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中西比较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形态之美: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对比分析摘要:雕刻是一种将艺术表现力与材料形态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主题以及审美情趣,探讨其在形态之美上的异同。
中西方雕刻艺术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传统,通过对比分析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精湛的艺术形式。
第一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技法对比1. 中方雕刻技法中方雕刻技法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传统的中国雕刻技法包括刻、剔、凿、雕、鏤等多种手法,艺术家通过细腻的手工操作将形态之美呈现于材料之上。
其中,木雕、石雕和玉雕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品,这些技法注重细节的描绘和材料的利用。
2. 西方雕刻技法西方的雕刻技法注重精确的造型和材料的表现力。
西方雕刻艺术主要采用石膏、石材、金属等硬质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工具的运用和精确的雕凿手法来表现出形态之美。
除了传统的手工技术,现代西方雕刻艺术还融入了数码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创作更加精确和细致。
第二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主题对比1. 中方雕刻主题中方雕刻主题以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基础。
中国古代雕刻作品常常以神话、历史故事和诗词等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学思考。
例如,常见的龙凤雕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雕塑作品都是中国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2. 西方雕刻主题西方雕刻主题更加多样化,包括人物、动物、自然景观等各种题材。
西方雕刻作品常常以宗教、历史、神话和个人经历等为创作基础,注重对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表达。
例如,古希腊雕刻作品中的神话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刻作品中的人物主题都是西方雕刻艺术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中西方雕刻艺术的审美情趣对比1. 中方雕刻审美情趣中方雕刻强调内涵和意境的表现,追求深沉、含蓄的审美情趣。
中国人崇尚自然之美和意境之美,注重雕刻作品的神韵和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雕刻作品常常通过隐匿的手法表达出诗意和哲理。
2. 西方雕刻审美情趣西方雕刻注重视觉效果和材料的感觉。
从中西宗教造像风格比较中体会中国佛教造像的手法作者:蒋惠民来源:《雕塑》2012年第02期内容摘要: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和芨多等地区的佛教雕塑。
中国历代雕刻家在制作学习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其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一些原始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特色。
关键词:佛教造像;装饰;神韵中国的佛教雕塑源自古印度的犍陀罗和芨多等地区的佛教雕塑。
中国历代雕刻家在制作学习佛教造像的过程中,逐步将其加以改造,使其既保存了一些原始的样式,又更多地体现出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特色。
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十分重视装饰性,这一点在佛教造像中尤为明显,其中普遍留存着精致巧妙的装饰趣味。
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更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神秘感和一种难以言状的超越感,与此同时它又蕴含着和蔼与亲切的意味。
因此,中国佛教雕塑的装饰性超越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但是它又是贯穿在国人生活中的艺术真实,此外,佛教艺术的装饰性还有效地增强了佛像的庄严神圣的气氛。
与西方对于真实形体的严谨刻画不同,中国的宗教雕刻并不追求精密严整的人体比例,而是旨在追求绘画效果中的以线条塑造形象的行云流水般的流畅美妙。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强的绘画性,具有一种典型的东方趣味。
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紧密结合,相互补充。
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统治者的意志控制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因此,在古代中国,绘画的地位要远远高于雕塑,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着雕塑创作。
绘画性的表达在雕塑创作中表现为弱化对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的刻画,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的塑造。
中国雕塑的线条不拘泥于形体的实质的空间,往往表现得洒脱自如,如绘画中使用毛笔一般悠然自得,这些线条都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练,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硬有力的线条刻画出迦叶使者的“清瘦”特征与力士天王的“威猛”形象,常常用细柔精密的阴刻线刻画菩萨的面部神情和肢体皮肤的丰腴与细腻。
历朝木雕佛像特点介绍
历朝的木雕佛像是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对历朝木雕佛像特点的简介: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期的佛像风格简洁明快,形态较为纤细。
雕像表面光滑,线条流畅,雕刻细腻。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表现为半坐姿或横卧姿态,典型的代表作是北齐石窟的石佛。
2. 唐朝:唐代的佛像雕塑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雄伟的气势。
佛像形态庄严肃穆,表情丰富。
