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讲解
- 格式:pptx
- 大小:858.44 KB
- 文档页数:15
2008年至今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宋亦明(政府管理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12班)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开始了新的一轮通货膨胀。
此次通货膨胀历时较长、影响巨大,对处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深远影响。
研究此次通货膨胀对于吸取宏观调控经验,把握当前宏观经济局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搜集诸多文献数据,从较为主流的视角,对2008年以后的通货膨胀情况做简要梳理、对造成此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做简要分析。
一、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变化情况的简单梳理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保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8年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这表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但2008年初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是联创新高,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投放的力度迅速加强。
但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保持在高位。
[附图1:2008年1月到2012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图][1]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扩展成为拐点并带来了短暂的通货紧缩,紧缩之后伴随而来的是政府4万亿的扩张性投资和中国人民银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短期之内很好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拉动了内需。
但是政策还在保持影响力,在物价结构性增长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并且持续了相当的时间。
2011年初到2012年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后用CPI表示)长期保持在高位,在政府长期宏观政策组合拳的作用下,在2012年之后CPI才保持在5%一下,通货膨胀才得到初步遏制。
二、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所体现的特点[1]此轮通货膨胀持续时间长,影响巨大。
此轮通货膨胀始于2007年,但是在2008年初达到第一个高峰,虽然中间穿插全球金融危机,但是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在2010年年末重归高位。
摘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都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决定也便成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居高不下,进入2008年,上涨势头更为迅猛,年度CPI平均为5.6%。
本文是我通过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简单地分析20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和原因。
关键词:2008年通货膨胀通胀现象通胀原因一、引言通货膨胀,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
目前,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不一,对通货膨胀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指普遍、持续的物价上升。
我们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观察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本质上说是个货币现象,是经济社会中的价格定价机制产生了紊乱。
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杀伤力是相当大的,能摧毁一个社会的信用经济。
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1949年国民党执政时候发生的金元券恶性通货膨胀,就是这种现象。
二、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现象2008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上涨。
但是进入2008年后,通货膨胀率上涨势头更为迅猛,由于受到开春以来的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的影响,2008年元月份为7.1%,2月份更是达到惊人的8.7%,并且之后的两个月也都处于8%以上。
从2007年的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开始,到2008年的农产品粮食等涨价,居民生活消费的指数一直在持续走高,稳定在7%以上。
而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从80美元到目前的140美元)也开始逐步推升中国的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的趋势。
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数据:三、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关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可以归纳为5点:(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4)混合型通货膨胀;(5)结构性通货膨胀。
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的不应该是仅仅其中的一点原因造成,而是其中几点原因造成的复杂情况,所以我认为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主要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试论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和对策摘要:全球经济进入2008年之后不仅遭遇了次贷危机的连续袭击,而且世界各国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严峻冲击。
作为一个经济的大国的中国也不能排除在外。
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是现阶段制约经济发展,影响人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急需我们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缓解。
本文着重分析了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通货膨胀;对策;流动性过剩1关于通货膨胀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权威的《新格尔帕雷夫经济学大辞典》采取了莱德勒和帕金的定义:“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
”这个定义需要一些补充来理解其意义: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的或者短期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只有当价格不断上升且趋势在一期间内不可逆转时,才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个别商品价格的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货币学派大师弗里德曼指出:“通货膨胀总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它仅能有货币量的增长超过产出的增长来产生”,可见,在弗里德曼的理论中,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源自货币的过量供应。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中指出:通货膨胀(或通货膨胀率)指一般物价水平的年增长百分比。
恶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极高的情况,温和的通货膨胀指并不严重扭曲相对价格或收入的物价上涨,而急剧的通货膨胀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对通货膨胀的内涵认识不一,对通货膨胀的衡量也就有了不同的标准。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GDP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二三种。
GDP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对按固定计算的基期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其统计范围包括一切产品和劳务,能够反应社会物价水平的趋势,被认为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但其数据的获得存在统计上的困难。
消费价格指数是反应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综合后的结果。
该指标数据容易收集,能够直观反应消费者的价格负担,因此,许多国家直接把CPI的上涨幅度等同于通货膨胀率。
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分析一、引言二、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1.国际油价影响2.工业品涨价3.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食品价格上涨5.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三、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策分析1.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2.加强货币政策调节3.控制能源价格上涨4.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5.增加进口的多样化,降低对某一种物品的依赖四、案例1: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五、案例2:食品价格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六、案例3: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1.成因2.影响3.对策七、案例4: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1.成因2.影响3.对策八、案例5:加强货币政策调节1.成因2.影响3.对策引言:2007-2008年,我国出现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对于经济专家而言,分析其成因及对策,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成因:1. 国际油价影响:2007年国际油价快速上涨,推动了我国能源价格上涨。
2. 工业品涨价:2007年,全国大规模的“洗钱”行动,导致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制造业、下游的消费者价格齐齐走高。
3.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受宏观经济形势、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影响,生产资料价格整体上涨。
4. 食品价格上涨:2007年,我国遭受了严重的雨雪灾害,导致农作物产量大幅下滑,食品价格大幅上涨。
5. 外汇升值导致进口物价上涨: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一直处于高位,而美元贬值,导致外汇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三、2007-2008年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对策分析:1. 加大对外贸易投资的力度:尽量多地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量,缓解压力。
2. 加强货币政策调节:通过抑制通货膨胀,保持货币稳定。
3. 控制能源价格上涨:加大能源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新能源使用的比例。
4. 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给:采取各种措施,加强粮食生产,并及时储备。
