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匈奴的兴起
- 格式:docx
- 大小:19.18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备课资料(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学期)一、教材正文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匈奴族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
畜牧业兴旺发达,牲畜满山遍野。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金属制品多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军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
卫青行进千余里,穿越浩瀚的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
双方激战一天,未分胜负。
临近黄昏,忽然暴风大作,卫青乘机派兵从摆布迂回包抄,把匈奴单于的营阵紧紧包抄起来。
单于慌忙带着数百名骑兵突围逃走。
汉军追击二百多里,大胜而归。
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
经过漠北战役的繁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
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此后,边境安宁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汉匈的友爱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资料补充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小话剧表演。
演员八名,冒顿单于一名,匈奴士兵四名,异族士兵二名,历史白叟一名。
道具:草原背景画,响箭。
剧情一:冒顿与4名匈奴士兵。
历史白叟:冒顿单于很注重匈奴士兵的纪律性。
冒顿:我的响箭射向哪里,你们就必需都射向哪里,否则一律斩首。
射箭。
(两名士兵未射)冒顿:胆敢不射,拉下去斩首。
历史白叟:经过严格训练,他建立了一个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人数达三十多万,就是依靠这只队伍,冒顿逐步征服周围的游牧民族。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一、知识空间昭君出塞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
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
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
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
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
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马踏匈奴西汉时期的中国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这件《马踏匈奴》就是整个群雕作品的主体,同时也是这些雕塑所讴歌的主题。
雕塑中,作者运用了寓意的手法,用一匹气宇轩昂、傲然屹立的战马来象征这位年轻的将军。
它高大、雄健,以胜利者的姿态伫立着,有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而另一个象征匈奴的手持弓箭的武士则仰面朝天,被无情地踏在脚下,显得那样渺小、丑陋,蜷缩着身体进行垂死挣扎。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匈奴的兴起和对我国古代历史所作的贡献,并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了解匈奴与两汉的关系,包括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等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背景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汉朝不同时期对匈奴不同政策及原因”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从史料、图片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以及分析、归纳、比较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分析昭君出塞的背景、人物性格,掌握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的友好相处,昭君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友好交流的象征。
教学重点: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汉与匈奴的和战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教学步骤【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想一想我们第一次接触匈奴这个民族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它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如何?(秦朝时期,匈奴不断进扰,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采取了积极的防御策略。
)匈奴敢于不断进扰秦朝疆域,说明什么?(匈奴的强大)那么,匈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它与西汉的关系又如何呢?【学习探究新课】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匈奴的兴起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谈谈对匈奴族的认识(生活在蒙古草原上,靠放牧为生,逐水草迁徙。
)[教师补充]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商代时称鬼方,春秋时称为戎”、狄”战国、秦汉以来才称为匈奴”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
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
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
)2.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小字的内容,然后说说冒顿是怎样统一蒙古草原的?(了解冒顿励精图治,严格治军。
他训练了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的骑兵队伍,逐渐征服了周围的游牧民族,统一了蒙古草原的事实。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统一使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起来,畜牧业兴旺发达。
冶铸业也发展起来,铁器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3.匈奴势力的壮大[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冒顿统一蒙古草原除了使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之外,还有什么意义?[教师讲解]匈奴政权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
它的出现,首先结束了我国北方有史以来上百个游牧集团互不相属的长期分散局面,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为整个匈奴地区统一于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其次,强大的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以及其他各种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交往中,以畜力和皮毛产品支援了中原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我刚才讲到的匈奴统一蒙古草原的意义和你们看书的内容,回答“动脑筋”下的问题: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在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学生回答]今天56个民族中没有匈奴族。
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的贡献有:开发了祖国的北疆地区,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匈奴族与汉族间的密切交往,共同缔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
[教师过渡]冒顿单于在秦末汉初,抓住中原发生战乱,无力顾及北方边境的时机,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且继续南下。
自此,汉与匈奴的和战关系开始。