佛像的线条流畅,线条交错引人入胜。
代表作有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宋朝:宋代的佛像雕塑注重写实主义和形态表现。
佛像外貌细腻,神情生动,表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代表作品有太原岳顶山佛像、开化寺释迦牟尼佛像等。
4. 元朝:元代佛像的特点是雄伟庄严,线条粗壮,体态饱满。
佛像外貌刻画粗犷有力,表现出强烈的宗教标志。
以四川大足石刻和云南丽江福临寺佛像为代表。
5. 明朝:明代的佛像雕塑注重于工艺技巧和色彩的运用。
佛像常常以木材为材料,通过雕琢和上色来表现佛像的形态和神韵。
代表作品有浙江乌镇千手观音佛像、中央教堂的佛像等。
6. 清朝:清代佛像的特点是工艺精湛、形态逼真。
此时期的佛像通常比例完美,细节处理精细,表现出尊贵与庄重之感。
代表作品有重庆奉节县石刻佛像和佛首等。
总之,历朝木雕佛像在形态、线条、表情、工艺和风格上都有独特的特点,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佛像万千:唐代佛像造型的特征分析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人们笃信佛教,心不虔诚地为佛祖、菩萨雕刻各种石像、玉像,并把佛像、菩萨像雕刻得更加中国化。
唐代雕刻风格进一步中国化,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
唐代受魏晋南北朝的影响,继续进行大规模的造像和石窟、寺庙的修建,石佛、玉佛雕刻数量比较多,质量也比较好。
总体而言,唐代佛像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
最典型的是龙门石窟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大佛位居整座山体佛龛的正中央,其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似乎在与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
她是唐代人们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据说是根据当时的女皇武则天的容貌所建造的。
唐代佛像时代特征面相丰满,头部为螺旋型或波浪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唐代佛像时代特征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唐代佛像时代特征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就像我们参观敦煌莫高窟的佛洞里的飞天一样神秘,其动态美感是让人流连忘返的感觉;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唐代佛像时代特征衣纹流畅,色彩艳丽,富有动态自然美感,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如果是鎏金佛像其鎏金往往泛红,具有唐代特殊的时代特点。
唐代菩萨像鉴定特征: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唐代弟子像鉴定特征: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对于中西雕塑的差异论述的艺术论文“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黑格尔的“理念”就是他所谓的“客观观念”和“绝对精神”,是指一种客观的存在、本质的存在。
从感知方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中国审美意识的特点是以味、触觉作为感知方式的原型,这与西方审美以视、听觉作为感知方式的依据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是因为中国的这种以味、触觉为基础的审美感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审美主体在与美术作品发生审美关系时,有一种内在的交融,也决定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以味、触觉为原型的中国审美意识也决定“味”和“品”成为它的基本范畴之一,而特别强调“淡乎寡味”、“澄杯味象”、“韵味”、“意味”等。
这在中国古代雕塑上都有所体现,魏晋雕塑的“秀古清像”,秦俑所体现出来的雄浑气质,汉代雕塑传达的柔静神韵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感知方式为基础的。
中国传统雕塑注重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下传达出的神韵。
而西方的感知方式主要是以视、听觉作为主要依据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视、听作为“近于智慧的官能”,视、听的对象与主体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主体要在客体之外,而中国传统的以味、触觉为先的感知方式要求主体必须接近对象并与对象融为一体。
从时代和民族的角度分析中西雕塑内在精神的差异内在精神的时代性是受社会发展中不同历史环境制约的表现,如中国传统雕塑中魏晋的风骨清像、唐朝的肥美等;现代雕塑作品中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追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雕塑的对形式的研究到九十年代更注重观念的`表达。
每个时代对雕塑精神的追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对理想美的追求到巴洛克的动感激情,从洛可可时期的华丽柔美到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
人们对艺术的审美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美术的民族性是美术发展中社会制约的表现,艺术的内在精神也离不开民族的习惯、感情、语言、审美取向。
中西雕塑的内在精神差异是由多层次的历史、文化、宗教和社会等因素决定的,那么他们是怎么通过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来的呢?中国的传统雕塑由于注重“写意”及对“气韵”的把握,所以在形式上不是完全写实的。
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
这种佛像供宫廷、寺庙使用。
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
到民国,乃至现代的港台地区,鎏金铜佛像仍在使用。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目前,在兰州、西安等地的古董摊上常见到的一些所谓的鎏金铜佛像,令藏家真假难辨。
下面介绍几种辨伪方法:看造像特征以断代。
各时代的佛像有各时代的造像特征。
这是我们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呈坐式。
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
例如1989年1月在四川绵阳何家山东汉晚期崖墓出土的一株铜质摇钱树,树干上铸有佛像5尊,每尊仅高6.5厘米,这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铜佛像。
