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第六章战略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229.00 KB
- 文档页数:30
《管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管理与管理者管理:管理指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的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使组织成员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组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有机整体,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管理者:管理者是指通过协调他人的活动以达到实现组织目标的人,是在组织中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只能的人。
操作者:操作者是指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实施和作业工作的人,这些人处于组织中的最基层,被称为作业层,不具有监督指挥他人的职责。
领导者:领导者是指能够实现领导过程的人,其在组织中能够把其他成员吸引到自己的周围,以其职务、权力和责任以及自己的威望来引导和影响别人来完成组织目标。
管理职能:管理的只能就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管理必须具备的功能,即通常所说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
人际关系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是指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关系的技能,即理解、激励并与他人共事及沟通的能力。
技术技能:技术技能是指熟悉和精通某种特定专业领域的技术与方法的能力、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
概念技能: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复杂情况进行抽象和概念化的技能,具体是指洞察组织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个方面关系的能力以及权衡不同方案是否有劣势和内在风险的能力。
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对要实现的组织目标和应采取的行动方案作出选择和具体安排,包括明确组织的使命、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目标、制定战略和作业计划、制定决策程序等。
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指管理者根据对组织活动中各种要素和人们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包括设计组织结构、建立管理体制、分配权力和资源、配备人员,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监督组织运行等。
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带领、指挥和激励下属,选择有效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包括运用影响力、激励和沟通等。
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了保证系统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根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计划目标和控制标准进行修订或重新制定。
《管理学原理》教案第一章:管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管理的定义、功能和目的。
理解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在组织中的作用。
掌握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1.2 教学内容管理的概念与特性管理的功能与目的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决策1.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管理的定义、功能和目的,以及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的概念和作用。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管理的概念和作用,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管理的基本职能的理解。
第二章:组织管理2.1 教学目标了解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目标。
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作。
理解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
2.2 教学内容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目标组织结构的设计:部门化、层级化、分工与协作组织运作:组织的决策过程、组织的资源配置、组织的协调与控制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涵、组织文化的影响、组织文化的建设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原因、组织变革的策略、组织变革的实施2.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组织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目标,以及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作。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文化和组织变革,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2.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组织的运作和组织变革,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组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运作的理解。
第三章:领导与领导力3.1 教学目标了解领导的定义和功能。
掌握领导理论及其发展。
理解领导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
3.2 教学内容领导的定义和功能领导理论: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情境理论、影响力理论领导力的重要性及其培养:领导者的品质、领导者的能力、领导者的决策3.3 教学方法讲授:讲解领导的定义和功能,以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领导情境的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领导力。
3.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领导理论和领导力的重要性,分享案例分析的心得体会。
第五章战略管理——本章自测题:√√√试题1一、单项选择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来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
这就是战略管理的()特征。
选择一项:A. 客观性B. 全局性√√√C. 纲领性D. 长远性提示: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追求整体绩效最大化。
它研究的重点是组织的整体发展。
这就是战略管理的全局性特征。
正确答案是:全局性试题2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
选择一项:A. 决策B. 预测√√√C. 组织D. 计划提示:战略的着眼点是组织的未来,制定有效的战略需要决策者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
从长远性角度看,战略管理的基础不是决策者知道什么,而是决策者预测到了什么。
因此,科学预测是战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正确答案是:预测试题3关于战略远景的描述,下列选项中,()是不准确的。
选择一项:A. 它说明了组织的性质B. 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的社会责任C. 它明确了组织所从事的事业D. 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提示:战略远景就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它明确了组织应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以及成为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
正确答案是:它规定了可量化的经济指标试题4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
选择一项:A. 业务战略B. 竞争战略C. 职能战略√√√D. 公司战略提示: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它包括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财务战略等。
正确答案是:职能战略试题5企业组织制定竞争战略的基础性工作是()。
