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教案(3~5章)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70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尹立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教学档案教案名称3G 4G 5G教学课程多元选修物理科特色课程教学对象普通高中一、二年级教学时间100分钟2G3G4G LTE4G LTE Cat. 4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说明时间(分钟)备注一、行动通讯的变革2G行动网络,网络传输量40 kbit/s,GSM系统只支援线路交换的语音通道,主要透过语音通道打电话与传送简讯,GPRS系统支援封包交换因此可以上网,但是由于利用语音通道传送资料封包,因此上网的速度很慢。
3G行动网络,网络传输量提升到30 Mbit/s左右,有近千倍的成长。
UMTS系统支援封包交换,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上网,由于3G的手机同时支援2G,因此当我们使用3G的手机讲电话或传简讯时,仍然使用GSM系统的语音通道来完成。
4G LTE行动网络,则更将实体层的传输速度提升到了150 Mbit/s。
LTE / LTE-A系统支援封包交换,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上网,由于4G的手机大多同时支援3G与2G,因此在手机找不到LTE基地台时仍然会以UMTS基地台上网,讲电话或传简讯时仍然可以使用GSM系统的语音通道来完成。
2G、3G、4G让用户感受到最明显的差异就是速度,资料下载的速度会变快很多,观看在线影音资料时也不会感受到延迟(latency)的现象。
这代表了云端系统的运用会更加普遍,因为不管是将资料备份到云端数据库,或是使用云端软件,使用过程都会更加顺畅,让使用者感受更轻松愉快,包括最新的扩增实境(augmentedreality)科技或是手机互动游戏,在生活与休闲应用上开啓了更多的可能性。
10 可能的话准备2G手机,供教学现场实机展示二、G的意义G is 「G」就是「世代(Generation)」G is not GB(gigabyte)5 顺便介绍GB这个单位意义谁决定世代?由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和3GPP来定义。
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第三代行动通讯合作计划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三、第一代行动通讯:类比通讯第一代行动通讯「大哥大」不是黑道大哥最大……而是最早的类比的通讯技术,早期香港黑道大哥的标准配备,除了通讯功能外还可以用来打小弟。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教案: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原理和发展;2.掌握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3.了解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程度。
Step 2:讲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等。
Step 3: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4:探讨移动通信的应用(2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讲解,包括应用的具体内容、实现原理和使用效果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移动通信创新项目的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讲解内容的质量;2.学生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关注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扩频技术、编码技术等。
3.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方法。
4.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2)多址技术(3)扩频技术(4)编码技术(5)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6)数字信号处理技术3.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1)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移动通信网络的协议(3)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1)5G技术(2)物联网技术(3)移动互联网技术(4)其他新兴技术5.实践教学(1)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3)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室实践,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技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课件553——第三章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移动通信课件553——第三章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和技术1.引言1.1 移动通信的定义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3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移动通信系统结构2.1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2.2 移动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2.3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3.移动通信网络架构3.1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概述3.2 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网和接入网3.3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站子系统3.4 移动通信网络的终端设备4.移动通信网络频谱管理4.1 频谱资源的分配4.2 频率复用技术4.3 频谱规划与管理5.移动通信的信道传输技术5.1 无线传输介质5.2 多址传输技术5.3 信道编码技术5.4 信道调制与解调技术6.移动通信的接入方式6.1 移动通信的接入方式概述 6.2 TDMA方式6.3 CDMA方式6.4 OFDMA方式7.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技术7.1 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 7.2 数据传输技术的发展历程 7.3 数据传输技术的标准化8.移动通信网络的漫游与切换8.1 移动通信的漫游概念8.2 漫游管理8.3 移动通信的切换技术9.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与保密9.1 移动通信的安全与保密需求分析 9.2 移动通信网络的加密技术9.3 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管理10.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10.1 移动通信的技术发展趋势10.2 移动通信的业务发展趋势10.3 移动通信的应用发展趋势1、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图附件2: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图附件3:频谱规划示意图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频谱资源:适用于移动通信的无线电频率资源,由国家管理并分配给各个移动通信运营商。
2.TDMA方式:时分多址技术,通过将时间分成若干个时隙,使多个用户在不同时隙中传输数据。
3.CDMA方式:码分多址技术,通过将不同用户的数据编码成不同的码序列,并同时传输,接收端通过解码分离出对应用户的数据。
移动通信说课稿移动通信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本次课程教学内容为移动通信,涉及到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移动通信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对于学生了解通信原理、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学习移动通信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网络架构。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中的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运用移动通信技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和信息社会的认识和兴趣。
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网络架构。
2-难点: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中的问题。
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讲授部分主要用于介绍通信原理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
案例分析部分针对学生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讨论部分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
五、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通过展示移动通信的影响和应用场景引起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
2-授课:依次介绍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网络架构。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和讲解移动通信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4-讨论:通过提问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移动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
六、教学资源1-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PPT课件,用于介绍和讲解移动通信的相关知识。
2-实验设备:方式、SIM卡等移动通信设备,用于实验和演示。
3-教学资料:包括移动通信相关的书籍、文献和实验指导书,用于学生参考和深入学习。
七、教学评价1-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 、移动通信简介(3学时)1、课程定位:(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移动通信网的基木要素(Grasp basic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关键技术基本原理(grasp key tech ・ and basicpri nciplc of communi cat io n. System )・2、课程目标:(1)为在网络运营商和ISP从事移动网络和关技术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construction> plan> maintenance and optimization in network operators)。
(2) 为相关设备供应商开发维护等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in equipment supplies)o (3)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location, charging, trans, and Wlan technologies) o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原理的英语表达。