二、匈奴与汉朝和战关系1.请同学们阅读“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及“昭君出塞”两个子目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西汉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匈奴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提示不同时期分别指: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汉元帝时期)(2)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政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不同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作用?2.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通过圈划书上的相关重点语句来整理答案, 学生回答时进行板书(1)汉高祖时期采取“和亲”政策(2)汉武帝时进行反击(3)汉元帝时昭君出塞3.请同学们继续思考:(1)“和亲”的含义是什么?(“和亲”就是把皇室女子作为公主,远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每年还送给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纺织品,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2 )汉初为什么要采取和亲政策?(引导学生回忆汉初的经济状况:西汉初年,经过秦的暴政,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谷物奇缺,物价昂贵,再加上诸侯王割地称雄,没有力量抵御匈奴的进攻,不得不对匈奴采取退让的和亲政策;)(3)这种“和亲”政策是否起到了阻止匈奴南下的作用?(没有,在“和亲”政策下,匈奴依然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着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4)那么,西汉初年实行的“和亲”政策是否完全失败了?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和亲”政策呢?[教师补充]公元前200年冬天,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抵御匈奴南下。
却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白登山达七天之久。
汉高祖使人暗中以厚礼贿赂冒顿的妻子,才得以脱险。
刘邦战败之后,派遣使者到匈奴结和亲之约。
并赠给匈奴酒、米、食物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
对西汉王朝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的政策。
由于汉初社会秩序尚待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因而“和亲”政策从高祖起,经惠帝、文帝、景帝,维持六七十年的时间。
这期间,汉前后嫁出七个公主,糜费了无数钱财,但匈奴南下侵扰始终没有停止过。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和亲”政策的实行,毕竟避免了汉与匈奴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为中原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安宁的环境。
这六七十年里,双方的关系还是比较缓和的。
这为汉以后进行大规模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文景之时,采取移民戍实边,鼓励养马,在长城沿线囤积军粮,驯练骑兵等措施,就是为反击匈奴作准备的。
引导同学们继续了解汉武帝时如何组织强大的骑兵对匈奴进行反击的请同学们思考:⑴ 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反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国力强大)(2)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的原因有哪些?(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3)汉武帝时期是如何反击匈奴的?[教师讲解]结合“西汉与匈奴战争示意图”讲解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三次主要战役。
[教师提问]这些反击起到了什么作用?(使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漠北战役的胜利使汉武帝完成了军事上的大一统)[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了解了汉武帝时在军事上取得了反击匈奴的重大胜利。
那我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等四个方面回答)[教师分析]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这种政策的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
如果不具备国力强盛的条件,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教师过渡]汉匈战争后,双方处于和平状态。
到汉宣帝时,匈奴发生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统治权。
彼此攻杀不休,结果是郅支单于打败呼韩邪单于,占领了漠北广大地区,呼韩邪单于占据漠南,要求归附汉朝。
这就出现了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的故事。
1.呼韩邪单于归汉[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齐读课本上所引《汉书》史料:“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
”并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搞清楚这份盟约的签署背景。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首次到长安,对汉宣帝称臣。
汉朝热情接待,并颁给他“匈奴单于玺”金印,承认他为匈奴最高首领。
在西汉王朝的帮助下,呼韩邪单于重新统一了匈奴。
并于公元前43年,呼韩邪单于北归漠北单于庭,临行时与汉使者订立了这份盟约)。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昭君出塞的内容。
2.昭君出塞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并思考(1)汉元帝时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匈奴的分裂,造成势力衰弱;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为了表示要与汉朝世代友好下去,请求和亲。
)(2)昭君出塞会遇到哪些问题?她会有怎样的想法?那么,她为什么还要自愿前往?(结合昭君的故事,分析其性格特点)[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昭君出塞的故事具体讲一下,观点可以和课本上不同。
[学生讲解][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阅读80页动脑筋中的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然后结合导入框中董必武的《谒昭君墓》中的诗句,谈谈昭君和亲的历史作用(引导学生从对汉朝、对匈奴、对两族交往等角度回答)[教师引导]史书记载的内容反映出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和睦相处, 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
[学生回答]这说明王昭君出塞后,在极力维护汉朝与匈奴的友好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教师补充]不仅如此,昭君出塞还密切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匈奴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昭君出塞体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其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也是汉朝时期“大一统”的表现之一(3)汉与匈奴有战有和,哪一个才是主流?(认识到“和”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4)那么,我们如何理解“和”呢?(和亲、和平、融合,从而促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匈奴与汉的关系。
匈奴的兴起和冒顿统一蒙古草原是汉匈关系发展的一个前提。
匈奴与汉的关系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的“和亲”;二是汉武帝时期的兵戎相见;三是昭君出塞后的和睦相处。
希望同学们把它理顺,加深理解,关于东汉与匈奴的关系,请同学们自己下去看书,了解一些即可。
学生错题集:巩固性练习: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