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与宋代文人园林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唐代建筑与宋代建筑有何异同?唐代建筑特点大气——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
唐朝(618—907年)前期百余年全国统一和相对稳定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到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
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愧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
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和提高,主要特点有: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
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另详城市建设篇),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唐长安大明宫规模也很大,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
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
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自。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
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
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
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
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宋代建筑华丽精巧细腻,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唐宋时期的庭院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园林艺术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们对自然追求和表达的体现,还是中华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真实写照。
唐宋时期的庭院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分别展示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一、唐宋时期的庭院1. 背景与特点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庭院以山水景观为主题,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它们通常由山、水、建筑和植物等元素构成,形式上注重规模宏大和布局奇特。
2. 数据与例证据历史记载,唐代的庭院有众多精品。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明宫,它是当时皇帝的行宫,庭院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壮观。
另外,还有池塘、假山和花园等特色构件,为唐代庭院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3. 影响与意义唐宋时期的庭院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们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式为后来的园林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庭院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在日本等邻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1. 背景与特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又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园林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上。
明代私家园林注重原生态的再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到了清代,私家园林更加注重绘画和建筑的结合,追求自然山水的完美再现。
2. 数据与例证明代私家园林的代表作品包括苏州的拙政园,以及扬州的瘦西湖等。
这些园林以布局精巧和植物景观的精美而著名。
而到了清代,景德镇的圆明园和苏州的留园则成为了代表作品,它们集中体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特点和风格。
3. 影响与意义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对于中国园林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建筑风格和园林布局不仅成为了后来的园林设计的重要参考,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私家园林的营造,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得以充分表达。
总结中国历史上的园林艺术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唐宋园林总结引言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鼎盛时期,唐代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宋代园林则更加注重对人文的表达。
本文将对唐宋园林进行总结,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唐代园林唐代园林以山水自然为主要设计元素,主张“山水带园”,强调自然山水景观的还原和再创造。
唐代园林在设计上注重布局和空间结构,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现出浓厚的山水意境。
唐代园林的特点可总结为:1. 山水并重唐代园林中的山水设计不仅追求自然形态上的真实再现,更注重山水景观的意境表达。
园林布局中常以山为主脉,水为辅助,强调山水之间的对比和融合关系。
通过山脉、喷泉、溪流等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出宜人的山水环境。
2. 人文情致唐代园林注重“以景驱情”,在自然山水基础上增加人文元素,以表达人们的情感和心境。
园林中常见的人文景点包括亭台楼阁、花木茂盛的花坛和湖泊,增添了人文情致和视觉享受。
3. 空间呼应唐代园林在空间布局上注重呼应和节奏感。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物被有意安排在整个空间中,形成了一种有序的平衡。
同时,通过布局的合理性和景观的连贯性,使游览者在游览过程中保持对整个园林的持续兴趣。
宋代园林相对于唐代园林的山水自然主义,宋代园林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人文意蕴。
宋代园林主要特点如下:1. 人文意境的追求宋代园林强调人文精神的表达和体现,注重打造意境丰富的景点和景观。
园林中常见的人文元素包括诗词碑刻、景点命名、建筑风格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巧妙运用,将人文情怀融入园林之中。
2. 小巧精致的布局宋代园林相比于唐代园林,规模较小但布局更加精致。
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物被精心布置在有限的空间中,形成了“小景多处”的特点。