1972年,甘肃泾川县玉都有乡出土了一尊带华盖鎏金青铜佛像,高19厘米(包括伞盖、底座),重0.5公斤,笔者考证,它的铸造和流传到泾川的时代应在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的十六国时期,造型上继承了绵阳摇钱树上的佛像特征。
北朝(北魏以后)时期,佛像头为盖碗式,脸长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
有的结跏趺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
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有1至2尊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
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
宋代出现了普贤、文殊、观音铜像,坐于长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狮背、狲背上。
河北正定隆兴寺内有大悲铜菩萨像,通高22米余,共有42臂,造型纤细颀长,比例匀称,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
还有,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11面观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传佛教鎏金铜造像。
采用化学方法鉴别真假。
古代鎏金铜佛像,大都局部有锈,在实验室里用硫酸或盐酸对锈进行溶解后,根据能否分解出铜离子或杂质离子,可以断定是作锈还是自然锈。
艺术欣赏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的比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雕塑一直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雕塑以其独特的造型、手法和风格,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艺术创造力和文化内涵。
与之相比,西方雕塑在表现形式、艺术观念和技术手法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创作动机、主题选材、风格特点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古代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进行比较。
一、创作动机古代中国雕塑往往是为了纪念重要人物、宣扬政治理念或供奉神明而创作的。
例如,秦始皇兵马俑就是秦始皇帝陵墓中的陪葬品,目的是维护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和彰显其永恒的权威。
另外,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雕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像的创作成为重要的宗教艺术形式。
而西方雕塑常常是为了美学追求或者装饰而创作。
在古希腊,雕塑是为了表达美的理念和体现人体的完美而存在的。
雕塑家借助于雕塑技巧和材料的特点,创造出了许多具有高度真实感和比例完美的人体雕塑。
二、主题选材古代中国雕塑的主题选材广泛。
其中,人物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古代,尊奉先贤和历史名人是中国雕塑创作的常见题材,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英勇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礼赞。
此外,动物、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等也是中国雕塑的常见题材。
相比之下,西方雕塑的主题选材相对较为狭窄。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人体雕塑是主要的题材之一。
这些雕塑以展现人体的线条和比例为主,强调对肌肉、骨骼和神态的准确表现。
此外,西方雕塑也涉及了宗教、神话和历史等方面的题材。
三、风格特点古代中国雕塑的风格特点丰富多样。
从技艺上看,中国雕塑注重细腻的雕琢和自然的造型。
在艺术表达上,中国雕塑追求的是气韵生动和神态自然。
这种风格特点在汉代的石刻和唐代的石窟造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中国雕塑中还注重表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和谐,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而西方雕塑的风格特点则更多地呈现出对人体结构和比例的追求,更加注重对自然界的模仿和描绘。
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的雕塑传统,使雕塑作品更加精确地还原了人体的形态和动态。
佛造像时代特征的比较研究
[摘要]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经过与中国
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相互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
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
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
较。
[关键词] 佛造像,魏晋南北朝,秀骨清像,唐代,雍容厚重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
佛教教义中因果、因缘、追寻极乐世界的思想,同传统的儒、道思想一样,共同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也深深烙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佛像造型的形象和意义等也越来越中国化。
中国历史悠久,雕刻艺术也随之千姿百态。
现在我们只取比较有代表性的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阶段的佛造像进行一下比较。
从魏晋南北朝到唐的佛造像经历了大致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早期的佛像一般表现为面无表情,有比较鲜明的印度人特征,长耳垂和隆起的头盖骨,隋朝是中西融合的时期,佛造像同时也出现了中西的融合,入唐以后则明显摆脱了天竺人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年,人民流离失所,精神上对佛教有很大的依托,因此北魏是中国佛教的极盛时期,佛教造像风行。
随着佛教的传入,各种经文也陆续被翻译出来,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等也有高僧来到中国,带来了很多经文画卷,有的直接就是画画的高手。
因此,傅抱石先生称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完全的佛教美术时代‛,同时佛的造像在魏晋南北朝最初的时期具有极其明显的印度人的特征。
