信息。
一、板块模型1.模型特点:滑块放置于木板上,木板放置于水平桌面或地面上。
2.以地面为参考系的位移关系:滑块由木板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滑块和木板同向运动时,位移之差Δx=x1-x2=L(或Δx=x2-x1=L);滑块和木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Δx=x2+x1=L。
3.分析滑块—木板模型时要抓住一个转折和两个关联4.解决滑块—木板模型中速度临界问题的思维模板5.解决滑块—木板模型中计算问题常用工具——两图四明确。
(1)画运动过程示意图通过审题、分析与计算,画运动过程示意图,明确各运动过程的时间与位移及位移间关系、明确各时刻的空间位置、速度及速度大小关系。
(2)画速度-时间图像通过审题、分析与计算,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画v-t图像,明确图像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对应运动过程示意图中的哪段位移,明确图像拐点对应运动过程示意图中哪个位置和时刻及瞬时速度。
如果已给出了v-t图像,要能够从图像中获取关键的已知数据。
二、精选例题例1.(2019·江苏高考)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和B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左边缘对齐。
A与B、B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
先敲击A,A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在B 上滑动距离L后停下。
接着敲击B,B立即获得水平向右的初速度,A、B都向右运动,左边缘再次对齐时恰好相对静止,此后两者一起运动至停下。
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重力加速度为g。
求:(1)A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A;(2)在左边缘再次对齐的前、后,B运动加速度的大小a B、a B′;(3)B被敲击后获得的初速度大小v B。
答案(1)2μgL(2)3μgμg(3)22μgL解析A、B的运动过程如图所示:(1)设A 、B 的质量均为m ,先敲击A 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A 的加速度大小a A =μmgm =μg在B 上滑动时有2a A L =v 2A 解得:v A =2μgL 。
(2)对齐前,B 所受A 的摩擦力大小f A =μmg ,方向向左, 地面的摩擦力大小f 地=2μmg ,方向向左, 合外力大小F =f A +f 地=3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F =ma B ,得a B =3μg对齐后,A 、B 整体所受合外力大小F ′=f 地=2μmg 由牛顿第二定律F ′=2ma B ′,得a B ′=μg 。
实验评价篇一: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专题突破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通过实验活动,探讨研究并解决科学研究、生产、生活、环境保护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是化学学科永恒的主题。
在学习中,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认识、增强能力。
考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基础知识]1.实验设计的原则原理正确、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药品经济、结论可信。
2.实验设计题的考查实验仪器的设计和改进、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改进、制备方案的设计、实验装置组装设计,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连接等。
[解题策略]实验设计题,就是由题目提出目标,答案开放,由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药品,设计实验装置,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结论,解决题目提出的问题。
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资料,实验报告就是要将每一步实验的操作、实验的现象、实验结论记录下来,以备实验后进行分析。
实验报告的填写必须对现象的描述准确简捷,对结论和解释必须正确完善,观点鲜明,实验内容和装置必须目的明确,识别准确。
[典型例题]例1 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查时,教师给了同学们1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炭粉或者是这两种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
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1)【提出假设】假设1:黑色粉末是炭粉;假设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做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黑色物质为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4)【拓展】为了进一步探究炭粉和氧化铜的性质,他又利用这种混合物补充做了如下实验:将此黑色粉末隔绝空气加热(若碳完全反应),待冷却到室温后,取剩余固体于烧杯中,再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完全后,静置。
请你回答:①烧杯中__________(填“有”或“无”)不溶物;②若静置后溶液呈无色,则该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③若静置后溶液呈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专题08 第26题实验大综合知识过关一、试题分析物质制备和定量实验是高考热点,物质制备主要以气体、无机物、有机物的制备为载体,考查学生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基本实验操作,以及实验条件的控制、产率的计算;而定量实验是将化学实验与化学计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测定物质化学组成与含量的探究性实验,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常考题型。
设计中先通过实验测出相关的有效数据,然后经计算得出物质的组成与含量。
