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从临床病例中看牛奶蛋白过敏的多面性
- 格式:ppt
- 大小:4.01 MB
- 文档页数:7
牛奶蛋白过敏疾病分级、深度水解配方优势及要点总结牛奶蛋白过敏分级症状非特异性,CMPA 患儿可表现出多种症状,并累及多个器官,例如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
根据过敏严重程度,可将 CMPA 分为轻中度和重度。
流行病学显示,绝大多数的 CMPA 患儿为轻中度过敏,而仅有 10% 左右的患儿为重度 CMPA。
明确分级诊断后选择适合替代配方CMPA 的规范管理从深度水解配方开始,对于不能耐受eHF 或重度CMPA 患儿选择氨基酸配方行喂养。
部分水解配方因其仍含有小分子乳蛋白和多肽,不适用于确诊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营养管理。
深度水解配方更适合轻中度 CMPA患儿eHF作为轻中度 CMPA 患儿的首选配方,是因为绝大多数的 CMPA 患儿都可耐受,并可为 CMPA 患儿带来诸多获益。
eHF是通过一定工艺直接将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大分子牛奶蛋白水解成短肽及游离氨基酸,大大降低牛奶蛋白的致敏性。
多项研究表明,eHF 应用于轻中度 CMPA 患儿时,其有效性与 AAF 相当,90% 以上患儿使用 eHF 可以明显改善过敏症状。
其次短肽是蛋白质在人体吸收的主要形式,其吸收率是游离氨基酸的 2~2.5倍,令eHF 更易吸收,可促进轻中度 CMPA 患儿正常生长发育。
配方粉渗透压可随着蛋白水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婴儿如果较长时间食用高渗透压配方,可能会损伤其肾脏功能,引起各种胃肠道疾病,甚至可能引起大脑损害等。
eHF渗透压平均值为 243 mOsmol/kg,更贴近母乳 290 mOsmol/kg 左右的渗透压。
对轻-中度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来说,这种配方可以有效避免高渗透压可能会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同时eHF配方也更易耐受。
图 3 eHF 喂养婴儿,呕吐事件明显减少且排软便频率显著更高使用 eHF 可以使轻中度患儿更快一步过渡到正常饮食,也就是在通过序贯降级、梯度引入牛奶蛋白时,使用 eHF 的轻中度 CMPA 患儿可直接引入部分水解配方,费用更低、转奶更快、负担更小,可以达到更好的预后。
乳蛋白的过敏症状
一说起乳蛋白,大家第一反应应当就是牛奶了,其实乳蛋白中有人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氨其酸,它就是一种完全的蛋白质,而牛奶是人类所有食物中优质蛋白质的最好来源,因此,小宝宝们在断母乳之后都会选择看牛奶来替代母乳,可是也有宝宝对于乳蛋白过敏的,所以为了健康,了解清楚乳蛋白的过敏症状很有必要。
牛奶蛋白过敏症可累及多器官和脏器,主要有皮肤、呼吸系统、消化道等。
根据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轻中度和重度。
皮肤症状常为特应性皮炎表现,如湿疹、瘙痒、皮疹、荨麻疹、水肿、干燥等,重度患儿为渗出性或重度特应性皮炎。
呼吸道症状一般是哮喘、咳嗽、鼻炎,严重时出现急性喉水肿或支气管阻塞伴呼吸困难;胃肠道症状一般表现为频繁反流、呕吐、腹泻、便秘,亦可出现便隐血或镜下血便所致的缺铁性贫血、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等重症表现。
有些患儿甚至还会出现急性过敏综合征,此时必须及时去医院抢救。
大多数婴儿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症状,呕吐、胃肠道症状出现最快,食用牛奶后1~2小时即可出现,腹泻多在食用后2~6小时出现。
1岁以内的牛奶过敏儿童的特应性皮炎发生率为40%~50%。
持续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大多具有特应性疾病家族史,并且对多种食物不耐受或有过敏性疾病,食用牛奶蛋白后会使其症状发生改变。
特应性皮炎痊愈后,患儿大多会出现鼻炎或是哮喘。
如果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孩子同时出现1个或1个以上。
有表罗列的症状时,就应怀疑孩子发生了牛奶蛋白过敏。
婴儿牛乳蛋白过敏症临床分析46例摘要】目的:探讨牛乳蛋白过敏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住院婴儿,采用食物回避方法诊断治疗牛乳蛋白过敏,对4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及分析,均采用食物回避及氨基酸配方奶粉。
结果:主要以皮肤症状及消化道症状为主分别占有63%,59%,呼吸道症状占33%,其他症状占21%。
46例患儿中40例患儿在停用牛乳制品后7天症状消失或减轻,有6例患儿症状严重者经过静脉应用10%葡萄糖酸钙、氟美松及对症治疗后3天症状消失。
46例患儿给予指导食物回避2-4周并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纽康特)喂养后全部生长发育良好。
