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古琴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17.96 KB
- 文档页数:6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常用的乐器,被视为四艺(琴棋书画)之首。
古琴的音色清幽,韵味悠长,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非遗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古琴的制作技艺:包括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耐心。
2. 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右手勾、挑、弹、拨等指法,以及左手的按弦、滑音、泛音等,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3. 古琴音乐作品:包括传统的琴曲、琴歌等,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这些作品传承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哲思。
4. 古琴的修复和保养:古琴作为乐器,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包括琴弦的更换、琴体的修复等。
5. 古琴文化的传承:包括古琴的历史、琴学、琴谱、琴律等方面的研究和教育。
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中国政府和各界人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开设古琴专业课程、举办古琴音乐会、建立古琴文化研究机构等。
通过这些努力,古琴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和传播,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艺术的窗口。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文化历史与知识最近一直在学习古琴的知识,也看了不少的古琴,现在将一些知识写下来,大家共同交流吧古琴历史与传说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称为“国乐之父”。
在古时文人心中视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远,高山流水知音流传至今。
古琴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琴为后世通用的形制。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
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
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关于古琴的介绍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制作、演奏、保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古代,古琴被赋予了宗教、文化、政治等多重意义,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
在唐宋时期,古琴达到了巅峰,成为了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乐器。
明清时期,古琴逐渐走向民间,成为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二、古琴的制作古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削形、雕刻、装饰等。
古琴的材料主要有梧桐木、核桃木、紫檀木等。
其中梧桐木最为常用,因为它具有轻盈、坚韧、音色优美等特点。
制作古琴需要考虑到琴身、琴头、琴尾、弦轴、弦等多个部分的结构和比例,以保证琴的音质和外观的完美结合。
三、古琴的演奏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首先,需要采取正确的坐姿,将琴放在膝上,两手握住琴杆和弦轴。
其次,需要掌握正确的指法和弹奏技巧,例如轻拂、掐弦、泛音等。
古琴的曲目主要有古曲、古乐、古诗等,其中古曲最为常见,包括《广陵散》、《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等。
四、古琴的保养古琴是一件十分珍贵的艺术品,需要进行良好的保养。
首先,需要注意环境的干燥和湿度,避免古琴受潮或变形。
其次,需要注意琴弦的调整和更换,保持弦的紧度和音质。
古琴还需要定期上油、擦拭和保养,以保证其外观和音质的完美。
总之,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学习古琴的制作、演奏和保养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琴的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琴文化赏析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广泛流传于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表达方式,
兼具音乐、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扮演着重要
的角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琴有着丰富的音乐内涵。
古琴的音色柔和、空灵,能够表达
出古人对大自然、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古琴音乐注重氛围的营造,以
自然、深沉、寂寞为特点,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思考和共鸣。
古琴演
奏注重音律和音韵,追求和谐、稳定的音乐效果。
许多琴曲以描绘山水景色、表达心境感悟为主题,充分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学的追求。
古琴的演奏需要师徒相传、练琴终身的投入和专注,并且要对琴曲的
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不仅仅是技巧的传授,更包括对琴声韵味
和情感表达的感悟。
古琴演奏者要通过对琴曲的琢磨和领悟,提高演奏的
艺术水平,表达自己对音乐和生活的理解。
古琴艺术文化古琴艺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琴艺术文化源于上古时期的擅长吹奏木管乐器的古代先民,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琴艺术文化。