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措施分析通货膨胀是指一种货币供应量大幅度增加、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多个朝代都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一、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原因1. 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度增加。
在中国历朝,如果政府过度发行铸币或纸币,就会导致货币供应量膨胀,进而引起通货膨胀问题。
这种情况通常与政府为了应对各种开支需要而大量发行货币有关。
2. 军事冲突和战争战争和军事冲突会导致财政紧张,政府为了筹集大量军费常常采取发行纸币等手段。
这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会加剧通货膨胀问题,因为战争导致生产力受到破坏,同时需求增加,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3. 经济结构失衡在某些历朝时期,由于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相对较弱,农产品价格波动对整体物价的影响较大。
当农业产量下降或价格上涨时,随之引发的通货膨胀问题往往严重。
4. 外部因素的影响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屡次发生的黄金和白银的大规模流入,会刺激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问题。
二、中国历朝通货膨胀的应对措施1. 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政府首先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
合理的货币供应量能够保持稳定的货币价值,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政府可以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控制。
2. 加强监管和执法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监管和执法,以防止非法金融活动和欺诈行为。
监管部门需要密切监控市场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违规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以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失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均衡发展,提高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同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控制通货膨胀问题。
4. 加强对外贸易管理外部因素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不容忽视。
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深层次原因简析自2008年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持续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对经济稳定造成了影响,还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本文将对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金融政策松动导致货币供应增加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大量投资和货币供应的增加导致了通货膨胀。
此举旨在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问题。
二、需求增加导致物价上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日益增强,这导致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
供求失衡直接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
三、成本上升导致价格上涨中国通胀的深层次原因之一是成本的持续上升。
随着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
为了保持盈利水平,企业不得不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四、外部因素的影响除了内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对中国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影响。
国际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外汇市场的变化都会对中国的通货膨胀产生一定的冲击。
特别是国际市场上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可避免地传导到中国市场,推动了通货膨胀。
五、结构性问题导致通货膨胀中国通货膨胀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产品供应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面积减少,农产品供应逐渐不足。
由于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供给不足必然导致价格上涨。
2. 基础设施不完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这导致了商品的流通成本增加,间接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3. 资本市场不完善: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部分富裕阶层倾向于将财富投资于房地产等领域,而非实体经济。
这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加剧了通货膨胀问题。
综上所述,2008年以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金融政策松动、需求增加、成本上升、外部因素以及结构性问题。
摘要:通货膨胀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是否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指标,因此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往往都密切关注通货膨胀率的高低,通货膨胀率的决定也便成为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2007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居高不下,进入2008年,上涨势头更为迅猛,年度CPI平均为5.6%。
本文是我通过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简单地分析20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和原因。
关键词:2008年通货膨胀通胀现象通胀原因一、引言通货膨胀,是国内外经济学家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经济现象。
目前,学界对于通货膨胀的解释不一,对通货膨胀也没有统一的定义。
但是,一般认为,通货膨胀是指普遍、持续的物价上升。
我们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观察通货膨胀水平。
通货膨胀本质上说是个货币现象,是经济社会中的价格定价机制产生了紊乱。
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杀伤力是相当大的,能摧毁一个社会的信用经济。
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我国1949年国民党执政时候发生的金元券恶性通货膨胀,就是这种现象。
二、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现象2008年之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已经持续上涨。
但是进入2008年后,通货膨胀率上涨势头更为迅猛,由于受到开春以来的冰冻灾害和春节因素的影响,2008年元月份为7.1%,2月份更是达到惊人的8.7%,并且之后的两个月也都处于8%以上。
从2007年的猪肉和食用油价格上涨开始,到2008年的农产品粮食等涨价,居民生活消费的指数一直在持续走高,稳定在7%以上。
而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从80美元到目前的140美元)也开始逐步推升中国的工业品价格指数(PPI),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社会经济通货膨胀的趋势。
以下是我收集的一些数据:三、2008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关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学家们的解释可以归纳为5点:(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3)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4)混合型通货膨胀;(5)结构性通货膨胀。
08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的不应该是仅仅其中的一点原因造成,而是其中几点原因造成的复杂情况,所以我认为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主要为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浅谈2008年通货膨胀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普遍出现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中货币供应量大于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导致物价上涨的现象。
2008年的通货膨胀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浅谈。
一、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被认为是导致通货膨胀加剧的一个主要因素。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机构破产,国际金融市场陷入混乱,金融市场的信任受到严重动摇,投资者纷纷撤资,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
此外,央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还采取了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通货膨胀会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减少人民的消费能力。
物价上涨会使得人们的日常消费变得更加昂贵,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低收入群体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其次,通货膨胀还会导致利率上升,这对于投资、创业等经济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高利率会使得借款成本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从而削弱了资本市场的活力,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三、对策和措施面对2008年的通货膨胀,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以应对经济困境。
首先,各国央行采取了紧缩货币政策,控制了货币的供应量,从而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展。
其次,各国政府通过财政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提振经济,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等。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各国政府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监管措施的加强,以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四、经验教训2008年的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应该加强监管,预防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其次,央行在调控货币政策时应当审慎操作,避免货币供应量过度膨胀,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
此外,国际间的合作和协调也是应对通货膨胀的关键,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经济挑战,避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