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图
- 格式:doc
- 大小:465.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考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
必修1 第二章大气环境
必修1 第三章地球水
必修1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
区位原理框架
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总框架
必修3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必修3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必修3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地理分析方法思路案例
地理学科知识大框架。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1、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区域:在第3册主要学习:疆域和区划、人、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区域:在第册主要学习疆域和区划、册主要学习: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地理部分(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 口和民族、中国的自然地理部分(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 在第四册学习:中国的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工业、交通、在第四册学习:中国的人文地理部分: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和旅游业;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旅游业;中国的区域地理:中国四大分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 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汲取教训,重视基础、建立知识框架,然后,通过适当练习提高、汲取教训重视基础建立知识框架,然后,重视基础、3、提高课堂效率,将自主时间高效利用、提高课堂效率,4、区域地理学习关键――――――对区域图定位、区域地理学习关键对区域图定位注重通过地图识记,将所学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注重通过地图识记,将所学知识与地图紧密结合,在记图时用联系的观点记忆1中国地理部分中国地理部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自学内容:自学内容:1、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通过读图分析中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结合地图学习中国的四至点3、结合地图掌握中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领海、专属经济区、结合地图掌握中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领海、专属经济区、内海)在课本第5页画出渤海、黄海、东海、内海)在课本第5页画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分界线4、评价中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5、中国陆界和邻国(陆上相邻国家应为?)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中国陆界和邻国(陆上相邻国家应为?)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先结合课本描述识记然后做填充图册6、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三级行政区域的划分中国的行政区划: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熟练在地图上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熟练在地图上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地图上掌握34 位置、轮廓、名称、省会、简称。
地理作业设计课题:《从世界看中国》《从世界看中国》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国自然单元重组单元二、单元分析(一) 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1 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认识中国”中“中国地理”部分,属于“疆域与人口”的范畴,课标具体要求见表 1。
表 1 “疆域与人口”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绘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二) 教材分析1. 知识框架2.内在逻辑中国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主要内容,在对世界地理有了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学习中国地理,要学好中国地理,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地理全貌,要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和多民族的大家庭等地理基础知识。
形成对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分布的空间概念,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做好铺垫。
(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地理要素学习中,对疆域,人口和民族概念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的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认知,在技能上,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绘图、析图、用图的方法。
在学习内容上,贴近学生生活,难度较小,学生较感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课标,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 通过对中国的地理位置范围,行政区划知识点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明确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2. 通过对中国人口的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分布的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
3. 通过对中国民族特点和分布的介绍,培养学生各民族平等的观念,通过作业,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 通过单元作业,加强单元学习的整体性,构建单元内各课时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疆域,人口和民族角度分析一个地区。
浅谈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中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
无论是民众认识国情,科研机构及专家认识区域地理格局,还是各级政府有效实施区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对中国区域进行区域划分(简称区划)。
地理学中的区域划分,是立足于地域分异规律的客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相应原则和方法进行的地理系统分区。
它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法。
按照所进行区划的对象和目的的不同,区划可以分为行政区划、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农业区划、综合区划等不同种类。
下面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就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行政区划、中国经济区划的主要方案及其演变作一简单介绍。
一、中国自然区划(一)自然区划的概念和意义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组成成分发展的共同性、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地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研究方法。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二)自然区划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地理学家对中国自然区划做了持续的探索性研究。
综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划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自然区划的形成和发展历程(表1),对中国自然地理的地带性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自然区划是在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
主要体现温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异,提供自然生产潜力的系统资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也是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的宏观框架、改善生态环境和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
表1:中国已有自然区划下面就表中部分方案略作介绍。
1.罗开富方案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