古琴艺术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经历了以下的步骤:1.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古琴艺术文化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早期,中国各地文化互相交流,各地民族文化也相互融合,这为古琴艺术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广泛的文化背景。
2. 古琴的发展和演化:古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和演化,对于古琴艺术文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从最初的简单弦乐器到后来的五弦琴、七弦琴等等,这些细节的变化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3. 规范的形成和传承:在宋代,古琴艺术经历了一次规范化的改革。
在这一时期,一系列的古琴演奏技巧被总结归纳出来,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琴演奏技法。
这些技法的传承,至今已经延续了千年之久。
4. 古琴的地位和影响:古琴作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一直在中国民间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在古代,每当君王战胜敌国,都会派遣古琴艺术家为国王表演古琴艺术,以此展现国家实力和文化水平。
在当代,古琴艺术也一直在活跃于各个文化活动中。
古琴艺术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
古琴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非常重要。
只有在不断传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古琴艺术文化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
在传承和弘扬古琴艺术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古琴艺术展览、举办古琴音乐会、开展古琴艺术研究等形式,向更广泛的受众展示和传播古琴艺术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激发青少年对古琴艺术文化的关注和热爱,将这一传统文化承传到更远的地方。
只有这样,古琴艺术文化才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中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浅谈中国古琴文化中国古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古琴独特的音色和琴音所传递的情感,使它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制作和演奏等方面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周时期,至今已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古人即对琴发出了“风风雨雨”、“鸾鹄停于岘山之阳”等描写,使得琴有了更加高雅的文化内涵。
在隋唐时期,古琴开始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许多士人皆以琴为伴,以琴来陶冶情操。
形成了一个以雅正文学、音乐和琴艺相结合的特殊文化现象。
古琴由于音色独特,且弹奏时可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使得古琴演奏成为了一门综合艺术。
制作古琴的工艺技术也非常讲究。
古琴的制作原料主要为梧桐木,对木料的选择十分严格。
琴面用具有历史特色的柿子皮进行装饰。
琴弦则通常以丝质或丝绳质地制成。
整个古琴制作过程需要独特的构造和精细的手工操作,制作出的每一把古琴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形制上,以七弦琴为主,琴身呈“木马腹”形。
以往,古琴作为一个绅士雅士的象征,绝大多数古琴爱好者都是文人墨客。
而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热爱古琴文化。
一方面是古琴音乐的美妙和古琴文化的独特性吸引了他们;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欣赏古琴。
可以说,古琴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古琴演奏要求弹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巧。
在演奏古琴的时候,弹奏者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借助琴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演奏不仅要求琴技的娴熟,更要求弹奏者具备一颗平和、沉静的心境。
在弹奏过程中力求将自己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表现完美结合,使得古琴的音乐更富有韵味和内涵。
此外,在古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古琴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十分重要。
古琴历史文化介绍一、古琴的起源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琴这超有韵味的乐器。
古琴啊,那可是有着超级悠久的历史呢。
传说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它的雏形啦。
最早它可能就是简单的几根弦,被人们用来表达情感,或许是对着大自然抒发自己的感受,像对山川河流的喜爱,或者是对风雨雷电的敬畏。
它就像是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精灵一样。
二、各个朝代的古琴发展1. 周朝周朝的时候啊,古琴就已经开始进入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啦。
它不仅仅是个乐器,还和礼仪制度有了联系。
在那些庄重的仪式上,古琴的声音就像是一种神圣的召唤,把人们带入到一种庄严的氛围里。
而且啊,那时候的古琴制作也开始有了一些讲究,比如说选材啊,工艺啊,都有了初步的规范。
2. 汉朝汉朝可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呢。
这时候的古琴文化更加繁荣啦,出现了好多擅长弹古琴的人。
而且古琴的曲目也变得丰富起来,弹奏的技巧也有了新的发展。
就像是一朵原本就很美的花,在这个时期开得更加绚烂了。
那些琴师们就像魔法师一样,用他们的手指在琴弦上创造出各种美妙的声音。
3. 唐朝唐朝啊,那可是一个超级繁荣的朝代,文化艺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古琴也不例外。
这时候的古琴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无论是琴身的雕刻还是琴弦的质量,都特别棒。
而且唐朝的诗人和古琴也有着不解之缘呢,像李白啊,他就特别喜欢听古琴,说不定他那些浪漫的诗歌,就是在古琴声的启发下写出来的呢。
4. 宋朝宋朝的古琴文化有一种淡雅的韵味。