北魏前期佛像面相方圆,但略瘦,额头较宽,大眼横长。
身着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衣纹深刻线条隆起。
佛像或坐或立于四足台座上,背光多呈莲瓣形。
同时期的菩萨像特征则脸型方中带圆,头挽高髻并戴冠,眼大,鼻高,唇薄,面相端庄慈祥,身体匀称。
上身袒露下身穿裙,肩披帔帛,锦带下垂交叉重叠,样式较为烦琐。
神情安详,姿态自然。
造型颇为完美,毫无做作之感。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出现少许变化,在敦煌莫高窟的佛画像中,‚‘秀骨清像’风格流行,人物多面相清瘦‛○1,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神情潇洒。
大衣虽然还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2,
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
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
石雕像日益增多。
菩萨像则出现了面庞丰润,容貌秀丽,头戴宝冠,宝冠多为发髻冠或花瓣式冠,束冠的宝缯自然下垂,不像前期往两侧飘舞。
身长腰细,上身半裸,下身着裙,配饰增多,大裙宽肥飘逸;帔帛一般搭在双臂上,再由两肩下垂交叉于双腿之间,然后上卷至肘部,再向外飘,这是当时妇女的流行装束,直接影响到了佛教造像。
到北齐时期,佛像雕像特征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注重大背光的装饰之美。
北齐流行的大型碑刻佛像形式,到了北周时期更为兴盛,不仅形制更大,而且雕凿工艺愈益精到,虽然形体较小,但整个人像气度雍容,表情慈祥,表现了明澈、智慧的神态。
这一切,在繁丽背光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完美,更加引人注目。
佛像面相丰润,面型略长,五官线条柔和,身材修长,肩宽腰细,整体造型上大下小,呈筒圆型。
上身多穿僧祗支,外着敷搭双间式外衣,下身着裙,衣服轻薄贴肉,衣纹线条简洁。
佛陀的神情温和端庄,质朴淳厚。
此时佛像多为浅衣纹,于北魏后期的厚重疑问形成明显对比,立像身躯都稍显扁平,侧面看腹部向前凸起。
菩萨像面相丰润,端庄秀丽,头戴化佛冠或花冠,宝缯下垂至肩。
北周时期雕像已经进入过渡时期的造像特征,身体的比例不是很协调,头长腿短,身体矮壮,略显笨重。
衣纹线条简洁流畅。
帔帛变宽,呈三角型搭于两肩膀上。
佛像整体比例失调,于北魏前期的清瘦相比体躯肥硕敦实,姿势多为简单的僵直而立。
此时的璎珞花饰,匹帛等都极粗硕饱满,深垂直膝,细部多加雕饰。
到了隋朝时期佛造像‚曲眉丰颈‛‚肌胜于骨‛,隋唐佛像雕像出现了明显的从北朝向唐朝过渡的特色,变清秀瘦削为雍容厚重,唐朝佛像温和、慈祥、庄严、丰满,完全摆脱了天竺影响而具有本民族特色。
洛阳尤门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十分雄伟;永靖炳灵寺80号窟北面的文殊像,刻画细腻,是代表性作品。
四川乐山石雕大佛,高71米,雄伟自然,是我国最大的石佛像。
其间佛像特征是丰颐足额,面相丰满圆润,眉毛纤细,鼻梁挺直,唇线分明,神情平和。
头部较大,下身较短,比例略显失调,身材粗壮。
腹部稍稍突起,躯体有弯曲感,身体重心前倾。
姿势较为僵硬,造型稍显呆板,缺少飘逸的动态美。
佛教在唐代的二百八十年中,一直是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佛教雕塑的繁荣提供了优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使唐代的佛像数量,规模,工艺的精美度,繁多的形式都出现了空前的盛况,都是前所未有的。
佛像菩萨像面圆润如满月,眉修长似弯柳,口若含樱,妩媚中不失庄严慈爱的本色。
唐代的佛像雕刻在衣着外型上出现了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所谓‚薄衣贴体‛,即佛衣被刻划得轻薄,能显出肉体感,犹如湿水贴体一般,后是对佛像形式的一种专称。
中国式佛像之初,在接受印度本土艺术的基础上,曾一度流行这种艺术形式的创造,三国曹不兴受外来影响,创作出被称作‚曹衣出水‛的薄衣贴体的造像形式。
入唐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世的的飘逸的士大夫情趣,与这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已经很不适合了,而且‚人们不再追求前期那些神圣而虚无的东西‛○3,开始在
现实的生活中寻求肯定的现实的美,创造出反映现实真善美的形。
初唐的作品少许清瘦秀丽,盛唐时在造型上平肌秀骨,色彩雍容华贵,刻线更加圆润,更具丰满柔和的特点,就是:雄浑、丰满、温和,技法上较之以前的面无表情生动活泼了很多。
其中菩萨形象以端严为美,入隋以前侧面看的小腹突起,站立的重心向前倾的标准姿态在入唐以后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唐像头部稍侧,扭腰屈体,形成S 型,亦称三段(头、腰、臀)屈曲式。
再加上华丽的衣装、佩饰,以及飘举的帛带,更衬托出它优美的舞姿般的造型。
唐代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另一个明显特色,就是广为人知的以胖为美,其实这里讲的‚胖‛,就是丰满,圆润,强调健康丰腴的美。
唐代仕女画是如此,佛的造象亦是有这种特色。
佛像特征面相丰满,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身材比例精准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写实性较强。
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衣饰则融合了前几代的样式,出现了通肩式,袒右肩式和北魏时期较流行的褒衣博带式,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时代特征,但是更多的还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及具时代特点。
同时期的菩萨像莹润肥艳,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上身袒露至腹,
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
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
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亦呈S型,动态也是同时代强烈活泼。
弟子像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
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佛造像不同时期呈现出各自的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对美的不同认同。
我们从不同时代的角度出发去欣赏体会到了不同的美。
[参考文献] :
1.《中国美术通史》;
2.《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宗教文化出版社,吴为山、王月清著。
地址
上海市静安区万春街63弄35支弄3号504室胡进庆,邮编:20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