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定相——CaCO3颗粒 ➢ 流动相——石油醚
色带
1906 色谱法 1930 离子交换色谱法(IEC) 1938 薄层色谱法(TLC) 1941 分配色谱法(LLC) 1944 纸色谱(PC) 1952 气相色谱法(GC) 1959 凝胶色谱 (GPC) 1968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1988 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气——液色谱中被分离物随着载气的流动,被测组分 在固定液中进行溶解,挥发,再溶解,再挥发……的过程 ,使不同物质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不同而达到分离的目 的。
二、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术语
图1 色谱流出曲线
气相色谱基本术语 1、基线(base line)
当色谱柱中没有组分进入检测器时,在实验操作条 件下,反应检测器系统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线称为基线 。
色谱法的起源和发展
茨维特(Tswett)的实验
茨维特:俄国植物学家主要 从事植物色素的研究工作 ,在1906 年发表的文章中 ,首次提出色谱的概念。
他用碳酸钙作固定相,石 油醚作移动相,在玻璃管 内分离叶绿素,使人们认 识到色谱技术对物质分离 和定性的潜力这通常被认 为是色谱学的开始
原理 使混合物中各组分 在两相间进行分配, 其中一相是不动的 (固定相),另一相 (流动相)携带混合 物流过此固定相,与 固定相发生作用,在 同一推动力下,不同 组分在固定相中滞 留的时间不同,依次 从固定相中流出,又 称色层法,层析法
4、调整保留时间(adjusted retention time)
tR’=tR-tm 某组分由于溶解或吸附与固定相,比不溶解或不被吸 附的组分在色谱柱中多只溜的时间。
三.气相色谱仪工作原理
气相色谱分离是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色谱柱中 的气相和固定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当汽化后的 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分就在其中 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103—106)的分配(吸附-脱附--放出)由于固定相对各种组分的吸附能力 不同(即保存作用不同),因此各组分在色谱柱 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变彼 此分离,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离 子流信号经放大后,在记录器上描绘出各组分的 色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