这时候的文人雅士们特别喜欢古琴,他们把古琴当成自己修身养性的好伙伴。
在幽静的庭院里,或者是在雅致的书房中,常常能听到古琴的声音。
宋朝的古琴音乐风格更加细腻,就像宋人的山水画一样,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三、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可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哦,它有着超级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哲学思想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比如说阴阳五行。
琴身的构造就和这些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琴弦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就像阴阳的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题目: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导言: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质、丰富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古琴的起源与发展1.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是由狩猎部落的弦乐器演变而来的。
古琴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横琴,通常由桐木制成,并装有七根弦。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传承自古代。
1.2 古琴的发展演变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然而,古琴的核心价值一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工具。
在古代,古琴常被视为士人的象征,其演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要求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情感。
第二部分:古琴的演奏技巧2.1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一般使用手指拨弹的方式演奏,辅以指甲、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完成不同音符的处理。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2.2 古琴的音域与音色古琴有着极其丰富、细腻、典雅的音色,音域广阔。
它可以轻柔细腻地表达纯净、空灵的音色,也可以激昂有力地诉说内心的激情与喜怒哀乐。
古琴的音色独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丰富的音乐表情。
第三部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1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雅士对古琴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演奏和欣赏古琴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得到满足,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3.2 古琴与儒家思想古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琴被视为一种以德治国的象征,与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古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播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讲解]古琴文化古琴文化古琴,古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古琴属于八音中的丝,或弦乐器族内的弹拨弦鸣乐器。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它以其和中华文明一样悠久的历史,瀚浩的文献、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岀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至今,韩国国立国乐院仍在用琴瑟演奏仅存下来的1116年宋徽宗时代的两首孔庙雅乐,而越南雅乐亦于2003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
古时文人心中视琴为高雅的代表,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古琴古时也常作为文人吟唱伴奏乐器,是古代每个文人的必修之器;《礼记?曲礼下》中一句“士无故不撤琴彰显出文人对琴的热爱。
伯牙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古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古琴也是孔子办学重要的六艺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文献, 并与其他思想和艺术形式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诗经》中就记载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睢》)、"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常棣》)等。
唐诗中也有很多刻画弹琴景象的诗作,下面列出部分名篇:,‘‘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铜鑑华烛烛增辉,初弹;录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弹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王维《酬张少府》,%虫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古琴的音色清、微、淡、远,因此极少用于合奏。
如果要用于合奏,所用乐器的声音不 能淹没琴音。
在古代,琴只与琴箫或者瑟合奏,不过瑟的演奏技法在中国已基本失传。
琴箫 合奏是目前常见的合奏形式,所用的琴箫是一种音域较窄、音量较小的箫。
在日本也常用尺 八来合奏。
当代演奏家和作曲家们进行了许多尝试,现 在已经有坝、琵琶、笛子等其他民族 乐器与古琴合奏的试验性作品出现,也出现了古琴和大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的协奏曲。
