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评价与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517.50 KB
- 文档页数:49
[转] 转:心理分析的四个层次2011.12.4阅读(6)下一篇:姐妹弟兄们说的... |返回日志列表∙赞∙已成功转载∙分享(1)∙评论∙复制地址∙更多荣格把心理分析疗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大师为代表,他们是布洛伊尔、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本人。
四位大师的方法首尾相接,步步深入,体现了心理分析的不同层次。
荣格认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应该包括全部四个层次:宣泄、解释、教育、转化。
一、宣泄--布洛伊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已经运用谈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谈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
她还把这种方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布洛伊尔发现,病人每说出一种心理创伤,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有时候,病人怎么也想不起创伤事件,他就给病人催眠。
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会想起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创伤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的创伤(尤其是性创伤)引起的,它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而谈话疗法起到了宣泄的作用。
“宣泄”(cathar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净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催眠状态下的回忆也是一种宣泄。
不久以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理论,认为病人所报告的性创伤不是事实,而是病人的幻觉。
但是,后来的研究证实,创伤确实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创伤可以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发病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实践证明,宣泄确实能够治疗心理障碍。
通过宣泄,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因此,这种方法运用非常广泛。
现代危机干预的基本手段就是宣泄。
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一种暴露疗法,就是把病人暴露在引起痛苦的情境中,使痛苦慢慢减轻,其原理与宣泄相似。
认知理论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创伤使情境与痛苦形成条件反射,病人通过回避情境以减轻痛苦,使条件反射无法消退;如果把病人重新暴露在情境中而没有再度遭受心理创伤,那么情境与痛苦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会渐渐消退。
人格的精神动力学理论述评【摘要】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和霍妮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们的理论观点对心理学、精神病学乃至整个社会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主要评述了他们各自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分析评价。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霍妮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各种人格理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精神动力学理论可谓一朵奇葩,对人格理论的发展、精神治疗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观念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概述精神动力学领域的三巨头: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以及女权主义的代表人物霍妮的主要理论观点,并且对这些理论作一个总结和评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是精神动力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他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与精神治疗领域和人格发展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弗洛伊德是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最深远影响的心理学家。
以下将介绍他的主要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精神动力学理论起源于19世纪晚期。
当时,人们对一种叫做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心因性躯体疾病束手无策,歇斯底里症的患者会有生理症状,但是,却找不到明显的躯体方面的原因。
当法国医生Jean Charcot证明自己可以在病人处于催眠状态时使用暗示法消除歇斯底里症状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对这一发现非常好奇,于是,从维也纳专程赶往法国巴黎观摩Charcot的治疗演示。
弗洛伊德深受鼓舞,回到维也纳之后,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更为彻底的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精神分析法(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tic theory)。
精神分析法是指对于心理障碍的一系列治疗方法,而精神分析理论则是指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和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
不过,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将这两个术语混淆使用。
无意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将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放在影响人格的至关重要的位置。
简析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姓名:钦锐琦学号:2015013030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摘要: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包括华生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弗洛伊德建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们不仅对心理学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同时又对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整理了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典型代表人物的理论体系。
并简要分析了这三大学派的贡献与局限。
