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48
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因因素主要是指由于员工的错误操作、疏忽大意、缺乏安全意识等而导致发生事故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员工的不正确的工作姿势、不安全的工作习惯、对个人防护装备的不正确使用等。
物理因素是指工作场所内与员工直接接触的一些物理性因素,如高、低温、噪音、震动、辐射等。
这些物理因素可能会对人的身体产生损伤或不适,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化学因素是指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如粉尘、气体、液体、蒸汽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需要正确识别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生物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因素。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引发传染性疾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有必要对工作场所进行生物因素的辨识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控制措施。
机械与设备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故障、错误操作等与机械设备有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机械故障、事故、伤害等,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环境特征,如通风不良、电气设施不安全、照明不足等。
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潜在威胁,需要在辨识和评估后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
风险评价是指对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具体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紧急性和优先级,以便合理和有效地分配资源。
风险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潜在危害:通过对工作环境、作业流程和员工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因素。
2.评估风险概率与后果:根据危害因素的特点、员工的暴露程度和潜在影响,评估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以确定风险级别。
3.制定控制和预防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风险的概率和后果。
4.实施措施和监测效果:根据制定的控制和预防措施,对其进行实施和监测,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1. 概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制度是企业和组织为了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程序。
该制度的目的是辨识和评估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防止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 环境辨识和风险评估•环境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和观察,确定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
这包括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对辨识出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和公众的危害程度和可能发生的频率。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确定出优先处理的危险因素和采取的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
3. 辨识和评估方法3.1 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通过对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描述和评估,确定其对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安全观察和检查:通过实地观察和检查工作场所,辨识出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
- 调查问卷和访谈:通过向员工和相关人员发放问卷或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和危险因素的看法和意见。
-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的统计数据,确定工作环境中存在的风险和潜在因素。
3.2 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基于数据和数学模型,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计算和评估。
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 风险矩阵:将危险因素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绘制成矩阵,从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 事件树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通过建立事件树模型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模型,对特定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后果进行量化分析。
- 故障模式和效果分析:通过对系统的故障模式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其对人员和环境的可能影响。
4. 控制措施根据辨识和评估的结果,企业和组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对员工和公众的影响。
常见的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种: - 工程控制:通过改变工作场所的布局和设备的设计,减少或消除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产生和释放。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一、几个概念(术语定义)1.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危险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式中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2.危险源: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的根源或状态。
从安全生产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也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企业中的危险源(点):是指在企业里的设备、作业场所和岗位潜在着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这些设备、场所和岗位一旦发生事故会导致人身伤亡、建筑物破坏、设备损坏,是重点控制和管理的部位。
危险源有两种,一种是本质型危险源(点),另一种是转化型危险源(点)。
本质型危险源(点)是指生产设备、设施、场所、环境固有的,其本质是危险的,不管采取何种对策、措施及管理方法,均难以改变其危险属性。
转化型危险源(点)是指原来不是危险的,因使用不当、管理不善、年久失修等因素的影响,致使该岗位、设备、场所潜在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就是危险源。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可能使作业人员某些器官和系统发生异常改变、形成急性或慢性病变的因素)。
3.危险源辨识:是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化学试验室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化学试验室是一个潜在危险的工作环境,存在着各种危害因素。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将重点讨论化学试验室中常见的危害因素,并介绍风险评价的方法。
一、危害因素的识别1.化学品危害:化学试验室中使用各种化学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剂、易燃物质等。
这些化学品可能对人体产生刺激性、损伤性、致畸性、致癌性等危害。
2.物理因素危害: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温度、湿度等。
在化学试验室中,噪音可能来自于仪器的工作声音或试验过程中的爆炸声;震动可能来自于仪器的振动或试验过程中的剧烈摇动;温度和湿度可能对试验人员的舒适度和健康产生影响。
3.生物因素危害:化学试验室中可能存在致病微生物、动物实验中的病原体等生物因素。
这些生物因素可能会引起传染病或过敏症状。
4.机械设备危害:化学试验室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如不稳定的仪器、易于发生事故的旧设备等。
5.火灾和爆炸危害:化学试验室中存在可燃物质和易燃物质,如溶剂、气体等。
如果安全操作不当或存在其他火源,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1.作业分析法:通过对试验室中的工作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确定危害源、暴露途径和受体,评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作业分析法可以帮助识别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概率论方法:概率论方法通过统计数据和概率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