3、教学重点: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mobile system)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原理(networking principle of mobil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mob订e communication) >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system structure of mobi1e system) 4、参考书《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出版社,郭梯云等。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祁玉生等。
《移动通信技术》校本教材
一、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名称 《移动通信技术》 内容简介
出版单位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本书主要是为了适应现代移动通
信的发展需要,满足当前移动通信技术
人才紧缺的市场需求而编写的,
主要介绍了移动通信领域中的各种技术,其中包含了目前相对成熟的移动通信技术,同时也包括现在新开发应用的新技术,还介绍了在探讨中的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根据校企(学院与中国移动公司黔东南分公司)编写了实践部分。
本书分8章,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与干扰、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无线市话通信系统——小灵通、GSM 移动通信系统、CDMA 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校企合作项目:硬件安装检查标准、WLAN 培训教材-V3。
本书内容丰富、新颖、系统性强,具有相当强的实用性,同时尽量避免了抽象及复杂的公式推导等。
特别适合作为高职高专通信类教材,也可供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阅读。
出版日期 2011.04 编 者 罗文兴、朱里奇、谢德辉 二、前言
人类社会一直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交换与利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通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中在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是个人通信方面,需要采用移动通信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是相当迅速的,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发展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之后到多媒体通信的过程。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是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么快的变化给教学方式和教材更新工作带来了相当的大的难度,如何让教材能够适
三、目录。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3. 熟悉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概述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移动终端基站传输网络控制中心3. 移动通信技术原理调制与解调扩频技术多址技术信道编码与解码4. 移动通信标准GSMCDMA4G LTE5G5. 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语音通信数据通信物联网应用车联网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互动:提问和回答,巩固知识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场景,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
2. 视频资料:播放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际运行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网络资源:介绍移动通信相关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移动通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和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对移动通信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通信领域应用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相结合。
3. 教学进度:章节一:4课时章节二:4课时章节三:6课时章节四:6课时章节五:8课时七、教学案例1. 案例一: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 案例二:探讨4G LTE技术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3. 案例三:预测5G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场景。
八、实践环节1. 项目一:搭建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模型。
2. 项目二:分析移动通信信号的调制与解调过程。
3. 项目三:基于移动通信技术,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说课移动通信说课一、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通信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通信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还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学习移动通信概念和技术原理对于理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在本课中,我们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原理和应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课程的主要目标包括:1. 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念;2. 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 掌握移动通信中常用的技术和协议;4. 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中的问题;5. 能够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相关的科研和工程项目。
三、教学内容3.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首先,我们将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包括移动通信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历程。
通过对移动通信发展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个整体认识。
3.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包括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层次结构,如无线信道、基站等技术原理。
通过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系统如何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3.3 常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协议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有许多常用的技术和协议。
本节课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和协议,如GSM、CDMA、LTE等。
通过对这些技术和协议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和协议,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3.4 移动通信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在实际的移动通信应用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节课程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够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问题的实际应用过程,并学会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3.5 移动通信的科研和工程应用最后,我们将介绍移动通信在科研和工程应用中的具体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应用范围,并激发学生对于移动通信科研和应用的兴趣。
移动通信教案一、引言现代社会中,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3. 掌握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作用1.2 无线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1.3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2.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特点和应用3. 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3.1 移动通信在社交媒体应用中的作用3.2 移动通信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3.3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4. 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4.1 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网络模型4.2 探索移动通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3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组实验成果和方案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讲授、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讨论表现、实验成果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报告等。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既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教案、教学PPT、实验器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源,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
七、教学计划本教案根据课程安排,预计共需4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