由于定量实验目的性、实用性强,能给予学生较大的创造空间,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因此复习过程中注重定性实验拓展到定量实验的探讨。
二、试题导图三、必备知识知识点1有关实验的几个常考问题1. 仪器的连接顺序化学综合实验题包括的题型主要有物质组成、性质探究型,物质制备和应用探究型,该类试题一般以实验装置图的形式给出实验流程,其实验流程与考查内容一般如下:搭配仪器的顺序:从下往上,从左往右。
2. 常见的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方案说明(1) 证明CO2中含有CO 先除尽CO2,再把气体通入CuO中,若黑色固体变为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O先除尽CO2后再通入CuO中,黑色CuO变红色说明该气体具有还原性(2) 证明SO2-4中含有SO2-3往混合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2溶液,将沉淀溶于足量的盐酸中,若沉淀部分溶解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则证明原混合液中含有SO2-3或加入盐酸生成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3) 证明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高锰酸钾褪色,则证明原混合液中含有Fe2+不能用硫氰化钾溶液鉴别(4) ①证明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②证明草酸是二元酸①向1 mol·L-1 NaHCO3溶液中加入1 mol·L-1草酸,若产生大量气泡,则证明草酸的酸性强于碳酸②定量实验: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草酸的2倍,则说明草酸是二元酸①强酸制弱酸②定量中和反应(5) 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把CO2通入硅酸钠溶液中,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利用强酸制弱酸(6) 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单质硫把氯气通入硫化氢溶液中,若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单质硫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7) 证明H2C2O4是弱酸测Na2C2O4的pH,pH>7说明H2C2O4是弱酸;或将pH=1的H2C2O4溶液稀释10倍,pH<2说明H2C2O4是弱酸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弱酸阴离子存在水解平衡3. 化学实验条件控制——温度控制的目的条件控制是化学实验中的重要手段,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
定量分析方法范文定量分析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数值数据来得出结论和推断。
这些数据可能是通过实验、观察、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得的。
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分析、推论统计分析和实验设计。
描述统计分析是定量分析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它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总结、描述和展示。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中心趋势度量、离散趋势度量和数据分布特征。
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离散趋势度量包括标准差、方差和极差,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数据分布特征包括正态分布、偏态和峰度等,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
推论统计分析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数据进行推断的方法。
推论统计分析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常见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用一个数值来估计总体参数,例如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
区间估计是用一个区间来估计总体参数,例如用置信区间来估计总体均值。
假设检验是通过样本数据来检验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假设检验有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之分,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t检验、F检验和卡方检验等。
实验设计是为了解决因果关系而设计的定量分析方法。
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分组设计、阻斯曼设计和因子设计等。
随机分组设计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数据来判断处理的效果。
阻斯曼设计是在同一个实验对象上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只改变一个变量,以确定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子设计是将多个因素进行组合,通过对各组合情况进行实验,来确定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除了上述介绍的常见定量分析方法,还有许多其他的定量分析方法,例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回归分析是用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来预测因变量的取值。
时间序列分析是用来研究时间上变化的现象的方法,常用于经济学、金融学等领域。
专题四定量推理题定量推理题与计算题的不同之处是,计算题需要计算具体的数据得出具体的结果,而定量推理试题在计算过程中是用字母进行表达,并用字母表达出相应的结果,其过程类似于依据物理原理进行公式的推导,比较典型的是课本中依据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和固体的压强公式,定量推导浮力的公式(阿基米德原理)。
试题特点:更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