古琴象征古琴乐器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 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O 古琴有 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五 行"金、 木、水、火、土。
约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 邑考,增加了一根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李硕《琴歌》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13个标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
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岀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岀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古琴演化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
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
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 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 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
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
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
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O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
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 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古琴鉴藏要领古琴断纹不经百年而不出是一种误解,断纹成因复杂,多与制作过程中的漆胎处理和后期保存环境有关,断纹的出现是递增的过程,不可能精确到一百年那一天突然岀现,随着时间不断递增才是科学客观的说法。
从历史传世实物来看民国制作的古琴也有断纹。
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古琴更是在制作未完成时就已岀现断纹,分析漆胎断纹鉴定文物古琴非常重要的一点。
伪制断纹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进裂;或以蛋白渗入灰中刷漆,做成后用甑蒸,然后风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
其实,断纹真伪经仔细观察区别还是很大的,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纹峰如剑刃状;而假断纹经过冷热催化或刀刻等过程,难免有失自然,岀现破绽。
古琴的铭刻,也是鉴定古琴真伪的重要依据。
琴背均为刻款,而琴腹则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
古琴腹内之刻款,如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无剖过重修的痕迹,大多是原款,若发现重修痕迹则需仔细研究。
最难辨认的是将老琴剖开重修刻上伪款而粘合处又做得天衣无缝者和用古木制琴时就刻上伪款者。
不管腹款、背款,资深的鉴定家还可以从历代帝王年号的惯称、用字避讳及一个朝代或某书法家的书风加以辨认。
以弹奏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会以琴的音色为主要标准之一,我们听一张古琴的声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准音色均匀,泛音明亮如珠而反应灵敏,就知是一张上好的古琴了。
有的古琴因有断纹,而按音弹奏时会出现"刹音”,影响听觉,此时要慎重权衡得失,切勿轻易弃之。
收藏古琴一般选择干燥墙壁垂挂,不宜长时间平放;古代的传世古琴由于年代久远木质疏松,若长时间平放, 则容易造成塌腰'',现代新制古琴则不用一定挂起,质量合格的琴平放几十年也不会塌腰。
古琴作为乐器应经常弹奏为好,否则会使音色暗、涩,且会生虫存蛀损坏古琴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白,三五年即可成材,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但有经验的斫琴师会选择树龄较长的桐木,选好密度合适树段,也是制琴良材。
白桐:多部古代文献记载的制琴良材。
椅桐:早在《诗经》就有记载:"椅桐梓漆,爰伐琴桑";为传统制琴良材。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树龄较长、自然风化时间百年以上者为较好制琴材料,百年以内的新青桐不宜制琴,音色透出不来。
杉木新衫木一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材。
现在有部分厂家用一些小尺寸的木料拼接成古琴面板进行斫制,这些古琴从外观上是很难看岀来的,但只要古琴的做工、音色好琴板是否拼接也是无关紧要的。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花梨等质地较硬的木材,亦有用与面板同样的木材这种琴称为"纯阳材",具体要根据琴材的震动来合理搭配!总之,制作一张好琴最重要的还是斫琴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起决定因素的是槽腹结构和漆胎的处理,否则用再好的木料也做不岀音色好的琴。
传世名琴唐代春雷琴?连珠式九霄环佩琴?伏羲式春雷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伏羲式大圣遗音琴?灵机式独幽琴?灵机式太古遗音琴?师旷式梅花落琴?仲尼式老龙吟琴?响泉式一池波琴?神农式飞泉琴?连珠式枯木龙吟琴?连珠式宋代玉壶冰琴?神农式混沌材琴?伶官式万壑松琴?仲尼式铁客琴?凤势式海月清辉琴?仲尼式明代壑雷琴?落霞式中和琴?列子式祝公望琴?焦叶式鹤鸣秋月琴?鹤鸣秋月式下列是部分广为流传的琴曲: ,梅花三弄,凤求凰,离骚,秋风词,广陵散,平沙落雁,阳关三叠,酒狂 ,胡笳十八拍,高山,醉渔唱晚,湘江怨(湘妃,潇湘水云,流水,长门怨怨) ,关山月,渔樵问答,孔子读易,欵乃,渔歌,忆故人,鸥鹭忘机,阳春白雪,归去来辞,良宵引,乌夜啼,普庵咒,龙翔操,梧叶舞秋风当代的古琴作品有: ,三峡船歌,李祥霆曲。
,梅园吟,许国华、龚一曲。
,春风,许国华、龚一曲。
山水情,金复载曲。
,,楼兰散,金湘曲。
,胜利操,吴景略曲。
古琴音乐中另外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琴歌,最杰出的代表作包括《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关山月》、《凤求凰》、《古怨》和《秋风词》等,其中现存最早的琴歌曲谱是宋代姜夔的《古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