游览者在园林中穿行,不断发现新的景点,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性。
3. 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宋代园林在设计中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园林中的建筑风格常常融合了历史文化的元素,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来体现。
园林中的文化传承既呈现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也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每个时期的古典园林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1.唐代古典园林唐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园林特点是注重宏伟壮丽的气势和艺术的精致性。
唐代古典园林以皇家和贵族园林为主,多建于皇家城市和贵族府邸中。
这些园林大多呈现对称式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布局合理,宽敞通透。
园林中的建筑多为宫殿、馆舍等,经常采用法式建筑风格,建筑造型庄重大气,装饰非常精美。
同时,园林中的景观多为山水结合的自然景观,以山水和湖泊为主,形成了宽广壮丽的景观。
2.宋代古典园林宋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意境的结合。
宋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寺庙、私人宅院等场所,园林布局注重规划,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风格多较为简约,注重建筑的比例和造型,更注重园林中的植物与景观的搭配,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和意境的景观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景观有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的小径、依山傍水的亭台等,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
3.明代古典园林明代是古典园林发展的另一个高峰期,明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景观的意境和艺术的独特表现。
明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官府、皇家园林和文人雅士的宅院中,注重园林的造型和布局。
明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大小的搭配,其中有著名的三山五园,以及苏州园林等。
明代的园林中常出现亭台楼阁、假山、花坛等景观,还有各种精致的院落和走廊,给人一种富有艺术感的氛围。
4.清代古典园林清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古典园林的发展逐渐趋于萎缩。
清代的古典园林特点是注重对自然的模拟和表现力。
清代的古典园林多建于皇家和贵族之间,其中有著名的颐和园和圆明园等。
清代的古典园林注重对园林景观的模拟,建筑和景观呈现出一种天然、自然的效果。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有亭台楼阁、廊桥、走廊等,景观有湖泊、山石、亭院等。
简述宋代文人园林的特点南宋都城临安的宅园林大多是文人园林,这些园林一般采取上中下三区,形成由低至高、逐步抬高的空间层次。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种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
第一个特点:“尚自然”,最能体现宋代文人追求自然情趣的是宅园的风格。
一是布局自然,而且利用地形、水景,打破建筑物之间的严格界限,以相当低的土坡代替,不同的建筑物和空间彼此贯穿融合在一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身处其中才会发现它的奥妙。
这些富于诗意的景色往往使人忘记它是人工构筑的建筑群。
与唐、宋以来的寺院园林不同,宅园的空间主要是静态的,没有像寺院那样以佛教文化为内涵的佛殿作为统领空间,故而也就没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钟鼓楼等建筑类型。
甚至,这些以石洞或半天然山崖为房屋基础的屋宇也很少有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的装饰。
另外,这里的建筑物也少了“堂”、“阁”、“廊”等类似的空间,而是以敞开的亭、廊、假山、池塘等具有形象性的空间来联系室内的建筑,所以,它更接近于唐代园林,呈现出一派平淡自然的景象。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对宅园美好意境的写照。
这里,山是园林的主角,而不再是人们常见的佛像、庙宇、墙垣、宫殿、寺塔等主体建筑,因此,显得轻松、自然、简约、雅致。
二是设计独特。
我国古典园林不仅对自然条件考虑周全,而且往往注意“创造意境”,讲究诗情画意,重视小桥流水、山林野趣。
因此,在宋代宅园中出现了很多“小景”,把江南的山光水色带进了建筑中。
例如苏州拙政园中的“小蓬莱”,它的建筑面积不足半亩,但却借景西园和狮子林,把不大的园子布置得别有情趣。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东晋的《兰亭序》虽是论述艺术的经典名篇,但却是为修身养性的玄学书,如今用园林中的“一峰”、“一勺”去形容平地山峰的壮观,用“一勺”来比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让人恍惚间觉得已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间。
此外,又如苏州狮子林中的门窗洞口均采用圆形,巧妙地变成了一个扇形天井,这种设计可以使人尽享林中的奇石、清泉、花草、怪洞之胜,尤其是雨天之时,感受到“明月来相照”、“清泉石上流”的妙境,产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灵之感,真可谓奇思妙想。
宋代人文园林的特点宋代人文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阶段,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宋代人文园林以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核心思想。
与唐代园林注重人工雕琢和意境营造不同,宋代人文园林更注重自然山水的表现,力求将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宋代人文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以山水为基础,建筑为辅助,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二、注重园林的意境和情趣宋代人文园林注重园林的意境和情趣,追求“山水有情”、“景有致”。
园林中的山、水、石等元素被巧妙地布置和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同时,园林中还常常设置假山、亭台、花坛等建筑构筑物,增加了园林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景致。
三、注重园林的布局和设计宋代人文园林注重园林的布局和设计,追求“意在其中,趣在其中”。
园林的布局往往体现出对于空间和景观的精细划分和安排,使人们在园林中能够有序地游览和观赏。
园林的设计风格多样,既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又有小巧玲珑的私家园林,每个园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四、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宋代人文园林注重园林的文化内涵,追求“以文化人”的审美标准。