结论:婴儿牛乳过敏症以皮肤及消化道症状异常为主,常与感染性肠炎混淆。
【关键词】婴儿牛乳蛋白过敏症;氨基酸配方奶粉;食物回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390-01牛乳蛋白过敏症(cow’s milk allergy,CMA)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牛乳蛋白作为过敏原,婴幼儿免疫系统把牛乳清蛋白视为异种蛋白加以排斥,产生一系列呼吸、皮肤及消化道症状[1-2]。
因症状不典型,基层临床医师认识不够,不少患儿常被误诊为肠炎而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等菌群紊乱等不良后果[3]。
以下是我院在2012-2014年收治乳蛋白过敏症46例进行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均来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我院住院的婴儿。
新生儿2例,1~3个月20例,3~6个月16例,~12个月8例。
发病前均有直接或间接牛乳蛋白接触史。
母乳喂养5例,混合喂养20例,配方奶喂养21例。
父母双方或一方有特应性病史17例。
临床表现:根据摄入牛乳制品后发病时间分为速发型(<1小时)7例,迟发型(数小时~1周)30例,隐匿性(1周~3月)9例。
主要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29例,占63%;婴儿湿疹18例,荨麻疹5例,特应性皮炎6例;(2)消化道症状27例,占59%,其中腹泻希黏便17例,呕吐及溢乳8例,鲜血便10例,吃奶量减少6例;(3)呼吸道症状15例,占33%,阵发性咳嗽9例,气喘3例,过敏性鼻炎1例,其他2例;(4)其他症状10例占21%,低热3例,睡眠紊乱3例,夜啼2例,贫血1例,结膜炎1例。
婴儿牛奶蛋白过敏11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诊断治疗115例婴儿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程1周至5个月不等,临床表现为腹泻伴或不伴便血、呕吐、拒奶、肠绞痛、腹胀等,部分伴有湿疹,少数表现为反复咳喘。
115例均给予游离氨基酸粉或深度水解蛋白粉喂养,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误诊,饮食回避是主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游离氨基酸粉;深度水解蛋白粉;婴儿【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156-02食物过敏在生长发育进程中表现不同,婴儿期表现以消化系统、皮肤及全身症状为主,2~3岁后逐渐进展为呼吸系统症状为主。
食物过敏的发生率逐年增高,由于牛奶蛋白是婴儿期主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因此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常见的食物过敏。
国内外研究表明,牛奶蛋白的发病率1.9%~6.1%,其中4~6个月为高发年龄段[1-2],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复杂多样,容易误诊。
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对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诊治为牛蛋白过敏的115例婴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115例婴儿,男67例,女48例,年龄1~6月龄,病程1周至5个月,发病时间在生后9天至3个月。
1.2 方法对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依据:配方奶喂养、母乳喂养或混合喂养的患儿,有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牛奶回避和母亲回避牛奶或奶制品后症状缓解。
2.结果2.1 家族过敏史及喂养史115例中其父母均有过敏史17例,其父或母有过敏史者46例,患儿生后普通配方奶粉喂养54例,母乳喂养24例,混合喂养37例。
0-6个月牛奶蛋白过敏婴儿26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以指导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玉溪市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这26例婴儿的基本情况、家族过敏史、喂养的情况、过敏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对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特点。
结果:2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或伴便中带血丝、肠绞痛、湿疹、特异性皮炎、咳嗽、喘息及营养不良等。