例如,可以利用历史数据和概率模型来计算其中一种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这样可以判断其中一种危害因素产生的风险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3.专家评价法:专家评价法是指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对风险进行评估。
专家可以依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评估其中一种危害因素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建议。
专家评价法可以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情况,但需要依靠专家的主观判断。
三、风险评价的目标风险评价的目标是确定潜在的危害因素和风险,并为采取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1目的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价,及时更新,为尽量减少和控制公司各项活动中的风险提供依据。
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危险因素识别、评价、控制和更新工作。
3 术语3.1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因素。
危险源根据评价可以划分为重大危险源、重要危险源、一般危险源。
3.2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认知危害、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3风险:特定危险、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4风险评价:依照现有的专业经验、评价标准和准则,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风险是否可容忍的全过程。
3.5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疾病 (不论严重程度)或死亡的与工作相关的事件。
注1 :事故是一种造成了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
注2:没有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事件也被称为[near-miss未遂事件]、[near-hit虚惊事件]、[close call差点出事]或[dangerous occurrence危险事件]。
注3:紧急情况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事件。
)3.6危险、有害因素风险分级管控根据对危险、有害因素的风险评价,将危险、有害因素划分为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低风险/蓝色风险(D级)四个风险等级,并采用红、橙、黄、蓝色进行标识。
3.6.1重大风险/红色风险(A级)属于不可容许的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应由企业重点负责管控,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等级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标识为红色。
3.6.2较大风险/橙色风险(B级)属于高度危险,必须建立管控档案,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应由公司管理部和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管控。
标识为橙色。
3.6.3一般风险/黄色风险(C级)属于中度危险,应由所在车间负责管控,公司管理部负责监督落实。
危险源有害因素辩识风险评价清单计量安装计量安装是指对各类设备、工具、仪器等进行精确测量、校准、调试和验证的过程,是确保产品和生产过程质量准确的保障。
在计量安装过程中,由于涉及到物理量的测量和读数,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危险源的辨识和有害因素的评价两个方面,对计量安装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危险源的辨识在计量安装中,可能存在以下危险源:1.电气危险:电源电压较高,存在触电和电击的风险。
2.机械危险:设备运转中存在旋转、移动、夹紧等运动部分,可能造成触及或夹伤。
3.高温危险:设备运转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高温,存在烫伤的风险。
4.化学危险:一些计量安装过程中可能使用到腐蚀性、易燃易爆等化学品,存在中毒或火灾爆炸的风险。
5.噪声危险:设备运转中可能产生噪音,存在听力损伤的风险。
6.疲劳危险:长时间的计量安装工作可能导致劳动者疲劳,增加事故的风险。
二、有害因素的评价对上述危险源进行评价,确定有害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观察法:通过实地观察设备运行情况,了解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和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
2.检测法:利用专业仪器对环境参数进行检测,如噪声、温度、化学物质浓度等,确定有害因素的具体数值。
3.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员工对计量安装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的认识和意见。
4.统计数据法:结合历年的事故统计数据,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评估有害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
以电气危险为例,可以通过检测法来评估其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概率。
首先,可以使用电压表、电流表等仪器对电源电压和电流进行测量,确定电气危险的具体数值。
然后,结合电源设备的技术参数和电工安全规范,评估电气危险的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概率。
三、风险评价将危险源进行辨识和有害因素进行评价后,可以根据风险评价矩阵,综合考虑影响程度和可能发生的概率,对计量安装中的风险进行分类和评估。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设备改进: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优化和改进,减少有害因素的产生。
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隐患辨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潜在的危险,评估风险,并评估环境因素对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影响。
以下是一般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通过识别和分析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伤害、疾病或死亡的危险源来开始的。
这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施:1.实地考察:仔细检查工作场所的各个区域,记录任何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危险源。
2.审查文件:审查以前的事故记录、工作指导和任何其他相关文件,以寻找类似危险源。
第二步: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
它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危害:确定每个危险源与员工、访客或公众健康安全的潜在影响。
2.确定风险: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对每个危险源的风险进行评估。
3.风险控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来减轻或消除危险源。
第三步: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评估工作场所外部环境对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它包括以下步骤:1.外部考察:考察周围环境,如气候、土壤、水源等,了解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危害。
2.评估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进行评估,包括空气质量、噪音、震动等,以确定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潜在影响。
3.采取行动: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降低对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的影响。
总结: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是确保工作场所和员工健康安全的重要程序。
它们需要系统性的方法和专业知识,并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审查。
通过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以及评估环境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潜在危害,确保员工和工作场所的安全。
延续之前的内容,下面将详细介绍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评价的程序。
第一步: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确保安全和健康的基础,通过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危险源,可以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使用一系列的工具和方法,例如:1. 事故调查:分析以前发生的事故情况,了解其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