选择一项:A. 经济发展趋势分析B. 产业竞争结构分析√√√C. 消费水平分析D. 宏观环境分析提示:产业竞争结构决定着产业的竞争规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产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名词术语
1. 一体化增长战略
一体化增长战略是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产品、技术、市场上的优势,根据物资流动的方向,使企业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一种战略。
2. 横向一体化
横向一体化又称“水平一体化”或“水平整合”,是指企业收购或兼并同类产品生产企业以扩大经营规模的成长战略。
3. 纵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或称“垂直一体化”,是指生产或经营过程相互紧密联系的企业之间实现一体化,也就是将原来由市场连接的上、下游厂商并入同一企业之中。
4. 前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下游用户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促进和控制产品的需求,搞好产品营销。
5. 后向一体化
这是指企业与上游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或劳务所需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的供应,加强对所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论1. 战略一词被演绎为:“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2. 企业战略的特征:总体性、长远性、指导性、现实性、竞争性、风险性、创新性、稳定性3. 市场渗透是通过目前的产品与市场的市场份额增大达到企业成长的目的。
4. 市场开发是为企业产品寻找新的消费群,以此作为企业成长的方向。
5. 公司战略(组合论)将多个独立的业务组织在一起,更有利于对它们实施有效的管理,多个相互独立的业务可以相互支持,共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协同论)公司存在的基本原因,在于它建立在多个SBU之间存在重要相似之处这个基础上,这使得各个SBU共享资源。
(核心能力论)如果一个企业形成了一种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地位,那么,企业就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业务单位,实现竞争优势。
6. 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稳定战略(防御战略或维持战略)、发展战略(进攻战略或扩张战略)、紧缩战略(撤退战略或放弃战略)7. 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
”特点:1)从空间上看具有总体性;2)从时间上看具有长远性;3)战略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4)公司战略重在改进效能,而职能管理重在改进效率。
8. 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1)增强企业经营活动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2)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纲领性的作用3)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并提高协同效果4)使企业管理者能不断地在新的起点上对外界环境和企业战略进行连续性的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9.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企业使命确定、战略环境条件分析、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控制第二章企业使命1. 企业使命就是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就是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而存在的理由。
2. 企业使命的作用:1)明确地指明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为有效分配和使用企业资源提供一个基本的行为框架,避免向某些严重偏离企业发展方向的领域进行投资,从而做到方向明确、力量集中。
《管理学》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 (1)计划的概念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我们有时用“计划工作”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
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2)计划的性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查计划的性质:①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生存的价值和存在的使命。
决策活动为组织确立了存在的使命和目标并且进行了实现方式的选择。
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
因此,组织的各种计划及各项计划工作都必须有助于完成组织的目标。
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决策工作确立了组织生存的使命和目标,描绘了组织的未来,计划工作给组织提供了通向未来目标的明确的道路,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基础。
计划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所有的行动保持同一方向,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⑧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
计划工作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但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的计划工作的特点和广度都不同。
计划工作的普遍性中蕴含着一定的秩序,这种秩序因组织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最主要的秩序表现为计划工作的纵向层次性和横向协作性。
④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用计划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
在计划所要完成的目标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用制定和实施计划的成本及其他连带成本来衡量效率。
管理学原理思考题答:(1)正确确定组织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方案作出正确的决策;(2)正确地设计和维护组织;(3)科学的授权和实施有效地激励;(4)进行适当的控制。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管理实践、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1)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管理思想。
(2)管理思想在发展中的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
(3)管理理论作为具体的管理思想而去指导管理实践,同时,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7. 简述梅奥在《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中所阐述的几个主要观点。
(答案同9)9)第三章管理环境1.简述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P602.简述驱动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P644.按决策的重要性程度,决策可分为那几种?分别由哪个层级的管理者负责?P7711.试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定性决策方法仍有用武之地?答:(1)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决策问题时,比如面对新的环境里出现的新问题,难以使用对数据依赖程度很高的定量方法;(2)当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需要采用定性方法或以定性为主的决策方法;(3)当决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机难以胜任时,人们也不得不进行粗略的估计和定性分析。
答:这种说法不对。
计划虽然难以预知变化,但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通过对将来变化的预测和应对方案的制定,就能够在变化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不至于无所适从,从而把未来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它应该具有灵活性,可以通过弹性计划等方法使计划适应变化;制定计划不仅是为了应对变化,而且是为了保持整个组织的均衡发展,消除不必要的活动所带来的浪费,增强组织效应,提高组织效率和效益。
简述目标管理的程序(过程)有哪些?P10710.试合理评价目标管理(论述)。
P108-109答:(1)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