关键词: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三大势力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后,围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展开了争论,出现了现代心理学的十个主要学派: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这些学派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和自然基础,并有其贡献于局限。
其中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心理学逐渐发展壮大,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一、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是由华生于1913年所创立,是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其根本特点是排斥意识,主张把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历史渊源哲学背景:机械唯物主义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
主要表现有三点:把人和动物相混淆,只承认两者之间的连续性,不承认人与动物行为的本质区别;割裂意识与行为,否认意识的存在及其可知性,否认心理的认知功能,把心理与行为等同起来,把一切心理活动都简化为S-R的活动和单纯的适应功能;否认行为的遗传,单纯强调学习和训练的作用,导致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
早期行为主义者霍尔特等人主要是以新实在论为其哲学根据,通过抹煞主观和客观的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来否认客观存在。
新行为主义则是以逻辑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操作主义为其哲学基础。
自然科学背景:行为主义与生理学的关系直接,俄国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和别赫切列夫的生理学是行为主义的自然科学根据。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人格理论的比较摘要精神分析正式建立之后,由于在力比多的性质、自我的功能和潜意识的内涵等基本观点上的分歧,阿德勒于1911年建立了自己的个体心理学,开启了精神分析运动史上的分裂之途。
然而,分裂并不代表抛弃或完全推翻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体系,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坚持潜意识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扩展和修正。
所以,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还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弗洛伊德阿德勒人格心理学引言阿德勒多被人与弗洛伊德相提并论,笼统归之于精神分析学派,甚至有的心理学读物也持类似的观点;也有人说在弗洛伊德的学生中,阿德勒是第一个“背叛”他的人。
他创造了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
1.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思想上的分歧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弗洛伊德的学说在诸如性的因素、人格、潜意识、梦、快乐与痛苦以及神经症的病因和疗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有分歧。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人常常处于与别人和社会相抵触的情况中,阿德勒却认为个人总是在寻求与他人友情和睦的关系;弗洛伊德无视生活的意义和人对来渴望的作用,阿德勒却把它们作为自己理论的中心内容;弗洛伊德视心灵为经常互冲突的不同单元的组合体,阿勒德却把它看作为达到个人的未来目标而协调工作的整合体;阿德勒强调意识作用,而弗洛伊德强调无意识的作用;阿德勒以社会动机为本原,而弗洛伊德以生物动机为本原;阿德勒对人类未来持乐观主义的态度,而弗洛伊德对人类未来持悲观主义的态度。
可以说,在许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论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相对立的。
阿德勒尤其坚信,性绝不是神经症的唯一根本原因。
他说与其他动物相比,人最显著的一点是在体格上的劣势,但是人将自己的劣势通过大脑的能力而转化为优势。
阿德勒相信,所有生命都在与其“劣势”抗争,都有一种权力意志。
如果性成为精神病症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那是因为性成为人们权力意志的主要障碍之一。
弗洛伊德,荣格人格理论的异同11应用心理学程树颖学号111543120133•引言本论文纯属摘要除肤浅的归纳外均不属于个人创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关键字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荣格•正文一、人格理论简述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包括感觉、知觉、各种经验、记忆等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意识的叫做前意识包括人们能够努力回忆起来的经验等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包括先天本能、被意识压制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被压制的情感和欲望等。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进一步修正新“三部人格结构”本我id: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遵循快乐原则为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
自我ego: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
遵循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也是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道德化了的自我。
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
遵循道德原则。
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普遍的存在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2. 简述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具有原始统一性和先天整体性又称为心灵。
认为心灵包括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感情和以及行为。
精神分析的四个层次荣格把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大师为代表,他们是布洛伊尔、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本人。
四位大师的方法首尾相接,步步深入,体现了精神分析的不同层次。
荣格认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应该包括全部四个层次。
一、宣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已经运用谈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谈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
她还把这种方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布洛伊尔发现,病人每说出一种心理创伤,症状就会明显减轻。
有时候,病人怎么也想不起创伤事件,他就给病人催眠。