园林中常常融入文学、绘画等艺术元素,使园林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情怀。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趣味,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宋代人文园林以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为核心思想,注重园林的意境和情趣,强调园林的布局和设计,关注园林的文化内涵。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人文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代表,对后世的园林设计和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502014年9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人间佳节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
”唐宋时期,我国园林艺术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洛阳私家园林又是这一时期园林艺术的瑰宝。
本文根据《洛阳名园记》、《园冶》、《洛阳牡丹记》等多篇文章总结唐宋时期洛阳地区的私家园林的发展与特征,希望从中有所收获。
一、洛阳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影响洛阳,因居于洛水之北而得名,境内山川纵横,河水交辉,北依邙山,南望龙门,西靠秦岭,东临嵩岳,洛、伊、廛、涧四水环绕横贯城中,因此有“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说。
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笔者曾在沿洛河而行数公里,洛水悠悠,流着磅礴气势,也流着恬静婉约。
二、唐宋洛阳私家园林发展历程(一)唐代唐代的私家园林为什么如此繁盛呢?首先,私认为是因为当时经济、文化十分繁荣,盛唐之世,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物质需求满足之后,人们便开始寻找更高的精神需求,园林便成为了人们精神层次满足的一个形式。
其次,科举制度吸引了大批文人入世,此时园林成为了他们的交往场所,而在中唐之后,文人直接参与了造园规划,他们将自己对自然、对人生、对社稷的种种感怀融入其中,将自己的美学与哲学发挥在私家园林的创作中。
(二)宋代与唐代私家园林主要供自己宾饮游赏不同的是,宋代私家园林除了“独乐乐”以外,逢花时,有时也会对庶民开放,并形成群众性花会。
如因“独有牡丹数十万本”而曰“花园子”的天王院花园子,每到牡丹开花时节,“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
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过花时则复为丘墟,破垣遗灶相望矣。
”另外,根据《苕溪渔隐丛话》所记载“在洛中诸园,最为简素,人以公故,春时必游”的司马光“独乐园”,在宅园的盛花时期也会对庶民开放。
三、唐宋洛阳私家园林特征(一)置石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是重要的景观要素之一。
唐代文人即有赏石之风,白居易最早为石分族别类,论述石在园林中的美学意义。
“洛阳有水,有竹,有花,有桧柏,但是没有石。
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唐宋元明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些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风格各具特色,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文将从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历程、建筑和园林艺术特点、建筑和园林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方面为读者介绍这一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
一、建筑和园林艺术发展历程唐宋元明时期,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风格。
在唐朝时期,建筑的风格以大气、雄伟为主,武则天时期的大雁塔、中宗时期的大和殿等均为典型代表,体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宋朝时期,建筑的风格在前朝基础上更加精致,宋朝的建筑是典型的“牵引式”建筑风格,它这种风格极富表现力,体现了其时期的文化气息。
元朝时期,建筑风格明显被西方文化影响,一些欧洲式的建筑进入中国,如唐风阁和彼得堡城墙。
明朝时期,建筑壮丽、威猛、尊严、更具有规律性和条理性等特点,如明孝陵、紫禁城等。
在园林方面,唐朝时期的园林风格以“后苑”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式园林也影响了唐朝的园林建筑。
宋朝时期,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园林建筑的兴起,园林的设计也更加强调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融合。
元朝时期,园林艺术以树木、水景、花卉、石器等为主,同时也吸收了草堂深院的艺术形式和以景成园的创作理念。
明朝时期,园林发展到了高峰期,产生了一批著名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二、建筑和园林艺术特点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艺术有很多特点,这里列举一些典型的特点。
1.占地面积较大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占地面积较大,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建筑和园林审美需求,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地位。
2.注重和谐美在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中,宏伟和谐是极为重要的,建筑和园林的设计和布局旨在追求和谐的视觉效果。
如苏州园林等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美学追求。
3.注重文化内涵唐宋元明时期的建筑和园林的设计都富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通过其建筑结构、色彩、造型等方面,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含义和丰富的历史故事。
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中国文人园林是具有独特特色的一种园林形式,一般是皇宫、府邸、寺院等对文化艺术有相当自然素养的世族显贵的住宅园林,它渗透了中国文化中厚重而深刻的内涵。
从唐代后期至明清时期,中国文人园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在唐代,文人园林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唐朝文人善于山水和造园,将诗词和美景融为一体,在园林中描绘诗意仙境。
在宋代,文人园林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大量文人将园林视为书香之地,书房被融入到园林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文化圈的园林建设模式。
明朝时期,文人园林更是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不仅保留了唐宋的山水特色,还加入了许多文化元素,从而展现出了缤纷多彩的文化艺术气息。
清代时期,又进一步壮大和发展了文人园林,在一些世家府邸和官员宅邸中,陆续出现了一批造园艺术家,他们致力于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园林。
这些文人园林追求的是雅致、恬静和自然,其中以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它是中国文人园林中的佼佼者,被誉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留园和退思园。
