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电影《红高粱》赏析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18
《红高粱》鉴赏从视觉和听觉打动人心——电影《红高粱》赏析作为电影主要构成元素的画面和音乐,在电影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音乐是构成电影声音的组成部分,出色的电影音乐能完整地呈现出影片的气质,深化影片的主题,强化观众的心理活动。
同时色彩可以唤起观看者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色彩对于整部电影的情绪表达,风格基调还有气氛渲染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多次捧回国际大奖的《红高粱》,并不是张艺谋最钟意的一部电影,但却是他的一部激情之作。
它由始至终力图表现出“感性生命的躁动”。
《红高粱》不只是很好的作品,也是很好看的电影。
对于比较强调故事情节的我,在看完这部电影并不能清楚地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我看下去,并在最后被打动。
电影《红高粱》根据作家莫言的中篇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一伙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
影片通过人物塑造赞美生命的自由,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
情节曲折跌宕,出人意料之外。
明快、紧凑、张驰有度的节奏,画面、色彩、光线及其所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浓烈。
同时它标志着抗日战争题材创作的突破,在电影《红高粱》中,自由奔放、热血沸腾的生命跃到前台。
战争场面比重较比同样时代背景的作品明显下降,而且拒绝任何政治说教成份的介入——这在当时已经相当难得。
影片结尾的战斗画面完全以电影写意手法呈现,人物不多,却比擅长人海战术的国产战争片更多震撼。
日食、红色笼罩的世界、响彻天地人间的童谣,如血海汪洋的高粱地……《红高粱》把战争造成的创痛深深烙印在观众的记忆之中。
电影《红高粱》胜在纯美,礼赞了敢爱敢恨、激情燃烧的生命。
《红高粱》中,由迎亲引出了奶奶,为了换一头骡子,曾外祖父把她嫁给一个麻风病人。
迎亲路上窜出一个劫道的,轿夫结果了劫道人。
浅谈电影《红高粱》中的“寻根”元素张艺谋导演的处女座《红高粱》在1987年一经公映,便在国内外获奖无数,为中国电影赢得了世界荣誉。
张艺谋的导演之路也就此一炮打响,正式开启了他的第五代导演的辉煌之路。
当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还在国内饱受争议的时候,张艺谋也刚刚从编剧跨向导演。
选择这本小说作为他首部电影的素材,张艺谋几乎是近乎执拗地孤注一掷。
这部电影未正式开拍之前的审核工作已经困难重重,后期拍摄、公映也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张艺谋首次导演电影,莫言担任编剧,亲自操刀剧本。
不知是张艺谋的慧眼识英雄,还是莫言的英雄所见略同,最终在一群人不懈的努力下,《红高粱》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享誉国际。
张艺谋对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如此执着并不是出于偶然。
出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张艺谋历经过土改、文革,知青上山下乡,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为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这一批人对建国三十多年来文化的种种改变、种种破坏,感触比任何人都深。
从十七年文学到伤痕反思文学再到改革文学,中国人似乎一直固守在自己被圈禁的的小小世界里无法动弹。
对自我的怀疑贯穿到了对历史的批评当中,文学也一直纠结于某种情绪当中。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西方的文艺思潮也传入中国,作家莫言就深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
一批作家才开始从对自我的怀疑、历史的批评这个圈子里走出来,开始真正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于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掀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
寻根文学的辉煌时期虽然短暂,但却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文学引向了一种正确的道路。
五四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的打击,这使得中国文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恐慌的状态,盲目而找不到自我,民族劣根性的过渡渲染,在文革时期又得到疯狂的拥护。
中国文学都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哀伤的气息。
当然,寻根文学也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一种肯定一种否定。
否定的依然是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民族劣根性”。
一、剧情介绍:影片《红高粱》由张艺谋导演,姜文、巩俐、滕汝俊主演,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而成,是一部混合了“描写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伙中国农民古朴、野性的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的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影片一开始,就是了“我”的叙述,“我给你说说我爷爷我奶奶的这段事,这段事在我老家至今还有人提起。
日子久了,有人信,也有人不信”。
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一群汉子裸露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一个那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新娘,没有陪嫁人也没有迎亲人,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新娘手里紧紧握着剪刀,突然的啜泣,才让这群汉子停下了歌声、呐喊声和颠轿。
路过一片高粱地,一个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钱,还要带走新娘。
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粱地里,众汉子在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抢回了新娘。
新婚三天后回门,奶奶路过高粱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回李家不久,李大头死了,我奶奶撑起李家的烧酒作坊。
又一次,土匪秃三炮劫走了我奶奶,罗汉大叔和伙计凑钱将我奶奶赎了回来。
余占鳌看到后跑去找秃三炮,将菜刀架在他的脖上,直到秃三炮用脑袋保证没有动奶奶,余占鳌才罢休,也自此余占鳌成了我爷爷。
我爹9岁那年,日本鬼子到了青杀口,烧杀抢掠。
经奶奶提议打鬼子替罗汉叔报仇,奶奶搬出十八里红给伙计们喝,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打鬼子。
奶奶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劳他们,路上被鬼子军车上的机枪打死。
我爷爷和我爹久久地伫立在那片充满了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此时在那鲜红的血色的阳光中,甚至出现了日全食,他们没有悲嚎,没有痛哭,没有落泪,只是凝望……愤怒的爷爷和大伙抱着火罐、土雷冲向日本军车。
我爹和爷爷站在我奶奶尸体旁,响起了爹带着哭腔、念白式的指路冥文——陕西民谣,”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
二、影片分析:影片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达到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