在催眠状态下,病人会想起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创伤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的创伤(尤其是性创伤)引起的,它在心灵深处留下阴影,干扰了人们的生活,而谈话疗法起到了宣泄的作用。
“宣泄”(cathar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净化。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催眠状态下的回忆也是一种宣泄。
不久以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创伤理论,认为病人所报告的性创伤不是事实,而是病人的幻觉。
但是,后来的研究证实,创伤确实是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创伤可以产生长期的不良影响,这种情况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其发病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实践证明,宣泄确实能够治疗心理障碍。
通过宣泄,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因此,这种方法运用非常广泛。
现代危机干预的基本手段就是宣泄。
认知行为治疗中有一种暴露疗法,就是把病人暴露在引起痛苦的情境中,使痛苦慢慢减轻,其原理与宣泄相似。
认知理论对此所作的解释是:创伤使情境与痛苦形成条件反射,病人通过回避情境以减轻痛苦,使条件反射无法消退;如果把病人重新暴露在情境中而没有再度遭受心理创伤,那么情境与痛苦之间的条件反射就会渐渐消退。
二、解释有人担心,过度宣泄会把病人变成“祥林嫂”,整天向人唠叨和诉苦。
人格分析一.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理论观点:人性观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
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
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
人格界定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人格结构地形学模型: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结构模型: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的释梦观比较作者:徐凯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年第04期摘要释梦是精神分析的经典技术。
其先驱者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梦的看法,开创了―个全新的心理学领域,在梦的元理论思想上一直指导着后世释梦的走向。
尽管弗洛伊德、荣格与阿德勒的释梦观都建立在对无意识理解的基础上,都认可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但他们在梦的本质、功能、工作机制和解析方法上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实践应用中也应加以区分对待,以便服务于当下的释梦实践。
关键词释梦观;比较分析;实践应用分类号B8406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4.0071引言经过长期的探索,弗洛伊德提出梦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具有心理学意义。
他于1899年出版《释梦》一书,从心理学角度对梦进行解析,标志着现代科学释梦的开始。
从一开始,弗洛伊德就强调释梦的重要地位,认为它是每一个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所必须掌握的技术。
自现代科学释梦开创百年来,新的释梦理论和技术不断出现,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但纵观其发展史,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代表人物,除弗洛伊德外,荣格和阿德勒在释梦上也有深刻见解,在梦的元理论思想上无出其右者,其后的释梦观大都是在其基础之上进行改进,或是以新名词替换他们的概念,或是在其思想指导下发展出新的技术。
目前,两者间的比较研究主要有华红艳(2013)对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梦理论的比较、吕伟红(2010)对弗洛伊德和荣格释梦观的比较,但鲜有文章比较这三者的释梦观。
不少从业者对三者的释梦观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带来在实践中的混淆应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做一比较分析,以服务于我们当下释梦的实践应用。
通过分析发现,有关释梦观的论述包括对梦本质的看法、梦的功能、梦的工作机制以及梦的解析技术四个部分。
梦的本质看法是关于“梦是什么”的思考阐释,它是释梦观的理论基础,根本地影响着其他成分;梦的功能是对“梦有什么用”的具体阐述,它影响着人们对梦所持的态度,为梦本质观点所直接决定;梦的工作机制阐述“梦如何运作”,即梦显现无意识意图的方式有哪些,它直接决定着梦的解析方法;梦的解析阐述“怎样解析梦”,即通过哪些方式来把握梦的意义,它是释梦观中的实践环节。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关于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学说(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1、作为意识,弗认为是人格最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注意提到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特点: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限时性;2、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被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有关经验组成。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
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特点:(1)、无矛盾性:互不干扰,各人独立(存在内容);(2)、无时间性:不因时间而消失或减弱,不存在时间先后顺序影响;(3)、不存在彼此的否定、怀疑或不信任的成分;(4)、非现实性:―快乐原则‖(5)、无意识观念里面的能量是最大的,较活跃,易变形;三者关系:无意识是原动力,意识、前意识是检查官。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一些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形成,它同人的内体过程相联系,本我中储存的能量为力比多,主要向躯体提供能量并储存能量同时为自我和超我输送能源。
生本能具备的能量叫eros,创造的力量;死本能具备的能量叫Thanatos自我:比较理智的、符合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中是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三)、自我防御机制:自我为了协调人格内部产生的冲突而形成的防御方式。
比较常见的:压抑:最基本防御机制否认:消极的解释问题是的方式投射:拿加别人做替罪羊合理化;替代;升华设计:性别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性格与防御机制的有关影响。
弗洛伊德关于性心理发展即人格发展理论凡是能带来愉快的满足的体验都叫性快乐;口腔期(0~1岁),快感区:唇、舌;前口腔期(0-8个月)、后口腔期(8-1岁)停止和倒退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在从低向高发展时,由于没顺利解决好前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和冲突,导致低阶段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下来,从而出现任何发展阶段的停滞和延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