题型一力学1.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了h,作用在绳上的拉力大小为F,则总功为,额外功为,效率为。
(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表示)2.如图所示,薄壁容器的底面积为S,重为G1,内装有密度为ρ、重为G2的某种液体,深度为h,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静止,那么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为,容器对桌面产生的压强为。
3.采用如图所示站姿锻炼手臂力量:双脚并拢,脚尖O触地,脚后跟踮起,手臂水平,手掌支撑在竖直墙壁上的A点,B为人体重心所在位置。
锻炼时,躯体伸直,手臂弯曲和伸直动作交替进行。
现要估测手掌对墙壁的压力F。
(g为已知常量)(1)用体重计称量出人体的体重(质量)m,用卷尺分别测量出两点间的竖直距离l1和两点间的水平距离l2;(选填“A、O”或“B、O”)(2)手掌对墙壁的压力F= (用已知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3)锻炼时,脚尖离开墙壁越远,手掌对墙壁的压力就越。
4.甲、乙两位同学对“雨滴的下落速度是否跟雨滴的大小有关”持有不同的意见,于是他们对此展开研究,他们从网上查到,雨滴在下落过程中接近地面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与雨滴的横截面积S成正比,与雨滴下落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即f=kSv2(其中k为比例系数,是个定值),雨滴接近地面时可看做匀速直线运动,把雨滴看做球形,其半径为r,密度为ρ,球的体积为V=4,则:3πr3(1)半径为r的雨滴重力为(结果用字母表示)。
(2)在接近地面时,大雨滴的下落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雨滴的下落速度。
5.一均匀的正方体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的压强为p ,如果将这个木块切成完全相同的八个小正方体,取其中一个放在水平地面上,则这个小木块对地面的压强是( )A .p B. 12p C. 14p D .2p 6.小强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且质量分布均匀的圆柱体进行了测量与研究。
初中化学定量分析题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应能够掌握使用重量法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了解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实验材料:
1. 氧化铁样品
2. 硫酸铵
3. 硫酸亚铁
4. 基本玻璃器皿
5. 电子天平
6. 坩埚和坩埚夹
实验步骤:
1. 取适量氧化铁样品,将其称重并记录下质量。
2. 将称重后的氧化铁样品放入坩埚中,送入高温炉中进行加热,使其完全还原为金属铁。
3. 将还原后的铁样品取出冷却至常温,再次称重并记录下质量。
4. 将还原后的铁样品分解至硫酸亚铁,加入适量硫酸亚铁溶液,并在称量管中收集硫化氢气体。
5. 当收集完毕一定量硫化氢气体后,停止反应,并用碱溶液中和剩余的硫化氢气体。
6. 根据收集到的硫化氢气体的体积,计算出氧化铁样品中的含铁量。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强酸或溶液溅到皮肤或眼睛。
2. 操作灶具时要注意火候,避免烧伤或其他安全事故发生。
3.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环境整洁。
实验反思与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定量分析出了氧化铁样品中的铁含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重量法和体积法进行定量分析,了解了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当加强实践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技巧,做到准确无误地进行定量分析。
扩展实验:
1. 尝试使用其他化学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比如氧化铜、氯化钠等。
2. 尝试探讨其他定量分析方法,比如滴定法、复滴定法等。
3. 尝试通过定量分析,解决真实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比如饮用水中某种物质的含量分析等。
专题突破10综合PCR的基因工程问题课标要求阐述常规PCR、重叠延伸PCR、荧光定量PCR等的过程与原理,举例说明不同的PCR技术有着不同的应用。
考情分析几种不同PCR的应用2023·江苏·T222023·山东·T252022·江苏·T242022·山东·T252021·全国甲·T382021·山东·T252020·北京·T122020·江苏·T33类型一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基本模型获取目的基因是基因工程操作的第一步。
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有多种,现在常用PCR特异性地快速扩增目的基因。
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缩写。
它是一项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原理,在体外提供参与DNA复制的各种组分与反应条件,对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大量复制的技术。
该技术由穆里斯等人于1985年发明,为此,穆里斯于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典例突破1.“X基因”是DNA分子上一个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若要用PCR技术特异性地拷贝“X 基因”,需在PCR反应中加入两种引物,两种引物及其与模板链的结合位置如图1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第一轮复制得到2个DNA分子,即①②各一个B.第二轮复制得到4个DNA分子,即①②③④各一个C.第四轮复制得到16个DNA分子,其中有4个X基因D.经五轮循环后产物中有五种不同的DNA分子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第一轮复制形成2个DNA分子,即①②各一个,A正确;第二轮复制得到22=4(个)DNA分子,即①复制得①和③、②复制得②和④,即得到①②③④各一个,B正确;第四轮复制得到16个DNA分子,其中有8个⑤(X基因),C错误;经五轮循环后共形成32个DNA分子,其中①②各一个,③④各四个,22个⑤,故产物中有五种不同的DNA分子,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