文人园林的发展,不仅来源于文化、艺术、建筑等多种因素的融合,同时也紧密联系着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
文人园林不断地发展和演变,文化艺术、政治和经济的不断变革和冲突在园林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吸收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精髓,不断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同时也注重独立创新,创造出了独立的文化符号和艺术形式。
总之,中国文人园林是中国园林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凝聚了历史、文化、艺术的根源,是中国园林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在中国园林文化中拥有里程碑的地位,不仅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简述宋代文人园林的特点宋代文人园林兴盛于东晋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特定的规制。
宋代苏州是文人园林的集大成者,其后文人园林风靡全国,遍及江浙,影响甚广。
北宋以后的六七百年间,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学术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对当时社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理学”思潮。
这一时期,文人与园林关系密切,许多文人与园林结下不解之缘。
苏州是宋代文人园林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东晋南朝时期即已形成特定的规制。
到了北宋时期,苏州的文人园林已蔚然成风,上自贵族名士,下至庶民百姓,纷纷筑池建亭,置石为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种现象反映出,随着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有了更多的余暇和闲情逸致去从事文化娱乐活动。
而苏州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得以孕育产生出高质量的园林精品。
这些园林可以说是文人追求自由的典型体现。
但宋代文人园林并非都集中在苏州,河北幽州、汴梁以及湖北襄阳也都分布着一些颇具规模的文人园林。
在我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认为天圆地方。
园林也应采用方正布局,因此宋代文人园林总体上呈现出中轴对称的特点。
而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崇尚“礼”,“礼”就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注意规则、秩序。
所以中国传统园林往往强调对称和整齐的布局,方正而不呆板。
文人园林采用方正的布局与文人追求“礼”的观念相吻合。
在这一基础上,宋代文人园林沿袭了传统园林方正的格局,追求对称与整齐的美感。
同时,为了取得“均衡”效果,有意减弱院落内部的变化。
这样,对比度较小的平面造成了和谐、统一、稳定的视觉效果。
宋代文人园林不同于唐代园林的原因之一,就是建筑规模较小,多采用院落组合的手法,每个院落面积较小,采用较为简洁的组合方式。
这样既满足了私密性的需要,又突出了围墙的闭合效果。
我们可以看出,宋代文人园林通过整饬的庭院空间来满足主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
围墙的封闭性与环境的开敞性之间的对比也是一种审美情趣。
其次,宋代文人园林造园材料多用石块,且尺度较小,没有明显的规格限制,只要四周围墙坚实,便可自由发挥,故园林体量不大。
唐宋文人园林的意象研究摘要隋、唐时期,园林较之魏晋南北朝更兴盛,艺术水平也大为提高。
其一,隋代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
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呈现为历史上空前的太平盛世。
人们普遍追求园林享受。
其二,兴起科举制度,广大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有了晋升的机会,他们一旦取得官僚的身分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却没有世袭的保证。
宦海浮沉,升迁贬谪无常,共同的经历形成了共同的处世哲学。
在朝为官努力做一番事业,同时也自己预留致仕罢官后的路。
经营园林,便是为将来退隐林下独善其身。
其三,科举取士,文人做官的比较多,园林成为他们的社会交往的场所,受到文人趣味、爱好的影响也较上代更为广泛、深刻。
中唐以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规划,凭借他们对大自然风景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高度鉴赏能力来进行园林的规划,同时也把他们对人生哲理的体验、宦海浮沉的感怀融注于造园艺术中。
于是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清新雅致的格调得以更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更添上一层文化的色彩,便出现了“文人园林”。
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情操、表现隐逸者,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关键词:文人园林,意象,主题园,隐逸1 前言中晚唐开始,美学发展呈现出三教合流的态势,特别是禅宗思想,禅宗主张“即心是佛”、“心无外佛”、“顿悟成佛”,既追求超出人世烦恼、达到绝对自由,但又泯灭了人佛之间的根本差距,不离此生此岸即可得到解脱,极大的强调了主观心灵的能动性,强调个体“心”对外物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个体的直觉、顿悟而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追求。
在禅宗这种唯心主义神秘形态下,杜牧提出了“文以意”为主的主张。
突出了个体“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大作用,开中国美学重“意”不重“道”的美学潮流的先声。
[1]人们开始从自身的愿望、情感、理想相契合的自由境界中去找美的满足。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中国文人在中国园林史上写下了清新雅致的一笔。
唐代与宋代文人园林的区别:唐代是文人园林兴起的时期,文人出身的官僚不仅参与风景的开发、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还参与营造自己的私园。
凭借他们对自然风景的理解和自然美的鉴赏能力进行园林的规划,反映人生的体验宦海沉浮的感怀融入走造园艺术中。
文人官僚的士流园林所具有的那种沁心雅致的格调得以进一步升华,著上一层文人的色彩。
文人园林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
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而到了宋代文人园林进入了兴盛时期,并称为造园主流。
宋代园林的风格与唐朝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以下几个特点:简远、疏朗、雅致、天然,这四特点是文人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四大特点的外延。
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进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
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刘姿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