部分患儿出现血红蛋白下降及营养不良。
母乳喂养者继续喂母乳,母亲回避牛奶、鸡蛋、奶制品及蛋制品。
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患儿均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喂养及对症处理后临床症状缓解。
结论牛奶蛋白过敏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牛奶回避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减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关键词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水解蛋白奶粉婴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敏性疾病患儿逐渐增多,在婴儿期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是食物过敏,特别是牛奶蛋白过敏。
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生率达2.0%~7.5%[1]。
而我国0~1 岁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发病率为3.8% [2]。
由于不同医疗机构对该病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对牛奶蛋白过敏首发症状的认识,在临床实践中发生误诊误治率高,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治的26 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为临床医师早期认知牛奶蛋白过敏早期症状提供参考。
1.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我院2017 年1月至2019 年3月在我院诊治的26例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其中男性16 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1.6∶1,年龄15天-6个月,平均年龄73天(2.4月龄)。
2.诊断标准:参照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专家共识:即通过病史及相关临床表现并进行特异性实验,最后根据牛奶蛋白回避及开放激发试验结果确诊。
食物过敏,两成是鸡蛋牛奶惹祸……刘女士的宝宝出生后一直吃的是配方奶粉,两个月后,孩子脸上就长满了湿疹,还常常腹泻,到医院一检查才发现,宝宝是对牛奶过敏。
的专家说,食物过敏的婴幼儿中约有两成是食用牛奶和鸡蛋所致。
牛奶鸡蛋过敏比较常见儿童食物过敏中牛奶和鸡蛋较为常见,特别是牛奶过敏占的比例更大。
这两种过敏约占儿童食物过敏中的1/5。
一项研究显示,80%—85%的牛奶过敏儿童,在3岁以前可接受小剂量牛奶,而鸡蛋过敏儿童常在7岁前敏感性消退。
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姜毅介绍,如果食用牛奶和鸡蛋后过敏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成为引发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的因素。
孩子半岁以上才可适量吃鸡蛋跟刘女士一样,很多家长直到宝宝长期出现某种症状,如脸上长出湿疹,长期便秘、腹泻,不知道怎么回事才到医院去就诊。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熊忠贵介绍,这类现象多发生在3岁以内的婴幼儿。
家长很难发现过敏源,有的家长喜欢把鸡蛋打到牛奶中喂给孩子吃,实际上半岁以上的孩子才可以适量吃鸡蛋。
对此,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姜毅介绍,如果父母都对一种食物过敏,则孩子过敏的几率有40%至60%,如果是父母一方过敏,则孩子过敏的几率约20%,即使父母都不过敏,孩子还是有10%至20%的过敏几率。
可用低敏的代乳品替代协和医院儿科主治医师金润铭教授刚刚从重庆过敏性疾病与儿童健康国际研讨会归来。
金润铭介绍,现在许多家长对小孩的喂养存在误区。
有些妈妈因为奶水不够,孩子很小就开始“混合喂养”,也就是吃母乳的同时也夹杂吃牛奶。
由于牛奶和鸡蛋含有异性蛋白,容易引起小儿过敏。
另外,有家族过敏史的小孩更容易对牛奶和鸡蛋过敏。
过敏症状主要表现为湿疹、皮炎、腹泻、咳喘、呕吐等。
食用牛奶和鸡蛋过敏后,母子都应该避免和牛奶制品等过敏源的接触,因为母亲的接触有可能通过母乳传播给孩子。
如果母乳不够,可以使用一些低敏的代乳品比如水解蛋白代替。
不可盲目排斥牛奶鸡蛋武汉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肖芳介绍,对于已经确定对牛奶或者鸡蛋过敏的孩子,可以采取脱敏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